印度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人口大國和潛在的超級大國,一直有很濃烈的民族自強意識,這種意識被包括在軍工中。
早在60年代初,才獨立10多年的印度就開始了「國產坦克」研發。印度的第一款國產坦克是「勝利主戰坦克」,由英國維克斯公司設計並製造樣車,然後在印度馬德裡附近的阿瓦迪市建造一家生產廠。
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大獲全勝,直接導致了東巴基斯坦的分裂獨立(即今孟加拉國),但戰場上,勝利式坦克的表現卻讓印度不太滿意。
於是就在1972年,印度宣稱,準備自行研製和生產先進的新型坦克。這款坦克最初被命名為「印度豹」,並很舉哀開始了前期研製。1974年3月印度政府批准了「印度豹」坦克計劃。該坦克到1985年才定名為「阿瓊」。
70年代,正是印度鋒頭最盛的時候,與美國、蘇聯關係都不錯,又在對巴基斯坦的鬥爭中佔據上風。這讓印度政府信心爆棚,一心想要國產一款最為先進的坦克,確立自己世界軍事強國的地位。為此,印度政府批准了1.55億盧比的資金,折合當時的360萬美元。對70年代的印度,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70年代的印度雄心勃勃,為自己的印度豹(即後來的阿瓊)制定了強悍的指標。由於當時,西德的豹2坦克是國際市場上的民心,因此印度的規劃也是以豹2為參照目標。根據規劃,印度豹的戰鬥全重為50噸,應配備120毫米的線膛炮,還要有高性能彈藥、先進火控系統、大功率柴油發動機及高效傳動系統、複合裝甲,其性能要求全面超越當時德國正在研製的「豹」2坦克。同時,上述各先進設備,要求徹底的國產化。
根據計劃,印度豹應該在1983年12月前完成第一輛樣車,然後按每月一輛的速度生產出12輛樣車,即在1984年內完成,在80年代中後期實現量產和服役。
印度豹項目在1974年撥款立項後,一直受困於諸多技術問題,處於研製進度落後於計劃的狀態中。到1984年3月,製成了首批兩輛樣車。這個比計劃晚幾個月,倒還不算嚴重,但資金的耗費卻急劇上升。印度方面迫不及待,在1985年3月將其首次公開展出,並在4月正式命名為「阿瓊」。但此時的阿瓊,僅僅是滿足「造出來」這個特徵,其他特性簡直一塌糊塗。
在機動方面,印度最初準備採用美國M1主戰坦克配套的燃氣輪機,但因為燃氣輪機耗油巨大,財大氣粗的美國燒得起,印度有點心疼,於是改用國產柴油機。這一「國產」就出事了。原本額定功率1500馬力的國產柴油機,製造出來後的實測功率只有500馬力,即使通過增壓也只打到1000馬力。這麼搞,坦克就真變成了拖拉機。沒法子,印度人只好選擇了德國
MTU公司的柴油發動機作為替換。但因為嫌「豹2」坦克的發動機體積過大,重量超重,竟然改選「豹」1坦克配套的830馬力發動機,同時要求德國MTU公司將發動機功率強行提升到1400馬力。這種強行「超頻」的結果,使得阿瓊發動機故障率極高。再加上阿瓊採用的液氣懸掛,也是屬於容易損壞、保養不便的精密系統。而印度國產的履帶和負重輪,也是故障頻發,據稱在試車時,阿瓊跑幾十公裡就會履帶斷裂,跑200公裡就會負重輪損毀。
在火力方面,阿瓊坦克採用了熱門一時的線膛炮,而且口徑達到120毫米。但事實上,線膛炮相對於傳統的滑膛炮,雖然具備射擊精度更高的優勢,但也更容易損耗,難以保養,壽命短。這也是世界各國先進坦克,包括美軍M1A3、俄軍T90S、我軍99式依然還採用滑膛炮的原因。包括印度豹攀比的對象——西德豹2,也是採用的滑膛炮。印度軍方見獵心喜,趕著上了120毫米的線膛炮,在南亞潮溼的氣候中,無疑極大縮短了壽命。
除此之外,「阿瓊」坦克的火控系統計算機來自西班牙伊諾薩公司,炮控系統由德國FWM公司提供,履帶橡膠墊由Clouth公司提供,履帶板及履帶銷由迪爾公司提供。所謂的國產坦克,其實60%的部件靠進口,印度還是組裝工而已。
1985年展出並命名後,「阿瓊」在1987年舉行了盛大的「量產下線儀式」,將5輛披紅掛彩的阿瓊坦克轉交軍方。然後此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動靜了。因為就在次年,印度對「阿瓊」進行了第一次廣泛的技術試驗,結果發現很多嚴重的技術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只能繼續修改、打補丁,坦克列裝從此遙遙無期。
到1991年年底的時候,印度陸軍要求放棄這個已經拖了近20年的項目,但他們太天真了。對印度政府而言,國產阿瓊關係到顏面,豈能說扔就扔?為此他們一面用政治力量壓制軍方,另一方面再次注入重金改進。但在1994年和1995年的試驗中,軍方已經降低了要求,阿瓊坦克依然無法滿足。為此,軍方將這款耗資巨大的坦克判定為「不適宜上戰場」,印度媒體甚至將其戲稱為「主敗坦克」。1996年,試用中的阿瓊坦克又遭嚴重損壞。看看砸了那麼多錢,20多年裡只造出來20多輛樣車,還故障不斷,印度陸軍忍無可忍,公開稱「阿瓊」是「白象」,意思是「無用的累贅」。
印度政府到這一步也豁出去了,他們繼續撥款燒錢,對阿瓊修修補補。1999年3月,印度政府在軍方的反對下,決定撥款4.25億美元用於生產124輛「阿瓊」MK1坦克,這麼算每輛單價高達235萬美元(還不算研發費用),比俄羅斯的T90還貴。這124輛坦克計劃在2001年開始交付,2003年前裝備完畢。結果這個計劃又延遲了。由於開發測試拖延太久,原本預量產型的組件生產供應體系發生變更,成本也繼續上漲。
直到2004年,第一輛量產型阿瓊MK1才交付印度軍隊。這時候,距離立項已經高達32年,而坦克單價則上漲到470萬美元,幾乎接近美國M1A1的價格。
再加上服役後在彈藥、備件和保障方面的費用,項目總投資高達35億美元,而造出來的坦克不過區區幾十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