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輛中國坦克剛撤,印軍就被自己人坑:你就給我這麼個垃圾?

2021-02-26 怪聞驛站

印度第一輛阿瓊MK1A交付

這個世界真奇妙,萬沒想到解放軍一次常規操作:從控制線附近撤出200多輛主戰坦克能震撼世界,如此強大的裝甲實力、部署效率以及後勤保障能力讓對面的印軍倍感壓力。不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印軍又被自己人坑了:近日印度陸軍收到了一份『大禮』-1輛印度國產阿瓊MK1A主戰坦克,為什麼說是被坑了呢?班長給你好好講講這輛傳奇坦克你就明白了。

巴基斯坦從中國獲得的哈立德主戰坦克

首先說說印度為什麼要研製國產坦克阿瓊,這其實不難理解,印度陸軍面臨著中國、巴基斯坦兩個方向的壓力,中國自不必說,就連巴基斯坦陸軍戰鬥力也是世界前8的存在,裝備了大量諸如T-80、哈立德等先進主戰坦克,雖然印度也進口了大量的T-90和T-72主戰坦克應對,但面對日益增強的中國和巴基斯坦裝甲力量,坦克這種戰爭中消耗非常大的主戰裝備還是自己能研製得好,尤其是對面的巴基斯坦在中國的幫助下建設了坦克廠,已經能自己生產坦克了,所以無論是實際作戰需要還是面子上,印度對國產阿瓊主戰坦克都十分看重。

印度阿瓊坦克,外形有些像德國豹2,又被稱為印度豹

那為什麼說印度苦等了二三十年的阿瓊主戰坦克終於交付是被坑了呢?原來印度坦克工業薄弱,之前從未有研製主戰坦克的經驗,但阿瓊坦克上馬時又犯了好高騖遠的老毛病:無視自己科研實力,天馬行空的為其制定了許多不切實際的先進技術指標,各種外國先進技術買了一大堆,但由於薄弱的整合能力導致歷時20多年造出來的阿瓊坦克問題太多,印度軍方興高採烈地接收了幾輛,結果發現這些坦克別說作戰了,問題多到令人髮指,隨後直接表示拒絕接收剩餘的阿瓊主戰坦克。

花枝招展的阿瓊坦克,準備參加閱兵式了

此後阿瓊坦克便一直被當做閱兵坦克使用,只在運兵式上打扮的花枝招展出來溜達溜達,以此向普通民眾證明國產坦克已經大功告成,成為印度的驕傲等等。但實際上印度陸軍已經對阿瓊失望透頂,轉而繼續大批量從俄羅斯購買T-90和T-72。結果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坐不住了,這個組織能力可非同小可,可以看做是印度國產武器的首腦機構,影響力和權利都很大,後來由於它的多方努力,印度陸軍被迫接收124輛號稱改進過的阿瓊主戰坦克,這已經是相當大的讓步了,相對於上千輛的T-90和T-72,124輛的阿瓊坦克也就只有一個象徵意義了。

阿瓊MK1A,在阿瓊的基礎上拉皮美顏

本想著阿瓊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萬沒想到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又搞出個阿瓊MK1A出來,這個MK1A可以看做阿瓊的拉皮版,炮塔加裝了附加裝甲和爆炸反應裝甲,車頂機槍換成更高科技的遙控機槍,為了提升顏值還在車前加上了一對威風凜凜的前鏟……但外觀十分先進的阿瓊MK1A印度陸軍還是不買帳,因為他們知道,這輛拉皮坦克相比自己手裡的這一批伺候不起的阿瓊除了更貴,本質上並沒有多大不同,改得再好我也不想要,但是迫於壓力,還是宣布採購了118輛,這其中還有71輛是從第一批阿瓊中改進,相當於只採購了47輛全新的MK1A坦克,只能說聊勝於無吧。

中國99大改,鋼甲雄獅

在這次中印坦克對峙中,面對中國大批先進的99大改主戰坦克,印度只能把少數幾輛T-72拉上去湊數,而雙方宣布脫離接觸後,印度驚奇地發現中國一下從前線撤回了200多輛主戰坦克,這可夠震撼的,能夠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如此迅速的調動重裝甲集團,這種能力要比坦克本身可怕的多。還沒回過神來的印度陸軍來不及想如何採購更多先進坦克、完善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後勤保障等等重要工作,國內先塞過來一件人憎狗嫌的「工業垃圾」來,想想怎麼能不洩勁?你們就讓我拿這個坦克去高原上和中國的99大改硬碰?恐怕這個阿瓊上了高原能不能開還得另說。

99大改和阿瓊是中印自主國防科技的真實寫照,一個代表著腳踏實地,一個代表著好高騖遠,結果嘛?相比印軍T-72在99大改面前撤退的時候心裡應該十分清楚。

 聞 驛 站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相關焦點

  • 拉達克下大雪了,不識時務的莫迪要凍死20萬印軍?
    你與川普這麼熱絡,說明你看好川普輕視拜登。拜登贏了,你急著發賀電也沒用了,梁子已經結下了。這段時間跪舔川普的就只有印度和臺灣。莫迪也是沒辦法,20萬印軍深陷拉達克,需要美軍的支援和幫忙,就只有跪求川普。就要配合川普印太戰略,在印度洋和中印邊境挑釁中國,對中國東西夾擊,既討好川普,又想乘機撈點好處。
  • 印度原來怕的是這個:中國200輛坦克後,是1萬多人的重裝師
    中國在短時間內從中印邊境附近撤出200多輛主戰坦克的消息讓人十分震驚,在高原山地還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裝甲實力和部署效率讓世界所有軍隊都相形見絀,那麼真是這200多輛坦克讓印度心生懼意才同意脫離接觸的嗎?5000米海拔的高原,這裡簡直算得上江南水鄉了。
  • 印軍雖然撤了,但中印邊境可能依然會暗流湧動
    從第二輪會談開始,「在爭議地區脫離接觸」就已經成為雙方的共識,但直到雙方連續談了這麼多輪,耗時7個多月,這「脫離接觸」才似乎真正付諸實施。這其中的原因,凡是關注過中印邊境此次對峙的起因和經過的人都不難做出結論,那就是印度在雙方連續談判的過程中,一直沒有停止向邊境不斷的增兵,同時繼續派出部隊試圖在與我軍的摩擦中「佔便宜」。
  • 深度解析:印軍撤了,因為「洞郎」已經不是誘餌
    但這種做法實在講,真是糟蹋了上天賜予中國的 、有望順利打開一帶一路建設大門的、(洞郎地區)這把金鑰匙。以我的觀點,印度一旦拒絕了起初的談判機會,那麼等待他的就只有解體這唯一的結局了。中國一定會在促使印度解體上,下足夠的功夫的。包括美、日、英、俄、歐在內,任何一個域外國家都救不了印度。洞郎的作用,就這麼大!
  • 中國新上任的參謀總長臨戰受命,印軍再不撤就大難臨頭!
    下一步對印作戰,李作成就是戰場最重要的指揮員。而李作成轉任後的報導就是接見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巴傑瓦。而巴基斯坦正在與印軍作戰,是中國對印作戰的同盟軍。李作成已經進入戰爭狀態。李作成簡歷今年64歲的李作成,湖南安化人,出身於農民家庭,17歲參軍,從一名普通戰士做起,經歷戰火洗禮。
  • 1944年諾曼第戰役之血戰卡昂,德國10個裝甲師幾乎全軍覆沒
    ,外面已經亂成一團駐紮在附近的德國人的坦克跟盟軍在卡昂城外與解放者發生了交火,我們渴望這解放但沒想這一天來得這麼突然,這麼惶恐。」6月13日黨衛101重裝甲師37輛虎式坦克一到卡昂外圍就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當時英軍第7裝甲師和一個步兵團正向著德軍130裝甲教導的方向的陣地前進,而到達郊外森林中的101ss重裝甲團正在修整。米歇爾•魏特曼當時駕駛的虎式坦克剛到卡昂郊外就拋錨了,說來也巧米歇爾•魏特曼換坦克時發現遠處英軍第7裝甲師正在向卡昂進發,當時米歇爾•魏特曼,目測一下敵人的距離大概是一千米的距離,隨即向上級匯報。
  • 鄭洞國在中國駐印軍的崢嶸歲月
    決定重設遠徵軍指揮機構,以陳誠兼任司令長官,負責整訓駐滇中央軍;裁撤駐印軍副總指揮一職,成立新編第1軍,「調鄭洞國前往指揮,本定邱清泉,恐其能力與經驗不足,故決令其與鄭洞國對調」。陳誠沒有立即就任新職,首先針對人事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駐印軍擬請黃維或李及蘭前往指揮,因獨當一方面之將領學術經驗均須注意也,如能調鄭洞國前往亦可,但第八軍最好調何紹周繼任,因該軍情形複雜,何對該軍歷史較深,可免因人事更動而影響作戰」。
  • 印軍「扣留」中國迷路士兵——帶你走近中印邊境的軍事禁區
    那時,邊防武警就要跟採蟲草的人一起爬上高山,四處野營,以便隨時提醒他們不要過線。過去,確實發生過採蟲草的人誤越實控線的事,結果,不僅蟲草全部被印軍沒收,人身還受到傷害。當然,這段邊境也有平靜期,中印雙方的邊防部隊相遇時,都會主動迴避。
  • 1979年對越反擊戰,448團回撤途中慘敗,200多人向越軍投降
    我55軍為了防止越軍對撤退部隊造成較大困擾,在扣馬山等地埋伏了3天,想要給追擊的越軍來個出其不意,可惜一個越軍的影子都沒看到。於是三天後55軍也開始踏上返程之路。也有幾股不怕死的越軍發動了襲擊,在3月9日越軍組織了一次對友誼關的炮擊,結果最後遭到我方十餘倍火力的反擊。
  • 背後的原因讓人心驚肉跳!
    部署在高原上的印軍部隊。「中國(撤軍)速度讓印度驚訝,從班公湖撤回超200輛坦克」,《印度斯坦時報》12日以此為題的文章宣稱,截至當地時間11日,解放軍已經從班公湖南撤回超過200輛坦克。很多人認為,這是導致印度軍方恐懼後撤軍的原因…...果真如此的話,那麼為什麼在我軍撤回這200多輛重型坦克後,印方也開始撤軍了?看來事情覺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這麼簡單!
  • 第一個撲向祁團長的印軍黃種人面孔,他到底是什麼人?
    2月19號,中國官方媒體公開了去年6月15日加勒萬河谷之戰的視頻。
  • 印軍軍列半路被堵,大量士兵突然噁心嘔吐,印媒:再不撤將來不及
    可以說,當前印軍面臨的情況還是比較複雜的,其實不願意在沒有取得任何成果的情況下撤軍的。印軍大量士兵雖然在高原峽谷被困,生活得十分艱難,高原地區的印軍醫院已經住滿了凍傷的印度士兵,但是印軍高種姓軍官的生活還是能得到保障的。近期印度媒體披露的視頻就顯示,印軍的高種姓軍官煮著咖啡,烤著火爐,穿著美式棉衣在房間內談笑風生。
  • 中印交鋒 印軍的最大短板
    當然了,這本書裡對印度軍事實力給予了極大的增強——要是按照現實寫的話,就打不了這麼精彩了嘛。你看,哪本小說裡敢寫炊事班俘虜一個營的?但1962年他不就發生了嗎?而小說裡中國的戰略目標也有點「驚世駭俗」,有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味兒,而不是現實中「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了。
  • 印軍開始從邊境撤離,所修地道曝光,我被驚呆了...
    印軍目前要不是用磚石壘個簡易的工事,要不就是從歐美高價進口的民用登山用的帳篷,而這些對於這些前線士兵而言,無法保障禦寒之需求。比如,據印媒11月19日報導,稱我解放軍加強了對前沿哨所的建設,在實控線全線安裝了監視設備。在班公湖以北"手指6"到"手指8"拓寬道路和鋪設瀝青,在所有摩擦點部署了貨櫃模塊,其中在加勒萬河谷深部、三宗嶺西南,至少部署有285個貨櫃單元。
  • 印軍戰史吹起牛來,還真敢說
    戰鬥時間:1971年12月3日夜戰鬥地點:印度西部沙漠朗傑瓦拉印軍兵力:旁遮普第23步兵營1個邊防連,全連120人,除步兵武器外,還有一輛配置了M40無後坐力炮的吉普車,以及幾十個燃燒瓶;戰後印軍統計:擊毀或俘虜了59式坦克48輛(其中空軍戰績14輛)、63式裝甲車50多輛、卡車50多輛,擊斃巴軍200餘人(按照正常的傷亡1:3的比例,巴軍還應有600到700人的戰傷人員)。
  • 中國終於對印度使出大招!印軍將面臨雙線戰爭
    數據為證,按照中國外交部的說法,最多的時候,印度入境軍隊 400 多人,帶著 2 臺推土機和 3 頂帳篷,越界縱深最遠達到 180 多米。  但現在,越境的還有40多人,還有一臺推土機。也就是說,大部分印軍已經悄悄地撤離了。  中國外交部沒提越界縱深,但估計印軍肯定不足180米了。
  •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前線軍官稱印軍戰力相當於國民黨中等部隊
    可是進入1962年夏秋之際,印度卻公開顯示出「東段我已佔了是我的,西段我過去沒佔現在也要佔」的立場,並向西段即新疆的阿克賽欽入侵設點。毛澤東就此認為,不打不行了,打就打嘛,你整了我們三年嘛。想在那樣惡劣的地形打仗,首先要解決後勤供應。毛澤東在戰前分析尼赫魯敢搞我們最大的原因,就是認為我們不敢打他。
  • 16輛輕坦和自榴炮抵達,印軍指揮官懷疑人生
    消息人士稱,為了保衛加勒萬河谷地區,我軍在這一地區部署了上千名士兵,而且為了提高火力打擊能力,我們還在這一地區部署了16輛輕型坦克、大量遠程火箭炮和自行榴彈炮。在這些武器裝備抵達之後,印軍指揮官通過衛星圖片看到了我軍的部署,我軍堅決亮劍,半步不退的決定,讓印軍指揮官十分崩潰,因為他非常清楚自己軍隊的實力到底如何。
  • (抗戰檔案)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
    這座位於加爾克漢德省首府蘭齊市近郊的蘭伽公墓,原名「印度蘭伽中國抗日遠徵軍烈士公墓」,是在上世紀80年代由當地華僑張其勇募款修建。歷經一年時間,將原本堙滅在荒草荊棘中,碑殘塋頹的中國軍人墳墓集中遷葬一處,修建成一座莊嚴肅穆而環境清幽的公墓,後改名為「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
  •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真的很強!印軍:我們都不敢出門
    特別是我軍新一代防寒服令印軍羨慕不已,平時巡查時壓根不畏本地零下40度的超低溫。反過來,印軍層面單就防寒服上也有很大空缺,而供貨的服飾也都優先選擇考慮高種姓兵士,不得不承認,印軍普通兵士「很慘」。.有多少句我愛你,最後成了對不起七月飛火。有多少句我愛你,最後成了對不起七月飛火。太陽炙烤著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