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按:本文編譯自裡克·喬於20210年2月18日發布在《外交官》網站上的題為《FC-31:中國的「另一款」隱形戰鬥機》的文章,部分內容有刪改。此文中有大量情況與事實不符的地方,請各位讀者自行甄別。編譯此文,只為參考,同時向大家提供外媒的看法,並不代表譯者同意或者證實其觀點與消息。由於譯者水平不足,文章中可能出現的錯誤請各位讀者多加指正。
中國的FC-31是一款雙發隱形戰鬥機的驗證機,該機先後有著兩代不同的機體,分別從2012年底與2016年底開始進行有效的飛行測試。多年來,該機被外界經常性地賦予了「殲-31/J-31」的錯誤稱呼,在該機的消息剛出現在網際網路上時,還曾經被稱作「殲-21」等名稱。但是,這些名稱都不是正確的,FC-31是瀋陽飛機工業集團(SAC)和中航工業集團自籌資金研製的技術驗證機,而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研發的項目,因此,「殲-31」之類名稱都是不正確的。
FC-31驗證機。Photo by:微博 @9謝藝航6
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PLA海軍選擇了在FC-31基礎上衍生的機型,來發展第五代艦載戰鬥機。這使得FC-31確實獲得了「殲」開頭的編號。目前,有消息將這款戰鬥機稱為「殲-35」,但是這樣的命名與「殲-20」相比,在數值上發生了相當大的跳躍,與先前的命名規範不同。在此前的命名規範中,飛機的編號更為連續(可以參考殲-10、殲-11、殲-15、殲-16)。這個數字與美國F-35的編號相同,不知是不是一個巧合。目前來看,僅這款戰機的名稱,就有很大的思考空間。
本篇文章將回歸FC-31的歷史,並考慮其衍生的艦載型號發展前景。現在預計這款戰機將在2021年某個時間正式公布,源自FC-31的第二款隱形戰機將被稱為「殲-XY/殲-35」,這是相對殲-20公布前使用的「殲-XX」而言,同時也考慮了外界普遍流傳但尚未正式確認的「殲-35」名稱。
FC-31與其基本情況
如果說殲-20是一款永久改變了解放軍的隱形戰鬥機,那麼FC-31則在提醒人們,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然有能力給人們帶來驚喜。
延伸閱讀:
十年之後看殲-20:國外專家對殲-20的十年總結(1)
十年之後看殲-20:國外專家對殲-20的十年總結(2)
與殲-20不同,FC-31在面世之前很少有相關流言傳播。雖然在2000年代的後期出現了一些可能出現中型第五代戰機的言論,但是殲-XX/殲-20被認為更加可信的新型戰機。2011年9月,在殲-20正式公開不到一年的時刻,一個採用常規布局的雙發戰鬥機模型由601研究所/SAC研發部門在北京舉行的無人機創新大賽中亮相。當時這款模型被稱為「F-60」,當時的F-60具有相對通用的特質,以及其公布的時間正好處於殲-20剛公布不久,因此大多數人認為F-60或許是一項內部研究,或許是某種小型的遙控無人機設計。
因此,2012年中出現的一張照片令人非常驚訝。照片中,一架外形可疑,部分零件已經拆卸的飛機在中國的公路上進行運輸。透過保護飛機的迷彩苫布,只能看到這款飛機的輪廓和大概形狀。最初這架飛機被認為可能是一架拆卸部分零件的教練-10教練機,或是其他飛機模型之類的貨物,然而,幾個月後的9月,在SAC拍攝的照片中顯示,這架飛機已經被完整組裝起來,其序列號為31001,機身布局與此前發布的F-60幾乎相同。該機於2012年10月31日首飛,距離首架殲-20技術驗證機首飛僅一年多時間。
2012年出現在網絡上的「粽子機」
更加令人驚訝的是,在2012年11月舉行的珠海航展上,這款新型飛機的模型甚至在展臺上進行了公開展示。這意味著這款飛機可能用於出口,甚至可能已經計劃出口。隨後,中航工業正式確認了該機的官方名稱是FC-31,這似乎是JF-17「梟龍」的出口名稱FC-1和殲-10A的出口名稱FC-20的延續。
隨後,經過修改的第二架飛機於2015-2016年左右製造完成,並於2016年12月23日進行了首飛。這架飛機保持了與31001相同的總體設計、尺寸和氣動布局,但是其機身的細節經過了全新的設計,還用一體式座艙蓋代替了傳統的兩段風擋式座艙蓋,並用WS-13E發動機取代了31001使用的RD-93或是WS-13A發動機。WS-13E發動機在推力和使用的材料方面都有著相當明顯的改進,而且在低速飛行時沒有明顯「黑煙」現象。這架飛機在網絡上被稱為「FC-31V2」,表示FC-31的第二版。FC-31V2最終在2019年底噴塗上了低可視度的灰色,並且噴塗了31003的序列號。這讓人產生懷疑,「失蹤」的31002很可能是FC-31V1的靜態測試機體。
FC-31在各種航展和武器展覽會上相對開放,而且中航工業集團對其出口進行了推廣。這給主流的國防媒體或是軍事社區中的活動用戶一種印象,該機最初主要用於面向出口的第五代戰鬥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明顯FC-31的出口前景有限,中航工業對其爭取海外訂單的努力充其量都是三心二意的。
實際上,FC-31的機身設計肯定是一款全尺寸驗證機,並且帶有內部武器艙,能夠發展成真正的第五代戰鬥機。但是,生產這種戰鬥機將需要在飛機的航空電子系統與武器系統上進行大量的額外開發工作;同時開發其維護和保養設備,以及大量的飛行與系統測試。所有的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時間和承擔風險的意願。當時,PLA尚未對FC-31(或其衍生型號)產生興趣,因此該項目缺乏PLA的承諾與資金,也沒有外國資金或是訂購承諾來資助FC-31的開發。因此,中航工業、SAC或是中國ZF很可能從未真正希望將FC-31作為專門出口的第五代戰鬥機。當然,毫無疑問,FC-31很可能有助於宣示中航工業有潛力開發新的第五代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可能會出現在出口市場上,並開始與潛在客戶進行討論,以評估他們的興趣。
最新的FC-31 31003號機上的中航工業logo表明該機仍未獲得PLA的正式編號。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不是作為一種出口戰鬥機,FC-31的研製目的是什麼?近年來,來自SAC的學術論文指出,FC-31主要是某些新製造技術的技術演示,包括但不限於增材製造和新的結構計算原理,以降低戰機的成本和重量。有傳言稱,相對於殲-20,FC-31可能會利用改進的隱身技術來增加維護和操作的便利性。
同時,FC-31顯然是一款帶有武器艙的全尺寸戰鬥機,如果需要的話,能夠很容易的在此基礎上研製一款作戰飛機(與美國的X-35或是YF-22更相似,而不是日本的ATD-X)。FC-31的總體尺寸、氣動布局、設備配置和起落架間距等似乎也非常適合發展為艦載型號,在2012年初有人猜測該機是新型艦載機的原型機,但是當時被迅速證明為錯誤的。
因此,FC-31很可能被SAC主要用於飛行技術的驗證機,同時也為將來的PLA中型陸基或艦載第五代戰鬥機需求提供基礎。最終,在2010年代的前期到中期,殲-20仍在積極研發,FC-31仍然在進行前期的飛行測試。因此,幾乎沒有跡象表明PLA對FC-31或其衍生型號有明確的興趣。但是,當PLA海軍對艦載戰鬥機的要求開始提高時,情況發生了變化。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