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航21號」運輸船,中國第一艘運載火箭運輸船
中俄之間關於大推力火箭發動機RD-180的出口問題爭論到現在仍然沒有一個結論,雖然俄方也想做成這筆買賣,可由於諸多原因RD-180這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短時間內是無法交付給中方了。那麼怎麼辦?中國的載人工程、探月工程、火星工程、空間站工程就得等了?顯然不是這樣,有條件也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所以,就有了題圖中這條大船帶著中國的運載火箭的「希望之星」,揚帆起航。它就是我們的「遠航21號」運輸船,中國第一艘運載火箭運輸船。它的出現不僅一舉扭轉了中國運載火箭只能依靠陸地運輸的歷史,更讓中國大推力火箭應用再上一個臺階。
以往在中國製造大型運載火箭時,需要先在廠房建好然後通過內陸運輸公路或者鐵路運抵發射場進行發射,早期這樣建造問題不大,但是到了後來,中國的鐵路運輸能夠運輸的火箭直徑只有3.5米,再大的就要卡隧道和阻礙其他列車同行了,指望公路運輸就跟不成了這樣的大傢伙出來一次就得封道還需要爬山過坎,根本不可能實現。所以中國超大直徑的大推力火箭的研製進程一直都是處在低速預研究階段。不過自從中國開始籌建位於祖國最南端的海南文昌發射場後,中國大推力火箭的研究技術被送上了快車道。當然最初中方設想就是購買俄羅斯的RD-180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這樣成熟的產品回來進行研究,畢竟發射任務不等人。中國的空間站、載人飛船、星系探索等多個星辰大海的科目都在等著開拓呢。不過最終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俄羅斯不賣了。
既然不賣中國就自行研究,此次馬上就要進入海南發射場的「長徵七號」大推力運載火箭就在這條「遠航21號」運輸船上。「長徵七號」運載火箭的總長度達到了53.1米,比以前的長徵2F系列火箭都要長,所以需要使用海運運抵發射場。經過6個晝夜1800海裡的運輸,終於從天津運抵了海南文昌。由於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是中國首個低緯度的發射場,在發射近地軌道大載荷時優勢明顯,發射載荷重量大,燃料需求少。
此次中國的「長徵七號」火箭也突破了多次個「首次」:首次使用液氧煤油發動機作為主要推進器;首次掌握了此前只有俄羅斯才研究成功過的「高壓補燃」技術-這是研究大推力液氧煤油發動機的關鍵技術;還有首次使用的全數字設計模式,很多零部件都是採用全數字模型加工,直接交付給工業3D印表機,直接一次性列印出來安裝等等諸多第一次。正是這些突破性成就使得中國的「長徵七號」火箭推力猛增,比以往「長徵2F」系列火箭的單臺液體發動機70噸的推力猛增到120噸,更使得我們的近地軌道的運輸能力,提升到13.5噸。
這一提升有個很好的比喻:以前我們發射的是「一屋一廚」,現在用「長徵七號」火箭發射的就是「三居室」,未來等到「長徵5號」運載火箭時,就可以直接送棟「小別墅」到太空上。並且液氧煤油都是綠色的環保燃料,價格更便宜,效率更高,未來還可以開發基於液氧煤油的可重複使用火箭發動機。中國的「長徵七號」火箭發動機在外殼上也下了功夫,確保外殼的儘可能輕同時也要堅固耐用,「長徵七號」火箭的推進劑艙最薄處只有1.7毫米,比雞蛋殼厚不了多少。正是因為這一次次的減重和一次次的增推才使得中國的運載火箭能力在一步步提升。
未來中國還會在海南文昌發射場實驗500噸級別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對比俄羅斯RD-180的400噸級仍然有提升。這就是你不買可以,中國一定能造出來更好的典型寫照!正如以前已經發生過多次的情況那樣,中國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不但會自產,更能出口商業發射,到時候俄羅斯專家們除了猛吸口冷氣猛醒,別的也做不出來什麼了。而且這樣的日子會很快,2020年到2030年就可以實現。
軍工領域最受歡迎的公眾平臺!
長按上方二維碼,快速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