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中國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取得不少巨大進步,令軍迷們非常高興。首先是WS-10「太行」發動機熬過漫漫長夜,終於迎來光明——先後裝備到殲-16、殲-10C等戰機上,其矢量控制噴管(TVC)版本裝備到殲-10B原型機上在珠海航展驚豔四方,連殲-20也時常被發現換裝了尾噴口帶有鋸齒結構的「太行」某改型發動機,WS-10「太行」發動機各型號四處開花,「太行」終於全面行了,中國戰鬥機的國產發動機短板問題,終於得到階段性改善。
殲-20在早期試飛和裝備時曾使用俄制的改進型AL-31F發動機,後來又配用過國產發動機渦扇-10B「太行」發動機。在不久前我國航空科研優秀課題申報表上,其中一項「基於MBD的XX-15發動機03批次進氣機匣結構設計研究」的課題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大家普遍認為這個所謂的「XX-15發動機」就是我國為殲-20適配的「渦扇-15」發動機。
渦扇-15發動機的研製始於上世紀90年代,首次地面試車時間為2006年,2011年黎明發動機廠提前交付了驗證機,近幾年來一直在進行測試。最終的參數性能可能與美軍F-22的F119發動機相當。殲-20想要完全使用中國渦扇-15發動機,從技術角度而言,該發動機仍需要完善和不斷的檢驗,才能真正成型服役,不過,距離這一目標的實現,殲-20「完全體」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了。
而前段時間,網上傳出運-20大型運輸機裝備4臺WS-20發動機成功首飛的消息,先進的WS-20發動機也即將正式裝備到運-20上服役,運-20和WS-20終成眷屬,意味著中國在國產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領域取得階段性突破。運-20配裝WS-20發動機以後,作為新研製的機型,在航電水平、氣動外形設計、貨艙尺寸設計等方面都擁有無以倫比的優勢。
中國先後在戰鬥機、運輸機發動機上取得重大進展,令不少關心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發展的人感到非常開心,紛紛期待現役戰機相繼換上國產發動機的那天,這對於提升現役戰機飛行性能、簡化發動機型號、減輕後勤保障壓力、進一步實現國防自主都具有重大意義。
不過,這種展望有點過於理想,短期內恐怕很難全面實現,現階段中國仍然有很多款戰機使用外國發動機特別是俄制發動機,機型之雜、型號之廣、數量之多,使得未來要用國產發動機進行全面替換變得並不輕鬆。
目前中國很多款主力戰鬥機就仍使用俄制AL-31F系列發動機,從俄羅斯直接引進的蘇-27、蘇-30自然不用多說,而殲-11A、殲-11B/BS戰機大多數仍然是裝備俄制發動機,後來才有殲-11B/BS陸續使用「太行」。
而國產單發三代機——殲-10則更是俄制發動機「專業戶」,絕大多數殲-10A、殲-10S、殲-10B、殲-10C都是使用俄制AL-31F系列發動機。要知道原本其最初是決定用WS-10「太行」發動機作為殲-10的主要動力的,這種局面無疑頗為尷尬的。不過,目前新的大批量服役的殲-10C戰機已經普遍應用國產WS-10「太行」發動機。
而海軍的殲-15系列艦載戰鬥機也是使用俄制發動機,儘管此時WS-10「太行」發動機已逐步成熟,被陸續配備到殲-11B/BS、殲-16等戰機上,但最終出於更加穩妥的考慮,絕大部分殲-15都是配備俄制發動機。就連殲-20隱身戰機,外界都認為其在驗證機、原型機甚至早期量產機上配備的是AL-31F系列發動機,直到最近使用WS-10「太行」發動機才成為常態。
此外,還有兩款儘管是中國研製的戰鬥機但並非是中國現役的戰鬥機,也在使用俄制發動機,還是同一款發動機——JF-17「梟龍」輕型戰鬥機和殲-31隱身戰機都是使用俄制RD-93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相對落後的性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上述兩款機型的綜合作戰性能。
為此中國先後啟動兩個中型推力的發動機項目,用於彌補這個缺陷,一個就是RD-93發動機的國產化仿製項目—渦扇-13發動機,另一個則是新一代中推渦扇發動機—渦扇19。
不過,縱然未來中國戰鬥機都陸續擁有國產發動機替代產品,仍然會有一款非常新銳、屬於最先進戰鬥機之一的戰機會始終使用俄發,那就是最新引進的蘇-35SK戰鬥機,蘇-35SK戰機裝備的是AL-41F-1S發動機(117S發動機),性能頗為出色,是其身上的最大亮點之一。鑑於其性能先進、而國內又沒有非常合適的替代品,很難實現發動機國產化。即使未來先進大推力國產發動機成熟以後,由於蘇-35進口量很少,只有24架,也沒有必要單獨改型一款國產發動機去為蘇-35改裝。
除了戰鬥機,中國還有很多款大型軍用飛機是使用俄制發動機,均是使用D-30KP這個系列的發動機,具體型號有圖-154MD電子偵察機、伊爾-76MD/TD大型運輸機、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伊爾-78大型加油機,還有運-20大型運輸機以及轟-6K/J/N戰略轟炸機,同樣都使用了D-30KP系列發動機或者是其國產仿製型號WS-18。
在此前,這幾款新型國產大型飛機的生產都受到D-30KP系列發動機供應數量的限制。如今中國WS-18、WS-20兩款國產發動機均已相繼成熟,初步具備了讓上述大型飛機換裝國產發動機的基礎條件。
需要注意的是,受新國產發動機價格較高、產能較低;現有機型換裝國產發動機存在技術障礙和難度,多年來部隊已經形成了俄發使用習慣,此外還有俄制發動機剩餘使用壽命較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述很多戰鬥機、大型飛機在退役前均不太可能換上國產發動機,仍然是會繼續沿用俄制發動機,以獲得最佳性價比。
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今天中國很多航空裝備使用國產發動機已經不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逐步變成值不值的問題。未來軍迷們也不必要太過於糾結很多戰機仍使用俄發的問題,只需要注意到,越來越多新量產服役的戰機是用上了國產發動機,這就已經是最好的局面了。
科羅廖夫的軍事客廳 微信號:keluoliaofucn
溫馨提示:
聯繫郵箱:gaosga@163.com。
歡迎來稿,選題、內容、題材不限,文章、漫畫、視頻均可。
關注國際時事熱點,致力愛國主義國防教育。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