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軍大校吳國輝對媒體表示,在中國主要作戰飛機中,國產航空發動機已經佔到了90%左右的比率。中國可望在重點型號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5到10年內趕上世界先進發動機現有水平。
不過,中國軍網前天也發表文章指出,中國的發動機研製還存在自主研發水平較低、對外依賴嚴重、科研體制落後等問題。航空發動機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雖然很美,但要摘取這顆「明珠」卻並不容易。
由於中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領域相對落後,中國航空產業一直被認為患有「心臟病」。今年8月28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正式成立。
據了解,集團由46個與發動機相關的單位組成,總資產和國家新增投資超過1450億人民幣(約300億新元)。
據《京華時報》前天報導,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前隊長、國防大學教授吳國輝預計,中國航發集團的成立,有利於加快新型發動機的系列化發展,集舉國之力,可望在重點型號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
他指出,目前中國的國產發動機並不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化,而是經過了一個引進、測仿、改進、創新的過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整體性能與當時世界主流水平相比差別並不大,根本的差距是國產發動機是以仿製改型為主,沒有一型完全自主創新研製生產的發動機。
吳國輝說,當時中國在發動機生產上不僅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而且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美國、歐洲、俄羅斯的航空技術迅速發展,三代戰機普遍裝配渦扇新一代發動機的時候,中國仍然在渦噴系列發動機的改進上「打轉轉」,在引進仿製與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猶豫不前,本來與世界先進水平不大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
中國軍網發表文章說,從國防安全和中國目前的航空體系來看,中國航發集團必須把三類發動機的研製提上日程:一是滿足大型軍用運輸機需求的大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二是滿足三代主力戰機的高推力渦扇發動機,三是滿足四代戰機超音速巡航需求的可變矢量噴口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