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登陸戰的神器:氣墊船

2021-02-19 軍武次位面

兩棲作戰是一種戰爭作戰樣式,主要是利用海軍、後勤將己方軍事力量(如陸軍或海軍陸戰隊)自海上投入敵岸或是從己岸移動軍力至他處。兩棲作戰是現代戰爭中最複雜的軍事行動,需要機動力、空中支援、海上運輸、後勤和戰略,它能夠進行對敵人不利的戰略部署和迫其轉移軍力,有效突擊與打擊敵軍。

1.英國的海峽  

 

▲英吉利海峽衛星圖

英吉利海峽是孤懸海外的不列顛島的天然防禦與隔閡,它允許歐洲大陸強國對英國產生一定影響,同時又不讓源於歐洲大陸的矛盾衝突對英國的本島產生足夠的威脅。英國透過英吉利海峽,在時間上、空間上、心理上與歐洲大陸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效果。面對歐洲大陸打得進去——入歐、跑得出來——脫歐。聯合荷蘭抑制西班牙,聯合德國抑制法國,聯合法國、義大利抑制德國,聯合法國抑制德國、義大利;挑德國反法國,挑法國反義大利,挑義大利反荷蘭;分而制之,英國外交部高興壞了,光輝歲月又回來了。即使在英國想玩一把攪屎棍,而在大陸上兵敗如山時,這條長560公裡,最窄處34公裡的海峽,隔絕了拿破崙、希特勒,但也是許多進攻行動的必經之地,羅馬入侵不列顛,1066年諾曼人入侵,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1944年諾曼第登陸。大部分時間這條海峽還是和平的經貿關係,幾個世紀以來,海峽兩岸之間依靠船隻交流,海峽兩岸許多港口有定期渡輪(尤其是氣墊船)往來。現代的氣墊船在1952年由英國人Christopher Cockerell發明。他用真空吸塵器的馬達造出了氣墊船的模型,進行了實驗。1959年英國製造了首部載人的氣墊船 SR-N1,並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

 


▲以空氣在船隻底部襯墊承託的交通工具,其氣墊通常是由持續不斷供應的低壓氣體形成。氣墊船運作方式:1. 螺旋槳、2. 空氣、3. 抽氣機(風機)、4. 軟性圍裙

大規模民用的氣墊船漸被淘汰,但氣墊船登陸艇卻受到軍隊的青睞。全託式的氣墊船能在沙灘、沼澤、河岸、軟沙、雪地等地形登陸,而且可以越過某些障礙物或地雷。


▲一群LCAC氣墊船正在美海軍陸戰

隊基地的海灘上進行戰車的裝卸演練

 

2.費力的登陸戰    登陸艇

 

人類在多久之前第一次嘗試渡水,早已無從精確地考證了。最有可能的是,遠古時期的人們首先藉助於圓木,然後才想到掏空樹芯,藉以橫渡河流,其目的不外乎尋找更好的食物源,或者前往攻擊對岸的同類。隨著文明的演進,探險、徵服、居留等人類內在的衝動,驅使那些勇敢的人們和意志堅定的人們為達目的不惜採取任何手段。所以,造船發展,而且船隻越造越碩大,越造越結實,越造越省時。

 

——《戰爭的果實》第六章第一節「得

海軍者得天下」,作者[美]麥可·懷特


▲《戰爭的果實》本書介紹戰爭與科技進步的關係,同時

也就戰爭的兩面性與人類本身的道德感、加速科技創新方面

的聯繫展開探討,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英吉利海峽,在這短短的海峽間的戰爭伴隨著技術上的進化。1940年勢頭正猛的德軍將英法聯軍壓縮在50公裡的敦刻爾克周邊海域。撤退行動中,伯特倫·拉姆齊海軍中將面臨港口遭到轟炸,英國海軍軍艦吃水又深,又無法靠近海灘。5月27日只撤出7000多人,拉姆齊中將於是緊急呼籲平民提供船隻,無數業餘水手和私人船主也應召而來,他們駕著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遊艇、內河船隻等超過850艘,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大炮的打擊,穿梭於海峽之間,將一批批聯軍官兵送回英國本土。5月28日約17000人撤離,5月29日約47000人撤離,5月30日約50000人撤離,5月31日約68000人撤離……撤退至6月4日結束,歷時9天,共有338226人從敦刻爾克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5千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6月4日德軍攻克敦刻爾克,擔任殿後而來不及撤退的四萬法國軍隊被俘。作為一次倉促的、合適的運輸工具準備不足的海灘軍事行動,雖然在短短十天時間,把34萬大軍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但丟棄了近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託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約33萬聯軍橫渡海峽後只剩單兵步槍及可攜帶的數百挺機槍等輕武器。渡海作戰真的是件很費力的行動,需要船,合適於海灘的軍用船隻,而不是缺乏保護、行動遲緩的民用船隻。


▲敦刻爾克戰場周邊態勢地圖

 

英吉利海峽給聯軍撤退帶來了麻煩,但也阻止了古德裡安的裝甲雄師從阿登山地一直衝到英吉利海峽,給英國避免了更大的麻煩。

 


▲推薦電影《敦克爾克》(Dunkirk),英國和法國合拍的史詩驚悚戰爭片,由「黑暗騎士三部曲」、《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和編劇,並與艾瑪·湯瑪斯共同監製。故事設定於二戰背景,主要敘述敦克爾克戰役事件。暫定於2017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


▲除了明年由大牌導演指導的電影上映外,有關敦刻爾克撤退的影視還有1958年版電影《敦刻爾克》,紀實風格較強;1964年版電影《碧血長天》;1969年版電影《倫敦上空的鷹》中的片段;2004年BBC版長達三個小時的電視電影《BBC:敦刻爾克大撤退》;2007年《贖罪》中用長鏡頭完美的再現敦刻爾克海灘頹敗的全貌

 

▲美軍第1步兵師登陸奧馬哈海灘

四年後,英國人再加上美國人,回來了。美國人艾森豪掛帥,準備充分的跨海登陸在諾曼第開始。與四年前各種水上船舶大雜燴的運送,針對此次海灘登陸戰,盟軍用上了新的工具——「希金斯登陸艇」。1943年9月,當美軍在薩勒諾、以及麥克阿瑟將軍在紐幾內亞登陸時,美國海軍共擁有14072艘登陸艇,其中12964艘(約佔92%)都屬於希金斯設計的型號,近9000艘是在紐奧良希金斯船廠建造的。在諾曼第登陸時,將士兵、坦克和各種武器裝備送上岸灘的幾乎都是希金斯登陸艇。艾森豪將軍也曾誇張地宣稱,「希金斯就是為我們打贏戰爭而生的。」他表示,「如果希金斯沒有設計和建造出這些艦船,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在開闊的岸灘上登陸。整個戰爭將又是另一種局面。」

 


 


▲維克多·克魯拉克於1937年曾親自實地察看日本人在中國的兩棲登陸作戰,克魯拉克在掌握了日本登陸艦船的大致數據時,曾感嘆「我們絕對沒有這種技術。」上圖是克魯拉克用筆標註的日本登陸艦重要設計細節

 ▲D日諾曼第登陸進攻計劃

3.速度至上   氣墊船

 

徵服海洋,要有技術基礎,登陸作戰僅憑人海無法徵服火海,擁有多方面技術專家的支撐,無數工業生產員工的後方努力,對於負擔及重的登陸作戰的貢獻不亞於一線戰鬥部隊。徵服火海需要勇氣、堅忍,也需要技術上的壓倒性優勢。

 

操縱船隻運載作為乘客的士兵上岸登陸,這一轉換過程是很麻煩的事情,需要合理的計劃和長時間的協調,要有合適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複雜又危險的灘頭戰鬥的「兩棲作戰」,交戰雙方能避免的總會迴避,當然戰爭有時不能按意願選擇戰場,歷史上的不太專業的登陸作戰有希臘人、北歐海盜;18世紀往後陸海軍的協同登陸作戰日趨專業化,當然協調上愈加麻煩,成功的多,失敗的也不少,1814年英國打算佔領華盛頓的登陸作戰,以及後來1815年紐奧良之戰都失敗了。美國內戰中,在北卡羅萊納的開普菲爾河口的菲什爾堡,北軍曾發動數次兩棲作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棲登陸戰變化劇烈,引人注目。從大西洋上上重返希特勒控制的歐洲大陸,在太平洋上一步又一步的奪回被日本人搶佔的島礁,這需要人,需要炮火,也需要把這人運送到各個海岸灘頭的的船隻。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在二戰時都實驗使用過平底登陸船,一旦接近灘頭,放下跳板,人、貨、裝備可迅速登岸,避免了以往船隻讓士兵翻上翻下,暈頭暈腦、冒著危險跳入未知深淺的水中。二戰戰場著實蔓延在各個地理環境中,海戰、陸戰嚴格分家的現象消失了,一種新的陸、海、空協同的「立體戰爭」將全新的出現在二戰及二戰以後的局部戰場上。

 

二戰登陸作戰戰例

登陸作戰成功的:

○盟軍諾曼第登陸作戰

○美軍太平洋島嶼作戰(塞班、關島、硫黃島、衝繩島等)

○日軍馬來登陸作戰

登陸作戰失敗的:

○加利波利登陸作戰

○安齊奧登陸作戰

 

登陸作戰的最大弱點是登陸部隊在海上,其次是在開闢登陸場階段,此時難以發揮有組織的戰鬥力,尤其是登陸作戰在水際附近時,一隻腳在海裡,戰鬥力處於縱向分散狀態。登陸和反登陸作戰,歸根結底是在登陸地區雙方集中兵力的競賽,在此取得勝利即可穩操登陸作戰的勝券。進入20世紀末氣墊登陸艇可完全達到登陸戰中的速度優勢,氣墊登陸船改變著兩棲登陸戰的遊戲規則。

 

4.歐洲野牛  氣墊船

 

歐洲大陸經歷的戰火與繁華、殘酷與安逸,歐洲大陸上最重的陸上動物——歐洲野牛,最後一頭野生歐洲野牛於1927年在西高加索被屠夫所殺,剩下的不到50頭,全部都在動物園裡。在1951年,歐洲野牛開始被重新放歸大自然。2000年約為3000頭,全部都是12頭野牛的後代,由於基因的限制,其健康程度不容樂觀。其現在為瀕危物種。在過去,它們常被殺來製成皮革和角杯。歐洲野牛在中國被人熟知而是因為一種壯闊的、世界上最大軍用的氣墊登陸艇——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可登陸世界70%的海岸線,遠高於傳統船式登陸艇的15%,且速度要快得多。


中國海軍野牛氣墊船兇猛衝灘,放出先進96坦克


野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可以用40節航速快速航渡登陸,讓防守方難以預警,很可能還在睡夢中就有登陸艇靠岸,其航速相當於登陸艦三倍,運載量相當於半艘登陸艦。


尺寸遠大於現今船塢登陸艦和兩棲攻擊艦的容納能力,無法依靠任何軍用規格母船搭載,因此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續航力,航程300海裡,對於更遠的有爭議的島嶼,它的航程尚不能及。作為氣墊船中的老大,相比其他海軍裝備,終究是一個戰術性武器,作為一體化作戰中的一個節點,單靠自身難以單打獨鬥出一片天地,融入合適的戰術體系使其必經之路。

 

大塊頭的技術還是相當可以的,大型氣墊船技術有一半是航空技術的產品,動力系統是關鍵,野牛的燃氣輪機技術無疑可以使中國同類裝備的發展起到助推作用。可以縮短中國同世界氣墊船科技領域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對中國海軍發展適合匹配大型兩棲戰艦的氣墊船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公開資料顯示,蘇聯製造的歐洲野牛有400平米的面積可用裝載,自帶燃料56噸。其標準排水量480噸,滿載排水量555噸,可以運載3輛主戰坦克(總重150噸),或10輛裝甲車加上140名士兵(總重131噸),或八輛裝甲運兵車(總重131噸),或八個兩棲坦克,若單獨運送武裝士兵則可達到500人(貨艙內360人)。較好的抗風浪能力,採用封閉式運輸,而一般氣墊登陸艇是露天的。能在海況4,浪高2米、風速12米/秒的海況下行駛。滿載能行駛坡度為5度的海岸,空載能越過1.6米的牆壁。武器火力相比其他氣墊登陸艇高出許多。裝備有箭-3M或箭-2M防空飛彈系統,2門30毫米АК-630火炮,2套22管MC- 227型140毫米非制飛彈藥發射裝置,以及20到80枚水雷。

▲疑似俄羅斯使用的歐洲野牛氣墊船影像資料

5.技術進步  戰爭

兩百年間,跨越海峽從船、飛機、隧道,面對這一條淺淺的海峽,技術上的進步改變著英法兩岸,也不可避免的聯繫上軍事上的用途,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英國首相重複提起海底隧道,表示與法國一起應對德國的下一次威脅;1941年法國淪陷,一位英國皇家海軍綜合武器發展部的軍官計算出,希特勒可在18個月內使用奴隸建造2條隧道。這一估算引發了德國已開始掘進的謠言。1960年代,英國的數家廠商出產了數種商用氣墊船,用來提供橫渡英倫海峽的渡輪服務。後來由於燃料價格上升,英吉利海峽的氣墊船就像協和飛機一樣慢慢被其他更經濟的方式所取代。距二戰結束50年後的1994年,海底部分世界第一長的的英法海底隧道建成,英國鐵路網連接上了歐洲鐵路,在倫敦與巴黎之間為3個小時,在倫敦和布魯塞爾之間為3小時10分,海峽變通途。

 

▲隧道建成後的地質剖面圖,隧道的大

部分區段都是在白堊土地層中推進

在可預見的未來像諾曼第登陸戰的形態將不會出現在英吉利海峽,依託技術進步的戰爭形態催生著全新的進攻戰術。未來的戰場在空中,在信息中,垂直起降、大型運輸機會將登陸的戰場延伸在己方控制領空前提下的敵方縱深處。而氣墊船作為技術兵器,可能會演變到用另一種形態奔馳與戰場之上,不僅僅是從水到陸地,就像曾經的英吉利海峽之間的戰場演變一樣。


參考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回顧與省思》

《武器和戰爭的演變》

中華網軍事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或購買。

相關焦點

  • 發動機國產化基本解決,726A野馬氣墊船大批量產!
    目前,中國海軍的兩棲作戰艦隊即將面臨更大的發展,071型的訂單據說已經到了第8艘,而075型3.8萬噸的兩棲攻擊艦也已經全面開工。
  • 講講船,一艘比比野牛還牛逼的氣墊船!
    一提起登陸艇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在兩棲作戰中登陸艇的作用卻不可小覷。這種氣墊登陸艇可以在登陸作戰中快速運送突擊力量到達灘頭,為後續部隊開闢登陸場。要說起重型登陸氣墊船,烏克蘭的野牛就不能不提。野牛可是烏克蘭從前蘇聯手中繼承來不多的乾貨,是未來我國登陸作戰中不可或缺的運輸力量。
  • 075兩棲攻擊艦(1):超地平線登陸!
    但好運不會永遠在,如果要一直打登陸戰,萬一哪次面對比較強的敵人,登陸點還選得不理想,對方有防備,後果會很嚴重。為克服傳統登陸戰的弊端,也是需求壓力,美軍提出了"超地平線登陸戰"理論。075型兩棲攻擊艦開到臺灣海岸,武直10對海岸工事發起打擊,直20、氣墊船把士兵送上海岸,對防禦陣地發起衝鋒.不是這麼用的。美軍先提出了超地平線的理論,然後才研製了兩棲攻擊艦。
  • 俄羅斯造不出兩棲攻擊艦上的氣墊船?AK47的老東家,正在努力
    圖片:俄文字母Х相當於英語裡的Kh作為俄羅斯「 2013-2030年海上領域開發的造船和技術開發」國家計劃的一部分,Khaska-10在2018年1月由雷賓斯克造船廠開始設計,它定位於軍民兩用的氣墊船,由於俄羅斯現在的兩艘國產兩棲攻擊艦剛剛在克裡米亞刻赤市的「海灣」造船廠開工建造,其也有希望成為它們標配的氣墊船。
  • 中國野牛氣墊船服役
    繼第一艘進口的「野牛」亮相後,隨著國內組裝的第一艘「野牛」的基本完工和第二艘進口「野牛」的到來,「野牛」編隊的雛形已經出現,4艘「野牛」全部服役後,可大幅提高海軍陸戰隊在重點方向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還可以為那些守島官兵提供日常補給、人員更替、協同防禦演習等積極支持。
  • 俄羅斯野牛氣墊登陸艦在船廠中積灰生鏽,中國野牛氣墊船卻不停下餃子
    「野牛」氣墊船設計代號為12322型小型氣墊登陸艦,而西方往往稱其為大型氣墊登陸艇。該艦以其555噸的滿載排水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氣墊登陸船舶,且其尺寸遠大於現今船塢登陸艦和兩棲攻擊艦的容納能力,不能由任何母船搭載,完全依靠本身的續航力,因此蘇聯海軍將其直接劃分為「登陸艦」。
  • 中國海軍野牛氣墊船罕見衝灘!登陸場景驚天動地,用途很特殊
    歐洲野牛氣墊船究竟有多強大?我軍引進野牛氣墊船又到底有何用?本期視頻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 中國曾花大力氣引進的野牛氣墊船,為什麼僅造了兩艘就停產?
    烏克蘭是蘇聯解體後繼承武器裝備第二多的國家,在烏克蘭手中就一款被稱為「歐洲野牛」的超大型氣墊船。野牛氣墊船是蘇聯為了兩棲作戰說研發的重型裝備,在搶灘作戰中有很強的作戰能力,當初中國就向烏克蘭購買了其成品和全套技術。
  • 解放軍726A型氣墊登陸艇,運送96式坦克搶灘登陸
    包括超過三十輛05系列兩棲戰車或者四艘726A大型氣墊登陸艇。  ZTZ-96A坦克駛下726A氣墊登陸艇,掩護步兵進行登陸作戰。在登陸戰時第一時間向登陸探頭投送坦克等重型裝備是壓制敵方灘頭火力和抵禦裝甲反衝擊的最好手段。
  • 中國花大力氣引進的野牛巨型氣墊船,為何只造了兩艘就停產?
    中國海軍對發展強大兩棲登陸作戰能力一直是不遺餘力的。為此中國購買了12322型「歐洲野牛」級氣墊登陸艇。中國不是「歐洲野牛」唯一的出口用戶,「歐洲野牛」一共只建造了15艘,1982年開始建造,1985年首艘服役。
  • 解放軍奪島新戰術:氣墊船成突擊主力,可送96A坦克直接登陸
    最近一段071型兩棲登陸艦演習的視頻引起軍迷的關注,其中播放了這樣一段鏡頭:726型氣墊船載運05式兩棲突擊車,從071型登陸艦的塢艙內駛出,開足馬力直奔灘頭而去
  • 野牛氣墊船將要失寵?中國為何只造了兩艘就停產?原因大家都知道
    登陸艦也叫兩棲艦艇,戰場上有它將大大提升一國的勝率。我國一直致力於兩棲艦艇的發展,早年間曾花大力氣向歐洲引進野牛氣墊船。野牛氣墊船體積巨大,滿載排水量達555噸。其能夠運送高達150噸的貨物,運載能力非常強大。它最大的特點在於航速超快,足足有63節,世界上幾乎沒有氣墊船可以超越。
  • 055大驅「坑數照」另一亮點,726型氣墊船總算量產了
    《東方衛視》節目畫面在證實055型有112組VLS的同時,也意外曝光解放軍726型"野馬"氣墊登陸艇的新消息。
  • 中國一兩棲戰車世界發威, 把美俄比下去了, 水上速度超美俄3倍
    在海戰中,兩棲登陸作戰是一種重要的作戰方式。要打好這一仗,首先裝備厲害是必須的,那麼中國在兩棲登陸作戰中的厲害裝備是什麼呢?
  • 中國當年引進的野牛氣墊船,花了大價錢,為啥僅造兩艘就停產了?
    在當時,氣墊船便是當時最好的登陸作戰載具之一,而中國軍隊人數龐大,其他國家的氣墊船無法滿足中國的軍事需求,幾經反轉後,烏克蘭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烏克蘭所售賣的便是野牛氣墊船,該氣墊船又被當時人們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氣墊船」,可以大批量運輸各種軍事裝備、軍事人員以及軍事載具,恰好滿足了我國在登陸作戰方面的需求。
  • 【圖鑑】中國海軍野牛氣墊船體型巨大 拖船一比成小個
    近日,網絡上曝光出一組中國海軍艦艇的精美圖片,其中剛入役不久的「野牛」級氣墊登陸艇十分搶眼,在拖船邊上顯得個頭巨大。
  • 氣墊船有什麼獨特優勢?登陸大部分島嶼,投送能力驚人!
    氣墊船是在船體和水面之間注入高壓氣體,使得船隻可以在水面和地面高速行駛,在水面上的航速可以達到每小時50節以上,實在是相當驚人。
  • 美國氣墊登陸艇LCAC和俄羅斯的歐洲野牛登陸艇差距多大?
    雖然同為用於兩棲登陸作戰的氣墊船,LCAC和「野牛」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兩者無論是設計還是使用方式都相去甚遠。LCAC的作用和用途就很清晰了,這就是一艘輔助船,來幫助大型水面艦艇完成大批量人員從海登陸用的,也能攜帶一些裝備,但是很清楚,這個氣墊船要放在兩棲登陸艦或者航母裡,而不是獨自作戰用的,說完這個再來說說俄羅斯的歐洲野牛級登陸艇。
  • 為什麼「野牛」氣墊船隻引進4艘就不再發展?成也太大敗也太大
    從下面這圖確實能看出「野牛」夠大,那個步戰車顯得是多麼「渺小」「野牛」級氣墊船的正式代號為12322型氣墊登陸艦,排水量達到550噸,是世界上現役噸位最大、運輸能力最強的氣墊船。其裝載量可以保證3輛50噸級主戰坦克或300名以上的士兵進行搶灘登陸,3臺UGT6000推進燃氣輪機和2臺UGT6000舉升燃氣輪機使其擁有最大超過60節的航速(超過100公裡/小時)。
  • 海上野牛:中國新型兩棲利器
    節選自 中國新型兩棲作戰利器原作者 蕭 蕭    近來,中國國產半潛船和外引的「歐洲野牛」兩棲氣墊登陸艦成為外媒持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