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軍工性能顏值雙擔當的20姬,卻始終因為鴨翼遭到不少吃瓜群眾的詬病。
▲稍微百度一下,就有一堆關於殲20鴨翼不行的相關搜索
有些人認為殲-20的鴨翼是一個失敗設計。
理由也無非是上圖提到的那些,什麼「發動機性能不足的替代方案」「破壞隱身」「美俄五代機都不用鴨翼,所以鴨翼」不好這幾種。
▲殲-20是唯一使用鴨翼的現役五代機
今天咱也給鴨翼正個名,20姬的美貌豈能用如此眼光來品評!
鴨翼(Canard)得名於法語中的鴨子,因其安裝在主翼前方,與鴨子的腳蹼相似,故有此別稱。
坊間還有另一種說法,使用鴨式布局的飛機主翼靠後,機身前半段較為修長,與鴨子「飛行」時的外形很相似,因此這種氣動布局被稱作鴨式布局,「小翅膀」也就跟著被叫成鴨翼了。
▲鴨子起飛的瞬間
與我們的傳統印象不同,鴨翼既不特殊、也不新穎、更不奇怪。
早在117年前的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第一架有動力飛機「飛行者1號」(Wright Flyer)就是鴨(前)翼布局。
▲創造歷史的飛行者1號
也就是說,這種布局才是所有飛機氣動設計的老祖宗,我們司空見慣的後掠翼、三角翼反而是後生晚輩。
但在隨後的發展中,人們沒有再沿用首先實現飛行的鴨翼設計,而是廣泛改用了平直翼的經典活塞機設計方案,直到二戰結束。
▲美國P-51「野馬」是活塞戰鬥機的巔峰之一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各飛機製造公司為了規避萊特兄的設計專利,二是鴨翼會增加氣動的不穩定性,當時的技術手段無法實現穩定控制,安全隱患極大(萊特兄弟後來也不用了)。
但儘管如此,人們對鴨翼的探索並沒有完全中斷。
上世紀40年代初,美國柯蒂斯-賴特公司(Curtis Wright),為競標美國陸軍航空隊提出的R-40C戰鬥機改進計劃,開發了採用鴨翼、後置發動機布局的XP-55「升騰」。
▲奇形怪狀的XP-55
這種設計在當時看起來十分異類,而且性能和操控較差,三架原型機摔了兩架,造成1名飛行員和4名平民死亡。
噴氣時代到來,XP-55計劃也就正式下馬了,現存一架孤品展示於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公園。
▲停放在密西根州卡拉馬祖公園中的XP-55孤品
除了美國,日本也在二戰時期探索過鴨翼。
1943年,海軍航空技術廠著手試製J7W1——震電(也叫震電、しんでん)戰鬥機,它也採用了鴨翼+後置發動機的氣動布局。
▲震電長得樣子和美國那個XP-55差不多。日本人還聲稱震電擊落過B-29,但始終拿不出實錘
但隨著日本戰敗,這種飛機也沒能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二戰期間嘗試鴨翼的還有義大利的Ambrosini SS.4、英國的Miles M.39B Libellula「蜻蜓」。
這麼多國家都在研究「鴨翼」,足以說明大家都意識到了鴨翼的潛力。
▲英國皇家空軍的鴨翼概念機
那麼這種設計的優點在哪裡?又為什麼會引得如此多的國家紛紛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
概括地講,鴨翼具有提升操控性、失速攻角、升力係數的作用,需要時也能充當俯仰軸,可謂好處多多。
▲義大利Ambrosini SS.4
然而,「鴨翼」並不是給飛機插上一對小翅膀這麼簡單,它需要完美融合空氣動力學、飛行控制系統、機體結構設計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研製難度大、風險高。
這就使得不少國家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受到技術限制後,只能無奈放棄。
因此直到今天,鴨翼也被視為「非主流」,前文提到的四種驗證設計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更是異類中的異類,奇葩中的奇葩。
▲鴨翼+後置渦槳的設計並未完全消失,圖為採用同類布局的「比奇星際戰艦」(客機)
直到超音速時代到來,各國空軍對新型氣動布局的需求,極大刺激了機型設計的革新與探索,塵封數十年的鴨翼這才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全都白給,鷹醬和毛熊,率先開始論證鴨翼+三角翼這種全新組合的可行性。
北美航空拿出的方案是XB-70「女武神」超音速轟炸機,而蘇霍伊則用T-4與之對標,二者均以3馬赫的巡航速度為主要看點(3馬赫巡航的轟炸機,擱今天也是黑科技)。
▲XB-70「女武神」超音速轟炸機
可惜二者因為技術不成熟、洲際飛彈成為核心威懾力量等原因雙雙下馬。
1981年,瑞典薩博-37「雷」式戰鬥機正式服役,它被公認為最早採用鴨翼的量產型現代戰鬥機。
然而這種激進而罕見的設計,卻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薩博-37「雷」式戰鬥機
但事實證明,「雷」式的鴨式布局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設計,它有效平衡了短距起降、超音速、亞音速和低速段飛行時不同氣動需求間的矛盾,同時提高了升力與操控性,用實際效果證明了鴨翼的價值。
此後,鴨翼開始逐漸被航空界所接受,部分北約成員國和蘇聯都點開了鴨翼的科技樹,時至今日仍有颱風、陣風、Su-33、Su-34等耳熟能詳戰機裝有鴨翼。
▲法國「陣風」戰鬥機
在這股大潮中,我種花家並沒有當看客,也在很早就開始了相關研究和應用嘗試。
1964年上馬立項的殲-9截擊機,就首次採用了我們從未嘗試過的鴨式布局,可見當時中國的飛機製造者,已經注意到鴨翼的潛在優勢。
▲殲-9截擊機的氣動模型
儘管殲-9因為材料工藝等問題沒有修成正果,但我們獲取了大量氣動數據,為中國鴨式布局的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日後殲-10、殲-20的成功研製亦從中受惠。
鴨翼從被排斥到被接受,電傳操縱系統逐漸成熟也是前提之一,但自身設計的變化同樣重要,尤其是近距耦合概念的出現,使得鴨翼具備了「金坷垃」般的功效——渦流增升(不是骨質增生,謝謝)。
▲親愛的達瓦裡希,那對小翅膀好像在冒煙!
工程師們發現,當大後掠角的鴨翼位於主翼前上方不遠處時,鴨翼產生的渦流會向下附著到主翼上,與主翼自身的渦流互相作用,進而形成包覆主翼的低壓區,產生減少阻力、增加升力的效果,這便是「耦合作用」或「耦合現象。」
耦合作用在鴨翼+三角翼的機體布局中尤為明顯,又因這種布局的鴨翼和主翼距離很近,因此被稱為「近距耦合」或「緊密耦合」。(實際上能夠產生耦合作用的都可以被歸類為近距耦合)
美蘇早期實驗的XB-70與T-4時,都沒有產生這種效果,因為它們的鴨翼是被設計用來抵消高速飛行時,主翼升力過大產生的重心後移,防止俯仰軸失控和一定的配平輔助操作。
由於鴨翼和主翼之間的距離非常遠(跟轟炸機巨大的身形也有關係),所產生的渦流也不足以與主翼形成耦合,所以當時的工程師並未意識到鴨翼的巨大潛力。
▲前蘇聯T-4轟炸機
兩個超級大國領先起跑,卻是瑞典人對近距耦合的成功應用,給了全世界一個標杆式的範例,讓大家看到了鴨翼還能這麼玩。
當然會有不少人有疑問了,既然鴨翼有那麼多的好處,為什麼美國不喜歡鴨翼?
美國人當然不傻,他們可是一直在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鴨翼。
除了上文提到的飛行者1號、XP-55、XB-70,美國還在冷戰時期測式過前掠翼布局的X-29,和採用矢量推力的F-15STOL/MTD。
▲同時測試近距耦合與矢量推力的F-15STOL/MTD
至於搞到最後得出「鴨翼最好裝在敵人飛機上」這個結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鴨翼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彌補發動機推力不足。
比如中國的殲-10、歐洲的颱風、陣風都採用鴨翼+三角翼,確實有發動機性能較弱的因素。
所以要在氣動上下功夫來提高飛行性能,拉平甚至超越美國同類戰機(F-16)的機動性。
▲颱風戰鬥機碩大的鴨翼
當然這麼做是有代價的,比如複雜的氣動模型與操縱系統、鴨翼和腹鰭的額外重量等,只不過在沒有大推力先進航發的情況下,這種代價可以被接受,或者說別無選擇。
但美國不一樣啊,人家擁有最為發達成熟的航空發動機工業,發動機推力綽綽有餘,自然不需要鴨翼和它產生的負面效果。
這就叫「一力降十會」。
▲X-29驗證機,前掠翼+鴨翼的布局比俄羅斯Su-47早很多年
另一方面,蘇聯解體讓美國的國防壓力驟降,且空軍的核心戰鬥機群已經由F-15和F-16組成並定型。
在本身就佔據性能和數量優勢(性能優勢是相對的,但數量優勢是絕對的)的情況下不宜,也不需要增添變數太大的新機種。
▲F-15表演大象漫步,這種陣仗也就美國玩得起
最終,美國對鴨翼的研究止步於90年代,後續研究轉入超音速飛行特徵等領域,主要目的是獲取資料、完善理論,軍方已經沒什麼興趣了。
而在所有五代機當中,只有殲-20使用鴨翼的主要原因的確如上文所述:
我們的發動機還不夠好。
美國有F-119、F-135這樣的頂級大推,俄羅斯有AL-41這樣次一級但也很厲害的發動機,他們不用擔心推重比不夠,的確沒必要用鴨翼。
▲F-35使用的F-135發動機,其性能要比國產WS-10系列領先30年左右
而殲-20仍需使用技術標準參考AL-31的WS-10。
短時間內無法解決航發問題,是殲-20在研發階段就已經預見到的,因此氣動布局必然要基於現有條件來做指導參考,鴨翼也就成為達成超機動性目標的必要途徑。
換句話說就是,「中國鴨王」的技術日趨精熟,是「心臟病」倒逼出來的。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鴨翼最好裝在敵人飛機上」這句話的潛在含義是:「希望敵人永遠造不出先進航發,只能靠鴨翼彌補性能。」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洩氣,原來殲-20的鴨翼真是無選之選啊?
非也!發動機的確有缺憾,但成飛通過巧妙布置,幾乎將鴨翼的性能挖掘到極限,使殲-20的機動性同樣出色。
設計團隊幹了一件特別逆天的事,那就是在殲-20的氣動系統中,整體設計了四個渦流發生器,分別是菱形的雷達整流罩、鴨翼、大邊條和主翼前緣,大幅提升渦流增升效果的同時,發揮出了鴨翼長力臂的操控性優勢。
▲感受一下殲20這大迎角殷麥曼迴旋的酸爽
至於鴨翼會破壞隱身這個問題,成飛的解決方案,是讓鴨翼和主翼處在同一水平面,但鴨翼上翹、主翼下翻,既不耽誤渦流耦合還能降低反射率,對RCS造成的幹擾可以忽略不計了。
▲20姬的鴨翼和主翼雖然處在同一平面,但角度不一樣
就這樣,殲-20成為了該領域獨步天下的「鴨王」。
除了成飛,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家設計製造單位,能同時做到既滿足隱身需要、又保留提高升力和操控性的優勢、還解決了不穩定難控制的特徵!
作為第一、也是唯一一種使用鴨式布局的五代機,殲-20的氣動模型之複雜稀世罕見,中國為彌補航發短板所下的苦心可見一斑。
▲鴨翼與大邊條特寫
從殲-9立項到殲-20成軍的半個世紀中,中國戰機的發展之路走得很苦澀,深挖已極的鴨翼背後始終是發動機這個痛點。
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鴨翼,但今天為之付出的努力卻不能被忘記,鴨式布局的廣泛應用不僅解決了當前的實際需要,也充實了理論基礎,是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匠心獨運的一筆濃墨。
等到那時,我們也能在談起鴨翼時雲淡風輕地調侃一句:
「玩膩了,不好玩。」
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對於這個話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的態度十分強硬,與臺灣學者展開激烈討論。想知道各位大咖的觀點嗎?回復「統一」查看詳情。春節送禮啦~送禮啦,為了感謝廣大鐵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為了彌補諸多鐵友上次活動中沒有拿到獎品的遺憾!鐵血網為朋友們準備了萬元大獎,想要抱回家?只需說出你對春節的感受,快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速來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