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代機只有中國用鴨翼,優點很明顯,為何美俄敬而遠之?

2021-02-15 鐵血胖兵

作為中國軍工性能顏值雙擔當的20姬,卻始終因為鴨翼遭到不少吃瓜群眾的詬病。

▲稍微百度一下,就有一堆關於殲20鴨翼不行的相關搜索

有些人認為殲-20的鴨翼是一個失敗設計。

理由也無非是上圖提到的那些,什麼「發動機性能不足的替代方案」「破壞隱身」「美俄五代機都不用鴨翼,所以鴨翼」不好這幾種。

▲殲-20是唯一使用鴨翼的現役五代機

今天咱也給鴨翼正個名,20姬的美貌豈能用如此眼光來品評!

鴨翼(Canard)得名於法語中的鴨子,因其安裝在主翼前方,與鴨子的腳蹼相似,故有此別稱。

坊間還有另一種說法,使用鴨式布局的飛機主翼靠後,機身前半段較為修長,與鴨子「飛行」時的外形很相似,因此這種氣動布局被稱作鴨式布局,「小翅膀」也就跟著被叫成鴨翼了。

▲鴨子起飛的瞬間

與我們的傳統印象不同,鴨翼既不特殊、也不新穎、更不奇怪。

早在117年前的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第一架有動力飛機「飛行者1號」(Wright Flyer)就是鴨(前)翼布局。

▲創造歷史的飛行者1號

也就是說,這種布局才是所有飛機氣動設計的老祖宗,我們司空見慣的後掠翼、三角翼反而是後生晚輩。

但在隨後的發展中,人們沒有再沿用首先實現飛行的鴨翼設計,而是廣泛改用了平直翼的經典活塞機設計方案,直到二戰結束。

▲美國P-51「野馬」是活塞戰鬥機的巔峰之一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各飛機製造公司為了規避萊特兄的設計專利,二是鴨翼會增加氣動的不穩定性,當時的技術手段無法實現穩定控制,安全隱患極大(萊特兄弟後來也不用了)。

但儘管如此,人們對鴨翼的探索並沒有完全中斷。

上世紀40年代初,美國柯蒂斯-賴特公司(Curtis Wright),為競標美國陸軍航空隊提出的R-40C戰鬥機改進計劃,開發了採用鴨翼、後置發動機布局的XP-55「升騰」。

▲奇形怪狀的XP-55

這種設計在當時看起來十分異類,而且性能和操控較差,三架原型機摔了兩架,造成1名飛行員和4名平民死亡。

噴氣時代到來,XP-55計劃也就正式下馬了,現存一架孤品展示於密西根州的卡拉馬祖公園。

▲停放在密西根州卡拉馬祖公園中的XP-55孤品

除了美國,日本也在二戰時期探索過鴨翼。

1943年,海軍航空技術廠著手試製J7W1——震電(也叫震電、しんでん)戰鬥機,它也採用了鴨翼+後置發動機的氣動布局。

▲震電長得樣子和美國那個XP-55差不多。日本人還聲稱震電擊落過B-29,但始終拿不出實錘

但隨著日本戰敗,這種飛機也沒能量產。

值得注意的是,二戰期間嘗試鴨翼的還有義大利的Ambrosini SS.4、英國的Miles M.39B Libellula「蜻蜓」。

這麼多國家都在研究「鴨翼」,足以說明大家都意識到了鴨翼的潛力。

▲英國皇家空軍的鴨翼概念機

那麼這種設計的優點在哪裡?又為什麼會引得如此多的國家紛紛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

概括地講,鴨翼具有提升操控性、失速攻角、升力係數的作用,需要時也能充當俯仰軸,可謂好處多多。

▲義大利Ambrosini SS.4

然而,「鴨翼」並不是給飛機插上一對小翅膀這麼簡單,它需要完美融合空氣動力學、飛行控制系統、機體結構設計等方方面面的問題,研製難度大、風險高。

這就使得不少國家即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受到技術限制後,只能無奈放棄。

因此直到今天,鴨翼也被視為「非主流」,前文提到的四種驗證設計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更是異類中的異類,奇葩中的奇葩。

▲鴨翼+後置渦槳的設計並未完全消失,圖為採用同類布局的「比奇星際戰艦」(客機)

直到超音速時代到來,各國空軍對新型氣動布局的需求,極大刺激了機型設計的革新與探索,塵封數十年的鴨翼這才有重見天日的機會。

猶豫就會敗北,果斷全都白給,鷹醬和毛熊,率先開始論證鴨翼+三角翼這種全新組合的可行性。

北美航空拿出的方案是XB-70「女武神」超音速轟炸機,而蘇霍伊則用T-4與之對標,二者均以3馬赫的巡航速度為主要看點(3馬赫巡航的轟炸機,擱今天也是黑科技)。

▲XB-70「女武神」超音速轟炸機

可惜二者因為技術不成熟、洲際飛彈成為核心威懾力量等原因雙雙下馬。

1981年,瑞典薩博-37「雷」式戰鬥機正式服役,它被公認為最早採用鴨翼的量產型現代戰鬥機。

然而這種激進而罕見的設計,卻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薩博-37「雷」式戰鬥機

但事實證明,「雷」式的鴨式布局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設計,它有效平衡了短距起降、超音速、亞音速和低速段飛行時不同氣動需求間的矛盾,同時提高了升力與操控性,用實際效果證明了鴨翼的價值。

此後,鴨翼開始逐漸被航空界所接受,部分北約成員國和蘇聯都點開了鴨翼的科技樹,時至今日仍有颱風、陣風、Su-33、Su-34等耳熟能詳戰機裝有鴨翼。

▲法國「陣風」戰鬥機

在這股大潮中,我種花家並沒有當看客,也在很早就開始了相關研究和應用嘗試。

1964年上馬立項的殲-9截擊機,就首次採用了我們從未嘗試過的鴨式布局,可見當時中國的飛機製造者,已經注意到鴨翼的潛在優勢。

▲殲-9截擊機的氣動模型

儘管殲-9因為材料工藝等問題沒有修成正果,但我們獲取了大量氣動數據,為中國鴨式布局的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日後殲-10、殲-20的成功研製亦從中受惠。

鴨翼從被排斥到被接受,電傳操縱系統逐漸成熟也是前提之一,但自身設計的變化同樣重要,尤其是近距耦合概念的出現,使得鴨翼具備了「金坷垃」般的功效——渦流增升(不是骨質增生,謝謝)。

▲親愛的達瓦裡希,那對小翅膀好像在冒煙!

工程師們發現,當大後掠角的鴨翼位於主翼前上方不遠處時,鴨翼產生的渦流會向下附著到主翼上,與主翼自身的渦流互相作用,進而形成包覆主翼的低壓區,產生減少阻力、增加升力的效果,這便是「耦合作用」或「耦合現象。」

耦合作用在鴨翼+三角翼的機體布局中尤為明顯,又因這種布局的鴨翼和主翼距離很近,因此被稱為「近距耦合」或「緊密耦合」。(實際上能夠產生耦合作用的都可以被歸類為近距耦合)

美蘇早期實驗的XB-70與T-4時,都沒有產生這種效果,因為它們的鴨翼是被設計用來抵消高速飛行時,主翼升力過大產生的重心後移,防止俯仰軸失控和一定的配平輔助操作。

由於鴨翼和主翼之間的距離非常遠(跟轟炸機巨大的身形也有關係),所產生的渦流也不足以與主翼形成耦合,所以當時的工程師並未意識到鴨翼的巨大潛力。

▲前蘇聯T-4轟炸機

兩個超級大國領先起跑,卻是瑞典人對近距耦合的成功應用,給了全世界一個標杆式的範例,讓大家看到了鴨翼還能這麼玩。

當然會有不少人有疑問了,既然鴨翼有那麼多的好處,為什麼美國不喜歡鴨翼?

美國人當然不傻,他們可是一直在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鴨翼。

除了上文提到的飛行者1號、XP-55、XB-70,美國還在冷戰時期測式過前掠翼布局的X-29,和採用矢量推力的F-15STOL/MTD。

▲同時測試近距耦合與矢量推力的F-15STOL/MTD

至於搞到最後得出「鴨翼最好裝在敵人飛機上」這個結論,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鴨翼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彌補發動機推力不足。

比如中國的殲-10、歐洲的颱風、陣風都採用鴨翼+三角翼,確實有發動機性能較弱的因素。

所以要在氣動上下功夫來提高飛行性能,拉平甚至超越美國同類戰機(F-16)的機動性。

▲颱風戰鬥機碩大的鴨翼

當然這麼做是有代價的,比如複雜的氣動模型與操縱系統、鴨翼和腹鰭的額外重量等,只不過在沒有大推力先進航發的情況下,這種代價可以被接受,或者說別無選擇。

但美國不一樣啊,人家擁有最為發達成熟的航空發動機工業,發動機推力綽綽有餘,自然不需要鴨翼和它產生的負面效果。

這就叫「一力降十會」。

▲X-29驗證機,前掠翼+鴨翼的布局比俄羅斯Su-47早很多年

另一方面,蘇聯解體讓美國的國防壓力驟降,且空軍的核心戰鬥機群已經由F-15和F-16組成並定型。

在本身就佔據性能和數量優勢(性能優勢是相對的,但數量優勢是絕對的)的情況下不宜,也不需要增添變數太大的新機種。

▲F-15表演大象漫步,這種陣仗也就美國玩得起

最終,美國對鴨翼的研究止步於90年代,後續研究轉入超音速飛行特徵等領域,主要目的是獲取資料、完善理論,軍方已經沒什麼興趣了。

而在所有五代機當中,只有殲-20使用鴨翼的主要原因的確如上文所述:

我們的發動機還不夠好。

美國有F-119、F-135這樣的頂級大推,俄羅斯有AL-41這樣次一級但也很厲害的發動機,他們不用擔心推重比不夠,的確沒必要用鴨翼。

▲F-35使用的F-135發動機,其性能要比國產WS-10系列領先30年左右

殲-20仍需使用技術標準參考AL-31的WS-10。

短時間內無法解決航發問題,是殲-20在研發階段就已經預見到的,因此氣動布局必然要基於現有條件來做指導參考,鴨翼也就成為達成超機動性目標的必要途徑。

換句話說就是,「中國鴨王」的技術日趨精熟,是「心臟病」倒逼出來的。

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鴨翼最好裝在敵人飛機上」這句話的潛在含義是:「希望敵人永遠造不出先進航發,只能靠鴨翼彌補性能。」

說到這大家可能會洩氣,原來殲-20的鴨翼真是無選之選啊?

非也!發動機的確有缺憾,但成飛通過巧妙布置,幾乎將鴨翼的性能挖掘到極限,使殲-20的機動性同樣出色。

設計團隊幹了一件特別逆天的事,那就是在殲-20的氣動系統中,整體設計了四個渦流發生器,分別是菱形的雷達整流罩、鴨翼、大邊條和主翼前緣,大幅提升渦流增升效果的同時,發揮出了鴨翼長力臂的操控性優勢。

▲感受一下殲20這大迎角殷麥曼迴旋的酸爽

至於鴨翼會破壞隱身這個問題,成飛的解決方案,是讓鴨翼和主翼處在同一水平面,但鴨翼上翹、主翼下翻,既不耽誤渦流耦合還能降低反射率,對RCS造成的幹擾可以忽略不計了。

▲20姬的鴨翼和主翼雖然處在同一平面,但角度不一樣

就這樣,殲-20成為了該領域獨步天下的「鴨王」。

除了成飛,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家設計製造單位,能同時做到既滿足隱身需要、又保留提高升力和操控性的優勢、還解決了不穩定難控制的特徵!

作為第一、也是唯一一種使用鴨式布局的五代機,殲-20的氣動模型之複雜稀世罕見,中國為彌補航發短板所下的苦心可見一斑。

▲鴨翼與大邊條特寫

從殲-9立項到殲-20成軍的半個世紀中,中國戰機的發展之路走得很苦澀,深挖已極的鴨翼背後始終是發動機這個痛點。

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鴨翼,但今天為之付出的努力卻不能被忘記,鴨式布局的廣泛應用不僅解決了當前的實際需要,也充實了理論基礎,是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匠心獨運的一筆濃墨。

等到那時,我們也能在談起鴨翼時雲淡風輕地調侃一句:

「玩膩了,不好玩。」

2020年,是不是統一臺灣的關鍵點?對於這個話題,原南京軍區副司令、中將王洪光的態度十分強硬,與臺灣學者展開激烈討論。想知道各位大咖的觀點嗎?回復「統一」查看詳情。

春節送禮啦~送禮啦,為了感謝廣大鐵友們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為了彌補諸多鐵友上次活動中沒有拿到獎品的遺憾!鐵血網為朋友們準備了萬元大獎,想要抱回家?只需說出你對春節的感受,快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速來領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只有中國的五代機使用鴨翼?三大優勢足以讓我們忽略其缺陷
    尤其是其鴨翼設計,更是敗筆中的敗筆。其理由,也無非是什麼「發動機性能不足的替代方案」、「破壞隱身」、「美俄五代機都不用鴨翼」云云。但是事實上,其實在人類的飛機發展史上,鴨翼才是飛機機翼設計的老祖宗,別的設計都是後生晚輩。第一架有動力飛機,萊特兄弟的「飛行者1號」就是鴨翼布局的。
  • 歐洲五代機項目失敗,鴨翼成為設計敗筆,殲20為何卻成功了?
    FS-2020試飛圖薩博公司早在2005年就開始在鷹獅戰機的基礎上研發新一代隱身戰機,薩博公司的設想是研發瞄準市場空白,研發一種起飛重量不超過16噸的輕型五代機F35據悉薩博公司研發時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FS-2020的鴨翼存在設計敗筆,FS-2020是一款雙垂尾的戰機,鴨翼布局能提供強大的渦流
  • 我國最強戰機殲-20,在全球五代機中處於什麼水平?
    而要說目前中國最強的戰機是什麼,那肯定非殲-20莫屬,因為它是中國空軍裝備的最新型戰機,也是技術方面最為先進的一款戰鬥機!為什麼說殲-20性能強大呢?因為殲-20戰機是除美國外,全球唯一一款正式服役且形成戰鬥力的第五代戰鬥機,單單就這一一個「指標」就可以說明殲-20的強大之處,要知道,第五代戰鬥機以其獨有的特性是可以吊打其他任何三四代戰機的。
  • 鴨翼布局升力明顯,操控靈活,為何美國戰機都不用
    使用尾翼布局的優點是穩定性高,如大型飛機鮮有使用鴨翼布局的,特別是對飛行穩定性要求很高的商用客機,均無一例外地採用了更加穩定的尾翼布局。▲採用鴨翼的蘇-30MKI戰機雖然採用尾翼穩定性好,但鴨翼布局也有明顯的優勢。1.提升飛機升力。
  • 全球首款六代機傳來捷報,飛行速度是殲20兩倍,發動機比美俄先進
    五代機的熱潮還沒有散去,各國已經在熱火朝天的討論六代機的未來規劃。確實,在武器裝備的研發上,時間非常寶貴,誰能夠搶佔先機誰就是各國羨慕的對象。
  • 美國六代艦載機公布,鴨翼設計+無人母機理念,是反向借鑑殲-20?
    不過,由於21世紀最初的十年,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代機,同時還在研製第二款五代機的國家。因此,雖然F-35B和F-35C的超音速能力,遠未達到美國海軍的需求,但鑑於F-35B和F-35C擁有顯而易見的代差優勢,對代差優勢的自信,使得美國海軍對於第六代艦載機的投資和開發,其實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美國F/A-XX的氣動布局發展史
  • 第三代鴨翼戰機有多強?兩張圖形成鮮明對比,殲20優勢太明顯了!
    ,鴨翼氣動布局不僅具備無尾三角翼的大部分優點(超音速激波阻力小、機翼空間大),還彌補了起降性能方面的劣勢,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氣動布局。目前的採用鴨翼氣動布局的戰機已經發展了三代,第一代鴨翼戰機於上世紀70年代出現,以薩博-37、幼獅戰機為代表。
  • 遠比殲-20科幻,誓把鴨翼玩出天際,中國6代機預研方案引爭議
    隨著殲-20戰機的入役,按照「服役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的傳統,中國六代機的發展方向成了外界關注的焦點。
  • 蘇霍伊的另類五代機解決方案(上)——蘇-47/S-37「金雕」前掠翼驗證機
    五代機的綜合航電套件成為研製工作的優先重點之一,航電設計人員需要研究出全新的數據呈現方式,這不僅適用於導航(用於顯示飛機的空間定位、坐標和地形),還用於真實呈現地面和空中的目標。  「態勢感知」對五代機的航空電子設備而言是一個關鍵性能,制定了以下要求:  -以3D視覺和聲音方式顯示地面和空中威脅。
  • 六代機時代已經到來?全球首款罕見戰機曝光,美俄:惶惶不安
    提及全球五代機的出現,還要從美國的F-22戰鬥機說起,值得一提的就是,F-22的橫空出世,直接打開了空軍工業的新時代,讓美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空中絕對地位
  • 法國這個「五代機」模型…認真嗎?
    進氣道向上呈S形,在機背形成明顯的隆起。圓渾的進氣道過渡到發動機艙後,成為更加硬朗的矩形截面,尾噴口為二維推力轉向。但與F-22的上下擺動不同,NGF是左右擺動的。NGF繼承了達索的傳統,融合了「幻影」、「陣風」、「光輝」、「神經元」、F-22的技術特徵,但依然保持鮮明獨特的特色。
  • 殲20碾壓國內三代機,亞音速頂級,超音速無敵,秘密何在?
    成都飛機研究所創造了一個中國記錄,世界奇蹟,2004年中國三代機殲10戰鬥機剛剛交付,2016年四代機殲20就批量交付部隊,三代機和四代機批量僅僅間隔12年,這在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美國F15戰鬥機1975年批量,F22戰鬥機2003年批量,中間間隔為28年,其中由於任務需求變化拖延了5年左右,按照原計劃兩代機時間間隔也遠遠超過中國。
  • 經略圖說 殲20:壯志凌雲的中國五代機
    此外,從三代機開始,戰機向多任務、多用途發展。這一代戰鬥機的代表仍是美俄兩大國的F-4、米格25等機型。五代機激動人心,不僅是因為它填補了中國軍力的空白,還在於中國科技和軍工實力通過這樣的世界一流戰機得到了充分體現——從山寨蘇聯戰機起家,到自行設計製造三代機,再到趕上世界主流的四代機,最終站到世界前沿。這個過程,凝結了無數中國人的汗水、淚水、鮮血乃至生命,也是自大清帝國被「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之後,中國艱難追趕世界先進國家這部壯麗史詩的光輝章節。
  • 我國最強戰鬥機殲-20,在全球五代機中戰力有多強?排在第幾位?
    在我國空軍列裝的戰鬥機當中,要說中國最強的戰鬥機是哪款,現在來說肯定是殲-20戰鬥機,殲-20戰鬥機是我國空軍列裝的最新型戰鬥機,運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具有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以及超視距打擊能力。隨著我國殲-20戰鬥機技術的成熟,現在我國改進的三代機基本上都運用了殲-20戰機先進的技術。
  • 殲20比F22還要長,為何是全球尺寸最大的五代機?優勢比F-22還多
    目前世界上服役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F-22、F-35,以及中國的成飛設計並生產的殲-20。而俄羅斯蘇霍伊生產的蘇-57戰機目前還在測試當中,不過有消息稱也很快就會服役了。目前我國已經研製了兩款隱身戰鬥機,殲-20戰機服役了,而FC-31戰機卻沒有服役。那是因為殲-20戰機一開始就是被官方所倚重的一款第五代隱身戰鬥機。
  • 成飛新飛機申請專利,飛翼布局好像轟20,還是離不開鴨翼?
    ▲無人作戰飛機設計方案不過,很多人的注意點不是該方案的飛翼布局和可動邊條,而是它的鴨翼。從殲10開始,到殲20,甚至到未來可能的六代機,都採用了鴨式布局。▲成飛為何抱住鴨翼不放呢?▲成飛在殲9時代就把鴨翼研究透了其次,鴨式布局確實具有非常多的優點,比如它的升力比較高,操縱十分靈活,特別是對動力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不挑食」,剛好彌補了我國現階段發動機工業的短板。
  • 亞太100架五代機,嚇得了中國?
    在「卡爾·文森」號航母從聖地牙哥出發前往印太地區,「伊莉莎白女王」戰鬥群抵達橫須賀以後,中國周邊國家部署的五代機數量將首次突破100架,達到了五代機部署的新高峰。 今日強美 當地時間8月2日,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從聖地牙哥海軍基地啟程,前往太平洋奔赴亞洲進行部署。
  • T-50變身Su-57 美俄五代機空中對壘誰勝出?
    俄聯合發動機製造公司,正在為俄羅斯五代機第二階段研製新型30號發動機,最大推力將超過美軍F-22的F119系列發動機。但也有媒體指出,Su-57原型機T-50經歷了7年的試飛後都未能實現批量生產。此前不久,還傳出Su-57因為技術不過關面臨下馬的消息。那麼,作為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機「Su-57」究竟在作戰性能上有哪些突破?研發過程中又經歷過哪些波折?
  • 世界首款六代機曝光,發動機超越美俄,飛行速度是殲20的兩倍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機是五代機,只有美俄中三個國家研發成功,而伊朗、土耳其、印度等國也積極開啟了五代機研製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英國還曾曝光過一項六代機研製計劃以及全尺寸戰機模型,這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據了解它由英國聯合其他幾個其他國家比如義大利、瑞典等一起研製,名叫「暴風雨」。
  • 中美俄五代機飛行高度對比:美國21000米,俄28000米,中國是多少
    我們知道,新時代戰機幾乎都圍繞著五代機的話題展開,像什麼三代機甚至是四代機都已經被人遺忘了。所有人都將目光和希望寄托在了五代機甚至是六代機的身上。很多人都特別在意五代機的飛行高度,今天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對比。首先看一下世界上第一個研製出五代機的美國,美國的F-22戰機相信是家喻戶曉的一款戰機了,也是美國空軍作為欺負周邊國家的踹門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