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S(原文注釋):
▼該機的特別之處在於右翼翼套下方有一個紡錘型天線。這個天線通常出現在米格-23BN和UB上,用於制導Kh-22空對地飛彈:
▼米格-23M,「藍色11」號:
▼這又是一架獨一無二的原型機!在藍色11號右側的是「紅色37」號米格-23MLDG(「產品23-57」)原型機。該機具有米格-23MLD的全部識別特徵:BVP-50-60幹擾彈發射器,翼套根部鋸齒,以及前緣的第二對用於SPO-15L「樺木」雷達告警系統的透波天線罩;有別於量產版米格-23MLD的地方是進氣道兩側增加的一對電子設備天線。個人推測是從米格-29S上移植的「梔子花」(Gardenia)電子幹擾機天線。根據Yefim Gordon的那本MiG-23/27 Flogger,該機也曾是Moscow-Khodynka航空博物館藏品。應該也是在該博物館關門停業後,與「綠色321」一起被扔到這裡的。
▼根據Yefim Gordon的描述,該機安裝了有別於量產型米格-23MLD的新雷達。可惜已經拆掉了:
▼不並排停放在一起,是不容易發現米格-23M和米格-23ML之間的細微差別的。這裡可見它們的雷達設備艙有明顯的不同。另外,米格-23ML的主起落架也經過了修改,抬高了停機時機尾到地面的高度。
▼接下來,該輪到三倍音速的不鏽鋼登場了:
▼「藍色710」號米格-25P的「龍捲風(Smerch)」雷達:
▼湊近點:
▼再湊近一點:
▼另一側的近影。從這張照片上可以明顯看出綠色倒卡天線罩的玻璃鋼紋理:
▼藍色710右邊的「紅色38」號應該也是一架米格-25P。機翼大梁與機身連接處的卡筍纖細得出人意料。要知道這是一種30多噸重的飛機,並且曾在實戰中經受住了12G的考驗而沒有解體,粗算起來每個卡筍都要承受近百噸的剪切應力:
▼「藍色08」號,從進氣道側面的SPO-15L接收天線和雷達下方的FLIR艙來看,這應該是一架米格-25PD/PDS。1976年別連科駕駛米格-25P叛逃後,藍寶石設計局臨危受命,為米格-25設計一款新雷達,用來替換已洩密的龍捲風雷達。他們僅用了大概1年的時間,就在米格-23所用的N003/藍寶石RP-23雷達基礎上再放大製成了新雷達N005/藍寶石RP-25,圓滿完成了這個任務。和RP-23一樣,RP-25也裝備了準連續波照射器(Quasi Continuous Wave Illuminator),因此具有龍捲風雷達所欠缺的下視能力。裝備了RP-25雷達的新機型即為米格-25PD,原有的米格-25P按PD標準升級後被稱為米格-25PDS:
▼發動機已經不知去向,懸空在進氣道裡的「王」字形裝置就是那著名的乙醇噴淋管。記得好像是在南朝,有人提到過毛子形容米格-25起飛後在跑道上留下了「令人愉悅的氣味」——不管這個說法的真實性如何,我絕對相信是真的!
閱讀原文,了解詳情,請登錄北朝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