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有空投空降的要求,伊爾-76運輸機保留了傳統的機頭玻璃領航艙。機頭領航員玻璃艙起源於二次大戰時期的轟炸機,因為早期飛機導航系統簡陋,性能比較低,需要領航員目視觀察地面,確認地標,確定飛機的準確航線。
在無線電、雷達和自動駕駛儀交聯的自動領航系統發明以後,玻璃領航艙就被紛紛取消了。只是由於蘇聯航電系統不夠先進,再加上蘇軍的保守和慣性執著,為了穩妥起見,研製伊爾-76時就保留了玻璃領航艙。
伊爾-76運輸機是蘇聯一型四發大型軍民兩用戰略運輸機。伊爾-76運輸機由蘇聯伊留申航空集團(現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公司下屬)在20世紀七十年代研製,作為軍事運輸機研製項目於上世紀60年代末提出並開始設計。
由於安-12作為蘇聯軍事空運主力已經顯得載重小和航程不足,蘇聯為了提高其軍事空運能力,急需一種航程更遠、載重更大、速度更快的新式軍用運輸機,於是決定研製這種在外形和載重能力都類超過美國C-141重型運輸機的伊爾-76,以彌補蘇聯軍事空運能力的不足。
伊爾-76運輸機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一款重型運輸機,至今以來已有超過38個國家使用過或正在使用伊爾-76,共有超過850餘個營運者。蘇聯(俄羅斯)是最大的軍用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最大的民用版使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