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亟須建立戰略互信 |《財經》社評

2021-02-13 財經雜誌

蘇琦/文

進入2018年後,中美關係一直波瀾不斷,最近又增添新的變數。如何清晰判斷中美關係的戰略態勢,相對精準把握其未來走勢,如何真正找到減少分歧、化解衝突的發力點,如何找到管控衝突避免意外狀況的管控之道,變得越來越重要。如此才能化被動為主動,變不利為有利,至少達到止損的效果。

關於中美關係的現狀和未來,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學界呈現較為悲觀的認知,普遍認為美國各界對中國已達成所謂戰略共識,即使冷戰不會重來,某種程度的全方位遏制也是在所難免。

貿易摩擦只不過是表象。當然,也有少數論者認為,中美戰略衝突是幌子,真正的問題在於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美國不過是想借貿易戰實現利益分配。

而關於如何應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除了堅決主張硬碰硬的個別鷹派人士以外,國內學界普遍比較理性,認為面對中美實力事實上的差距,一方面不妨通過讓渡一定的經貿利益求得中美雙邊關係階段性妥協,並由此出發主張中國外交應繼續韜光養晦,另一方面應為穩定中美關係積極尋找新的壓艙石。

問題在於,在中美雙方官方和民間層面密切互動的當下,暫時的隱忍能否改變對方對我方長期戰略意圖的判斷,並不讓人感到樂觀。無論是階段性經貿妥協,為中國產業轉型升級贏得時間空間,還是繼續韜光養晦,以確保「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在美國一些鷹派人士看來,都無非是將中國對美國戰略利益挑戰期和中美戰略利益碰撞期押後,不僅符合他們關於中美必有一戰,衝突遲早要來的認知,而且更加劇從現在開始壓制中國的緊迫感。

尋找中美雙邊關係的壓艙石也不是個輕鬆的話題。自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破冰起航以來,壓艙石已幾經變遷,從聯手制衡蘇聯,到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貿關係作為壓艙石,到攜手應對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可以說幾乎已經將社會政治制度不同且一個處於守成階段、一個處於崛起階段的兩個大國間的合作空間發掘殆盡。

目前,一方面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上升中美經濟互補性下降,客觀導致經貿壓艙石分量不如既往,一方面隨著中國在亞太乃至全球地緣政治的客觀存在日益凸顯,雙方尋找新的利益共同點即新的雙邊關係壓艙石的難度在日益加大。

變遷中的客觀現實往往倒逼人們突破既有的思維認知模式和應對方式的路徑依賴。國與國之間靠共同的利益維繫穩定的關係固然重要,然而以利謀者利盡而散,而如果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利益衝突,就得考慮另覓他途。時至今日,尋求相對穩定的中美關係,需要跳出簡單的靠利益維繫的模式,而轉為以戰略互信作為壓艙石。

坦率地講,建立新時期中美戰略互信對雙方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原因在於在一個變化重組的戰略格局疊加全球化退潮期的時空中,如何界定和規劃涉及自身利益的願景和秩序,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個新挑戰。

對中國來說,在以防守型姿態界定自身核心利益方面認知和表述都相對明晰,但在對亞太和全球未來利益格局和自身目標描述,則更傾向於給以較為寬泛的表達。而對美國而言,到底如何看待乃至接納中國在現有國際秩序和利益格局中的角色,也仍處於調適期當中。

新時期中美戰略互信的建立是一個艱巨而迫切的任務,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坦誠相待,開誠布公雙方到底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彼此,雙方對未來到底有著怎樣的願景和規劃,雙方在彼此的規劃中有著什麼樣的角色。

戰略互信的關鍵是可公開的戰略目標,可預期的行為模式,可驗證的行動準則,可管控的利益分歧。在達成理解和共識的基礎上,大致劃定彼此的利益框架和互動模式,能化幹戈為玉帛再好不過,如果不能,也要能夠避免兩敗俱傷的衝突。

當然,建立起戰略互信和穩定的戰略互動框架,並不意味著中美關係會一帆風順,一勞永逸。相反,中美在彼此調適中磕磕碰碰的常態化是大概率事件。在彼此戰略互信的基礎上,應預留一定的模糊性和彼此試探空間,允許互動過程的不確定性,乃至一定程度的衝突和摩擦。重要的是不發生誤判,並建立常態高效的危機管控機制。

無論挑戰多麼艱巨,中美兩國都只能選擇相向而行,儘快建立新時期的戰略互信,因為舍此別無他途,如若中美兩國沿著彼此衝突的道路走向兩敗俱傷,是兩國和全世界人民都不願意看到的前景,也是彼此都承受不起的後果。

(本文將刊發於2018年6月4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責編  |  蘇月  yuesu@caijing.com.cn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章百家:中美有望逐步建立良性「競合關係」
    中美關係的走向不僅影響中美兩國各自的發展,也影響世界的未來。本文中,我想提出以下三點看法:其一,中美競爭的現實已不容迴避,兩國間的競爭或博弈不斷向縱深發展是一個長期趨勢;儘管如此,中美之間建立起一種競爭與合作並存的新關係是可能的。近二十年來,主要由於中國的高速發展,中美綜合國力的差距不斷縮小,這導致兩國間結構性矛盾的出現,雙方在上世紀80年代得以建立互信的基礎已經消損。
  • 胡利奧·裡奧斯:中美遲早會坐下來討論臺灣問題
    川普入主白宮後結束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川普提高了與臺灣地區的交流的水平,力求加強與臺灣地區的經濟、貿易和技術關係,並增加了對臺軍售。拜登上臺後,需要明確其在相關問題上的立場。美國新任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等人講話調門並不友好。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霍恩日前曾宣稱,美國對臺灣的承諾「堅如磐石」。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他表示,此次美方軍艦的挑釁行為嚴重損害雙方互信,與中美雙方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和兩軍關係的努力背道而馳。這似乎是美國在敘利亞輸給普京一局之後,又想從中國身上賺回一分,並以施壓中國防止中俄相互支持,進一步深化戰略合作。西方輿論認為,美國在南海挑釁中國很不明智,把南海問題帶入「安全困境」,對美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 環時社評,讓人們看到了當年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除了上面那篇,環時當晚還發布了另一篇社評,《回擊美方不手軟,更要打好持久戰》。這兩篇社評都是因為川普最新,也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表態,即,美國可能會同中國全面「脫鉤」。如果很擔心,似乎就不會有環時這兩篇很顯硬氣的社評;可是,如果不很擔心,那麼過去我們一直強調的中美關係是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又從何說起?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而沒有個理由把中一個美關係搞壞,其根據又在哪裡呢?觀察環時社評可以看出,事已至此,中國承認美國「脫鉤」決心已下,但是卻做不到真正「脫鉤」。
  • 【雙語社評】彭博社請擺出證據,不要鬼鬼祟祟
    反正對中國聲譽的實際損害已經鑄成,這是當前美國對華戰略所需要的,這樣的新聞造假雖然對彭博社構成了具體和一時的風險,但它卻能夠得到美國社會宏觀上的原諒。 相關文章:【雙語社評】中美兩國終將走向「第3選擇」【雙語社評】美一些人休想像搞蘇聯那樣對付中國【雙語社評】B-52轟炸機又來南海,怎麼看?
  • 《南大亞太評論》:中美戰略關係與亞太安全秩序(上)
    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之初直到中美緩和之前,美國軍事同盟體系的主要目的是在亞太地區遏制蘇聯和中國,相對而言,更為直接的是針對中國。中美實現緩和以後,中國逐步與該同盟體系中的所有國家建立起正常乃至友好關係。在中國與該同盟體系的安全關係中,對抗性因素逐步減少,在亞太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成分開始增多。該體系在客觀上也成為維持亞太地區穩定的因素之一。
  • 中印智庫雲論壇:增強政治互信,珍惜友好合作大局
    論壇期間,來自中印兩國高端智庫的嘉賓圍繞中印政治與戰略互信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嘉賓普遍提到,面臨全球疫情和百年變局,中印兩國必須認識到增強戰略互信、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的重要性。
  • 溫伯格:中美軍事蜜月期的揭幕人
    當裡根就職時,中蘇關係仍處於谷底,不少因素有利於將中美這對曾經的冤家撮合在一起。面對全球出擊、咄咄逼人的蘇聯,兩國都感到有必要建立雙邊軍事合作關係,但這一合作未能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和建交而水到渠成。中國在北、西、南三個戰略方向均感受到北方鄰國的巨大壓力。這成為中美走到一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溫伯格訪華的主要目的即強化雙方的軍事合作,此外他還肩負著對推進中美外交關係來說更重要的使命——安排當時的中國總理訪美,並為裡根總統未來的訪華之旅打前站。
  • 【中美研究】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與中國應對之道
    郭至君:淺析中美戰略互信重構與中美關係走向  如果要論述中美關係,脫離不了「戰略互信」這個詞,用國際政治中的概念表述,當兩國均相信對方以 「絕對收益 」、「非零和博弈 」為主要目標時就應當視為擁有戰略互信,反之則視為缺乏戰略互信。
  • 拜登政府會淡化「新冷戰」概念,但中美關係回不到從前
    丹佛大學約瑟夫•科貝爾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趙穗生對《財經》記者表示,長期來看中美戰略競爭關係仍將延續,並且會更多強調對等,如今的大環境也讓拜登無法在經貿衝突等領域做出立竿見影的改變,但由於拜登政府強調遊戲規則以及美國需要承擔國際責任,這會為中美關係發展提供合作契機。
  • 「對話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 北大參與聯合舉辦藍廳論壇
    鮑爾森建議雙方將重點放在一些比較容易的問題上,以建立合作勢頭和相互信任,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並希望兩國能夠重新建立戰略經濟對話,以應對重大的長期宏觀經濟挑戰,同時在更緊迫的問題上取得進展。陸克文在致辭中提出,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對於中國、美國和中美關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十年。
  • 閻學通:數字時代的中美戰略競爭
    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處於網絡時代,雙方的戰略競爭無論在內容、策略、效果、環境、領域、觀念都遠不同於冷戰時期。意識形態不是中美戰略競爭的核心內容,代理人戰爭不再是中美青睞的戰略選擇,中小國家不再依據政治制度選邊,東西方集團不存在,南北關係難引起關注。預測「新冷戰」將來臨有如上世紀50年代預測第三次世界大戰將發生一樣,非常可能被歷史證明是戰略誤判。
  • 田士臣 | 中美在南海、臺海必有一戰?中美國防部釋放了豐富信號
    筆者一以貫之的判斷就是:中美兩國都無意主動挑起一場兩個核大國之間的全面武裝衝突,但美國在南海、臺海增加兵力和不斷挑釁導致雙方擦槍走火意外事件的機率大大上升。這一判斷也為中美兩國國防部就危機管控加強戰略溝通所佐證。
  • 深度 空軍女大校赴美智庫訪學見聞與思考:中美戰略博弈新觀察
    (二)解藥  不難理解,美國罹患「恐華症」並利用或操縱他國「恐華症」漁利,其實是中美戰略博弈及戰略互疑的共同產物。  現階段,崛起的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具有實現這種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令一心維持全球領導地位的美國無法接受,埋下了中美當前戰略博弈的根子。
  • 理性認識美國外交轉型與中美戰略競爭
    本文嘗試從美國全球戰略調整的視角,探尋中美戰略競爭關係的形成路徑,進而分析全球化時代中美戰略競爭不同於歷史上大國競爭的性質,最後在此基礎上預估中美戰略競爭的發展趨勢。 為了尋求在反恐問題上的國際支持,小布希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淡化了對大國競爭的關注,轉而尋求與中國建立更加務實的合作關係。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美國不再重視中美關係中的競爭性因素。「實際上,在小布希政府的安全視域中,中國具有顯著的兩面性:既是一個需要嚴密提防的潛在的地緣政治對手,又是一個需要在某些地區安全事務上與之合作的夥伴。」
  • 從中國軍力報告看中美軍事關係變遷
    儘管如此,從過去20年中國軍力報告的關注點、相關評估看,這份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美軍力對比和兩軍關係的變化。冷戰結束初期,中國軍力發展並非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重要議題,中美軍事關係也非影響兩國關係的重要因素。1995-1996年的臺海危機成為觸發中美軍事關係生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 【解讀】趙明昊: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
    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拜登執政會使中美關係自動好轉,但也沒有任何理由放棄拜登執政給中美緩和緊張關係帶來的「機遇窗口」。為實現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雙方必須有一種緊迫感,並且願意採取一些超常規的做法。值得強調的是,中國不要低估自己在引導和塑造中美關係方面的實力,完全可以通過採取必要的「戰略主動」為兩國關係打開一個新的局面。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明昊,文章來源於「中美聚焦」微信公眾號。
  • 社評:川普染疫給臺灣的啟示
    這也不是不可能,主因在於,川普染疫的恐慌導致美股重挫,由於其病情不透明令投資人缺乏信心,共和黨若任令美股在選前崩盤,選舉就必輸,唯一可能的利多或是暫緩中美貿易戰,暫時不再加碼制裁,穩定股市、穩定大局。如果美中關係緩和,美臺關係發展也會先停下來。臺灣則有不少人擔心,大陸會趁美國大亂無暇他顧時拿下臺灣,連勝文還公開在臉書發文呼籲大陸別這麼做。
  • 我支持中俄建立軍事同盟,對中俄有四點好處,符合中俄的戰略需求
    近日,據媒體報導,俄總統普京近期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會上表示,中俄有可能建立軍事聯盟,他還表示目前中俄的戰略互信度非常強,已經到了無需軍事同盟的地步。於是,網絡上中俄輿論紛紛探討中俄結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大體也保持三種意見:一種是中俄應該結盟,因為中俄有強烈的結盟戰略需求。二是中俄不應該結盟。
  • 中美戰略博弈下的兩岸關係
    2017年12月美國白宮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1月五角大樓推出的《2018國防戰略報告》,都公開直接地將中國作為主要威脅和戰略競爭對手,拉開了中美戰略對抗的大幕,「臺灣牌」再次成為美國對華遏制戰略的重要手段。    一是在立法層面提升美臺實質關係。 2018年1月、2月,美眾參兩院先後以無異議方式通過《與臺灣交往法》,3月川普籤署了該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