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輕,是一個日本的名詞,指戰場上的低級士兵。在一般人的印象之中,足輕就是一堆由農民們組成的雜兵,他們穿著簡陋的鎧甲,戴著一頂鬥笠,作戰用的武具也算不上精良,甚至在交戰的時候,也是一呼而起,一鬨而散。
不過,真的是這樣麼?今天就來聊聊,歷史上的「足輕」到底是什麼吧!
足輕的起源足輕的誕生,與武士的出現是密不可分的。進入平安時代以後,日本興起了以莊園為單位的新型土地支配體制,而這些莊園中的武裝農民,便是早期的武士形象。
武士們出現以後,時常會在地方上發生衝突,在這種時候,武士們會召集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的農民等住民作為軍隊的輔助兵參戰。這些輔助兵通常跟隨在騎著戰馬、穿著重型大鎧的武士身後,負責幫主人牽馬或者保管弓矢等武具,在武士進行一騎討(單挑)之時,還需要在後方吶喊助威,在必要的時候也會投入戰鬥。
對,這些輔助兵就是早期的足輕,早在平安時代就已經出現。不過由於當時的分封制度並不成熟,這些輔助兵與武士們並沒有牢固的主從關係,通常都是被武士們強行拉壯丁才上戰場的。對當時的足輕們來說,他們的另一個身份農民要遠比士兵身份重要,所以他們的忠誠心與戰鬥意志都非常低下。
在《將門記》的記載之中,平將門當年就是因為遇上了農忙時分,麾下的許多士兵都返回自己的家裡務農,最終導致他不得不以四百人的孤軍獨自面對三千人的官軍,不幸戰敗而死。
源平與鎌倉時代「足輕」一詞第一次真正出現於記載「保元之亂」的《保元物語》一書中,在源義朝火燒白河殿之際,源氏軍隊中除了有騎馬的武士以外,還有「郎黨足輕四五十人」。
可以看出,在《保元物語》裡的「足輕」一詞並非是指下級士兵,而是指徒步的輕步兵。足輕們與穿著著笨重大鎧、騎著戰馬的武士不同,僅僅穿著簡便的腹卷鎧,手持薙刀或太刀作戰。
隨著莊園制的逐漸成熟,足輕們逐漸成為了莊園領主們的私人武裝力量,到了「源平合戰」的時代,足輕們不光要作為戰鬥員上戰場,有時候還需要負責工兵與後勤運輸等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木曾義仲大敗平家以後,率領著龐大的軍勢上洛,一路上勢如破竹直接進入了平安京。可是,當木曾軍來到京都這個繁華的都市之時,木曾義仲麾下的足輕們卻開始對平安京的住民進行掠奪。
木曾義仲上洛的前幾年,日本各地爆發了大饑荒,天災給予了平家巨大的打擊,讓平家無法按時出陣討伐木曾義仲,這才讓木曾義仲做大。當然,饑荒是不會因人而異的,木曾義仲所在的北陸道同樣也遭到了飢餓的襲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北陸道的許多住民都加入了木曾軍,離開了正在鬧饑荒的老家,前往戰場尋覓食物。
這些人加入木曾軍以後,名為足輕實為流民,讓京都的貴族們頭一次嘗到了足輕的鐵拳,平安京的治安變得比平家統治時期還要混亂。在京都掠奪之後,足輕們在領主的帶領之下大多都攜帶著戰利品返回了北陸道,也正是因此,木曾義仲的軍勢四分五裂,最終被源賴朝的鎌倉軍擊敗。
源賴朝的鎌倉政權下的足輕,逐漸演變得有些像歐洲騎士的侍從。武士們騎馬上戰場之後,通常會攜帶備用的馬匹,這些足輕就需要管理主人的備用馬,在戰場上有敵軍士兵來襲之時,足輕們還需要圍在騎馬的主人身邊,一邊保護主人一邊與敵軍的足輕作戰。
這時候的足輕被稱為「郎黨」,是代代侍奉某個武士家族的武裝農民,在一些富裕的武士家族之中,有時候也會給地位較高的郎黨裝備戰馬。
鎌倉時代的足輕一般戴著烏帽子、穿著胴丸鎧、手持薙刀,臉上戴著「半首」面具,穿著草鞋或者甚至乾脆光著腳,三三兩兩地圍繞在騎馬武士的身邊。
室町與戰國時代在鎌倉時代過後的室町時代以及戰國時代,足輕實際上成為了輕步兵的代名詞,例如明智光秀就有可能是室町幕府的「足輕眾」的一員。
這個時代的「足輕」並沒有嚴格的身份劃分,無論你是流浪的武士、地侍、或者是商人還是農民、盜賊,都可以加入到「足輕部隊」之中。同理,所謂「足輕是農民兵」其實是個偽命題,如何才算是「農民」呢?若是以務農為標準的話,當時很多不是武士身份的「地侍」階層也需要務農,若是指身份低下的務農人員的話,那麼非常不好意思,在戰國時代這些身份低下的人是不需要上戰場的,即便他們被徵召進入軍隊,也是負責「陣夫」的工作,也就是負責後勤與工兵的工作。
室町幕府時期,因為長祿·寬正年間的饑荒與瘟疫,大量的難民湧入了平安京,這些人與平安京原本的住民成為了「應仁之亂」裡足輕部隊的主力。當時幕府的侍所負責京都的治安,但是侍所麾下的許多工作人員(目付)卻都是就地招募的地痞流氓,「應仁之亂」爆發後,因為作戰兵員不足,東軍主帥細川勝元命令曾出任過侍所所司的京極持清招來了侍所的目付、京都的黑社會頭目骨皮道賢,讓他組織起了一批京都的地痞流氓,組建成一支足輕部隊,四處襲擾西軍的陣地。
因為無力支付這支足輕部隊的軍餉,細川勝元給予了他們在戰場劫掠的許可作為酬勞,這無疑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以至於在戰國時代,許多大名都靠僱用關係僱傭軍隊,通過劫掠許可來免除自己的軍餉負擔,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代很多大名看似孱弱,卻往往能夠組織起超過自己財政負擔的軍隊。
根據云泉太極和尚的日記《碧山日錄》裡的記載,應仁之亂裡的足輕們穿著華麗的防具,裝備著精良的武具,靈活地在戰場上四處活動。在地方上,實力壯大的大名們也會庫存許多防具與武具,在作戰時租借給貧困的武士或者足輕使用,也就是說,與僱傭軍形式的足輕需要自備武具不同,大部分戰國大名麾下的足輕並非是想像中的那種沒有鎧甲,拿著削尖的竹子就上戰場的炮灰,而是作為一種正式兵種投入了戰鬥。
兵農分離與足輕安土·桃山時代,統一政權開始施行一個名為「兵農分離」的政策,雖然在光榮的遊戲以及大部分的通俗讀物裡,「兵農分離」的意思是指將「作戰」和「務農」分開,讓士兵專職打仗,農民專事生產。
實際上並非如此。
「兵農分離」的真正意義在於將「士兵」與「農民」的身份分開來,並沒有規定說專職打仗的士兵就不能務農。也就是說,不管你下不下地,只要將你劃分在「兵」的範疇裡,你就必須參陣打仗,不管你有多能打,只要將你劃分在了「農」的範疇裡,你就只能務農,將武士與平民明確地劃分開來。
例如武田家就施行了這樣的政策,在武田家的領地內,專門參軍作戰的領民被稱為「軍役眾」,他們通過參軍減免了許多賦稅與徭役,而不需要參軍的則被稱為「惣百姓」,他們只需要專心生產,但是卻必須滿額上交年貢。
配合上「刀狩」,「兵農分離」極大地限制了地方大名的軍事力量,防止出現室町幕府時代那樣的割據勢力。另外,「家臣集住」政策更是讓許多士兵離開自己的領地居住到了城下町中成為市民階層,所以到了江戶時代,居住在城下町的武士們不再務農,甚至以務農為恥,「足輕」也由輕步兵部隊的稱謂變成了最下級武士的代稱。從這以後,足輕變成了純粹的下級武士部隊,不再混雜浪人、農民、盜匪等等亂七八糟的人了。
這樣也有個壞處,江戶時代的武士們就發現「兵農分離」以後,因為武士們不再下地,腐朽的市民生活讓他們的戰鬥力大大下降,甚至有人提出要重新讓武士們返回領地務農。當然,在上級武士們眼中,軍隊戰鬥力下降要遠遠比在地方上割據的威脅小得多,自然不會再開歷史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