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6機翼有翼刀:防止翼尖帶來戰機失速,此後戰機就不再採用翼刀

2021-02-08 國平視野

據網絡搜索到的資料,所謂的「翼刀」,是指戰鬥機機翼上與機身軸線平行的,似刀子一樣的鋁合金片,即利用物理方法阻止附面層向外翼流動,以緩和翼尖分離,增加戰鬥機的安全性。

現在,戰鬥機上的翼刀,其實,已經看不到了,翼刀出現在戰後,剛開發的噴氣式戰鬥機上,是當時航空界較為常見的一種控制戰鬥機失速的有效手段。

殲-6,是沈飛根據前蘇聯提供樣機和全套設計圖紙,仿製成功的米格-19戰鬥機,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最後一種傳統後掠翼氣動布局的戰鬥機,也是戰後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

最大起飛重量7.5噸,作戰半徑600公裡的殲-6,前後生產數十年,產量高達5200餘架,是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戰鬥機,除了滿足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使用以外,殲-6還被用來大量出口,包括無償地援助亞非拉友好國家。

採用機頭進氣的殲-6,翼展9.19 米,其翼梁採用了鋁合金,機翼前緣後掠角 58度在 1/4 處變為 55度,每邊機翼上有一個垂直高度32 釐米的巨大翼刀,副翼和襟翼由液壓驅動,據此用來調整殲-6的飛行狀態。

殲-6採用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為最大起飛重量7.5噸的機體,提供了充裕的動力保證,大後掠翼提供的低阻力保證,賦予了殲-6超音速的能力。

機翼採用一對巨大翼刀的殲-6,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殲-6在飛行特別是在戰鬥過程中,失速進入螺旋狀態,保障戰機和飛行員的安全,翼刀有效解決了由翼尖帶來的失速問題,是控制翼尖失速的各種手段中最簡單廉價的。

此後,研發的戰鬥機,就極少採取翼刀了,而改用全自動前緣縫翼,或機翼後緣內側設有後退式襟翼,放下時能增大機翼面積,改善了起降性能,但由於結構比較複雜,只能用於起降狀態。

就其效果而言,全自動前緣縫翼、後退式襟翼,要比翼刀好得多,能有效解決了戰鬥機因翼尖帶來的失速問題。

在,隨著戰鬥機自動控制系統,早就普遍採用數字微機化,來控制包括前緣縫翼、前緣襟翼等各種附面層控制裝置,可以替代翼刀,效果比翼刀要好,所以翼刀就漸漸淡出了戰鬥機的機翼,就看不到翼刀了。

相關焦點

  • 軍迷十分不滿,殲-8的翼刀是落後標誌?美國來回折騰證明大有用處
    在許多軍迷眼中,超音速戰鬥機機翼上的翼刀可能就是落後的標誌,並常常拿殲-8F翼尖密集的三片翼刀開涮。其實對於阻止氣流在機翼上表面的展向流動來看,翼刀迄今為止仍是最簡單重量最輕的解決方案,遠比前緣鋸齒和前緣裂縫實用,這點從「超級大黃蜂」在機翼設計上的來回折騰就能看出。
  • 殲10C優勢巨大,輕鬆碾壓光輝戰機,在絕對實力面前,印媒服軟了
    但在戰機的氣動布局設計上,中印兩國也有著天壤之別,而這,也就從根本上構成了殲-10系列對「光輝」戰機的先天優勢。殲-10所採用近距耦合鴨式氣動布局,可以滿足戰機在高空超音速、低空亞音速兩種情況下的性能要求。鴨式布局的戰鬥機,通常指將水平尾翼放在主翼之前的飛機布局,而放在主翼之前的這對水平尾翼就被稱作鴨翼。
  • 基礎知識 | 機翼的構型
    平直翼,也叫矩形翼(rectangular wing),是最簡單的一種機翼構型,在眾多構型的機翼中,平直翼的空氣動力性能是相對較差的,它的安裝通常與機身會有一定的角度。在飛機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平直翼是非常多見的,這也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機翼的空氣動力特性認識不足。
  • 飛豹老矣,西沙還是需要殲16和航母鎮守
    老飛豹,注意機翼外側上表面的一對翼刀,用途是推遲機翼外側的氣流分離;避免在飛機大迎角(高抬頭)情況下產生翼尖失速,引發飛機失控。由於作用不明顯,後來在新飛豹上,翼刀被取消以減輕阻力和重量。二:飛豹家族的總體設計保守過時,基本性能落後明顯作為國內開發的第一款重型超音速戰機,飛豹的內部載油量和起飛重量都顯著高於國內其它型號;比如飛豹的內油超過6.5噸,在掛載3噸重量的低阻力武器時可以做到820公裡作戰半徑。這些數字毫無疑問比當時國內的其它型號要優秀的多。
  • 後掠翼·三角翼·平直翼 & 跨超音速時代的布局選擇
    於是,總有這樣的問題:「哪種布局更好?」或者再具體點:「哪種布局更適合超音速飛行?」然而這樣的問題註定是沒有答案的。甚至連「哪種機翼超音速性能更好」這個問題,都不會有答案。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不能一概而論。                後掠翼·三角翼·平直翼        這三種機翼平面形狀各有特點,然而僅僅根據平面形狀是無法確定其飛行特性的。
  • 為什麼787沒有採用翼尖小翼設計?
    但作為波音最先進的民用飛機,787為什麼沒有採用翼尖小翼設計那?今天就給大家解讀下787的翼尖裝置——斜削式翼梢。 同樣作為翼尖裝置,翼尖小翼或斜削式翼梢(raked wingtip,也稱後掠式翼梢backswept wingtip)都可以通過增加有效翼展、減小翼尖渦流而實現改善飛行性能並降低阻力的效果,選擇其中的某一種,要視具體情況和飛機型號而定。
  • 網傳殲15艦載電戰機首飛,或否成為美國「肥電」殺手?
    4月24日下午,微博和軍事論壇裡都被殲15電子戰型號成功首飛的消息引爆了,甚至有人安排了殲17這個編號,更有軍迷將其命名為「電鯊」,因為殲15的外號叫
  • 《星球大戰》系列中,鈦戰機(TIE Fighter)和X翼戰機(X-Wing)分別有哪些亞型號?
    這種戰機的速度,靈敏和火力使其成為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星際戰機。本機的高昂成本(30萬信用點)和政治因素使其沒能在帝國內廣泛配備,只有那些最精英的飛行員得以駕駛它。鈦防禦者在帝國鎮壓德米特琉斯·扎林元帥的作戰中大顯身手,此後又參加了包括恩多之戰在內的幾場戰鬥。然而這種先進的星際戰鬥機引起了其他一些勢力的注意,使得帝國不得不努力防止技術擴散。
  • 老兵不死只是遠去:再回首,中國殲-6留下的是它傳奇的一生
    當時空軍的主力,殲-6殲-6戰鬥機採用了全金屬中單翼,機翼上表面裝有導流片,下表面有擾流片,與副翼的操縱聯動,低平尾,單垂尾加單腹鰭的設計,從布局上看,殲-6和米格-19設計思想都繼承了米格-17。當時蘇聯的米格-17短時間下已經可以突破音障達到超音速飛行的狀態,所以這也是米格-19沿用其布局的原因,大後掠翼提供低阻力保證,但是如果機翼後掠角太大,翼尖失速問題就會比較嚴重,而且在多次在戰鬥中證明了飛機會快速進入失速螺旋狀態,為了解決螺旋事故,殲-6沿用米格-19的設計,採用一對大翼刀來解決了翼尖失速問題,而美國的F-100用複雜的全自動前緣縫翼
  • 經典戰機系列:東方猛龍——殲-10
    與我國之前基於蘇聯的米格-19和米格-21仿製的殲-6,殲-7和殲-8相比,殲-10戰機在研製之處初就力圖儘量採用國際先進標準,對標西方最先進戰機,使得其在設計和製造方面能與西方先進戰機處於同一起點。殲-8作為國產第一款三代戰機,殲-10戰機從設計之初就立足於強調機動性,敏捷性,具有中距攔截和電抗能力,其採用了與美制F-16戰鬥機相同的靜不穩定布局和電傳飛控,重心位於機體結構的後方,這一設計使得殲-10在超音速下依然能夠保持出色的機動性和穩定性
  • 從T-7A掉翼尖說起
    翼刀,這個不用說了。超蟲外翼段增加的鋸齒本身也是起翼刀作用的。這貨機翼和超蟲其實是一個類型,即大展弦比平直翼,這種機翼低速性能不錯,但大迎角性能先天不足。從超蟲的經歷,基本上可以看出可能的措施。首先是控制律修正,這個從外觀上看不出來,但能解決大部分問題。然後就是剩下的小部分問題。翼刀、鋸齒、渦流發生器估計都會試試。
  • 為取代F-35,土耳其或將購買蘇-47戰機?
    但由於土耳其空軍仍有較大的戰鬥機更新換代需求,很多人都認為,土耳其很可能轉向其他國家購買新型戰機。蘇-47曾被稱作S-37(圖源:Sputnik / Pashkovskiy)但在測試中,前掠翼飛機暴露出的一個嚴重問題卻令所有研發人員頭痛不已:由於在高攻角狀態下,前掠翼的翼根首先開始失速,這既是前掠翼飛機低速性能強大的原因
  • 殲-10戰機,它改變了中國
    首先殲-10的鴨翼布局並不是從中國和以色列在 80 年代合作後才開始研究的,而是從中國自己的殲9項目;其次殲-10採用了可調進氣口,而沒有高空高速要求的「獅」式則用固定進氣口;然後在鴨翼的位置上,殲10採用中距耦合,而「獅」式採用近距耦合;最後兩者的機翼也不相同,「獅」式是三角翼後緣後掠,殲10則是三角翼後緣略微前掠。
  • 殲20,中國戰機崛起之路
    殲-20採用單座、雙發、全動差動雙垂尾、DSI鼓包進氣道(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並擁有一對腹鰭。殲-20在世界上獨創的「升力體、邊條翼、鴨翼」布局,使得飛機既有很好的隱身性,又有很強的超音速和機動飛行能力。殲-20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就是鴨翼布局,即在前機身兩側有一對小型的前翼。
  • 一架中國戰機在伊朗墜毀,兩名飛行員下落不明!
    近日,伊朗報導,伊朗軍方的一架F-7戰機墜毀,戰機上的兩名飛行員彈射成功,但目前下落不明,伊朗正在擴大範圍進行搜索;說起F-7戰機,可能很多軍迷朋友不是很了解,F-7是中國殲-7出口伊朗版本的戰機,也就是說伊朗F-7戰機來自中國!
  • 為何倒著設計翅膀的戰機都沒成為主流?
    機翼是飛機外形中最引人注意的部位之一,若按其平面形狀進行劃分,可分為平直翼、後掠翼、三角翼、可變後掠翼等等類型。細數當下全球範圍內主流戰機,基本以後掠翼和三角翼居多,與後掠翼相比擁有一定優勢的前掠翼飛機多年來雖然一直有國家投入研究,這些倒著設計翅膀的戰機卻始終沒有發展為主流。
  • 中國一架特殊戰機飛抵南部,將亮相珠海航展,或首次表演過失速機動
    ,有時候甚至是驚喜,比如2016年的第十一屆珠海航展前,官方曾宣稱殲-20戰機不會參加珠海航展,但在當天的開幕式上兩架殲-20戰機飛過了會場,並進行了兩分鐘多的飛行表演,留下了至今為止最廣為流傳的殲-20戰機的影像。
  • 戰機減速板的故事
    以大角度俯衝的戰機,需要承受對應的巨大重力加速度,一旦速度過快,飛機的操控就變得困難起來,也無法對攻擊目標加以瞄準。於是,飛機設計師開始往戰機上添加各式各樣的空氣制動剎車片/俯衝減速板,配合飛機的襟翼進行減速控制,以求解決重力加速度過大帶來的操控難題。
  • X翼戰機
    按照設計者的理念,X翼戰機需要有比銀河帝國的鈦戰機看上去更「傳統」的外觀。工業光魔公司製作了多個不同尺寸的X翼戰機微縮模型,並在機翼上標明每一架戰機屬於哪一位駕駛員。在工業光魔公司還在忙於製作這些模型時,製片人喬治·盧卡斯以及剪輯人員暫時使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鬥機纏鬥的場景來作為最初的剪輯腳本。
  • 「電石榴」現身珠海,殲-16電戰機叫板美國咆哮者,造價超過殲-20
    這架戰鬥機從外形特徵看,是國產殲-16雙座重型戰鬥機,但從某些細節看,該機沒有機炮,沒有機頭光電火控系統,翼尖帶有大型電子吊艙,而且豎立著醒目的天線。這架戰機很可能就是傳說已久的殲-16電子戰機。很多網友親切地稱為「電石榴」。殲-16電戰機的公開亮相,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以後的第二個擁有自行研製的專業電子戰鬥機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