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網絡搜索到的資料,所謂的「翼刀」,是指戰鬥機機翼上與機身軸線平行的,似刀子一樣的鋁合金片,即利用物理方法阻止附面層向外翼流動,以緩和翼尖分離,增加戰鬥機的安全性。
現在,戰鬥機上的翼刀,其實,已經看不到了,翼刀出現在戰後,剛開發的噴氣式戰鬥機上,是當時航空界較為常見的一種控制戰鬥機失速的有效手段。
殲-6,是沈飛根據前蘇聯提供樣機和全套設計圖紙,仿製成功的米格-19戰鬥機,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最後一種傳統後掠翼氣動布局的戰鬥機,也是戰後第一種進入批量生產的超音速戰鬥機。
最大起飛重量7.5噸,作戰半徑600公裡的殲-6,前後生產數十年,產量高達5200餘架,是我軍裝備數量最多的戰鬥機,除了滿足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使用以外,殲-6還被用來大量出口,包括無償地援助亞非拉友好國家。
採用機頭進氣的殲-6,翼展9.19 米,其翼梁採用了鋁合金,機翼前緣後掠角 58度在 1/4 處變為 55度,每邊機翼上有一個垂直高度32 釐米的巨大翼刀,副翼和襟翼由液壓驅動,據此用來調整殲-6的飛行狀態。
殲-6採用軸流式渦噴發動機,為最大起飛重量7.5噸的機體,提供了充裕的動力保證,大後掠翼提供的低阻力保證,賦予了殲-6超音速的能力。
機翼採用一對巨大翼刀的殲-6,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殲-6在飛行特別是在戰鬥過程中,失速進入螺旋狀態,保障戰機和飛行員的安全,翼刀有效解決了由翼尖帶來的失速問題,是控制翼尖失速的各種手段中最簡單廉價的。
此後,研發的戰鬥機,就極少採取翼刀了,而改用全自動前緣縫翼,或機翼後緣內側設有後退式襟翼,放下時能增大機翼面積,改善了起降性能,但由於結構比較複雜,只能用於起降狀態。
就其效果而言,全自動前緣縫翼、後退式襟翼,要比翼刀好得多,能有效解決了戰鬥機因翼尖帶來的失速問題。
在,隨著戰鬥機自動控制系統,早就普遍採用數字微機化,來控制包括前緣縫翼、前緣襟翼等各種附面層控制裝置,可以替代翼刀,效果比翼刀要好,所以翼刀就漸漸淡出了戰鬥機的機翼,就看不到翼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