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07月19日訊
11歲的戴耳蝸女孩:我要上學!
「我聽得到,為什麼學校還是不收我?」小琪坐在角落裡,看著疲倦的媽媽,怯生生地問。許女士飛快地瞥了女兒一眼,鼻子一酸,無奈地背過身去……
為了11歲女兒的上學問題,去年起,許女士已詢問過多家小學,然而得到的答覆永遠是「孩子比較特殊,我們要開會研究研究。」
誰料,這一「研究」,便是兩年!
小琪2歲時因發燒打針導致耳朵失聰,7歲那年,家裡籌錢為她裝了人工耳蝸。「裝上耳蝸後,加上多年的康復訓練,小琪已經能聽明白70%口語。本以為今後她就能跟普通小朋友一樣接受普通的教育,然而現實中她卻處處碰壁。」
「去了周邊幾所學校都不願意接收。去聾啞學校問,答覆卻是,孩子已經裝了耳蝸,就不要再讓她學手語了;要讓她堅持說話,應該把小孩送去正常小學讀書。」
小琪成了「夾縫中的孩子」。昨天,小琪舅舅許先生在東論發帖求助:有什麼辦法能讓小琪進入普通學校?
網友搬出相關法規:
學校應開方便之門
帖子發出後不久,便被版主放置首頁置頂推薦,一時間小琪的遭遇吸引了眾多網友關注。網友「Hdragon」認為普通小學不應拒收,他舉出了《義務教育法》中第十九條規定:「普通學校應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少年隨班就讀,並為其學習、康復提供幫助。」
網友們紛紛認為,既然小琪能聽懂70%的口語,那就屬於「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適齡兒童」,應依法享有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權利。
昨天下午4時半,記者來到市教育局,聯繫了基礎教育處多名相關工作人員,但無人出面對此事回應。
記者調查:
康復訓練後的聾兒
進普通學校不到32%
記者隨後電話聯繫了全國聾兒康複方面權威,曾首創「情景自然口語法」,有著20年康復工作經驗的北京市聾兒康復中心主任陳淑雲。
她告訴記者,根據今年全國聾兒康復工作會議中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聾兒經過兩年、三年或者更長時間的康復訓練,進入到普通小學學習的比例,就全國來看,不到32%。北京市因為軟硬體設施較好,在這一塊居全國領先地位,比例為75%-80%。
「100%地升入普通小學,這只是個理想狀態。」在她看來,這種『接軌率』不高的原因多種多樣。首先是康復年齡的限制。「3歲以前是孩子最佳的語言年齡,最多放寬到5歲。5歲以後,康復起來就比較困難」;其次是家長的配合度問題;還有孩子本身的智力水平以及對電子耳蝸的心理依賴等種種原因,「耳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專家建議:
因人而異,
不一定非要送進普通學校
那麼,像小琪這樣「夾縫中的孩子」該怎麼辦?
「如果10年前,你來和我交流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一定要把她送入普通小學隨班就讀。但現在,我要說未必!」陳淑雲解釋說,這些年,她看過很多的孩子,雖然通過康復訓練順利地進入普通小學學習,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到聾校。
「這些孩子因為『與眾不同』,內心往往敏感而脆弱。在康復中心時,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特殊。但是一到普通學校就學,那樣的差距就令他們不得不正視,各方面的挫敗感隨之而來,令人猝不及防,直至擊潰他們最後堅守的那份驕傲,甚至引發種種心理問題。」
陳淑雲說,拿小琪來說,11周歲的孩子,有畫畫的天賦,本該上五年級了,但她還是「只會加減,不會乘除」,相當於只有普通2年級孩子的水平,即使有學校願意接收,她也必須跟著8歲孩子從2年級開始隨班,她的心理是否能承受?遇到挫折時,是否能正確地自我調適,這些都是問題。
「為解決這類問題,北京海澱區巨山小學的校長同意接收聾兒。白天讓他們與普通孩子一起學習,晚上安排專門老師為聾孩子『開小灶』,跟上進度。因為工作突出,2009年6月1日,胡錦濤主席就曾親自來到這裡,跟這些特殊的孩子們一起過節。」不過陳淑雲坦言,像這類的學校畢竟還是少數,對小琪而言並不現實。她表示,願意為小琪提供義務康復諮詢。
同時,她也委託本報建議小琪父母,不必太過執著於要上普通小學,聾校其實也有小學、中學甚至大學。「寧波聾校的態度是初步建議,其實並未拒絕小琪入學。或許家長應該換種思維,孩子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