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下午,一則「小夥丟失20萬元人工耳蝸,找不到需做開顱手術」的消息被送上熱搜。
這個耳蝸「是定製的,通過腦部植入的,接收器跟腦子裡植入的是相配套的。如果沒找到,有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把腦袋裡面的耳蝸拿出來。」小夥現在處於全聾狀態,再加上又是「天價」耳蝸,不由地讓人焦心。
聲援持續發酵時,卻出現了諸多質疑,認為這件事99.99%是媒體和商家合謀的營銷套路!
這篇文章說:
如果家庭條件僅僅以電動車為交通工具,她捨得給孩子配28萬的耳蝸?……為什麼全國丟失耳蝸的都是貧困家庭?因為這些家庭的描述更容易引發別人的愛心罷了。
文中還列出「三大疑點」:
第一、耳蝸丟了就得開顱?
第二、12月以來全國四起「耳蝸丟失」,營銷痕跡明顯;
第三、耳蝸到底值多少錢?有報導稱僅為4.5萬。
這篇文章的閱讀量很快就突破了10萬+。在文章下方的留言中,有人支持他的觀點↓↓↓
有人覺得自己的善心被利用了↓↓↓
也有很多人反駁↓↓↓
20日上午,記者在朝陽公園地鐵站見到了丟失人工耳蝸的李明(化名)和他的姐姐李女士。在現場,李女士對自媒體的質疑一一回應↓↓↓
△「人工耳蝸丟失」當事人:謝謝幫助,沒跟商業合作,自媒體想蹭就蹭吧
質疑:當年人工耳蝸到底花了多少錢?
回應:17萬。
李女士稱,弟弟小時候因為服用抗生素變聾,植入人工耳蝸整體費用17萬,可以提供做手術的證明,之前說20萬不太準確。
李女士也用李明的朋友圈發消息解釋稱,「對不起大家,多說了三萬。」
質疑:裝新耳蝸需要重新做手術?
回應:如果有需要,打算做
李女士表示,如果找不到的話,會去醫院配置一個新的外接設備,去跟植入物進行匹配。如果新設備無法與植入物相匹配,可能打算做手術換一個新的耳蝸,當然我們也不願意這樣。
不過,李女士後來發朋友圈,已經有備用機,也不需要做手術了。
質疑:是否與商家合謀營銷?
回應:無稽之談。
李女士:弟弟真的丟了東西,我們報過警,尋求了地鐵工作人員的幫助。我看到那篇文章後很氣憤,但是我現在沒有時間交涉,我注意力都在尋找人工耳蝸的事情上。
記者還輾轉聯繫到李女士的朋友任女士。對於網友的「炒作」質疑,任女士強調,這是好朋友的真人真事。「網友的質疑文章,閨蜜也看到了,她前面還能忍住,後面越看越生氣。」
而網友的質疑,也對李女士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任女士告訴記者:「她接到的騷擾電話非常多,也有不明真相的人說一些侮辱性的話,對她精神上有一些影響。「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造謠成本太低了。」
任女士補充說:「大家信息接觸比較多,你應該根據可靠的信源去判斷真偽,而不是跟風。多去了解事情的各個方面後,再去做判斷,去發聲,比臆測好一些。言論自由,但也不能胡說八道。」
丟耳蝸事件是「惡意營銷」?
請對動態的新聞保持善意
作者:王鐘的
這幾天,一則「小夥丟失20萬元人工耳蝸,找不到需做開顱手術」的消息牽動著很多人的心。一位叫李明(化名)的年輕人在坐地鐵時,丟了他的人工耳蝸體外機。他姐姐在網上發文求助,稱如果沒找到,有可能需要再開一次頭顱,把腦袋裡面的耳蝸拿出來。但是,隨後又有自媒體質疑此事是營銷炒作,表示人工耳蝸花不了那麼多錢。
更多媒體關注以後,事實的輪廓更加清晰:警方回應報警屬實,民警已協助調取監控錄像;當事人姐姐李女士承認,植入人工耳蝸整體費用17萬元,「多說了3萬」;有關醫學專家表示,人工耳蝸體外機丟失確實不需要重新做手術,只需花費幾萬元重新購買體外機進行匹配。
總結起來,李女士先前提供的求助信息,確實存在事實偏差。事件之所以引發輿論高度關注,顯然與人工耳蝸涉及的巨額費用,以及「開顱手術」對受眾造成的心理刺激,有著直接關聯。現在,丟失人工耳蝸體外機的損失被證實沒那麼高,更不必做所謂開顱手術,確實降低了受眾的關注期待。
但是,即便事實在傳播角度沒那麼大的噱頭,並不意味著這不是一起令人遺憾的意外,當事人家庭不值得同情。無論如何,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哪怕是幾萬元的體外機,也是一筆不菲的花費。況且,當事人親屬在焦慮之際高估丟失體外機的後果,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
經典新聞理論告訴人們: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以接近真相為目標的持續過程。後續報導更接近真相,並不能抹煞早期哪怕是不太準確的報導的價值。在新媒體時代,輿論環境更加複雜,但那些最基本的傳播理論依舊經得起檢驗。一些自媒體習慣於給動態變化的新聞事件扣上「反轉」的帽子,隨意揣測當事人動機,既缺乏理解與同情的善意,也暴露了對傳播規律的無知。
我們當然希望李明的人工耳蝸體外機能夠被找到,或者在社會幫扶下,這次因為意外疏忽造成的損失能夠得到彌補。從個案上升到整體,此事得到熱議,更大的價值在於普及了人工耳蝸的相關知識。
從李女士作為家屬對人工耳蝸的不準確認識來看,公眾對人工耳蝸的相關知識確實挺匱乏的。簡單地說,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設備,可利用電刺激神經的原理,修復聽障人士的部分聽力。它分為依靠手術植入內耳的體內機,和通過耳朵外部佩戴的體外機兩部分。手術植入內耳的體外機可以長期使用,一般情況下不會損壞,而且嚴格意義上講也不需要「開顱手術」,只需要在耳後做一個3釐米大小的切口植入體內。
人工耳蝸被譽為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聽力正常的普通人沒有接觸相關知識的需求,對人工耳蝸對聽力障礙人士的巨大意義自然缺乏了解。但是,目前而言,人工耳蝸的整體費用依然巨大,對普通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來說,是一筆高昂的費用。而且,一般來說越早植入人工耳蝸,患者所能獲得語言技能就越好,從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據2018年有關媒體報導,全國有2780萬聾人,其中約20%有望植入人工耳蝸,但目前只有約8萬人裝了人工耳蝸。一些地方已經將人工耳蝸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但國內並未全面普及和推廣,而且醫保報銷程度還相對有限。小夥丟失人工耳蝸等類似新聞的傳播,不應該止於社會對個案的關注與幫扶,探索更高效的醫保與社會救助機制,讓更多聽力障礙人士用上人工耳蝸,或是此事傳播更大的價值。
將推廣一種有利於殘障人士生活的技術,指責為營銷炒作,是冷血且不負責任的。傳播新聞事實需要客觀和冷靜,從而最大程度地逼近真相,但人心應當是溫暖的,要抱著善意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大公約數。
網友也表示,還是應該懷著善意看待這個世界:
希望丟失的人工耳蝸能夠儘快找到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本期編輯:邢妍妍 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