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名「狗不叫」的駐村幹部難在哪裡
「現在,狗見到我,都不叫了,而是搖頭擺尾。」由交通銀行貴州省分行派駐貴州省紫雲縣水塘鎮沙戈村任「第一書記」的葉凱樂呵呵地說。從1年延至5年,從省城鑽進山溝,「狗不叫」是對他駐村工作最好的肯定。(人民日報12月7日)
用「狗不叫」來評價自己的工作,這個標準並不低。在農村,狗為村民看家護院,其立場是與村民一致。如果它見到一個人不叫,至少說明它對這個人沒有敵意,說明它的主人不反感對方;如果狗不僅不叫,還搖頭擺尾,那便是認可對方,說明他的主人與到訪者親密友好。
但知易行難,駐村幹部真正做到「狗不叫」並不容易。筆者認為難點主要有三:
一是要入民戶,把生面孔變成熟面孔。通俗講就是要做常入村到戶,狗遇到一張新面孔,即便你人再好,心再誠,它都會叫。所以駐村幹部首先要做到駐村駐戶,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持之以恆,久久為功,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讓村民認識自己,讓看門狗認識自己。
二是要貼民心,把熟面孔變成好面孔。駐村幹部要本著助民不擾民的初衷,不能把駐村工作變成對群眾的吃拿卡要,而是要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解村情民意,謀劃發展出路上,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敢民之所盼。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駐村幹部真心為民,群眾自然是熱烈歡迎,把駐村幹部當作自己的貼心人。而狗通人性,自然不會再有警惕之心,敵對之意,也就不會對之狂吠。
三是要解民憂,把好面孔變成真面孔。駐村幹部要敢於開拓創新,想真招,出實策,提高村民的收入,改善群民的生活生產條件。只要是駐村幹部真心為群眾辦事,並付諸實踐,幹出成果,群眾自然會對駐村幹部有一個正面的評價,支持駐村幹部工作。這時,狗不但不叫,還會把駐村幹部當作自己的主人,對其搖頭擺尾。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誇獎。「狗不叫」雖不是什麼華麗的描述,但看似稀疏平常的描述背後,是人民群眾對駐村幹部的真情實意,反應的是駐村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狗不叫」幹部的出現無疑是群眾之福,希望這樣的幹部能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