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盤、春餅、春繭、春卷,最容易混淆的中國立春食物 - 川味龍門陣

2021-01-21 川味龍門陣

春盤、春餅、春繭、春卷,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飲食,皆源於古人立春時節舉行的迎新納福習俗,由於幾者在原料、製法和食用方式上有相通之處,再加上名字相近,難免讓人產生混淆,比如在四川就有「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有趣現象。

很多地方在介紹它們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五辛盤→春盤→春餅→春卷」的演變序列,或者是「春繭→春卷」的變化過程,針對這個關係錯綜複雜的「春食家族」,筆者也有一些看法,這裡與各位分享,以供探討。

01花樣繁多的「川味春卷」

相對於春餅,春卷在四川盆地更流行。

在傳統川菜中,春卷常以小吃身份出現在筵席上,以麵粉、澱粉、豆粉、雞蛋加清水打勻,攤成薄蛋皮,捲入用豬肉末、韭黃炒制,或以豬肉絲、韭黃、綠豆芽、椿芽炒制的餡料,入油鍋炸至金黃,端上桌趁熱咬一口,頓覺鹹鮮味美,皮酥餡嫩。

仍然以春卷為名,成都街邊食攤的製法顯得更有市井情趣,色彩也更豐富,用薄如紙片的春卷皮,捲入紅蘿蔔絲、白蘿蔔絲、青筍絲,再澆上酸辣味或麻辣味的汁水,一盤三五個,現澆現吃。如是在樂山,老闆同時還會端上一盆調好的味汁。

另一種吃法,店家擺出幾大盆菜料,除上述三絲之外,另有海帶絲、細粉絲、海蜇絲、折耳根、腐皮絲、綠豆芽,顧客要吃什麼自己選,按重量計價,放好調料拌好味,再相應買些春卷皮,拿回家邊包、邊裹、邊吃,那才叫一個安逸。

此為同名異物也。

不過即便是相同的吃法,在川內其他地方卻有著不同的名字。比如風味相近的街邊春卷,在遂寧因為有了芥末的大量加入,甜酸味基礎上多了一股刺激,名字也改成了更加威猛的「衝」,但它不影響隔壁的南充人用「薄餅」來稱呼春卷。

此為同物異名也。

光在四川就有那麼多花樣兒,放眼全國名堂則更多,稱呼有春餅、烙餅、卷餅、炸春卷、蒸春卷之別,麵皮有麥皮、米皮、蛋皮、腐皮、菜皮、奶皮之分,餡料更是包羅萬象,蝦仁、火腿、雞絲、豆沙、香菇、春筍、芥菜、荸薺、生菜、奶油等等,甚至還有用炒飯做餡的,隨心所欲,無所不包。

顯然,各地食客都喜歡春餅和春卷,那它們是不是同一種食物?又是怎麼來的呢?

02春盤是正統,春餅是盤中物

人丁興旺的「春食家族」,春盤才是舵爺。

有說法認為五辛盤是春盤的前身,筆者認為值得商榷。此說依據晉人周處的《陽羨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月正元日五薰鍊形。」該書唐時已佚,現為輯本。南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引此條曰:「元日造五辛盤,月正元日五薰鍊形。五薰,五辛也,所以發五臟之氣。《莊子》所謂春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這裡點名了時間和目的。

明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對五葷有詳述:「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蔥為五葷。」同時,他也提到五辛盤和五辛菜:「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闢溫疫」。

可見五辛盤以五種辛葷菜食制盤,早先是古代鍊形家在正月初一的通髒之物,流傳開後逐步被人們當成避病健身的藥膳。

春盤沒有五辛盤的神秘色彩,它始於迎春,後又融入打春、咬春等俗,並作為高級時令信物,以作祈福、納吉之用。

較早記錄春盤的是唐《四時寶鏡》:「東晉李鄂,立春日以蘆菔、芹芽為春盤,相饋貺。」又「立春日薦春餅、生菜,號春盤。」這裡寫的同是晉代食俗,春盤在彼時即已流行,被當作饋贈禮物(貺、薦為贈、獻之義),盤中有「春餅」——原來春餅是春盤的親兒子。

自唐至清,有關春盤的記載比比皆是,盤中菜品不僅有蘿蔔、芹芽、生菜、春蒿、黃韭、蓼芽、薺菜等時蔬,還有魚蝦、豬肉、雞肉等葷腥,甚至還出現了以燕窩等料製作的皇家春盤。僅從相關詩詞便可見一斑,沈佺期的「春盤預折梅」,杜甫「春日春盤細生菜」,白居易「春盤先勸膠牙餳」,陸龜蒙「欲助春盤還愛否」,唐彥謙「春盤擘紫蝦,冰鯉斫銀膾」,蘇東坡有「黃耆煮粥薦春盤」、「青蒿黃韭試春盤」、「蓼茸蒿筍試春盤」諸句,耶律楚材有「試作春盤我一嘗」等等。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舉行的迎春,是從宮廷到民間都參與的大事,希望能在新一年順利吉祥,討得頭彩。打春習俗源自鞭春牛,是農耕文化的重要儀式,人們製作土牛,象徵性抽打幾鞭子,祈願能獲得豐收。春盤在兩個習俗中都扮演禮品兼食品的角色,而在後期加入咬春習俗之後,又相應增加了除春困的內涵,至今在部分地區仍有延續,只是影響力不如從前。

綜上可知,五辛盤和春盤並非同源,二者至遲在晉代均已出現,製作時間、食用菜品和食用目的各有不同。由於元日和立春相隔不遠,有時候在同一天,五辛盤可能在後期逐漸併入春盤,合二為一了。

至於春餅,乃盤中一物,是可以肯定的。

03春繭特立獨行,春卷兼收並蓄

有說春卷是春繭後代,筆者認為略欠周全。史料出現春繭,是在宋代,《夢粱錄》記錄了「薄皮春繭包子、米薄皮春繭、子母春繭、諸色春繭、萊菔皮春繭」多個品種,僅就春繭二字望文生義,猜測最初或許是植桑養蠶的古人,為祈福農桑,特製此品以敬奉春主?

說春繭特立獨行,除依附的習俗外,最重要的還是用料和做法。明人宋詡的《宋氏養生部》記錄了一種叫「油虛繭」的食物:「用白糯米細粉,湯溲之,鎖熬熟豬脂、白砂糖為繭,復入豬脂中煎燥為度。」看得出油虛繭是一款油炸米食,形似蠶繭,餡為糖漿,估計類似湯圓之類,屬於無縫包圍。

所以,據以上推斷,春繭和春卷關係密切,在形態、製法和口味上有承接,但也有明顯區別,更像母子關係。父親是誰呢?

答案是春餅。

春餅是整個「春食家族」中生命力最旺盛的一個,和舵爺春盤相生相伴,長盛不衰,今天已接過了家族大旗。二十年前,筆者曾在遼寧農村友人家吃過春餅,桌子中間一大盤烙餅,周圍幾大盆時蔬,配以生蒜,另以碗盛大醬,用餅卷菜蘸食,還煮了兩大盤韭菜餃子,就著白酒,吃的是一個新鮮爽脆,酣暢淋漓。

春餅直接催生春卷可能在元代,元人韓奕《易牙遺意》記有卷煎餅的做法:「餅與薄餅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用蔥白或筍乾之類裝在餅內,卷作一條,兩頭以麵糊粘住浮油,煎令紅焦色或只熯熟五,辣醋供,與素餡同法。」這個做法跟今天的春卷大同小異,居然也是酸辣味的。

元代同期另有四種卷煎餅的做法,俱在《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當中,其一如下:「攤薄煎餅,以胡桃仁、松仁、桃仁、榛仁、嫩蓮肉、乾柿、熟藕、銀杏、熟慄、芭攬仁,已上除慄黃片切外皆細切,用蜜糖霜和,加碎羊肉、薑末、塩蔥調和作餡,捲入煎餅,油煠焦。」作者將此品歸在回回食品一類,此外另有七寶卷煎餅和金銀卷煎餅,製法差異較大,民族風味濃鬱,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宋氏養生部》中一道簡單的油煎卷,徹底道破天機:「用春餅置饅頭餡、餛飩餡,視所宜,或豬脂肪,卷摺粘之,在多油內煎燥。」

和今天春卷別無二致的油煎卷——點明了是用春餅製作的,春卷既傳承了春餅的胸懷,又吸收了春繭的靈動,兼收並蓄。

04結語

至此,「春食家族」的複雜關係已基本釐清,家族舵爺是現身晉代的春盤,它帶著大兒子春餅一路迎春,發展過程中春盤兼併了同生於晉代的異父異母兄弟五辛盤。春餅是家族的中堅,它在元代同遠房表妹春繭結合,共同創生了春三代——油炸小春餅——春卷。

到今天,「春食家族」已發展成一個大家庭:春餅、春卷、煎餅、卷餅、薄餅、煎盒子等等,每年從春天開始,它們就在大江南北,街頭巷尾,撫慰中國人的味蕾,寄託中國人的期望。

(全文完)

圖片來自網絡,僅供示意

轉載請註明:川味龍門陣(即川味文化)

【關注百家號「川味龍門陣」】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相關焦點

  • 【人文東湖】舌尖上的南昌味——春卷
    春卷,又稱春餅、薄餅。是漢族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目前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
  • 立春的來歷由來立春是什麼意思 打春咬春傳統習俗介紹
    立春的由來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頭一個節氣。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節氣當天,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 立春說的咬春是什麼東西 咬春餅做法步驟簡單版
    立春咬春是什麼?立春為什麼咬春?咬春是什麼意思呢?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立春說的咬春是什麼?每年立春的時候,都會有來人說到咬春,那麼咬春是說的什麼呢?其實咬春是一種食物,我們將這些要在春天吃的東西,叫做咬春,下文詳解的解釋一下![貼春聯的寓意含義]
  • 你吃過餃子皮做的春卷嗎?做法超簡單,肉菜豐富,好吃又健康
    昨晚包餃子剩下很多餃子,今兒中午就索性做個餃子皮版的春卷吧!據說宋時福州有個書生,為了溫書應試,整天埋來攻讀,常常廢寢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勸他也沒用,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製成薄餅,再以肉菜餡,包成捲筒形,既當飯又當菜,這種小吃後來定名為「春卷」,慢慢流行於城鄉各地,跟北方過節包餃子一樣普通。春卷在大江南北的演化也有些時日了,從最開始的春卷已經演化出相當多的種類,其中包括有閩南春卷、薺菜春卷、豆皮春卷、鴨肉春卷等。
  • 舌尖素食:春卷這麼做,酥脆不油膩,吃一次就上癮
    春卷是我們南方常見的小吃,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 宋代名人蔡襄曾留下"春盤食菜思三九"的詩句,盛讚春卷的美味,可見從古至今春卷都深受百姓的喜愛。晚餐來一盤春卷,美味開胃全家人都愛吃! 小編分享大家幾道道美味的春卷做法,酥脆不油膩,吃一次就上癮。廚房小白也完全可以駕馭,我們一起看看具體的烹飪步驟,老少皆宜!
  • 充滿年味兒的食物,寓意吉祥 可口好吃
    餃子餃子。俗話說:「餃子配酒,越吃越有。」「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的生活裡,餃子是逢年過節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不吃餃子就不算過節。餈粑也是春節裡一道味道可口的典型,尤其是在南方,武夷山地帶最有盛行,全家人都高高興興的一起打餈粑迎接春節,為春節做準備,其樂融融。餈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用清水浸泡後再放進蒸籠裡蒸熟,在迅速放在放在碗中令其變得綿軟柔韌。
  • 薄薄的春卷皮,包上最愛的蔬菜,吃著那叫個美滋滋
    春日食春芽是大自然的詞語,也就是要吃時令食物,新鮮的嫩芽豆芽就是不錯的選擇。春卷又稱春餅、薄餅。但其實,春卷和春餅還是有些差別的,春卷是用薄麵皮包住餡料,經過煎或者炸制而成;而春餅則是一片柔軟的薄餅,用來卷菜吃的。卷上薄薄的春卷皮,不用炸也很好吃,避免油膩膩,節後美食就這樣做。
  • 新冠肺炎時製作的春卷,其味苦,寓當下時局;其效顯,願防死度生
    這道菜譜寫於2020年的立春,正值新冠肺炎肆虐我神州大地。春卷是立春必吃的一道美食,將被譽為南國神草的三七鬚根捲入春餅,也契合古人意: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今日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是新歲的開始,代表新生、重生、朝氣和希望。
  • 初夏清爽小食,自製美味春卷,顏值和美味並存
    吃春餅是我國東北地區在立春時節愛吃的,傳統意義上是這樣說,其實春餅作為任何日子都可以吃。雖然不是東北人,但作為北方人,家裡面有時做的卷餅和春餅大同小異,都是裡面放上火腿、菜或者雞蛋,只要可以放在裡面,隨意發揮,可能會有人比較疑惑,既然春卷和家裡面的薄餅差不多,為什麼還要費事來做呢?
  • 盤點春卷的不同做法,這幾種餡的春卷你吃過嗎?吃過幾種呢?
    立春悄然之間來了,茫然間,立春就過去了。依稀記得爸媽打電話叮囑我立春要注意身體什麼的,還有幾天才放假,早上想起來立春買的食材沒有吃完,就隨便做了一個春卷做早餐,吃著突然想起來以前在家爸媽給我做的春卷,因為當時爸媽在家賣早餐,爸媽做的春卷味道真的是超級好吃。
  • 中國的傳統小吃——春卷
    春卷是中國民間傳統美食,尤其流行在中國江浙滬、閩粵一帶,常常作用於早點,或者小吃,受眾人喜愛。春卷的做法比較簡單。通俗點,就是用乾麵皮包著餡心,放在油鍋裡一煎一炸,就完成了。因將麵粉製成一個個博餅攤,後食材放在其中,故叫做春盤。但後來經過時代的演變,才漸漸形成如今的春卷。
  • 三絲春卷,外皮酥脆餡味清香,風味獨特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三絲春卷的製作,韭菜香味的餡,蝦皮的鹹鮮及胡蘿蔔的絲絲清甜,有其獨特風味。這道點心食材易找,做法簡單,一看就會。春卷是我國傳統的點心,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東晉時代就有春卷了,古人把春卷叫做春盤,北方人又把它叫做春餅。人們春遊時,常常會帶上春卷,因為它有一個很好的寓意: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 一道菜,既有濃濃年味,還適合立春吃,春餅就它,越吃越有
    這周末老母親過來,老人家盤算的挺好,想著立春之日趕在周末,一家人一起吃春餅再購買年貨。想不到的是,各種計劃都落空,首先是我先生周五就去上海出差了,周日很晚才飛回北京;其次是立春之日的周日,花兒報名了壹季體能訓練營的跑步活動,要在奧林匹克體育場和眾多跑友一起跑個20公裡。
  • 在福州,嘗一口春天的味道⑤:春卷
    掌上福州APP、福州新聞網推出特別策劃《在福州,嘗一口春天的味道》,選取5種代表春天氣息的食物,和您一起品嘗春天。今日推薦——春卷福州春卷又叫福州春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本土特色小吃。春卷是純手工製作的一款美食,用薄如蟬翼的春卷皮包上豆芽、豆乾、肉絲、香菇等豐富的餡料,仿佛把整個春天都裹在其中。
  • 昨送大寒,今迎立春,宅家這樣做,新年少生病!
    傳說福建各地有不少「立春」習俗福州:鞭春咬春舊時,福州官府要在立春前一日,舉行「迎春、鞭春」大典。「鞭春」也叫「打春」,又叫趕春牛。就是告訴農人,農閒已過,應積極準備耕作。在立春當天,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卷,祈求身體健康,稱為「咬春」。
  • 消失的川味名店,遂寧「嗜味嗜」麵食店
    今人製作的鱔魚面「嗜味嗜」這個店名非常特別,從字面上看具有強烈的中國風,表現了川人對味道的追崇。但念出來又隱約有些外文音譯的感覺,不知是否巧合,這家店在幾十年前的確擁有一批特殊的「洋食客」,他們是抗戰時期的駐遂空軍。
  • 1碗麵粉,1碗水,只需3步做出的春餅薄如紙,卷著菜吃最香
    1碗麵粉,1碗水,只需3步做出的春餅薄如紙,卷著菜吃最香。春餅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歷史悠久的麵食,也是老北京比較常見的美食之一。在我國有很多地方都有立春要吃春餅的習俗。春餅做好之後主要是以卷著菜類和肉類來食用的, 吃起來可以增加菜品的香味,非常有口感,還能讓你吃的飽飽的。生活中有很多美食都是要卷著春餅才最好吃,像比較出名的北京烤,鴨京醬肉絲,老北京雞肉卷等,這些如果換成別的估計吃的人就會很少了,沒有的原來的特色。
  • 中國的春卷不算啥,口味千變萬化的越南春卷,讓人嘗不夠!
    我們中國素有」烹飪王國「這個美譽,其中最有標識的食物就是餃子了,餃子更多的源頭則是在北方,北方一般一面食為主,過年過節吃的更多的就是餃子了。而以米飯為主的南方,從而延伸一些多風格的美食,其中就有春卷。我們中國的春卷,主要包裹著肉類和蔬菜,多數都是以油炸為主,然後蘸料吃,剛吃時候,痴迷一股酥脆和油炸香,但吃多了卻讓人覺得太油膩。
  • 盤點過年最不能少的九種小吃,寓意美好
    盤點過年最不能少的九種小吃,寓意美好過年吃什麼?咱今天不說那些硬菜,單表各種小吃,也可以叫它們主食。第一就是餃子餃子差不多各地都是要吃的,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餃與交諧音,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有多種多樣,最普通的是用麵粉做的皮,還也有用芋頭做的,更有用澱粉做的,比如廣東的蝦餃,它是早茶的最火的一道點心,春節更是供不應求啊。按烹飪分有水餃、蒸餃、煎餃等。餃子餡更是五花八門,雞魚肉蛋、蔬菜水果都可以做。第二就是湯圓湯圓寓意團圓、圓滿、甜美之意。湯圓並不是到了元宵節才吃,而是整個春節都是要吃的,在咱老家年初一早上是餃子湯圓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