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是中國民間傳統美食,尤其流行在中國江浙滬、閩粵一帶,常常作用於早點,或者小吃,受眾人喜愛。
春卷的做法比較簡單。通俗點,就是用乾麵皮包著餡心,放在油鍋裡一煎一炸,就完成了。因將麵粉製成一個個博餅攤,後食材放在其中,故叫做春盤。但後來經過時代的演變,才漸漸形成如今的春卷。
傳統|懷舊
每個人吃春卷的喜好不同,我還是喜歡吃最傳統做法的春卷,食材有豆乾、豬肉、捲心菜、胡蘿蔔等等。最傳統的春卷都藏在老區裡的街頭巷尾,在煙燻的牆面下面,大爺大媽的攤門面前放著一個個金黃酥脆的棍子,個個是童年成長的回憶。
一座古舊的街區,記憶的是這城市的史脈與傳衍,展示了城市寬廣而深厚閱歷,交織一起是城市的獨有個性與身份。
伴隨高樓建築與繁華小區的崛起,古老街區下漸漸沒了年輕人的身影,隨之帶來的是冷清。好在,人可以來來往往,但油煙味兒卻無法帶走。
老周的攤子鋪已經開了很久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老周的攤子鋪就一直沒有停過。他專注於早點和小食,因為開的久,店也是遠近聞名,唯數不多的商品,總是一出鍋鍋就被搶購一空。
長長的隊伍給老周平淡的生活,帶來了豐富。
店中最受歡迎的就是炸春卷。在老街人民心中,只有酥脆、傳統的春卷,那才叫春卷。老周做的春卷,用的都是最平凡而又新鮮材料。豆乾、豬肉、捲心菜、胡蘿蔔,每一樣材料都是凌晨出門採購、切絲、備料直到早上5到6點才開始製作春卷。
在煤爐上放置一塊小小的鐵板,雙手挫著白麵團上下抖動,將面片兒貼在滾燙的鐵板上,只需片刻,薄薄的春卷皮就做成了,稍後將和著時蔬的鮮肉餡,攤放在春卷皮上,把春卷皮兩頭折起,放進油鍋裡油炸。
老周做的春卷,圓圓滾滾、剛出鍋的時候酥酥脆脆,咬上一口,「卡茲」的聲音現出口腔,香鹹的汁味兒慢慢擠出,唇齒之間停留在香油的味道盡情釋放,一種難以掩飾的滿足感,注入人的身體,回味無窮。
創新|變革
有時,老周也在嘗試不同的春卷做法。他說:時代在進步,東西也要在進步,萬一有家店做的更好吃了,我不就「嘎嘣」了?說完,老周憨憨的一笑。
為此,老周特意買了食譜、有事沒事就開始琢磨。如何才能把食材運用更加廣泛,味道更爆棚,口感更加豐富。既要傳統又要創新。
住在南方的老周,小時候特別愛吃筍。因為年代造就,沒讀過幾年書的他,但也酷愛風雅之事。時常在雨天、閒暇無事,他就做一碗竹筍、倒一碗老酒,聽著一首小曲,好比與人吟詩作賦般爽快。
喜歡吃筍的他就想把筍味融合在炸春卷之中,把筍用清水洗淨,沿著斜放角度,順著紋理,切成條絲。加入肉絲、菜絲、香菇絲,材料一一擺放完整,用剛剛出品的「皮子」,擺放在盤子之上,盤子要乾淨整潔,亮光透下,仿佛是一張用珍珠鋪的珍珠片子。又將材料一一放在片子上,輕輕將皮子從一邊卷到另一邊,在折合兩端,在放入油鍋一炸,新的春卷就做好了。
老周說:雖然卷法一樣。但當新的口味做出來後,還是挺期待的,想想要是大賣,那就更好了。說到這,老周又是憨憨的一笑,質樸、無華且踏實。
新口味的春卷,剛剛炸鍋,顏色金黃,兩頭顏色略深,油溫過高導致的脆脆的焦黃,有些人非常喜歡這塊,咬上厚實香脆。中間是餡料的聚集地,很快吃到一半就來到了這裡,脆香脆香,細細品味反而有一種油膩的柔軟,意料之外的妙法讓老周滿滿得意。擁有著肉絲的潤香、香菇的滑爽、還有筍的連結,口感三味一體,讓老周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一次新的嘗試,讓老周有了信心,也讓老周的小攤子鋪迎來的更多的客戶,本是小有名氣的鋪子這下排的人更多了。
南上|差異
老周不愛玩,幾十年的小本生意,也讓老周沒法玩兒。有一陣老周卻天天嚷嚷出去玩;他說:整天呆在這小鋪子,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都變哪樣了?怎麼說都想出去逛逛花花世界。老周的家人也沒說什麼,畢竟年近6旬的老周,這時不去走走,以後可能就走不動了。
老周的第一站就選擇了上海,他說中國最有腔調的城市就是上海,出去玩就要去最有腔調的地方玩。
於是,女兒幫他買了票,老婆幫他整理了行囊,女婿開車送他到了動車站。看著他興致勃勃走進車站,好心情溢於言表,滿懷期待的開啟了上海之旅。
老周到了上海,立馬就去他認為最有腔調的地方:東方明珠、外灘、城隍廟..繁華的高樓建築,燈火通明的不夜城,國際化的大都市讓他看的眼睛都發了直,十幾年沒出過門的老周,驚嘆著原來外面的世界變化這麼快,老周慶幸這次來的太值了——鄉巴佬進城,才知深淺。
這一逛就是好幾天,老周玩的興致勃勃,直到快走了,才想起要品嘗下上海的美食。或許是做春卷幾十年了,第一想到的就是要品嘗下「有腔調的上海春卷」。
老周,來到一家餐館,點了春卷和各種小吃。上海的春卷旁夾帶著一盤醬料,一種微辣、微酸,只有上海工廠才能生產的醬料。吃春卷的時候,用頭的一端,搭配醬料,參雜著油香味提升鮮,微妙的口感從口腔中迸發而出,將一眾味道烘託到了極致。老周說到:上海人吃春卷,不配調料是不過癮的。
後來,老周沿著線南上,走到哪兒吃到哪兒。來到揚州,看到揚州吃早茶,頓頓春卷是必備。揚州師傅站在一口大鍋前面,雙手盤著面在旁,當鐵板溫度適宜之時,雙手拿著麵團沿著鐵板邊迅速抹出一個圓,靜待皮邊沿翹起,老闆左手順勢一掀,一張光滑滑當薄面就揭了起來,整個動作行雲流水,宛如一場表演。
老周說:「揚州的春卷有意思。裡面餡是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它不是固定的。比如在春天,薺菜長出來了,早茶裡的春卷就來個薺菜餡的;到了夏天韭菜成熟了,春卷自然要將韭菜包裹起來;秋天了,剛採摘的豌豆,也要被裹進春卷品嘗一番。
不過,老周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到無錫。老周說無錫的春卷,跟其他地方春卷都不一樣。不一樣在哪了呢?咱們吃的春卷都是帶著淡淡的鹹味,以葷素調和為主,吃起來酥酥脆脆的,有油汁。
但是,無錫人春卷就跟咱們不一樣,我到無錫哪兒去,這地方啥都是甜的,就連春卷也是甜的,有豆沙餡,芝麻餡,還有的菜豬油餡的也是甜,那是紅糖加豬油熬成的,吃進去有表面味甜,後勁卻有菜香,非常的好吃。
典故|傳承
我問老周,你說了其他地方的春卷,也說說我們的春卷吧。老周說:我們的春卷,其實都跟鄭成功有關。傳說,百姓為了感謝鄭成功,就每家做菜去款待他,但是他一個人哪裡吃的過來,就拿了薄冰每家菜上取一點,捲起來吃,就成了這樣的春卷。然後,閩南一帶人民效仿他,這一吃法就衍傳了下來。
我們福建這帶人,本來吃春卷是不經過油炸的,只是將各種蔬菜裹在麵皮裡,,圓圓滾滾的這麼一大條,就有春卷,有的地方吃春卷還會帶上一點甜辣醬,味道也不錯。
春卷,含而不蓄,樸實的調配極為迷人。富足內餡,誘人搭配,古人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調羹湯餅佐春色,春到人間一卷之」,聽到老周慢慢從嘴裡念出一首詩句,這是春卷給我們浪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