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沒人吃的魚,土腥味很重,引進國內卻大受歡迎,北方大量養殖

2021-01-21 騰訊網

淡水魚之中,鯉魚算是土腥味較重的一種魚,因此常做成紅燒或者糖醋口味,以掩蓋其土腥味。在眾多的淡水魚裡面,鯉魚算不上好吃的魚,地位甚至還不如鯽魚,南方很多地方都難見到鯉魚出售,因為人們更願意吃其他淡水魚。

但是有一種從國外引進的德國鯉魚,卻在引入國內之後大受歡迎,即便是它土腥味也很重,但卻擁有眾多愛好者,在北方已實現大量養殖。

德國鯉魚學名鏡鯉,是的,你沒看錯,不是錦鯉而是鏡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類似無鱗魚,表面鱗片稀疏甚至於沒有鱗片,表皮光滑似鏡子一樣。在它的原產國德國,人們是不吃鏡鯉的,歐洲人基本不吃淡水魚,他們養殖鏡鯉的唯一目的是為了垂釣。

鏡鯉是專門培育出來供垂釣的淡水魚,在國外也有很多人喜歡釣魚,他們比賽的方式和咱們國人不一樣,國內垂釣通常比數量,誰釣得魚多,誰獲勝,而國外則是比單條魚的重量。誰釣的魚最重,誰獲勝。

在這種賽制之下,體型越大的魚越受歡迎。鏡鯉的優勢在於,它的生長速度快,體重可以長到六七十斤,對垂釣愛好者來說不僅極具挑戰,而且釣起來之後成就感滿滿。不過人們釣起鏡鯉之後,經過評比合照等環節,最終會將它放回水中,不會把它帶回家吃掉。

國內是把鏡鯉當做食用魚引進的,原因也是它長速快,肉多肥嫩,而且還可以適應北方低溫冷水,目前主要是在北方養殖。不過鏡鯉進入市場後,並沒有按照當初預想的方式發展,而是和國外一樣,進入了垂釣領域。

國內垂釣愛好者比國外還多,鏡鯉是非常受歡迎的垂釣對象,個體大,好釣,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都能體會到垂釣的樂趣,因此深受釣魚場老闆的喜愛,經常往池塘裡投放鏡鯉。鏡鯉的價格和普通鯉魚的價格相差無幾,可能貴幾毛錢,從成本上來說沒多大差別,但釣魚人釣起鏡鯉之後,是要掏錢將它買回家的。

釣魚場老闆賣鏡鯉的價格可比賣鯉魚的價格貴,利潤高了,最後自然也更願意投放鏡鯉。很多養殖場的鏡鯉都是被這些老闆承包了,還給它起了個美美的名字:金寶魚,以吸引更多的人,這也是鏡鯉獨特的走紅方式。

雖然鏡鯉的土腥味也重,但處理好了味道也不錯,先油炸再紅燒,肉特別多,吃起來比較過癮。不過鏡鯉的肉質鬆散,這點不如普通鯉魚,只能說它更適合垂釣,吃掉它是為了不浪費資源。

讀者朋友們,你們釣過鏡鯉嗎?對它有何看法?歡迎留言交流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常以垃圾為食,國內大量養殖,一斤6元少人吃,出口國外成高端品
    網上還流傳著廣東人吃福建人的段子,可見他們對吃的到底有多執著。然而,廣東朋友卻被一種食物打敗了,它就是羅非魚。其實,羅非魚在我國的命運非常坎坷。它本身是非洲的水品種,由於它產量豐富、繁殖性強和適應性廣等特點被引進國內。剛被引進國內的時候,羅非魚在市場上曾大受歡迎。羅非魚本身肉質並不差,所蘊含的營養價值並不低,這都為它加分不少。
  • 國外沒人吃,引入我國卻大受歡迎,一斤可賣到10元,還大量養殖
    前幾天和一個南方的朋友說起夏天發水的時候,會有很多的魚出現,但南方的朋友說鯉魚在他們那兒可不怎麼吃,因為鯉魚的腥味特別大,傳統的燒制方法根本無法去除腥味,一般只能做成爆魚來吃,但加工十分的繁瑣,而且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油炸,所以在南方地區,鯉魚的價格就比較的低廉了。
  • 我國養殖歷史最悠久的魚,南方3元1斤少人吃,北方成從小吃到大
    導讀:我國養殖歷史最悠久的魚,南方3元一斤沒人吃,北方卻成從小吃到大文/農夫也瘋狂馬上就要進入農曆十一月份了,南北方地區的農民又要開始忙碌起來的。像北方這個時候,就要忙著曬白菜做醃菜了,而南方地區則喜歡製作腊味,臘魚和臘肉是必不可少的過年美食。昨天和朋友去菜市場買魚準備做臘魚,在市場上走了一圈,發現現在賣的基本都是鯽魚、草魚居多,像過去很受歡迎的鰱魚、雄魚就很少了。還有一種魚,小時候也常吃,但是現在市場上基本上看不到了。它就是曾有著「淡水魚王」之稱的鯉拐子。
  • 1次產卵300萬粒,我國養殖才夠吃,在國外沒人吃,每年花重金清除
    導讀:1次產卵300萬粒,我國養殖才夠吃,在國外沒人吃,每年花重金清除本文來源:文/農夫也瘋狂,更多內容請關注原創作者馬上就要過年了,各位「打工人」,可有返鄉了呢?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目前多地已經鼓勵打工人就地過年。
  • 國外泛濫無人吃,20年前被引進到我國,如今被大量養殖成高端海鮮
    大家好,歡迎關注「談談侃三農」文章,每天從不同角度分享農村新鮮事,探討農村種植和養殖項目。如果想了解更多三農之事,請點擊上方兩字「關注」,謝謝!今天分享的主題:國外泛濫無人吃,20年前被引進到我國,如今被大量養殖成高端海鮮。
  • 在廣東泛濫被當成「垃圾魚」!4元一斤很少人吃,卻出口遠銷國外
    在廣東生活過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廣東的河裡面都布滿了大量的羅非魚,很少有人抓羅非魚吃!然後大家不知道的是,這種魚類遠銷到歐美國家,非常受歡迎!實際上羅非魚也並不是我們國家的本土魚類,它被稱為非洲鯽魚,是一種從非洲引進的熱帶魚類,生長速度極快,而且經濟價值也非常高,被引進後在廣東河道內泛濫!本身非洲鯽魚是非常有營養價值的,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但由於非洲鯽魚食性雜,在野外自然生長的非洲鯽魚帶有極重的土腥味,在國內並不受歡迎,所以市場上4元一斤都很少人買!
  • 東北泛濫的「淡水銀鱈魚」,最大1米長,卻不受歡迎
    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的經濟都在一體化,我們足不出戶也能吃到國外的美味食物,這實在是一種好事。許多國外優質的果樹水產,也都陸續引進了國內,比如羅非魚,猴麵包樹等。然而並非是所有的引進物種都能受到歡迎,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這種魚,就被譽為「淡水銀鱈魚」,但是引進國內後表現並不好,卻在東北的河流中大量出現。
  • 能吃垃圾的清道夫魚,為何不受歡迎了,漁民:它們太能吃了
    為了徹底的解決南方河水的汙染,我國也從國外引進了不少用來清潔河道的清道夫魚。起初清道夫魚在我國也算是大受歡迎的一個養殖品種,但如今清道夫魚逐漸不受歡迎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話不多說快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清道夫魚是什麼。清道夫魚別名琵琶魚、吸盤魚,是一種原產於巴西和委內瑞拉的魚類。
  • 原產非洲的「鬍子魚」,引進中國39年後泛濫,重達百斤卻沒人敢吃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對外貿易也逐漸增多,除了一些工農業產品外,各個國家之間也經常會引進一些物種,比如在美國泛濫成災的亞洲鯉魚,就是美國人主動引進,雖然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物種入侵,但它們也可以帶來很大的經濟價值。
  • 以前農村泛濫沒人吃,國外卻受追捧,被稱「天堂魚」,觀賞價值高
    一般情況沒人會吃中國鬥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鬥魚魚體小,肉少,且肉質不鮮嫩,吃起來味道不好;二是在有些農村地區中國鬥魚被稱為菩薩魚,按飲食傳統來說不是主要食用魚種。雖然沒人吃中國鬥魚,但能明顯感受到其數量降低。
  • 北方人愛吃的鯉魚,為什麼在南方不受待見?主要有3個原因
    不過就是在北方如此受歡迎的鯉魚,在南方地區卻被深深的厭惡,不僅沒有喜歡吃它的,甚至談虎色變,一些人聽到鯉魚的名字,連連搖頭。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為什麼在北方極其受歡迎的鯉魚,去了南方之後,地位一落千丈呢?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具體原因吧。北方人愛吃的鯉魚,為什麼在南方不受待見?主要有3個原因。
  • 清道夫魚為什麼不能吃,清道夫魚在原產地天敵是誰
    清道夫原產於南美洲河域,它們通常喜歡活動在水體底層,而且具有超強的適應能力,非常容易飼養,無論是魚卵還是垃圾都是它的覓食對象,比較喜歡弱酸性水質,作為外來物種,剛開始作為淨化水質而引進,但是由於沒有天敵,而且繁殖能力極強,它們的數量急劇增加,導致很多河流都被它霸佔,成為生物入侵者。
  • 刺少肉多,這條魚具備網紅特質!但是今年的狀況卻不容樂觀!
    其中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土腥味。實際上土腥味不是羅非魚獨有的,很多淡水魚都有,這是由生長環境決定,與魚的品種關係並不大。土腥味這個玩意,就看你怎麼養,現在的養殖技術已經能大大降低羅非魚的土腥味了。吃過一次土腥味重的羅非魚就可能產生很強的負面情緒,但吃過一次美味的羅非魚同樣恐怕也會讓你流連忘返。即便是養出來的羅非魚帶點土腥味,在烹飪的過程中也是可以處理掉的,現在的廚藝水平完全可以做到。
  • 一種非洲魚類,能口孵魚卵,國人稱為垃圾魚,卻大量出口歐美為啥
    魚,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食材,尤其酒席宴上,更有無魚成席的說法。在我國,雖說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但一提及魚,人們就會想起那廣為人知的四大家魚,至於排不上名次的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因為一個「李」字沒有擠入四大家魚之中的鯉魚,再比如常用來燉湯喝的鯽魚,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本土魚種多如牛毛。
  • 常被錯認成黃顙魚,能長到1米,俗名「牛尾巴魚」,如今大量養殖
    導讀:常被錯認成黃顙魚,能長到1米,俗名「牛尾巴魚」,如今大量養殖在野外的水域之中,有很多長得十分相似的魚,有可能它們都屬於同一類,是近親的關係。黃顙魚是市面上十分常見的魚,顏色金黃、無鱗,非常容易辨認。但有一種同樣是江河中的「牛尾巴魚」,卻常被人們錯認成黃顙魚。
  • 被大家誤解最深的1種魚,一斤只要4元卻無人購買,營養比鯽魚高
    後面長大,也出來外地工作了,就發現很少有商場,生鮮超市在賣羅非魚,就算有也是三五條擺在水缸裡面賣,不是因為價格高昂沒人光顧,反倒是價格相當便宜,4-12塊一斤不等,就看具體在什麼地方銷售!後來了解到才知道,是吃得人太少了,所以就沒什麼人賣!
  • 這魚很多人沒吃過,肉厚沒小刺還一點都不腥,終於可以大口吃魚了
    我家人都不怎麼愛吃魚,特別吃不了刺多的魚,所以一般也就吃點海魚,但北方城市魚的種類還真不多,就總是那幾種,有的肉又不那麼厚,吃起來也不太過癮。海魚像帶魚就比較腥,每次煎完魚,滿屋子都是腥味,所以也不太愛做。河魚小刺多,土腥味重,我家人更是不愛吃。
  • 被我國引進的6大魚類,圖5曾在國外很囂張,在我國野生的很少見
    虹鱒作為食用魚被引進國內,現已在大部分地區開展養殖。雖然在養殖過程中同樣出現過逃跑現象,但是野生虹鱒還是很罕見。在食客口中虹鱒一直被譽為「水中人參」。圖2、雜交鱘,作為養殖型水產,由俄羅斯引進,是由鰉魚和鱘魚雜交而生,常常不誤認為是中華鱘。由於養殖過程逃逸和人為放生,近幾年來在寧夏、四川、浙江、青島、陝西、湖北等地方的江河、水庫、湖泊屢有發現。
  • 曾是國內產量第二,以前沒魚才吃它,如今一斤40元,成養殖新貴
    但是水產品的養殖,仍是很多漁民的選擇,同時也有不少人會去探索新的養殖項目。有一種魚,曾位居國內產量第二,以前沒魚才吃它,如今一斤40元,成養殖新貴。 國內年產量最高的海產品是帶魚,因為分布海域廣,市場的需求也大,如今已經是非常常見的海魚,即使是尚未人工養殖,仍然能滿足國內需求。
  • 這種魚在南方水域泛濫成災,野生的沒人吃,養殖的卻是香餑餑
    導讀:這種魚在南方水域泛濫成災,野生的沒人吃,養殖的卻是香餑餑 對於外來物種入侵,帶來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外來物種入侵之後,環境非常的適宜,再加上天敵的數量很少,很容易就會出現泛濫成災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