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冽的寒冬,古代文人都在做什麼?

2021-01-08 九品芝麻觀
北方的雪

再過兩天就是二十四節氣的小雪了,早已經入冬的北方,應該大面積的寒氣襲人雪鋪滿地了吧?在這個蕭條冷寂的冬季,對於現如今的我們,出門需要極大的勇氣。然而,同樣是冬天,古人又是如何度過呢?

雪梅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

在不為人知的牆角,數枝梅花迎著凌冽的寒風獨自開放,散發淡淡的飄香。在如此嚴寒的冬季,飄雪凌凌飛落,也唯有冷梅才會嫣然綻放,也唯有冷傲如梅花一般志存高潔的王安石才會發現。在雪中賞梅,品鑑梅花不一樣的格調魅力,也為梅花枝頭增添一縷幽香氣質。

西風連營

北風捲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在北風呼嘯的塞北寒冬裡,岑參無疑是孤獨的。放眼望去,入目之處軍營內肅殺蕭條之氣。這場雪似乎來得有些早,以至於羅幕溼重珠簾銷響,穿在身上的狐裘衣也透著陣陣霜寒。即便是塞北的胡琴琵琶和羌笛齊奏,也趕不走這霜冷的寒氣,更留不下友人踏馬遠行的腳步。唯有熱上幾壺好酒,暖入心扉;再來排練幾場舞刀弄劍,舒爽熱血,如此這樣方能減少友人離去的苦痛哀傷之情。

江雪獨釣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滿山遍地蒼白孤寂,連一隻飛鳥都絕跡,更是放眼過去渺無人蹤,極目處都被蒼茫白雪覆蓋。然而在這樣的寒冬江畔,卻停泊著一葉扁舟,靜坐著一個披蓑戴笠的漁翁。無論這個漁翁是柳宗元本人還是另有他人,只這份在寒冬臘月時候來到寒江垂釣的閒情逸緻,都足以令人驚嘆。他不怕寂寞更不安於寂寞,只在這苦寒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許他不是為了釣魚而垂釣,他更享受萬籟寂靜時刻那份清冷的情懷。

霜天絕飛鳥,寒江見蓑衣

《風雪中作》——白居易歲暮風動地,夜寒雪連天。老夫何處宿,暖帳溫爐前。兩重褐綺衾,一領花茸氈。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穩眠。是時心與身,了無閒事牽。以此度風雪,閒居來六年。忽思遠遊客,復想早朝士。踏凍侵夜行,凌寒未明起。心為身君父,身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為心所使。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語形骸,吾應不負爾。

飄雪如花漫天舞

在天寒地凍的風雪之夜,燒起一堆爐火,多少有點暖和。樸實的白居易仿佛一個普通農家的老人,任你風雪漫漫,寒風瑟瑟,我自高臥爐床前。即使有爐火的溫烤,但略顯單薄的身軀仍抵不住嚴寒的侵蝕。白居易穿上兩件厚厚的麻布衫,戴上花茸的小氈帽,放開身心的自得安逸。可是風雪呼呼,寒氣入骨,在這樣的天氣裡又如何能安睡呢?屋外已有了些許明亮,不由得想起即將要遠行的遊客,還有那每日進宮面聖的早朝會。兩相對比之下,高枕安臥的白居易心裡多少是有些滿足的。拾得平淡的生活,方能無牽無掛,我行我素豈不快哉!

冬雪烈西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文人多喜「號」
    從起名到用字,皆有學問,尤其是古代。一般來說:名,代表的是人的標誌和符號;字,則是古代成年人的正式稱謂。現在的人們似乎「名」與「字」合二為一了,不再講究這些!古代的知識分子,也就是那些文人們,除有「名」有「字」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別名,那就是「號」。而這號,不同於一般對他人的泛稱,也不是他號,而是自號,有著特別的涵義。在內容上,號和名之間不需要有什麼某種聯繫。那麼,號是什麼呢?
  • 古代文人駕照指南:騎馬C1,騎驢C2
    再想想,阿膠是什麼做的?低頭幹活的驢,莫名背上這麼多惡名,有一個萬惡之「元」——柳宗元。柳宗元不喜歡「驢」到了什麼程度呢?他要專門寫段子來貶低驢:「噫!驢呀驢,你看你外表還挺龐大的,聲音也挺宏亮的,好像是挺有能耐的,你要不是太自傲,天天在那裡叫,把自己所有本領都亮出來,老虎那麼多疑,也不敢吃你啊。如今像這樣的下場,可悲啊!驢:管的真寬!
  • 壹字讀書會|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香事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香文化歷史的國度,用香傳統在古代文人雅士之間廣為盛行,現代人卻對香文化的緣起、沿襲、製作和藥用等知之甚少。香在古代文人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有著怎樣千古流傳的故事呢?到了宋代至明代,文人多用價格相對低廉的石鼎和瓦爐,更珍貴一些的香具物件是宋代的官窯和哥窯。什麼才是好香,有無統一標準在吳清看來,絲綢之路應該被叫做「絲綢香料之路」。「做過運輸貿易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陸路還是海路,單一的貿易是不存在的,而且成本是很高的,我們在吐魯番文書和敦煌藏金洞的文書裡面看到國外會把香料賣往中國,非常多。」
  • 裁員風暴下寒冬依舊凜冽:被裁沒多久 公司也不在了
    裁員、欠薪、倒閉……仍未過去的寒冬依舊凜冽。近日,音悅臺因疑似「倒閉」上了熱搜,其位於三裡屯SOHO的辦公點已人去樓空,不僅欠下了坤音娛樂超1000萬元的專輯銷售款,還拖欠著諸多員工的工資,據悉欠薪金額最多達十幾萬至二十幾萬。與此同時,身患重症的網易員工遭遇公司暴力裁員,也在網絡上引起了公眾大範圍的關注與討論。
  • 原來古代的文人也熱愛吹口哨
    原來古代的文人也熱愛吹口哨少年輕狂時,有一陣子迷上了吹口哨,整天琢磨怎麼能吹得更響,而且能吹出一些曲子,偶爾博得女孩回眸,頗為得意。但這種雅興,不久就被一個撿廢品的獨眼流浪漢打消了:他吹的口哨不僅音域極寬,而且音準很好,有金屬感。
  • 花樣取暖過寒冬
    寒冬腳步已至,無論北方還是南方的朋友,紛紛出動各種因地制宜的保暖招數,力求暖好身子過好冬。出外穿羽絨服、雪地靴,包得嚴嚴實實;內屋有暖氣、暖燈,躺得舒舒服服。設備不斷翻新升級,可謂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齊全。但幾百幾千年前的古人,沒有現代人這些五花八門的保暖裝備,而且過往的冬天比現在更為漫長寒冷,那他們有什麼取暖妙招嗎?
  • 古代文人的詩酒情調與個性
    [摘要]古代文人的酒文化現象,與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文環境,以及個人際遇是分不開的。用通俗的話來說,玩情調,彰顯個性。 範曾《飲中八仙圖》(圖源網絡)古代文人嗜酒,是不爭的事實。與酒結緣一生,儘管有悲喜愁苦諸味雜陳,卻從飲酒中體味生活的樂趣,追尋文化的品味。
  • 古代文人的書桌上可能出現多少玉器?恨不得紙張都是玉制
    那麼一個古代士子的書桌上,可以擺多少樣玉器呢?聞所未聞的玉臂擱、墨床、水盂、硯滴即便是學書法、國畫的人,現在也未必能認全古代書案上那些林林總總、形態各異的玉器都叫什麼,是做什麼用。因為隨著更便捷的工具以及服飾、行為習慣的變化,很多文房玉器已經沒有現實作用和意義。
  • 不僅我們,古代文人多愛釣魚,看看他們是誰
    不僅我們,古代文人多愛釣魚,看看他們是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國古代的歷史人物,文人墨客很多都酷愛釣魚,其中不少在當時還是垂釣高手,從中悟出了很多哲理,為我們留下了不少關於釣魚的詩詞歌賦。今天帶大家補補歷史,說說古代與釣魚有關的名人。從遠到近按他們的資歷排行我們先來說說舜帝,不少人說舜帝是我國古代釣魚第一人,舜出生於山東諸城和小編是老鄉,他從小就出類拔萃,能吃苦又有過人的智慧才能,所以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是一方首領,在能力基礎上為人公道正直所以很多其他部落的人都來依附他,舜的領地也就越來越大,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內部矛盾也逐漸凸顯。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你看杜甫、蘇東坡、陸遊甚至更早的商代宰相、廚神伊尹,中國儒家文化的始祖孔子,都是美食家。因此,不存在身份轉變的問題,只不過我最近幾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飲食上,放在川菜文化研究上。 記:原因是什麼? 石:也是一個機緣。我的朋友劉太亨在重慶開了一家餐廳,叫香積廚,自己印了一套給客人看的小刊物,他曉得我喜歡做,喜歡吃,問我能不能寫點小文章。
  • 古代文人如何過春節?無邊春色入畫來!
    《青綠山水春遊圖》(清)蘇六朋    古代畫家筆下的春天  本次展覽以春天百花盛開、奇花異草清供案頭、農夫春耕放牧、文人雅士遊春雅集等題材的明清繪畫,力圖從風俗、風物、風景等方面,展現古代畫家筆下生意盎然的春天。
  • 雪獅:古代下雪後的趣味風俗「堆雪人」,為何沒有流傳下來?
    冬天匆匆而過,一過冬天就是一年了,如今已經有十多年,雪還是會每年都下,曾經一起堆雪人的小夥伴早已經分道揚鑣。其實,在幾百年前,古人和我們一樣,下雪了也會堆雪人,比起來我們,古人似乎還更加地有趣。「堆雪獅」歷史最早的關於「堆雪人」的記載是在宋朝,只是古代堆的可不是「人」而是獅子。
  • 寒冬天冷,看中國古代有哪些取暖神器
    古代在沒有發明電的情況下,火就成為了取暖的重要能源。古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火為媒介創造出各種取暖神器,甚至有些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的暖手寶:手爐、足爐
  • 歷史趣聞:古代的孩子都玩點什麼
    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大朋友小朋友們歡度的日子又來臨了,相信大家一定是歡欣雀躍的,現在的小朋友們在六一這天都會收到兒童節的禮物,那麼古代小朋友們都是玩什麼玩具的呢?咱們現在管玩具叫「玩具」,古代人稱呼玩具都叫「玩物」。
  • 那些令人驚豔的古代文人雅稱
    文人的別稱,是文人生平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些別稱或代表著他們的性格、或代表著他們的文章風格、或濃縮著他們的信仰、或代表著他們的外貌······ 關於文人的別稱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這些文人的別稱,你是否全知曉?
  • 別急著說你畫的是文人畫,先來看看文人畫的九大境界!
    由此言之,張彥遠等人所主張的這種貶斥閭閻鄙賤,崇尚「文人」的觀點,並非在做任何有效的歷史陳述,而只不過是提出一個理想形態罷了。我們充其量只能說張彥遠是在呼籲有道統使命感的文人畫家投入繪畫的領域,來挽救面臨殘破困境的文化傳統,而在此際,他的呼籲基本上是著眼於精神層面的,還未針對風格做明確的要求。
  • 「散發披襟,紈扇輕搖」 古代文人的那些酷暑雅趣
    這是明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足見炎夏酷暑在古代人們心目中之可怕。      農曆六月以後,真正的酷暑天氣來臨。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陽曆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暑景方徂,時惟六月。大火飄光,炎氣酷烈」,這是三國時魏國的繁欽在他的《暑賦》裡講的一段話。「六龍鶩不息,三伏起炎陽。寢興煩几案,俯仰倦幃床。
  • 古代食盒:裝食物太low,既是文人「百寶箱」,又能隱晦「定生死」
    文人與食盒 古代的"食盒",是古代盛放食物的重要器具。 古代食盒種類繁多,「造型」愈發精緻 中國古代的食盒無論是從材質還是其形狀上來看,都與當時人們的思想和其地緣有很大的關係。
  • 寒冬能帶給我們什麼?
    如果冰淇淋在冬天都能賣得很好,那麼當夏季來臨的時候,必然會迎來爆發式增長。可以說,他的一生都在實踐自己的「冰淇淋哲學」。 2 在寒冬中變成一隻刺蝟 一提到冬天,我們能夠想到的就是讓人瑟瑟發抖的嚴寒以及蕭條的景象。當一切繁華都褪去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全部精力都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 從古代文人的詩文語句,淺析蘊含的育人智慧,跟著古典學育兒
    讀書應當用心去體會,每一個字都價值千金。這是《增廣賢文》裡面的詩句,是歷代文人的智慧結晶,他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對普及文化,治世育人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和價值。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淺析三句詩文對我們現在育兒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