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沈」和「沉」本屬一個字,沈蕩古為沼澤地,多水蕩,沈蕩即沉塘,漁業文化在這裡綿延千年。在現代養魚技術成熟的今天,用飼料餵魚已經成為主流,而在嘉興市海鹽縣沈蕩鎮聚金村,卻還有農民堅守古法,不用一粒飼料,生態養魚還原老沈蕩的味道。
千畝蕩是海鹽縣目前唯一的飲用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良好。在千畝蕩旁邊,一塊外塘區域被沈蕩養殖戶朱文斌承包下來。乾淨的水資源,天然的生態環境,為他的古法生態養魚提供了充分條件。
「我的魚吃得最多的是茭白葉,我專門到嘉興鳳橋那邊運過來。現在養魚,基本都要餵飼料,吃飼料的話,增重快、回報高。我這種養法還是幾十年前的模式,但我就一直堅持,不讓魚吃一粒飼料。」朱文斌說。
據介紹,這樣的養殖方法既保證了魚的品質,又能幫助其他種植戶解決茭白葉的處理問題,而且魚塘內的多魚種混養,也讓草料的養分得以充分利用。
朱文斌告訴記者:「草料投下去,草魚就像粉碎機,先把草全部粉碎掉,然後它該消化的就消化掉,不消化的排洩出來後,再被別的魚種,例如鰱魚、鯽魚等慢慢利用掉。因為草料是生態的、綠色的,不像激素、抗生素,我這個魚叫它死,它也死不掉,魚的品質接近野生。」
這種古法養殖的魚和飼料餵養的魚有什麼區別?朱文斌形象地跟記者介紹說:「只吃草料,生態餵養的魚,殺出來後,肚子裡沒有一點油,而吃飼料長大的魚,因為激素等的關係,肚子很大,頭很小,殺開來,腸子上面全部是油。所以看著同等尺寸大小的魚,生態餵養的魚相對分量要輕得多。」
記者了解到,這種傳統的生態餵養對周邊環境要求很高,需要許多資源條件。因為朱文斌承包的魚塘靠近千畝蕩,是水源保護區,水質優秀,河邊的蘆葦也很多,除了外面運來的茭白葉,魚塘附近也有很多天然草料。
時間倒溯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朱文斌的記憶中,聚金村捕魚、養魚的人十分多,而且採用的也都是這種生態餵養法,捕上來的魚則是大家常吃的美味。在聚金村文化禮堂,還有一個特別的漁文化展示區,用捕魚歷史、捕魚習俗、出土文物等實物、圖片、文字材料介紹沈蕩悠久的漁業文化。
「我以前開飯店,廚師做了20年,我做魚,都喜歡去抓野生的。現在飼料餵養的魚品質太差,野生資源越來越匱乏,好的魚不多,我希望我的客人能吃到我記憶中的那種味道。」朱文斌說。對於他來說,養魚更像是一種追求、一種愛好。
朱文斌說,採用傳統生態餵養方法,雖然投入的精力大,收益相對小,但因為承包的是外塘,費用相對較低,而且受到消費者的喜愛,所以他會堅持下去。「我希望給老百姓餐桌上提供更多健康、無公害、原生態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