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養魚的理想狀態,我想不過是瓦缸、清水、綠苔、三兩條魚,時時有魚蟲吃。要達到這種狀態,可真考驗功夫。
我記得小時候見過同學的父親養了幾缸魚。在20世紀80年代,一個工廠的家屬院。院子不大,東西兩間屋的寬度也就四到五米。庭院按人字形線條鋪滿了紅磚。幾口缸就位於西牆根下。那缸口大,底小,上口直徑70到80釐米的樣子。
記得那時每次去同學家,就會在缸前呆上半天。
裡面的魚真好,記得有珍珠、水泡、龍睛什麼的,品種不多,每個魚缸裡的數量也不多,有的魚缸有三四條,有的魚缸只有兩條,不同的品種養在不同的缸裡。那魚真好,能清楚地感覺到魚缸裡的魚精力很充沛,很歡實;魚皮膚有金屬光澤,眼睛明亮,遊動活潑。
缸是瓦缸,敲擊有清脆的聲音,以前村裡還不少,現在沒那麼多見了。
缸裡的水非常清澈,就像是沒有水似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空氣缸」。缸壁上會長有綠毛,當陽光照下來時,綠苔上還會附著著一個個晶瑩的小氣泡,就像一顆顆珍珠。
金魚有時調皮搗蛋,故意遊到缸的邊緣,快速的遊動擾亂原本平靜的青苔,於是氣泡紛紛浮起,綠苔也像麥浪一樣翻滾而去。
夏天魚缸總是半陰半陽。北半部分有陽光,苔蘚長得更長一些;南半部分見光少,青苔長得就弱一些。當陽光很強的時候,金魚大多躲在南半部陰影裡,想想這小東西也挺聰明的。
缸上有時橫放著撈魚蟲的小網子,牆上掛著一段皮管子,牆角豎著撈魚蟲的大網子,別無他物,更別說過濾的、充氣的設備了。
當時就想著,養魚本應該就是這樣的。直到自己養魚了,才意識到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容易。
當魚缸見了陽光的時候,加上水中有機物的含量多,水就會變綠,這時綠藻大量繁殖。如果綠藻多了,青苔就長不起來。要消滅綠藻,一是換水,勤換、多換。其次,水不能太肥,魚缸裡的魚要少一點,飼料餵少一點,魚糞要及時抽出來。三是可以適當地遮陽,特別是在中午。四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UV燈、除藻劑等。
有的人喜歡用綠水養魚。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錯事。俗話說,老水珠清水泡。珍珠確實需要用老水和綠水養著。一些不健康的魚放到綠水中靜養,有時它們自己就會恢復。當然,這種綠水要有一個度,嫩綠水正好,發黑的綠水就不正常了,最好不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