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養魚的越來越少了,但其中的樂趣幾人知

2020-12-03 汙力小馬哥

古法養魚的理想狀態,我想不過是瓦缸、清水、綠苔、三兩條魚,時時有魚蟲吃。要達到這種狀態,可真考驗功夫。

我記得小時候見過同學的父親養了幾缸魚。在20世紀80年代,一個工廠的家屬院。院子不大,東西兩間屋的寬度也就四到五米。庭院按人字形線條鋪滿了紅磚。幾口缸就位於西牆根下。那缸口大,底小,上口直徑70到80釐米的樣子。

記得那時每次去同學家,就會在缸前呆上半天。

裡面的魚真好,記得有珍珠、水泡、龍睛什麼的,品種不多,每個魚缸裡的數量也不多,有的魚缸有三四條,有的魚缸只有兩條,不同的品種養在不同的缸裡。那魚真好,能清楚地感覺到魚缸裡的魚精力很充沛,很歡實;魚皮膚有金屬光澤,眼睛明亮,遊動活潑。

缸是瓦缸,敲擊有清脆的聲音,以前村裡還不少,現在沒那麼多見了。

缸裡的水非常清澈,就像是沒有水似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空氣缸」。缸壁上會長有綠毛,當陽光照下來時,綠苔上還會附著著一個個晶瑩的小氣泡,就像一顆顆珍珠。

金魚有時調皮搗蛋,故意遊到缸的邊緣,快速的遊動擾亂原本平靜的青苔,於是氣泡紛紛浮起,綠苔也像麥浪一樣翻滾而去。

夏天魚缸總是半陰半陽。北半部分有陽光,苔蘚長得更長一些;南半部分見光少,青苔長得就弱一些。當陽光很強的時候,金魚大多躲在南半部陰影裡,想想這小東西也挺聰明的。

缸上有時橫放著撈魚蟲的小網子,牆上掛著一段皮管子,牆角豎著撈魚蟲的大網子,別無他物,更別說過濾的、充氣的設備了。

當時就想著,養魚本應該就是這樣的。直到自己養魚了,才意識到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容易。

當魚缸見了陽光的時候,加上水中有機物的含量多,水就會變綠,這時綠藻大量繁殖。如果綠藻多了,青苔就長不起來。要消滅綠藻,一是換水,勤換、多換。其次,水不能太肥,魚缸裡的魚要少一點,飼料餵少一點,魚糞要及時抽出來。三是可以適當地遮陽,特別是在中午。四是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如UV燈、除藻劑等。

有的人喜歡用綠水養魚。這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錯事。俗話說,老水珠清水泡。珍珠確實需要用老水和綠水養著。一些不健康的魚放到綠水中靜養,有時它們自己就會恢復。當然,這種綠水要有一個度,嫩綠水正好,發黑的綠水就不正常了,最好不要用。

相關焦點

  • 古法養魚不需要濾材,是不是就說明古法養魚也不需要硝化細菌了?
    前言凡是飼養觀賞魚的魚友都知道,真正的古法養魚是不需要什麼物理過濾和生化過濾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一個就是缸體和環境的問題,另外一個是我們的飼養密度和換水的操作,那麼,這是不是就可以說明了,不需要各種過濾形式的古法養魚,就是根本不需要硝化細菌或者各種有益菌群了呢?
  • 古法養魚不等於懶人養魚,再談古法養魚的要點!
    「古法養魚「即傳統養金魚的方法,講究很多,如要講清楚,得好大一篇文章。古法養魚並非很多人認為的懶人養魚(搞個大缸放水放魚就完事了),要養好其實有很多的學問。
  • 跟隨我們一起探秘古法養魚法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從古文裡面我們能看出來古人把魚作為吉祥物來看待,我國養魚歷史悠久,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養魚始於殷商末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的發達,所謂古法養殖金魚,是相對於現代養殖金魚的方法而言。現代養殖金魚一般都要安裝人工過濾系統,以用來淨化水質,促進魚苗生長,現在我們說的上濾、下濾、側濾、反氣舉等都屬於人工過濾系統。
  • 古法養魚,我差的是魚嗎?是魚缸
    很多網上介紹的古法養魚,在缸內打造一個循環的生態系統。 2、古法養魚最關鍵的是要有充足的陽光。
  • 古法養魚,無過濾,一樣養出漂亮的觀賞魚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古法養魚古法養魚主要是在室外用魚盆飼養其要點主要有以下幾個。1-充足的氧氣古法養魚中多用敞口的大型陶瓷盆,泥盆,瓦盆等具有透氣性的材質。這就提高了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增加溶氧量。即使是金魚這樣的高氧魚也不會缺氧。
  • 你以為是養魚,其實是養水!古法養魚的精髓所在,分享給你們
    你一定很好奇,什麼是古法養魚?家裡有好好的魚缸,好好的過濾器,為什麼要用古法養魚呢?是手機不好玩,還是零食不好吃,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事實上,古法養魚是養金魚中最具技術含量的養魚,其實就是玩水,水玩好了,魚自然美麗活潑看到自己的成果,一定會感到心情舒暢。接下來,就是古法養魚的核心技術了。
  • 古法養魚沒有過濾到底是怎麼將魚養活的?古代人的智慧不能小看
    比起用透明的水族箱來飼養漂亮的觀賞魚,很多朋友還是認為中國傳統的古法養魚要有意境多了,一個大瓦缸擺在院子裡,中間除了養了漂亮的金魚或是錦鯉,還可能有著睡蓮之類的美麗植物,這樣的場景是水族箱所遠不能及的。不過古法養魚沒有過濾到底是怎麼將魚養活的?古代人的智慧還真不能小看呢!
  • 古法養魚不用過濾?都可以養好金魚,是該調整觀賞魚的飼養方法了
    一隻小貓,一條魚小小經驗告訴你大家好,我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小貓想必很多人在養魚的時候,都會有一種想法,能簡單點養魚嗎?能夠在沒有過濾也沒有加氧的情況下,魚兒還能如此悠然其中,還是不得不小小的佩服一下古人的智慧啊!
  • 古法養魚法,手把手教你做睡蓮缸養魚,一點都不難
    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一些養魚人說起這個古法養魚,現在依然還是有很多養魚人採用這種古法養魚。那麼古法養魚都有哪些呢?泥盆,池塘,甕等。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古法養魚法,它就是睡蓮缸!觀賞魚在葉片中若隱若現的模樣深受喜愛。
  • 古法養魚的奧妙,其樂無窮
    古法養金魚,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也傳承到了現代。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古法養魚,就在這裡。不廢話了,聽譁仔說說古法養魚那些事兒。本文適合金魚愛好者,也適合每一位見過金魚的中國人閱讀。預計耗時218秒。其中最著名的應該是:虎頭盆。現如今,時代不同了,但是依然有魚友承襲了古法養魚,只是用具發生了改變。既然是古法養金魚,那自然是和現代養魚不一樣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對過濾系統的使用。
  • 為了省事,懶人們研究出了兩件養魚利器,其中一件成了熱門
    為了解放大家的雙手,現在的產品越來越智能化。在養魚行業,商家們絞盡腦汁,讓不喜歡麻煩的客人,在享受到養魚樂趣的同時少操心。雖然現在小編早進入了佛系養魚階段,但自動餵食器確實讓一些總忘記定時餵食或沒時間餵食的朋友鬆了口氣。
  • 古法養魚我來了
    玻璃魚缸美觀、時尚,逐漸成為最適合現代家庭的容器,站在玻璃水族箱前,魚很美但總少了一些韻味;彎腰、背手、低頭去欣賞黑陶魚盆裡的金魚,瞬間覺得古樸、自然、和諧,有種超越時間的意境美。但黑陶魚盆卻逐漸淡出現代生活,一方面魚盆需要擺放在庭院、陽臺等通風向陽的地方,另一方面因玻璃魚缸的衝擊,黑陶魚盆市場減小,老手工藝人也越來越少。
  • 養魚不餵飼料?嘉興一男子堅持用古法生態養殖
    在現代養魚技術成熟的今天,用飼料餵魚已經成為主流,而在嘉興市海鹽縣沈蕩鎮聚金村,卻還有農民堅守古法,不用一粒飼料,生態養魚還原老沈蕩的味道。千畝蕩是海鹽縣目前唯一的飲用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良好。在千畝蕩旁邊,一塊外塘區域被沈蕩養殖戶朱文斌承包下來。乾淨的水資源,天然的生態環境,為他的古法生態養魚提供了充分條件。「我的魚吃得最多的是茭白葉,我專門到嘉興鳳橋那邊運過來。
  • 古法養魚選盆及飼養方法
    缸以古沙缸為上,磁缸次之。缸宜底尖口大者,埋其底於土中。一缸只可畜五六尾,魚少則食,可常繼,易大而肥。凡新缸未蓄水時,擦以生芋,則注水後便生苔而水活,且性不燥,不致損魚之鱗翅。若用古缸則宜;時時去苔,苔多則減魚色。初春缸宜向陽,入夏半陰半陽,立秋後隨處安置,冬月將缸斜埋於向陽之地,夜以草覆缸口俾嚴寒。
  • 古法養魚給咱帶來什麼啟發?其實現代養觀賞魚還可以有更多花樣
    最近在跟喜歡養觀賞魚的朋友,在討論古法養魚的問題。因為前面我們的文章還有視頻裡面,提及了古法養魚這個事情。那麼古法養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真正的古法養魚又是怎麼樣的呢?古法養魚,其實的意思就是學習古代養魚的方式,學習古代飼養觀賞魚的方法。
  • 古法養魚鋪設底泥的魚缸,為什麼水質總是不清,如何解決?
    圖文/養魚老道 原創用陶瓷缸古法養魚,魚缸上沿直徑1.2米,深度0.9米,從荷塘挖膠泥鋪0.2米厚,種碗蓮三株,剛剛發芽,並從荷塘提水灌滿,初始時水灰白色混濁,已經一周了雖然混濁程度減輕但仍然很不清澈,以上是基本情況。
  • 古法養魚果然不是傳說,親自看完後對養觀賞魚有了更大膽的想法
    傳說中的古法養魚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我爸說家鄉有一個有一個老宅子,裡面種了很多花花草草,是一種古屋。那裡面有一些魚缸裡面養的魚,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古法養魚了吧!果然是老宅子,一進來就非常有感覺啊,牆頂上都是瓦片,旁邊還有一座座的小巷子。
  • 喜歡養魚的,是怎樣的一群人
    我們的資金輸出不同,我也體驗不到養大魚的樂趣,但愛好其實是私人化的事情,以一個人的愛好衡量另一個人的愛好是不公平的。當我們真的喜歡養魚時,怎麼才能分辨出對方是不是真的喜歡養魚呢?在他們看來,養魚不過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用自己的時光溫養這種愛好,也從養魚中了解到生活的意義。不過這種大神越來越少,很多人即使上網逛論壇,也很少發表見解。
  • 木海養魚:古法養魚的妙處和智慧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使用佔地面積較小,擺放方便又物美價廉的玻璃缸養魚,一則觀賞效果好,另外過濾便捷,但玻璃缸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如隔溫效果較差影響魚舒適性,大幅度早晚溫差甚至會導致其患病等。按照金魚世家唐博釗先生的理解,玻璃缸養魚最大的不足還是因為它失去了自然和原始,失去了中國文化的底蘊。
  • 古法 | 養魚8年,把魚缸半埋地下,冬季零下12度也沒事​!
    低溫地區在室外用古法養金魚的魚友,冬天一般有兩種過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