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從古文裡面我們能看出來古人把魚作為吉祥物來看待,我國養魚歷史悠久,據有關文獻記載,我國養魚始於殷商末期,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相當的發達,所謂古法養殖金魚,是相對於現代養殖金魚的方法而言。現代養殖金魚一般都要安裝人工過濾系統,以用來淨化水質,促進魚苗生長,現在我們說的上濾、下濾、側濾、反氣舉等都屬於人工過濾系統。反觀古代養魚,沒有先進的科技技術,沒有潛水泵、濾棉、玻璃環等物件,古人用智慧來養魚,下面來跟隨編者的步伐,來揭秘一下我們古人是怎樣養魚的?
「自古便有養魚男,瓦盆沙缸木海圓。綠水遮盡金魚眼,清水青苔美漣漣。」這句詩概括了古人養魚的組成的四要素:缸、水、魚、藻。古代養魚分為兩派:一派是「綠水藏魚派」,另一派「清水青苔派」。
綠水藏魚派
在古法養魚理論中,有兩種藻類:浮遊藻和附著藻,其中「綠水」就是指浮遊藻,金魚在魚盆裡面,一旦進食,就會產生糞便,然後就變成了浮遊藻的主要的營養來源。綠水分兩種:嫩綠水和老綠水。其中的差別就是浮遊藻類的數量的多少。浮遊藻類型有好幾種,其中出名的蛋白小球藻,小球藻的一個特性就是,只要營養源足夠,溫度達標,生長速度就會很快。古人藉助它的生長特點,養一缸適宜魚生存環境的綠水,但是也有缺點。如果不經常換缸內水,魚會有一種「燙尾病」,這種病一般都是發生在老綠水中。由此可見,古人養魚養得好的,一般都是大戶人家,因為是經常需要傭人來換缸內水的。
清水青苔派
所謂青苔派就是利用附著性藻類來養金魚。魚缸長藻,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充足的沐浴陽光,足夠的溫度,足夠的營養源,這三個條件的同時滿足,缺一不可。古人沒有我們現在淘寶或者能在花鳥市場就能買到現成的藻類,所以一般古人會去河邊或者湖邊尋找那種已經長出青苔的鵝卵石,放進魚缸,再結合以上的三個條件,然後只需等待幾周,方可長出藻來。但是這個方法也有一個缺點,容易把野外的致病菌帶回家,稍一不留神,雖然青苔長好了,但是魚可能也病了。
小結
不管是「綠水藏魚派」還是「清水青苔派」,都是古人對養魚知識經驗的總結,各種方法都是在實踐中檢驗出來的,結合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經驗總結,現如今的養魚方法,我們也可以結合古人的智慧來加以完善,讓「漁業」在時代的浪尖上越走越遠。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