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青龍鎮遺址發掘出唐代鸚鵡銜綬鏡(圖)

2020-11-22 中國網

▲唐代鸚鵡銜綬鏡

▲出土的陶俑(上)和陶器

◥文物發掘現場

(記者 林明傑樂夢融)上海考古獲得新年開門紅,青浦青龍鎮遺址發掘出一批有價值的文物。青浦區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曹偉明昨天向本報獨家透露,前幾年的勘探發掘都是零星,2012年年底開始了有規劃的考古發掘工作,現在仍處於發掘的初步階段。

上海博物館和青浦博物館等考古工作人員在遺址上布點,發現了幾處紅色燒土堆積的場所,推測下來,這是經過冶煉的土質,因此這裡很有可能是銅和鐵的冶煉地,先祖在港口旁建立了一個成規模的製造工場。「根據記載,青龍鎮本來就是唐宋年間的上海最大貿易港口,打個比方,從時間上來說,青龍港是洋山港的爺爺,是黃浦江港口的爸爸,歷史源遠流長。」

根據《青浦縣誌》記載,唐代末期和宋代初期,這裡都是非常繁榮的交通要道,儘管《青浦縣誌》歷經不同朝代有多個版本,但對於青龍港的記載是趨同的。目前,文物出土的位置符合《青浦縣誌》的記載,地理上分析,正是唐朝時候碼頭的位置。後來水道淤塞後,出海口逐漸往黃浦江靠。從唐朝起,遺址所在地一直被稱為青龍鎮,目前隸屬青浦區白鶴鎮青龍村。地名延續下來了,證明這裡是有歷史淵源的。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最近發掘的一處遺址可能過去是銅鏡作坊,其中一個水井裡出土了很多文物。記者從其微信所發的一些圖片中看到,其中有精美的唐代鸚鵡銜綬鏡。鏡面上一對鸚鵡首尾相對,雙翅舞動,拖著細長的尾羽,各銜一結滿花葉的長綬。另外還有長沙窯的碗、陶俑、銅器等器物。從出土瓷器窯口看,貨物都是從黃河流域運輸過來的,這也有力地證明,這是一個商業繁榮的港口碼頭。「如果繼續發掘出更多有價值的文物,政府部門可能會有所規劃,比如建造遺址公園來保存遺址。」此次考古的目的,也是挖掘上海歷史與文化的淵源,尋找城市的文化源頭。

相關焦點

  • 「青龍鎮」名字的由來,竟與孫權有淵源!
    ↑ 點擊「綠色青浦」輕鬆關注~青龍鎮,位於今青浦區白鶴鎮東北部和重固鎮北部,猶如一條東方青龍,曾經昂首立於吳淞江畔,騰飛於東海之濱。它興於唐,盛於宋,衰於元,宋時有「小杭州」之稱,是上海第一古鎮、最早貿易港和經濟中心,也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之一,在上海城市史、江南市鎮史、中國貿易史和港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
  • 看,唐代各窯口珍品!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而船上滿載著中國唐代製造的各地風物,則進一步說明了「黑石號」是一艘往來於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商船。「黑石號」沉船出水了陶瓷器、金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玻璃器、各類香料以及生活用具等大量文物6萬多件,堪稱一個巨大的寶藏。
  • 「青龍鎮」名字的由來,竟與孫權有淵源_社會民生_新聞中心_上海市...
    它興於唐,盛於宋,衰於元,宋時有「小杭州」之稱,是上海第一古鎮、最早貿易港和經濟中心,也是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之一,在上海城市史、江南市鎮史、中國貿易史和港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青龍鎮之名的出現,目前發現最早的歷史文獻是成書於北宋元豐三年的《元豐九域志》,其卷第五「兩浙路」中提到:「華亭……青龍一鎮」,僅記錄了青龍鎮之名,未載鎮名的由來。
  • 浦津渡遺址唐代鐵人鐵牛欣賞:馬車止分享
    浦津渡遺址唐代鐵人鐵牛欣賞馬車止分享蒲津渡是歷史上的著名古渡口,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西約13公裡處的蒲州古城西門外。考古發掘的蒲津渡遺址是唐開元十二年(724年)修建的「鐵索連舟固定式曲浮橋」的遺蹟。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代石碑一通和50米石堤。
  • 上海儂好,廣富林文化遺址
    廣富林遺址位於 上海 市 松江 區廣富林街道廣富林路以北、銀澤路以南、沈涇塘以東、油敦港以西,廣富林村一帶。廣富林遺址於1959年被發現後,經過多次考古挖掘,先後發現良渚文化時期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並確認了該遺址原始社會時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等類型。
  • 湖南平伍高速伍市塘沙屋遺址發掘情況介紹
    2017年8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嶽陽市文物管理處、平江縣文物管理所,抽調業務人員組建了平江(湘贛界)至伍市高速公路項目文物調查勘探隊,調勘發現高速公路項目沿線涉及文物點共計5個,分別為位於三市鎮的石灣裡遺址、大園裡遺址,三陽鄉的泗洲塘墓地,長壽鎮的鵝公嶺墓群和伍市鎮的塘沙屋遺址。
  • 重慶合川猴清廟遺址出土唐代存錢罐 存千枚銅錢
    合川猴清廟遺址 驚現唐代存錢罐  本報訊 (記者 詹遙)同一區域內,疊壓著從商周時期至清朝,共6層不同時期的文物,有裝滿「開元通寶」的錢罐,有商周時期、漢代的房屋遺址,甚至還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
  • 遼代壁畫《頌經圖》中,楊貴妃身邊的鸚鵡有什麼來歷?
    在發掘之後,人們發現這兩座古墓在經歷了盜墓賊的破壞之後,原先的陪葬品幾乎被洗劫一空,不過這兩座墓穴牆壁上的壁畫保存地還比較完好,其中1號墓室的壁畫被分為《降真圖》和《高逸圖》兩部分,2號墓室中的壁畫則分為《頌經圖》、《寄錦圖》兩部分。
  • 貴州省土城黃金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本體保護方案
    受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紅色旅遊文化有限公司委託,2016年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黃金灣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本體保護方案》的編制工作,在對黃金灣遺址的現狀保存情況及病害原因進行綜合勘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遺址保護與展示的需求,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案。
  • 上海尋根半日遊——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遊記
    松江被認為是上海之根,而廣富林文化也被認為是上海文化的發源地。位於松江區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已開放一年有餘,雖然上海大小公園無數,但像這樣帶有歷史痕跡感且設計獨特的公園還是屈指可數。上周,我終於抽空前往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公園,一覽上海的歷史之路。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以廣富林文化遺址為核心,園區內設有文化展示館、考古遺址展示館、古鎮改造區、酒店商業區等,細細玩下來的話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
  • 江西省發掘5000年前土城遺址 系最古老土城之一
    據新華社11月3日電 江西省樟樹市博物館透露,迄今發現的中國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土城之一,樟樹市築衛城遺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發掘工作日前啟動。  築衛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是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為主的遺址,也有青銅時代的遺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
  • 這只會說話的鳥,唐代傍上了瓷器,再也不下來了
    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 故宮博物院館藏唐 密縣窯珍珠地鸚鵡紋枕(正面) 故宮博物院館藏唐太宗對鳥的喜愛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相傳唐太宗曾在御花園玩鳥,看到魏徵過來,擔心魏徵說他萬物喪失,於是唐太宗把鳥藏在了袖子裡。
  • 時隔二十五年後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 發現重要學術價值
    12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第一工作隊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召開資訊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向媒體和會議代表介紹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形制布局、殿基結構、保存狀況、出土文物標本,研究表明,新發掘的4號殿基址保存完好、結構完整、石刻精美、工藝精湛、可視性強,代表了隋唐建築的高超藝術和水平,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4號殿發掘的考古學價值和社會意義非凡
  • 「黑石號」「開進」上海博物館 168件文物珍品首次回國展出
    據了解,「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是目前海外發現最大體量、最精美的唐代文物收藏,而本次展覽是這批收藏在中國的首次公開亮相。除白釉綠彩器、唐青花、江心鏡、金銀器等珍貴品類外,上海博物館結合自身館藏,同時向陝西歷史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博物館、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廣東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和三門縣博物館借展,薈萃了何家村窖藏金銀器、鞏義窯唐青花、長沙窯外銷瓷、揚州和青龍鎮考古出土品等各類對比物,以豐富觀眾對9世紀唐代社會生活與海上貿易的全面認識。
  • 唐代九成宮考古:「粉壁塗泥」見證唐太宗力戒豪奢
    九成宮發掘現場「離宮之冠」歷經300年風雨2020年12月24日,在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舉行的「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宣布,中斷了25年的九成宮遺址考古重啟發掘後又有新收穫。
  • 上海青浦澱山湖練塘甲魚香糯鮮甜可以清蒸
    上海青浦澱山湖練塘甲魚香糯鮮甜可以清蒸2014-02-10 07: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新聞晨報        瀏覽量: 2221 次 我要評論   練塘出產的甲魚肉質緊緻&nbsp/晨報記者&nbsp楊眉  晨報記者&nbsp周思立  冬令進補,甲魚是上品,其中青浦澱山湖的甲魚最好吃。
  • 富麗端莊美輪美奐的唐代古鏡
    唐代的銅鏡製作和發展都達到了頂峰。這可能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在盛唐時期就流行著獻鏡和贈鏡的習慣。據《唐書,禮樂志》記載:八月十五唐玄宗的生日被定為「千秋節」,這一天群臣獻甘露壽酒,並以銅鏡作為壽禮或者互贈的禮物,因此「千秋節」又叫「千秋金鑑節」就如唐代銅鏡銘文中所寫的那樣「月樣團圓水樣請,好將香閣伴閒身。青鸞不用羞孤影,開匣當如見故人。」這很明顯就是贈別的意義。
  • 青浦海克斯康項目正式啟動 「雙智」戰略助力上海之門
    青浦海克斯康項目正式啟動 「雙智」戰略助力上海之門 2020-03-25 14: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唐九成宮遺址考古新發現實證唐太宗矯正隋室奢華弊政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4月—2020年8月對位於陝西省麟遊縣城區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400餘件。4號殿遺址位處九成宮遺址的西南隅。發掘顯示,4號殿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由現地表到隋代殿基散水深約5.4—6.2米,自東北往西南漸趨增厚,基本可反映遺址的沿用、廢棄和變遷過程。
  •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20世紀80年代,考古人員結合史料記載和勘探試掘,確定玄武門遺址位於洛陽市老城區唐宮路以北、玄武門大街以南、定鼎北路以東的原洛陽唐宮玻璃市場內。直到去年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覆的玄武門遺址發掘工作正式啟動,這座城門才重回人們的視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隊長石自社說,通過工作人員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玄武門的建築形制、沿革變化基本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