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當美日珊瑚海海戰開始後,美軍「列剋星敦」號航母遭受打擊,並沒有影響到返航的飛機。但是,到了13時45分,飛行甲板上的濃濃煙霧迫使一切救援工作停止下來。「約克城」號被迫開始回收「列剋星敦」號上的飛機。最後,為了拯救更多的艦員,14點30分,所有損管員和消防員都從最嚴重的災害現場撤出,任由熊熊大火燃燒。14點45分,又發生一次猛烈爆炸,炸壞了鍋爐艙和機艙的通風系統。隨著溫度迅速升高,人員不得不撤離出來。由於受到嚴重破壞,「列剋星敦」號的速度已經大大降低,到現在幾乎無力前行。直到15時左右,才有艦船接到命令,緊急趕來營救,其中就有「莫裡斯」號驅逐艦。
然而,這艘驅逐艦也無力撲滅熊熊大火,因為航母上到處都是燃料,火勢已經完全失控,唯一的選擇只能是棄艦。20時,驅逐艦「菲爾普斯」號用魚雷擊沉了「列剋星敦」號航母,2700多人倖存下來,216人在大火中喪生。 一顆炸彈在「約克城」號航空母艦的艦島附近爆炸,但沒有影響它的航行能力。
從表面上看,美軍在這次海戰中損失慘重,失去了世界上兩艘最大航母中的一艘,但日軍「祥鳳」號航母同樣遭到嚴重破壞,不能參加原定的入侵中途島的戰鬥,要知道,中途島絕不僅僅只是一個珊瑚島,發生在這裡的海戰將具有劃時代意義。更重要的是,此戰之後,日軍停止了太平洋戰爭打響5個月以來的迅猛攻勢,被迫放棄了突襲摩斯比港的計劃,企圖切斷澳大利亞和美國聯繫的野心也就無從實現。
珊瑚海海戰的重大意義在於它是敵我艦隊火炮射程之外的第一次重要海上交戰,戰列艦主宰海戰的時代到此結束。在此後的戰爭中,除了一兩場戰役(例如北角海戰)外,戰列艦被廣泛應用於對岸炮擊以及組織防空火力協助航母編隊作戰,堅船巨炮的時代已經終結。
戰鬥結束後不久,美國海軍上將歐內斯特·金在寫給英國皇家海軍上將達德利·龐德的信中這樣說道:「珊瑚海海戰僅僅只是第一個回合,交戰還會繼續下去。敵人的力量會更加強大,更加難以對付……總體來說,情況比較樂觀,我們似乎成功阻止了敵人進攻摩斯比港的企圖。」
事後看來,金的評價過于謹慎,甚至有點悲觀,這是因為對於敵人實力,尤其未來力量發展的判斷總是非常困難。事實上,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不到5個月,日軍海軍就已經損失了1/4的戰機,大量優秀的飛行員喪生,又缺乏行之有效的人員培訓補充機制。
究其原因,是受其在中國空戰經驗的誤導。在中國,日軍根本不需要能夠快速提供飛行員和維修員的後勤機制,就可以開展非常有效的空戰。此外,日本的戰爭資源難以和美國匹敵,隨著戰爭的繼續,日本人根本無力支撐。當然,金的悲觀還有另外一層原因:在這一階段,美軍航母艦載機作戰以及航母間協同作戰的技戰術還不成熟。不過,這一技戰術瓶頸很快就被美國人打破,並傳授給了前來東方戰區參戰的英國皇家海軍。
簡而言之,6個月內未能摧毀美軍在太平洋的前進基地,大日本帝國海軍最終意識到大勢已去。戰爭不僅僅靠運氣,更依賴正確的判斷。南雲忠一在偷襲珍珠港時判斷失誤,沒有發起第三輪甚至第四輪的攻擊,意味著最重要的作戰目的沒有達到。淵田美津雄亦不走運,在日軍準備進攻中途島之際患了急性闌尾炎,沒能指揮部隊作戰,尤其未能負責偵察監視的組織工作。要知道,這時的淵田美津雄幾乎已是全世界最有經驗、最成功的航母空戰指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