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看人性的需求,剖析你為什麼愛孩子比父母多一點

2021-01-09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前言:心理學研究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需求金字塔理論,該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然而這種需求說只是在心理學上的,沒有從人性二元論的角度去分析,因此只能是一個模糊又籠統的劃分。本文小編試圖將人類的需求重新進行歸納劃分。

什麼是需求

需求就是人們的身體的和精神的需要,是人類欲望的具體展現形式。不同的欲望表現形式下,展現出不同的需求,當然需求也有輕重緩急程度,有些是必須的,如我們對空氣和水的需求,有些需求是可有可無的,如我們對香菸美酒的需求,於是需求肯定是有層次等級的,這個等級的劃分就是由人的使命所決定的。

一、按人的軟體和硬體分

將人比作一臺電腦,那這臺電腦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電腦的硬體,另一部分是電腦的軟體;同樣按照硬體軟體劃分,人可以分為身體和靈魂(為了區別精神)兩部分,所以人類展現出來的欲望需求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去劃分。

1、身體的需求

身體也就是我們的肉體,作為凡人我們都有肉身,這個肉身在江湖中行走會有需求,那肉身都有哪些需求呢?我們肉身是一堆物質,物質要新陳代謝,所以就需要補充物質,肉體要行動,那就需要能量,因此對於肉身來說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所以吃飯、喝水、呼吸對肉身來說是第一要務,不吃飯、不喝水、不呼吸,這個肉身就無法存在,因此肉身的需求就是要有食物,有空氣、有水。

當然肉身還有很多需求,譬如要有溫暖舒適的環境,要穿衣服、要睡覺、要曬太陽、要釋放自己的荷爾蒙,因此身體的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食物、水源和空氣,這是生存下來的最基本的條件,其他的譬如說需要一所房子、需要金銀珠寶、需要配偶,知識等是在滿足身體存在的前提下才去追求的,因此儒家的食色性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身體的需求可以當作是我們自然屬性的需求,也就是自然界的生物都有的一種需求。

2、靈魂的需求

靈魂是什麼?靈魂就是我們身體所承載的信息的總和,是我們身體軟體不斷更新優化的需要,靈魂和肉體哪個重要呢?我們感受就是靈魂,而靈魂需要肉體的支撐,因此靈魂和肉體同等重要。如一個人大腦受到創傷,變成了植物人,那他的靈魂就被毀滅了,這時候這個人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嗎?從肉體上來說還是那個人,可是從靈魂上來說,那個人已經消亡了。

我們的靈魂都有什麼樣的需求呢?除去一切肉體上的需求,剩下的都是靈魂上的需求,如一切情感,我們渴望親情、友情、愛情,這些都是靈魂上的需求,我們的心理需要安全、快慰和一定的刺激,這些都是靈魂上的需求,譬如我們渴望成功、我們渴望被別人認同,渴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和愛戴,渴望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渴望有一個知心愛人,渴望海內存知己,渴望獲得客觀世界的真相,這些就都是靈魂上的需求。

靈魂需求所對應的欲望就是尋求一種安全感、快樂感、幸福感,而能帶給你安全快樂幸福的,只能是你的社會中的其他人,像親人、朋友、愛人甚至陌生人,你的情感需要波動,而不是一潭死水,這就是我們情感生活的需要,我們要看電影、聽小曲、聽音樂、與人交流,去看外面的風景,獲得新的知識等等,就是要讓你的靈魂充實飽滿。

靈魂的需求可以說我們社會需求的一面,可以當作是我們社會屬性的需求。

二、按需求標的的形態

前面我們將人這個整體分為軀體和靈魂的需求來劃分進行分析,以下是按照人需求的事物的實體來分

1、物質的需求

形容人和社會可以用物慾橫流這個詞,那我們的需求中少不了物質,我們要吃喝拉撒睡,我們要寬敞明亮的屋子,溫暖舒適的臥室,乾淨整潔的居住場所,我們要抽菸喝酒來刺激身體,我們要香車美女,這一些都是實體物質的需要。如果把對性的需要或者配偶的需要不能算物質,那如果是逼真的仿真娃娃,娃娃完全智能化,這個算不算物質呢?因此我們對物質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沒有物質我們將不復存在。

2、精神的需求

精神的需求也就是你需要在思想意識中獲得足夠的信息,以此來滿足你的精神,那我們都需要什麼樣的信息呢?讀書看報、聽戲看電影、和朋友一起吹牛放屁、和愛人交流心路歷程、得到別人的讚許,受到別人的追捧,總而言之都是一切沒有實體的信息,可這些信息卻構成了你的整個生活,也關乎你存在的意義。

當然人的需求按照物質和精神分似乎沒多大的意義,但我們可以藉助這裡可以將宇宙的存在分為五個部分,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信息,用這五個基本參量就可以描繪整個宇宙。

三、按照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來劃分

人性可以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然屬性遵從的是一種 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社會屬性遵從的是團結共生的社會規則,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協作關係,而人類存在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生存和繁衍,因此一切的行為和心理都是為了更好更優質完成生存和繁衍。

1、繁衍需求

繁衍的需求就是性的需求,就是儒家說的食色性也中的色慾的需求,而我們一生可能最大的追求,無論是名譽上還是財富上的,都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多更好的繁衍的資源,你不僅要完成繁衍,而且要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提供更好的醫療條件,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這一切都需要你對財富、權力、名譽的追求。繁衍的需求是最本真的,最直接的,也是人終極化的需求,其他的一切需求都是為了繁衍做準備做鋪墊,因此你的各種需求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完成繁衍的使命。

2、生存需求

其實我們所做的一切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怎麼樣才能夠生存下去,生存下去才能夠完成繁衍的使命,所以生存和繁衍雖然可以並列,但如果有主次之分,那生存的欲望要比繁衍的欲望低一個檔次,無論是動物界還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孩子犧牲自己的生命的事情比比皆是,當然不能用這個事例就證明生存要比繁衍低一個檔次,可所有生物的終極目標就是繁衍和傳遞生命。

生存需要就要我們每個人形成協作關係,協作關係怎麼形成呢,那就是人的情感的需求,情感的需求讓我們交織結合在一起,互幫互助,互相協作共同生存下去,而生存下來的目的就是要繁衍和養育後代,社會團體也更適合我們對後代的養育,所以生存的需求就讓人體現出社會屬性的一面。

小結:既然繁衍是人類最終極的目標,那麼我們接過生命的接力棒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的時候,我們對下一代的關懷、關心、關愛要更多一點,因為反哺、孝敬老人需要社會道德去提倡和約束,然而疼愛孩子卻沒有社會規則去約束,可見這是人的自然屬性中繁衍這種最重要的目標的延伸,因此你覺得父母和孩子之間,你對那個愛得更多,這個不言而喻的。

相關焦點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肯定知道啊,但是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哪還顧得上安全需求。同樣的,當安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比它更高級的其他需求,像尊重需求、社交需求也就不在乎了。比如說,如果你被人拿槍指著,讓你在大街上裸奔。裸奔肯定是丟人現眼,有損你的尊重需求的,但是現在安全需求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什麼尊重需求也都暫時拋棄了,為了活命,只能是真的裸奔了。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床上的怪獸,床下的怪獸:打破既定思維,讓孩子學會多角度思考
    她嗖地拿出購物清單,發號施令:「鼠爸爸,你去拿糖和鹹蛋糕!我負責拿水果和一個酸黃瓜!孩子們,你們去切一塊美味的奶酪吧!」小老鼠艾克多和米婭在媽媽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它們舉著奶酪,認真完成任務。我看過很多家庭,深切感受到教育孩子最終要的就是父親和母親。如果父母不和,孩子便會非常艱難。父母的不安、動搖、煩躁等,都會反彈給孩子。父母越是和睦、互相信賴,孩子越會感到滿足。
  • 父母語言暴力為什麼會造成孩子腦損傷?
    其中有一點小編印象深刻,父母的語言暴力會造成孩子的腦損傷,長期遭受壓力,孩子求知、判斷、推理的區域,就會逐漸地縮小,而大腦中處理威脅、壓力的部分,就會逐漸變大,最終導致慘痛的悲劇發生。文章較長,共4883字,估計需要15分鐘左右,請父母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一定耐心看完。
  •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懂心疼父母?不是娃「白眼狼」,原因在父母身上
    文|文兒表姐昨天下班回來,感覺頭暈眼花,一點力氣都沒有,就想躺床上歇會兒。剛躺下,兒子寫完作業了,過去喊她做飯,她說不舒服,等一會兒再做飯。誰知道,兒子竟然發起脾氣,說:「媽,你也太懶了,你看幾點了,還不做飯,想餓死我啊?」表姐一聽,瞬間扎心。
  • 父母為什麼不可以在孩子面前爭吵,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可能家長罵完打完就算完了,而孩子可能會在心裡記一輩子。家長的吼叫會影響孩子以後的行為家長的習慣性吼叫,會讓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孩子將很難學到積極的社交方式,從而影響他們的性格與行為。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的喜怒哀樂處事方法都會投射到孩子身上。父母應學會正確的教育孩子首先,深刻剖析自己,找到原因。
  • 為啥父母要尊重孩子?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建議父母看看
    …… 這種種的評論其實都在訴說著,父母對於孩子的尊重有多重要,父母能夠真正尊重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禮物。說明並不是代表一般意義上的自由,記得宋丹丹發過一條動態說她對孩子的愛,她說:"我是愛你的,而你是自由的",她尊重孩子做出的選擇,只要是不犯罪的東西,只要是不觸及底線的東西,她都支持孩子去做,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 「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不受家長情緒影響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
  • 孩子愛發脾氣情緒不好,可能是「情緒溢能」,父母得懂「五步療法」
    孩子總愛發脾氣,這讓很多父母頭疼不已,也許最初父母還有耐心哄幾句,可是當孩子的情緒越來越難以控制,表現出越來越不理智的時候。父母就會覺得非常煩躁,因為在他們看來,孩子完全沒有發脾氣的理由。於是父母會找出各種方式制止孩子的情緒宣洩,他們會選擇不理不睬、或者是嚴肅的說教,當然也會有一些父母會屈服於孩子的情緒,選擇向孩子拖妥協。
  •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看小豬佩奇?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莉莉(化名)的女兒今年2歲了,正處於各種學習技能的啟蒙年齡,不僅熟練掌握了如何開電視,還強烈要求媽媽每天必須放自己最愛看的小豬佩奇。莉莉也陪著孩子看了一集,真的覺得囉嗦又乏味,搞不懂為什麼別的都不愛看,怎麼就這麼愛看這個動畫。要說現在最火熱的動畫片,無疑就是小豬佩奇了,特別是2歲左右剛開始學會看電視的孩子。究竟這部動畫片哪裡吸引了孩子呢?
  • 《隱秘的角落》告一段落:惡的不是孩子,是「壞透了」的父母
    這是一部燒腦懸疑劇,起因是三個孩子意外拍下了張東升殺人的證據,以此要挾他拿出30萬,並在要錢的過程中,與其鬥智鬥勇的故事。隨著劇情的深入,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被剖析,朱朝陽也逐漸黑化,他是否殺人,成了網友們熱烈討論的點。三個孩子的人生經歷,也揭露四個最扎心的育兒真相。一、父母在,家才完整普普和嚴良的原生家庭最讓人心疼。
  • 羞於把愛說出口的中國父母,如何向孩子表達愛?
    周末去商場,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不知因為什麼惹了媽媽生氣,那位媽媽就一直在訓斥孩子,後來氣不過還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頓時哇哇大哭,那位媽媽說,你還哭?你還有臉哭?那位媽媽轉身走掉,孩子一看媽媽走了,趕緊哭著去追,一邊追一邊喊:媽媽,我愛你,媽媽我愛你。
  • 問題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父母
    庭審上,昔日被稱為「宇神」的吳謝宇,戴著沉重的鐐銬,理性陳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他之前所做一切,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太多人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是因為他們內心太脆弱、抗挫能力太差嗎?還是他們天生戾氣、越長大越泯滅人性?抑或是如今的訊息太雜、太亂,迷惑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為人父母,到底要怎麼教育孩子?
  • 為啥孩子愛看《小豬佩奇》?分析一下就知道,這裡藏著孩子的期望
    文|橘媽說起來《小豬佩奇》這部動畫片,很多3、4歲的孩子都特別喜歡看,一共208集,每集就5分鐘,為啥能得到這麼多孩子的喜愛?這樣的一家人,給孩子營造了一個理想中的成長環境,相信這樣你就知道為什麼孩子喜歡看《小豬佩奇》了吧?因為這裡面藏著孩子嚮往的成長環境呀!就拿第一集的《泥坑》來說吧,佩奇和喬治在泥坑裡玩耍,豬媽媽看到了,但是豬媽媽沒有訓斥他們,而是告訴他們在泥坑裡玩耍最好是穿上雨鞋。
  • 心理學:為什麼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為什麼許多從小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越懂事、越處處為他人著想、越懂得付出和貢獻?這其實是一種迎合。你過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客體關係心理治療》謝爾登.卡什丹。
  • 儒道合一之人性善惡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是一葉障目。人性好利是本性,利包括物質、金錢、權力、地位、榮譽、影響力、女色、男色等,其中有衣食住行的物理需求,也有獲得安全感、尊重感、認同感、成就感的精神需求,還有關於性的生理需求。滿足需求本身沒有錯,錯在思想高度低矮而視野狹窄,錯在思考角度單一而一葉障目,錯在不知尺度而貪嗔痴。能否把握好度,取決於生存發展的環境、後天的教化、自我修養。
  • 「喊拿錢你就拿一點不吵架!」孩子花錢無節制,都是父母慣的
    兩個孩子都說』喊你拿錢你就拿,我們一點不吵架。你每次在家裡的時候都不拿,非要弄得大家剛起床就爭吵不休,也打擾鄰居休息。但是等我們出門後,你又發給我們了,你說你是不是多此一舉了?』嘴上說,喊我拿我就要拿,我拿著心痛呀!
  • 父母常說這些口頭禪,孩子受益一生
    在和心理醫生溝通後,她才恍然明白過來:原來這麼多年,她心理的痛苦,源自於她媽媽最愛說的一句話,「你看看別人,再看看你。」從小到大,媽媽一直喜歡拿她和別的孩子做比較,說著說著,成了常掛嘴邊的口頭禪:「看你表妹,又高又白,你怎麼又矮又黑。」「你看看別人,考全校第一,你班級第一算什麼。」「你看看大伯家兒子,上的計算機專業,出來可掙錢了!
  • 孩子因為父母的愛來到世界,也會因為沒有愛而離開這個世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唯有失望累積到一定程度,它才會變成對生命的絕望,而孩子的絕望莫過於對父母的絕望。  那孩子為什麼會對父母絕望?是父母不愛他們嗎?  不是,罪魁禍首恰恰是父母太愛他們了。所謂愛之深責之切,越愛孩子,對孩子要求就越高。當孩子達不到父母要求時,父母就會產生焦躁,就是這股焦躁,很多父母會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 「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驚醒全國無數父母!
    以前,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天天玩手機,逃課去網吧玩電腦,就會天天打罵孩子還不聽話,就會被父母強制性地送到這個楊永信網戒中心。有人說,這裡是孩子改邪歸正的地方,也有人說這裡是孩子改變人生的地方。其實,這裡就是一群毫無人性的惡魔聚集地,也是讓孩子遭受折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