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28日訊(今日早報通訊員陳婷記者魏皓奮)
杭州半山地區依山傍水,蜿蜒美麗的上塘河自東向南流去,自然條件十分優越。這裡曾經聚集了杭城北部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更是產生了燦爛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底蘊深厚。
如今,年復一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既為半山人提供豐富文化盛宴,也挖掘了群眾文藝、體育人才,展示當地公共文化建設成果,更是傳承了積澱在半山人基因中的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
那麼,這些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又是什麼呢?
初春——
始於南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
「半山觀桃」如今重出江湖
「皋亭山下舊桃源,劉阮忘歸我也然。循輦有香春草細,翩翩清興若登仙。」出自宋高宗《桃花吟》的這首詩,描繪了昔日半山腳下桃花盛開景象,今天半山街道桃源新區由此得名。
半山栽種桃樹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考古發掘中,曾經在此發現了桃核的種子,證明居住在半山的杭州先民很早就開始種植桃樹。
從文獻記載來看,半山觀桃始於南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基本上就消失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半山一帶成為了杭州發展重工業的主要生產區,隨著杭州鋼鐵廠、杭州玻璃廠的興建,桃樹等遭到人為改造,數量越來越少。
過去,杭州城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輪渡,每年到了桃花盛開的季節,人們都會聚集在斷河頭(今新宮橋東面的埠頭),坐船從東河出水城門(今杭州電視臺東側)行上塘河。有的人在艮山門下船上岸,一路走到皋亭山,據說當時沿路兩側都開滿了桃花。
如今,後人在半山娘娘廟附近種植下了500棵桃樹。3年過去了,這些桃樹長勢很好。現在,每年清明前後,人們到半山的桃花塢,登上石階古道,雖然看不到過去「千樹萬樹桃花開」的勝景,但山上仍有成片的野生桃樹,花期有20天,難得一見。
半山地區環境整治推進後,工業企業陸續搬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杭州拱墅區政府、半山街道也非常重視恢復半山觀桃這一民俗,計劃分批栽種桃樹。觀桃勝地——皋亭山有望重現舊時勝景,成為杭州最佳觀桃地之一。半山觀桃已被列入拱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暮春——
200多年前的盛會
「皋亭修禊」重現半山
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戀上了漫山遍野開滿桃花的半山。
此後經年,每逢清明時節,他便邀請好友雅集於此,賞花作詩,先後創作出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輯成《皋亭唱和集》。
不過,那時的阮元肯定不會想到,200多年後的今年,「皋亭修禊」盛事會再次重現半山。2014年5月4日上午,為紀念阮元誕辰250周年,以「追古撫今、推陳出新」為主題,融匯詩、書、琴、曲,在半山國家森林公園首次恢復舉辦「皋亭修禊」,重現200多年前的盛事,進一步挖掘皋亭文化、提升半山旅遊形象。
今年,杭州半山森林公園「皋亭修禊」雅集活動再次舉行,以「山水皋亭·人文拱墅」為主題,融合詩、書、琴、樂、茶5大元素,請來一大批高手朗誦詩歌、奏樂放歌。
立夏——
吃烏糯米飯,夏天不易中暑
立夏節起源於半山民間習俗
半山地區的民俗活動不僅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當以半山立夏、半山觀桃為代表。
半山立夏習俗源於半山,輻射杭嘉湖地區。半山立夏習俗主要包括吃烏米飯、吃槐豆、稱人等活動。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用「烏飯葉」葉子浸出的汁液煮米飯做成的。
據說在立夏日吃烏糯米飯,夏天不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蟲叮咬。
除此之外,還有吃槐豆,食之可健身固齒。立夏稱人則是預先在立夏日為稱小孩的體重,因夏天天熱,怕小孩疰夏。
立夏節起源於半山民間習俗,從2007年至今,半山立夏節活動現已漸漸發展成為杭城內外知名的民俗節慶活動。半山立夏習俗,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金秋——
半山新特色文化
金秋文體節
2012年,半山街道舉辦「秋風秋韻情滿半山」首屆金秋文化節,這是半山文化領域的一次盛宴,引起了廣泛關注,贏得了普遍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半山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齊全,幾乎每個社區均配備文化活動室,社區圖書室實現全覆蓋,室內文化活動場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許多廣場成了半山轄區居民很好的室外活動場所。各社區中均有登山隊、健身隊等文體團隊,每個社區都至少有5支以上群眾文藝團體,而登山隊更是在各種比賽中屢次獲獎;還有蓮湘棒藝術團,在蓮湘文化中融入健身元素,成為半山地區特色鮮明的文體團隊。
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半山金秋文化節越辦越深得人心。2013年,半山街道舉辦「活力半山」金秋文化體育節,一步打響文化牌,助力大運河申遺,宣傳了半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了半山的山水生態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
2014年金秋文化體育節以「團結和諧,美麗半山」為主題,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展演和體育賽事活動,使之成為半山人的文化盛會和體育盛宴。
「中國夢想、抒半山情懷」,2015年半山金秋文化體育節如期舉辦,有街道、社區工作者參加的自創歌曲首唱、詩歌朗誦文藝演出;多支轄區居民群眾參加的歌詠比賽、金秋趣味運動會等;還有美術、書法作品評比展覽,「半山人拍半山」攝影作品評比展覽,這些都是轄區居民群眾參加的活動。
半山金秋文化體育節成為了轄區居民展示自我的一大平臺。
非遺項目——
已經有800多歲的半山泥貓
宛如貓的樣子嚇跑老鼠
施蟄存的《半山泥貓》:「水亭餘址傍宮牆,古屋三間對夕陽。總角生涯猶在眼,泥貓蠟鳳滿匡床。」
昔日農耕時代,半山的養蠶生活盛行。眾所周知,蠶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吃桑葉,而且要逃避天敵,而蠶的天敵之一就是老鼠,為了蠶寶寶的健康成長,半山的先民們就自製了雙面泥貓,從正、反面看都是宛如貓的樣子,從而起到嚇跑老鼠的作用。
半山泥貓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後焙乾、上白粉、線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製作泥貓卻需要泥、模具、畫筆、顏料、清漆等幾樣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質量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泥貓的質量和活潑的造型。
古時候,泥貓都由半山娘娘廟僱用的工匠手工製作而成,工藝講究,泥貓造型如活貓再現。
半山泥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每逢「桑秧會」、「蠶花節」,杭嘉湖地區的桑農蠶農就會購買泥貓放置在蠶室,求平安如意。半山泥貓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花鳥吉祥語組成
半山灶頭畫讓百姓祈福
自南宋遷都杭州以來,江南逐漸富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加以表達,灶畫藝術便是民間藝術的代表。
所謂灶畫,就是畫在灶頭上的圖畫,灶頭畫起源於清代前後,曾經在半山地區廣泛分布,由打灶師傅中擅畫者用墨汁畫成。以花鳥吉祥語組成,圖像逼真,色彩絢麗,體現當地百姓闢邪消災、祈福的價值取向,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的重要特色。
畫師根據灶頭不同的位子和住戶的要求,即興構思,直接在灶頭上構畫、上色作畫。灶臺畫的風格樸實、粗拙,較似農民畫、年畫,內容則根據繪製部位不同,表達出各種吉祥的內涵。如灶筒畫水浪,以示水可克火;灶腳畫花籃,以示花來花香;灶山畫財神,以示招財進寶;灶亭畫灶君,以示事成平安;
最重要的在灶心,有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百鳥朝鳳等圖案,也有畫上關雲長、趙子龍、薛仁貴、嶽飛等英雄肖像的。
灶頭裝飾畫,以花鳥吉祥語組成,圖像逼真,色彩絢麗,體現當地百姓闢邪消災、祈福的要求,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的重要特色。
作為民間藝術的灶畫,不但有著幾百年的傳承歷史,而且形態各異、多姿多彩,不僅豐富了江南水鄉的民間文化,更是代表著農民對於生活的樸素理解,表達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
灶畫現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