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烏糯米飯做泥貓畫灶畫 半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2021-01-09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2月28日訊(今日早報通訊員陳婷記者魏皓奮)

  杭州半山地區依山傍水,蜿蜒美麗的上塘河自東向南流去,自然條件十分優越。這裡曾經聚集了杭城北部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更是產生了燦爛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文底蘊深厚。

  如今,年復一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體育活動,既為半山人提供豐富文化盛宴,也挖掘了群眾文藝、體育人才,展示當地公共文化建設成果,更是傳承了積澱在半山人基因中的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

  那麼,這些源遠流長的民俗文化,又是什麼呢?

  初春——

  始於南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

  「半山觀桃」如今重出江湖

  「皋亭山下舊桃源,劉阮忘歸我也然。循輦有香春草細,翩翩清興若登仙。」出自宋高宗《桃花吟》的這首詩,描繪了昔日半山腳下桃花盛開景象,今天半山街道桃源新區由此得名。

  半山栽種桃樹的歷史非常悠久。在考古發掘中,曾經在此發現了桃核的種子,證明居住在半山的杭州先民很早就開始種植桃樹。

  從文獻記載來看,半山觀桃始於南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在新中國成立後基本上就消失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半山一帶成為了杭州發展重工業的主要生產區,隨著杭州鋼鐵廠、杭州玻璃廠的興建,桃樹等遭到人為改造,數量越來越少。

  過去,杭州城裡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輪渡,每年到了桃花盛開的季節,人們都會聚集在斷河頭(今新宮橋東面的埠頭),坐船從東河出水城門(今杭州電視臺東側)行上塘河。有的人在艮山門下船上岸,一路走到皋亭山,據說當時沿路兩側都開滿了桃花。

  如今,後人在半山娘娘廟附近種植下了500棵桃樹。3年過去了,這些桃樹長勢很好。現在,每年清明前後,人們到半山的桃花塢,登上石階古道,雖然看不到過去「千樹萬樹桃花開」的勝景,但山上仍有成片的野生桃樹,花期有20天,難得一見。

  半山地區環境整治推進後,工業企業陸續搬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杭州拱墅區政府、半山街道也非常重視恢復半山觀桃這一民俗,計劃分批栽種桃樹。觀桃勝地——皋亭山有望重現舊時勝景,成為杭州最佳觀桃地之一。半山觀桃已被列入拱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暮春——

  200多年前的盛會

  「皋亭修禊」重現半山

  清朝嘉慶三年(1798年),時任浙江巡撫的阮元,戀上了漫山遍野開滿桃花的半山。

  此後經年,每逢清明時節,他便邀請好友雅集於此,賞花作詩,先後創作出很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輯成《皋亭唱和集》。

  不過,那時的阮元肯定不會想到,200多年後的今年,「皋亭修禊」盛事會再次重現半山。2014年5月4日上午,為紀念阮元誕辰250周年,以「追古撫今、推陳出新」為主題,融匯詩、書、琴、曲,在半山國家森林公園首次恢復舉辦「皋亭修禊」,重現200多年前的盛事,進一步挖掘皋亭文化、提升半山旅遊形象。

  今年,杭州半山森林公園「皋亭修禊」雅集活動再次舉行,以「山水皋亭·人文拱墅」為主題,融合詩、書、琴、樂、茶5大元素,請來一大批高手朗誦詩歌、奏樂放歌。

  立夏——

  吃烏糯米飯,夏天不易中暑

  立夏節起源於半山民間習俗

  半山地區的民俗活動不僅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其中當以半山立夏、半山觀桃為代表。

  半山立夏習俗源於半山,輻射杭嘉湖地區。半山立夏習俗主要包括吃烏米飯、吃槐豆、稱人等活動。烏米飯是一種紫黑色的糯米飯,用「烏飯葉」葉子浸出的汁液煮米飯做成的。

  據說在立夏日吃烏糯米飯,夏天不易中暑,而且可以避免蚊蟲叮咬。

  除此之外,還有吃槐豆,食之可健身固齒。立夏稱人則是預先在立夏日為稱小孩的體重,因夏天天熱,怕小孩疰夏。

  立夏節起源於半山民間習俗,從2007年至今,半山立夏節活動現已漸漸發展成為杭城內外知名的民俗節慶活動。半山立夏習俗,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金秋——

  半山新特色文化

  金秋文體節

  2012年,半山街道舉辦「秋風秋韻情滿半山」首屆金秋文化節,這是半山文化領域的一次盛宴,引起了廣泛關注,贏得了普遍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半山街道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齊全,幾乎每個社區均配備文化活動室,社區圖書室實現全覆蓋,室內文化活動場所均在200平方米以上。

  半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許多廣場成了半山轄區居民很好的室外活動場所。各社區中均有登山隊、健身隊等文體團隊,每個社區都至少有5支以上群眾文藝團體,而登山隊更是在各種比賽中屢次獲獎;還有蓮湘棒藝術團,在蓮湘文化中融入健身元素,成為半山地區特色鮮明的文體團隊。

  廣泛的群眾基礎,使得半山金秋文化節越辦越深得人心。2013年,半山街道舉辦「活力半山」金秋文化體育節,一步打響文化牌,助力大運河申遺,宣傳了半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了半山的山水生態文化和傳統民俗文化。

  2014年金秋文化體育節以「團結和諧,美麗半山」為主題,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展演和體育賽事活動,使之成為半山人的文化盛會和體育盛宴。

  「中國夢想、抒半山情懷」,2015年半山金秋文化體育節如期舉辦,有街道、社區工作者參加的自創歌曲首唱、詩歌朗誦文藝演出;多支轄區居民群眾參加的歌詠比賽、金秋趣味運動會等;還有美術、書法作品評比展覽,「半山人拍半山」攝影作品評比展覽,這些都是轄區居民群眾參加的活動。

  半山金秋文化體育節成為了轄區居民展示自我的一大平臺。

  非遺項目——

  已經有800多歲的半山泥貓

  宛如貓的樣子嚇跑老鼠

  施蟄存的《半山泥貓》:「水亭餘址傍宮牆,古屋三間對夕陽。總角生涯猶在眼,泥貓蠟鳳滿匡床。」

  昔日農耕時代,半山的養蠶生活盛行。眾所周知,蠶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僅要吃桑葉,而且要逃避天敵,而蠶的天敵之一就是老鼠,為了蠶寶寶的健康成長,半山的先民們就自製了雙面泥貓,從正、反面看都是宛如貓的樣子,從而起到嚇跑老鼠的作用。

  半山泥貓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後焙乾、上白粉、線描、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製作泥貓卻需要泥、模具、畫筆、顏料、清漆等幾樣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質量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泥貓的質量和活潑的造型。

  古時候,泥貓都由半山娘娘廟僱用的工匠手工製作而成,工藝講究,泥貓造型如活貓再現。

  半山泥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每逢「桑秧會」、「蠶花節」,杭嘉湖地區的桑農蠶農就會購買泥貓放置在蠶室,求平安如意。半山泥貓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花鳥吉祥語組成

  半山灶頭畫讓百姓祈福

  自南宋遷都杭州以來,江南逐漸富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加以表達,灶畫藝術便是民間藝術的代表。

  所謂灶畫,就是畫在灶頭上的圖畫,灶頭畫起源於清代前後,曾經在半山地區廣泛分布,由打灶師傅中擅畫者用墨汁畫成。以花鳥吉祥語組成,圖像逼真,色彩絢麗,體現當地百姓闢邪消災、祈福的價值取向,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的重要特色。

  畫師根據灶頭不同的位子和住戶的要求,即興構思,直接在灶頭上構畫、上色作畫。灶臺畫的風格樸實、粗拙,較似農民畫、年畫,內容則根據繪製部位不同,表達出各種吉祥的內涵。如灶筒畫水浪,以示水可克火;灶腳畫花籃,以示花來花香;灶山畫財神,以示招財進寶;灶亭畫灶君,以示事成平安;

  最重要的在灶心,有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百鳥朝鳳等圖案,也有畫上關雲長、趙子龍、薛仁貴、嶽飛等英雄肖像的。

  灶頭裝飾畫,以花鳥吉祥語組成,圖像逼真,色彩絢麗,體現當地百姓闢邪消災、祈福的要求,具有文化性、地域性的重要特色。

  作為民間藝術的灶畫,不但有著幾百年的傳承歷史,而且形態各異、多姿多彩,不僅豐富了江南水鄉的民間文化,更是代表著農民對於生活的樸素理解,表達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

  灶畫現已被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相關焦點

  • 吃烏米飯畫泥貓 杭州半山立夏節帶你重溫老習俗
    浙江在線 記者 胡昊 董慶鵬 通訊員 楊於佳 立夏,杭州滿城烏米飯飄香。今天上午,半山娘娘廟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半山立夏節」。 今天上午9點,古禮「送春迎夏」儀式正式開始。按照習俗,「送春迎夏」是百姓送別春天,迎接夏季的到來,並保佑炎夏安康的儀式。
  • 摔跤健將搖籃,蒙古長調之鄉,遊牧文化之源,源遠流長的烏珠穆沁
    幾千年的草原民族文化在這裡積澱和傳播。幾千年來,北方民族一直在錫林郭勒盟草原上遊吃草唱歌。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縣(正蘭旗以東50英裡)登基,建都(歷史上的元朝都城商都),開創了統一大業。蒙古元文化奠定了它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傳播開來。烏珠穆秦草原位於錫林郭勒盟東部,是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的典型地區,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這裡的草地保存完好。
  • 煨糯米飯吃
    煨 糯 米 飯 吃文/李建軍抗疫期間,響應號召,宅在家裡,居家生活自然少不了美食。為了讓家裡人吃得香甜,我總是變換著花樣,儘可能滿足家人的口味。朋友圈裡的人們多是包餃子、做包點,煨糯米飯吃卻是我抗疫生活中的得意之作。
  • 【一廟一故事】(五)半山娘娘廟:倪姑娘與泥貓的故事
    近年來,我省各地以《一廟一故事》編撰為載體,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蘊含的「和合、向善、忠義、孝道、清廉、為民、誠信」等文化價值內核,推動民間信仰「提純復壯」,促進民俗文化「去蕪存菁」,極大豐富和提升了農村思想文化陣地。_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的一廟一故事是杭州市拱墅區半山街道的半山娘娘廟。
  •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 傳承春節習俗,寄望美好生活
    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前 言歡迎來到大渡口區博物館臨時展廳,下面,我將帶領大家一起走進「鼠兆豐年——新春民俗文化展」。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十二生肖文化源遠流長。寫鼠、畫鼠、說鼠,都是借鼠來發揮和想像,反映了人類的智慧,蘊涵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 源遠流長的民間海洋文化
    崖州中心漁港開港現場的祭海儀式。海南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孕育了繁榮昌盛的海洋文化,它包括各種宗教信仰、故事傳說、海神崇拜、歲時節慶等,是海南人民利用海洋資源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開漁祭海作為一種民間習俗,更是海洋文化源遠流長的代表之一。俗話說:「出海三分命,上岸沿路走」,對於常年用生命在海上博生活的漁民們來說,祭海習俗及對海神的崇拜成為了他們最重要的精神寄託。
  • 民俗五福——圖說財文化
    中國的民俗文化源遠流長,這其中「五福」文化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變化,這些文化也在以具象化的形式不停變化。這周咱們看看那些代表了「財」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典故,您都知道嗎?做閣老,做尚書,做學院,做總督。子孫賢,讀詩書。關於搖錢樹的來歷,一般認為出自陳壽《三國志·魏書·邴原傳》注引《邴原別傳》的一則故事:一個叫邴原的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錢,由於找不到失主,他就把錢掛在一棵大樹上。隨後路過此地的人,見到大樹上有錢,以為是神樹,於是紛紛把自己的錢也掛在樹上,以祈求來日獲得更多的錢,從此,就成了搖錢樹。
  • 蚊子姐城北半山大玩穿越!3個角色3段命運糾葛!演技炸裂
    尋一些歷史記憶,尋一些文化故事。因為,歲月是值得懷念的、留戀的。   就像半山,那些歷史的遺址,一磚一瓦裡皆是故事;那些重塑的場所,一步一望皆有傳奇。所以,這一次蚊子姐姐要為大家推薦一條「尋歷史聽故事」線:娘娘廟—清風館—衣錦橋。   快來,跟著蚊子姐姐秋遊半山,打卡歷史古蹟,探尋文化故事。
  • 橙子帶大家去寮國,吃糯米飯,吃爽口的青木瓜沙拉
    當地人把糯米飯稱為Khao Niao,橙子在家有吃過糯米飯,飯會比較軟,在寮國糯米飯的做法非常講究,所以會比較好吃。橙子去的時候有一家旅館的老闆在做糯米飯,老闆將糯米用水浸泡過夜,第二天撈起後放在飯簍裡。橙子覺得最有趣的是吃的時候,是將飯簍蓋子打開,用手抓出一小團蘸著用魚露、辣椒等製成的調料。橙子品嘗了一口,覺得糯米飯軟硬很合我胃口。
  • 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原標題:民俗文化遊激活這裡的綠水青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觀自然風光、品歷史人文、住茅草民宿、吃滿漢全席,還可體驗農耕樂趣,享受採摘的喜悅……」11月17日,記者來到遼寧撫順市永陵鎮赫圖阿拉村,從茅草屋中迎出來的村委會書記羅天成饒有興致地對記者說,來到我們村,你能體驗到獨具特色的滿族民俗田園生活
  • 藺烈板刻線畫作品在烏展出
    藺烈板刻線畫作品在烏展出 2014-4-15 12:11:00     來源:新疆日報    字號:T | T
  • 今日分享兩種糯米飯做法
    今天給各位小夥伴們分享兩種糯米飯做法,也是我比較喜歡吃的兩種,所以才分享給你們,希望你們可以喜歡。糯米飯大多放臘肉臘腸。去年麻麻做了很多臘腸,這個也是我自己強烈要求的,因為她做的實在是太好吃了,之前也有送朋友,現在她都饞的不得了,可是我是不會給她的了,哼哼~~今年由於疫情,自家留的臘腸都吃完啦!這不,只能從牙縫裡面扣兩根出來做糯米飯,非常香!
  • 手工剪紙的民俗文化
    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郭沫若曾這樣讚美道:「曾見北國之窗花,氣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哉民間永不朽。」
  • 烏葉半山手造烏龍茶,傳統匠心製作帶來神奇味覺體驗
    烏葉把視覺風格鎖定在古樸中國風上,整體以木質結構為主,採用模塊化裝修的模式,把現代簡約的元素加以融合,打造出有別於主流市場的新式中國風。店面的局部設計均採用斫雕為樸的方式,去掉多餘的裝飾。古樸淡雅的木質材質設計,將半山聳立的形狀線條化,搬到了店招上,黑色的鐵藝框架圈出了古樸大氣的感覺。
  • 金魚的吉祥民俗-養魚不得不知的金魚文化!
    古時飼養金魚的目的,主要是金魚能起到養情貽性、美化環境的作用,然後是金魚在中國祥瑞文化中具有討口彩、圖吉利的心理作用。另外,藉助金魚來追求傳統風水學中的「水」,也是一個很重要原因。佛教文化對金魚的誕生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走進「瓦貓」民俗,這些雲南的物質文化你都了解多少?
    可見菌類在雲南人心中是有等級之分的,如果你請一個雲南人吃金針菇炒香菇,他大概會和你絕交,畢竟,野生菌才是信仰。古有「拼死吃河豚」,今有「拼死吃菌子」。雲南人對野生菌的喜愛太執著了,如果你想問雲南人有什麼菌子不敢吃?答案肯定是:沒有。即使每年雲南省吃菌中毒事件頻發,雲南人也絕不會在吃菌這件事上皺一下眉頭。
  • 你知道冬至適合吃什麼美食呢?糯米飯上榜,你吃過嗎?
    你知道冬至適合吃什麼美食呢?糯米飯上榜,你吃過嗎?12月22日冬至到,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長的日子,中醫認為,此時陰氣盛極而衰,陽氣漸長,白天時間愈來愈長,所以才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冬至一陽生」等說法,冬至陽氣初生,好比剛萌發的新芽,愈要小心呵護。明日冬至,吃什麼好?
  • 陳皮食譜:小寒,來碗廣式陳皮腊味糯米飯
    古時,人們對小寒頗為重視,至今,嶺南的廣府百姓也會在小寒時節遵循傳統來一碗糯米飯禦寒。雖然小寒時節是「進補」的最佳時期,但進補並非吃大量的滋補品就可以了,一定要有的放矢。小寒不可大補,注意不要食用過多肥甘厚味,辛辣之品,以免長出痤瘡之類。廣東人很講究食療,在飲食上頗有自己的特色。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廣式陳皮腊味糯米飯。
  • 溫州一高中食堂糯米飯裡吃出老鼠頭 學生乾嘔不止(圖)
    高中食堂糯米飯裡吃出老鼠頭  事發溫州瑞安,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立案調查  現已查清:老鼠頭來自做糯米飯的幹香菇;這批幹香菇前天剛剛採購進來  糯米飯裡的老鼠頭大約小拇指甲蓋大小,已經乾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