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07:36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遊歷 瀏覽:1354
溫州日報記者 金朝丹 陸劍於
永嘉傳媒集團 吳南傑
大紅柿子,垂掛枝頭,山水田園點點紅。深秋,走在楠溪江邊,隨處可見被紅柿點綴的風景。
永嘉縣鶴盛鎮東爐村村黨支部書記周丐和站在村口,身旁是爛在枝頭成風景的柿子林,遠眺是紅柿賣得火熱的西爐村:「我們的資源,可一點都不比西爐差,但事實上,我們的發展落在了西爐後頭。」
在永嘉山區,曾經的東皋鄉,是遠近聞名的「紅柿之鄉」,西爐村則是「紅柿之村」。早在1996年,西爐村就是永嘉縣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典型。依託紅柿,西爐找到了致富路。
東爐人「不服氣」,盼著一山更比一山「皋」。20多年來,西爐的紅柿之路一度坎坷,村民曾紛紛砍掉柿子樹改種楊梅,如今,依靠原先的底氣和不斷的市場拓展,西爐柿子成功突圍。而東爐選擇的是另外一條路,他們把柿子轉化為風景,在這個秋冬的季節,風景如畫。
堅守 甜蜜產業的收穫
楠溪江蜿蜒流淌,400多年前,原溪邊居民遷到岸溪東西兩座山上,擇小盆地而居,於是就有了西爐村和東爐村。
時下,走進西爐村,家家戶戶刨柿子、曬柿餅……小村迎來了繁忙的收穫季。
82歲的周吉樓在村裡轉悠,看著大夥忙碌。村裡鮮柿子和柿餅的價格分別是3元、20元左右,每天都有遊客上門購買,現在還通過電商銷售,柿子很是搶手。
但在老人的記憶裡,還留有「西爐西爐山,山嶺真難攀,山上無柴採,地上無糧栽」的記憶。
30多年來,周吉樓祖孫三代人,依託紅柿資源,籌建出山公路、擴大紅柿種植規模、探索紅柿深加工,發展多樣水果,並接力西爐村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帶領村民致富。
永嘉紅柿在溫州地區一度暢銷,其中以西爐紅柿最為知名。西爐村有700餘年的紅柿種植歷史,被稱為永嘉紅柿的發祥地。
但在2010年前後,西爐紅柿卻遭遇寒流。當時一則「吃紅柿易得結石」的新聞盛傳後,市民以寧可信其有的心態,直接波及西爐紅柿的市場銷售。楠溪江沿岸的紅柿也從那時開始,年年爛在枝頭。
看不到盼頭的西爐村民們,開始砍掉自家的柿子樹。周吉樓的兒子周益朋,時任西爐村黨支部書記,急在心頭。
周益朋逐漸發現,楠溪江掛在枝頭的紅柿,有攝影愛好者來拍照。「我制止了大夥砍柿樹,並對村集體的紅柿進行承包,要求每年小雪節氣才採摘,之前留在枝頭作風景。」
來看紅柿風景的人群,撐起了西爐「紅柿村」的火熱,也在帶動其他農產品銷售。在永嘉縣政府的支持下,西爐村還舉辦了多屆紅柿文化節,請來專家,為紅柿正名。
而為了改變紅柿產業結構單一的現狀,周益朋帶領村「兩委」,引入東魁楊梅、枇杷、水蜜桃等新品種,欲藉助村裡的知名度,打造水果特色村。
對紅柿的堅守,以及多樣化水果種植拓展中,西爐收穫了「甜蜜」產業。如今,西爐全村共有紅柿600餘畝(含村集體300餘畝),年產量60餘萬公斤,年產值達300餘萬元;楊梅1500餘畝,年產值達700多萬元。
同時,在西爐村組織的帶領下,相繼成立了永嘉縣東皋紅柿專業合作社、楊梅合作社,不僅推動村集體經濟有效增收,更讓老百姓實實在在致富。
探路
風景裡的遠方
跨過楠溪江,東爐就在西爐的山對面。
「去年,村裡申請項目建設,鎮裡把我們村和西爐村都報上去了,西爐批下來,我們沒有。」村支部書記周丐和說道。
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在政府大力支持下,2018年以來,西爐村共投資2300多萬元,通村道路「白改黑」、鄉村購物點、生態停車場、村史館、美麗庭院、遊步道等16個項目,成了「美麗鄉村」的典範。
「西爐之路」為西爐村積累了發展優勢。周丐和說,兩個村的戶籍人口均為800多人,目前西爐在家人口有400多人,東爐則只有100多人。對於東爐而言,「西爐之路」不可複製,但卻於心不甘。可什麼路,才是東爐的路?
在過去,東爐人摘下來紅柿賣給西爐人加工。從2017年開始,周丐和自掏腰包,承包了村口的柿子林,讓紅柿留在枝頭成為攝影的風景,以此吸引遊客,以期打響小村知名度。
村裡錯落有致的梯田,加上老樹紅柿的別致風景,東爐村很快成為了拍紅柿風景的網紅村,村集體也繼續承包紅柿林。此後,有大量遊客慕名前來拍照,每年柿子紅的季節,能帶動農產品銷售10萬元以上。
村民的「創意」也就此釋放出來,周壽寬將家中圓木手提等老物件找出來,並在網上採購時尚藤籃,裝上紅柿,出租供遊客拍照,每逢周末,生意火爆。
但是,如何積蓄「網紅」流量促進發展,實現村莊振興?周丐和心裡明白,需要產業和項目。「照著西爐的模式,我們如果做柿子產品,估計也能賣出去,但我們『後天條件』不足,這是很難改變的。」但東爐有3800多棵紅柿樹,有200多畝待開發的「寫意」梯田,現在如果有項目進村落地,相當於找到了一張「白紙」,可以隨意畫。周丐和說,賣產品和賣風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異曲同工,這是長遠謀劃的基礎,他說,趁著攝影火熱的勁頭,村裡正籌劃辦一場攝影展,以此進一步打響小村知名度,同時他也盼著有資本能夠進入村莊,撬動小村發展。
東爐和西爐村,在紅柿的風景裡,開始了各自的期待。
記者手記
要「網紅」更要「長紅」
近年來,每年秋天,柿子一紅,東爐和西爐村也就成了「網紅」,前來拍照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但依然破解不了永嘉紅柿產品「無市」的尷尬。
年年柿子紅,年年爛枝頭。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不利傳言影響,帶來了不良後果;另一方面,缺乏規模化大批量種植基地,紅柿產品的經濟效益不被看好,深加工則考慮到成本及操作因素,村民也較為謹慎。
但「它山之石,或可攻玉」。在被稱為「柿子之鄉」的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柿子是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文成公陽鄉的「利柿節」,不斷擴大知名度。永嘉能否因「柿」利導,走出農旅結合之路,讓一時的「網紅」,借勢得以「長紅」?能否及時加速配套項目建設,讓紅柿為鄉村振興添彩?唯有巧幹實幹,靠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和靠前規劃,在紅柿「柿柿如意」的吉祥物語裡,才能最終「柿」半功倍。
我們期待一爐更比一爐「旺」,一山更比一山「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