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辦公室牆上掛著一塊匾,上面寫著「為學生代言」五個字,這是學生們親手寫了送給我的。我是孩子們的代言人,今天我來為他們代言,講一講校園流浪狗的故事。
我認為,好的教育,往往不是呈現在書本上,而是隱藏在孩子們的真實體驗中。今天這個「讓流浪狗回家」的故事,正是一場關於孩子們最真實的生命體驗。
校園裡來了七隻流浪狗
我有一個習慣,每天早上到校園裡走一兩圈。今年六月的一個早晨,我走到校園的一個角落,突然聽到一陣狗叫聲。循聲一看,原來是校園來了7隻流浪狗,那是狗媽媽為了保護孩子發出的警告聲。
當時,我有兩個選擇,一是讓它們自生自滅,但又於心不忍;二是讓校工給城管打電話,將它們送到寵物培育中心去。但是一轉念,我意識到,這些生命體與學校太有緣了,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契機,能不能交給孩子們來處理呢?
我們學校有一個主張,凡涉及學生的事情,一定要小題大做,認認真真大張旗鼓地做。於是,我給負責學校自主組織的老師打電話說明情況,他立即邀請了「花生基金會」(華東師範大學附屬杭州實驗學校的一個學生自組織)來處理此事。花生基金會欣然接受,他們當天就啟動了「校園流浪狗救助計劃」,並抽出了六位同學來擔任要職——總策劃、總編輯、「狗媽媽」、法務、公關和審核。
這個事情搞大了。
一波三折的「救助活動」
第二天,一份詳細的「救助計劃」出臺了,包括一封救助信,一個問卷調查,一份「領養合約」和一個宣傳視頻。
首先,「狗媽媽」以狗媽媽的身份,寫了一封讓人感動的救助信,大概內容如下:
致華附的同學們:
我是一隻流浪狗,身懷六「娃」的我,曾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後來,我冒險來到華附。他們不僅留下了我,還每天給吃的。在他們照料下,我生下了六隻健康的狗寶寶。第一次做媽媽,我不願意孩子們跟我一起顛沛流離,希望他們能夠擁有一個完整而溫馨的家。
——流浪狗媽媽
這封信發到學校各種群,立馬引起師生關注。但這不是一個理性的行為,有點漫天撒網。總編輯馬上發起了一個問卷調查,進一步鎖定受眾群體,看誰願意領養。之後他們對返回的問卷進行統計,發現有近5%的學生有領養意向。
這件事沒那麼簡單。策劃組考慮得比較周全,擔心領養的同學不善待小狗,於是出臺了一個嚴格的「領養合約」,白底黑字,要求領養者籤字畫押。這個合約,或許我們語文教師的課堂裡面都沒有過,但是孩子們卻很好地運用起來了。
此外,為了加強宣傳力度,他們還給六隻小狗拍了活潑的宣傳視頻。
「救助活動」開展沒過多久,第一隻幸運的小狗,就被一個初三同學領走了,由於當時已是六月底,臨近暑假,剩餘幾隻沒人領養。負責聯絡的公關同學,照著學校家長通訊錄打了幾百次電話,哭了無數次,也毫無進展。為什麼?一是家長們怕影響孩子學習,二是它們不是名狗,而是流浪狗。
遭遇了「種族歧視」以後,孩子們給幾隻小狗製作了具有「華附」特色的項圈,希望藉此提升狗狗的品牌形象。
儘管做了諸多努力,「救助計劃」依然阻力重重。無計可施,孩子們只好找到我,希望我在開學典禮上為領養小狗做一次廣告,做一次代言。
廣告效果還不錯,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廣大愛狗人士的關注,很快有愛心人士到學校來領養,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又有孩子站出來說:能不能留下一隻,學校來養呢?
照顧校狗「華有愛」
因為涉及安全,到底要不要在學校養狗,我們也非常糾結。不過,經過與學生多輪談判,知悉了他們的領養方案後,學校還是同意了。
這隻留下來的小狗,也晉級成了「校狗」,被取名為「華有愛」。孩子們給它爭取到了10平方米的狗屋,按照杭州房價,總價值60萬元;大家還在網上給「華有愛」定製了過冬衣服,邀我過去圍觀。此外,學校食堂的劉大廚,承諾定期給「華有愛」燒制美味的狗食。種種福利都表明,孩子們為了更好地照顧狗狗,背後做了很多努力。
花生基金會還產生了第一任「校狗鏟屎官」,不過這個鏟屎官最近被罷免了。有兩個原因,一是他對小狗的過分照顧,影響到了學習;二是有很多同學反映說,他不按規定時長遛狗,造成了一定不公。現在,第二任鏟屎官已經上任。
讓流浪狗回家 也讓我們回歸到對生命最真的認識
「流浪狗救助計劃」是多麼溫暖人心的故事呀。溫暖的,不是狗狗本身,而是我們對狗狗的態度。參與「救助計劃」以後,這幾名孩子各自也都產生了深刻的體會。
總編輯汪揚張帆說:「以前,我不知道生命是什麼,有多重要,也很少思考,只是對不斷傳來的同齡人輕生消息感到十分恐懼。參加這次活動以後,我才意識到生命的誕生是多麼神奇和艱難,我們沒有權力毀壞身體。讓流浪狗回家,也是讓我們回歸對生命、對生活最真的認識。」
「狗媽媽」發表感言說:「如果對生命能懷有『媽媽』的『純愛』,所有的生命就會得以自然繁衍,整個大自然就會是和諧的大家庭。這次『救助活動』讓我懂得什麼是同理心,這是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當我們把眼光投向別的生命體,把思維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每個角落,成長的速度和質量就實現了躍升。」
同理心是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說得真好啊。
此外,第一位小狗領養者也分享說:「原以為狗狗很可愛,但是現在也要接受它不可愛的一面,比如隨地大小便,我得亦步亦趨當它的鏟屎官。這段領養經歷讓我明白:尊重每個小生命,就要接納它的全部,所有的優點和缺點,這才是真正的愛。」
教育推動生命成長的標誌,在於思維的躍升
體恤、體驗和體悟,是一個孩子成長最重要的方式。它能讓孩子從懵懂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在體驗的過程中,他們直面生命難題,直面生活困惑,他們思考、思辨,從而不斷提升著思維品質。
教育推動生命成長的標誌,在於思維的躍升。我們應該把孩子投放到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去,通過適切的課程設計,充分的過程體驗,促進他們深入的思考與探索,相信他們一定能獲得深刻的體悟。
「任何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都是對成長和學習的邀請。」我想補充一句,「能否讓這樣的邀請,成為學生成長的階梯,是對學校專業良知和能力的考驗。」
讓流浪狗回家,讓孩子走在體悟的路上,讓思維的躍升陪伴生命的成長,這就是我們教育人的使命。
來源 |本文據馬驫校長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排版 | Maggie
責編 |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