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是恐龍的後代麼?周日北京自然博物館揭曉答案

2021-01-17 知識就是力量

本周日(5月10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社會大課堂講座開始報名啦!無需答題直接報名,20個名額等你參加,不用再預約,聽完講座還能逛自然博物館,到場還有《知識就是力量》雜誌拿!


【講座時間】2015年5月10日中午12:30

【講座地點】北京自然博物館4D影院

【參與方式】微信回復」自然博物館」或者點擊 「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即可報名

【活動名額】20個名額,6—12歲的青少年均可參加(可由一名家長陪同)


早在19世紀,英國學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之後,科學家們提出,鳥類可能和恐龍有親緣關係,很可能就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隨後一些偶然的科學發現,陸續使學者們將鳥類和恐龍的關係連接到了一起,恐龍起源學說不斷盛行,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了這樣的一種假說。


恐龍是否已經滅絕,鳥類與恐龍是否存在親緣關係,哪些證據的發現為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係提供了科學支持,本次講座張玉光副研究員將為大家一一解答。張玉光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古脊椎動物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普及等工作,在恐龍學、古鳥類學以及鳥類功能行為學方面取得一定成績。


聽完講座學完知識,你還可以在自然博物館免費參觀,直接報名就能去,名額有限,比比誰手快!


編輯:滿旭蕊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並希望轉載,請在轉載時標明【本文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


知識就是力量

「點擊標題查看精彩熱文↓」

《你身邊的輻射源會是它?!》

《周末踏青挖野菜去!8種野菜長知識!》

《明星吸毒真能減肥?科學告訴你NO!》

《柴靜沒告訴你的防霾實用手冊》

《人的一生真的要吃九噸食物嗎?》


投稿及合作請聯繫電話:010-62103318 郵箱:zl@cast.org.cn


相關焦點

  • 這裡創造了「恐龍」,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飛豬全球首播
    「你知道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恐龍有什麼關係嗎?恐龍的英文『dinosaur』,就是博物館的創始人理察歐文爵士創造的」。近日,被稱為「網紅領事」的英國駐重慶總領事史雲森,用中文錄製了一段視頻為英國「帶鹽」,邀請中國遊客通過飛豬直播參觀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定好鬧鐘鎖定直播,不見不散」。
  • 恐龍並沒有「滅絕」,而是進化成了鳥,很多鳥是獸腳亞目恐龍後代
    眾所周知,恐龍在6500萬年前便滅亡了,並且滅亡的原因還沒有具體的定論。不過,有可能恐龍現在就在就在我們身邊,它們沒有真正的滅亡,而是進化成了鳥。目前,有相關研究在支持這個觀點。研究鳥類進化的古生物學者,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科學系教授朱莉婭·克拉克說:「就像我們哺乳動物一樣,鳥類是活的恐龍。」 我們今天擁有的所有鳥類都是一種恐龍:獸腳亞目恐龍的後代。在日本的一種原始鳥中,是具有1.2億年歷史的禽類,也是最早的一種帶有翼龍樣式的已知鳥類。這種鳥就極有可能是翼龍的後代。
  • 自然博物館還原真實場景的「恐龍樂園」,還能展示整個自然生物界
    上至十二三歲、下至兩三歲,不少孩子都對人類存在以前就消失的古老物種——恐龍,特別感興趣。如果寒假想帶孩子了解神秘的恐龍世界,我推薦自然博物館。這是我小時候認識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今我又帶著女兒故地重遊。現在,我抱著女兒,在這個展館裡,記憶中的大恐龍還在,這次換成女兒睜大了雙眼,驚訝地盯著這個龐然大物。也許,這就是孩子對自然、對遠古的好奇之始吧。
  • 廣西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 廣西自然博物館展出(圖)
    一隻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已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中亮相.人民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劉然)中法古生物學家在我國廣西所發現的恐龍化石,被證實為1.3億年前的真蜥腳類恐龍當中的一個新屬種——「何氏六榜龍」,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中。
  • 長假到了 大批恐龍在重慶自然博物館「活過來」
    鳳凰網重慶綜合 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咬合力、親手拼接恐龍骨架, 戴上高科技的VR眼鏡,騎上一架動感單車,與暴龍一起賽跑……10月1日,國慶長假第一天,擁有全國最大恐龍展廳的重慶自然博物館成了孩子們感受自然與高科技的樂園。
  • 長春本地沒挖出恐龍,為啥還有一座恐龍博物館?科研太重要
    喜歡長春歷史的人,一定去過長春地質宮博物館看恐龍。那麼,這些恐龍來自哪裡呢?答案來了,不是長春本地的,而是來自鄰省黑龍江!中生代是距離現在比較近的一個年代,不夠時間也很長了,在2.52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那個時代地球的主人是恐龍。我們認識恐龍,更多的是從影視作品中了解到的。從那些影視作品中,我們知道恐龍的種類太多了,大體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比如上圖的鴨嘴龍,就是一類較大型的鳥臀類恐龍,最大的有15米多長,是白堊紀後期鳥盤目草食性恐龍家族的其中一員。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而是進化成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北京最適合帶孩子去的十大博物館,即增長知識又省錢
    第一名就是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向來不是一個枯燥的說教場所,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新開闢的互動式探索自然奧秘的科普教育活動場所,吸引了無數熱愛自然的青少年朋友。「動物之美」、「恐龍世界」等,又讓孩子們在歡樂輕鬆的氛圍中,探索自然,熱愛科學,恐龍會動喔,還會下蛋!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中國地質博物館抖音直播揭秘「中華神鳥」化石
    抖音與中國地質博物館獨家合作,推出《館長聊國寶——北京猿人頭蓋骨重磅在線》,在這場直播中,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劉樹臣與講解員雷明月對話,將北京猿人頭蓋骨和中華龍鳥的故事娓娓道來。博物館是一個多元與包容的空間,每個人都有權平等地走進、感受博物館。抖音一直以來都致力於信息普惠,讓每個普通人都可以平等地獲取知識。在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抖音希望通過線上看展的方式激發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讓更多網友能夠真正走進博物館。希望這次的活動讓你喜歡。以下為對話內容整理:抖音:這次展覽選擇了北京人頭蓋骨和恐龍展區,為什麼選擇這些展區跟抖音用戶交流?
  • 「世界最大的恐龍展」亮相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組圖]
    4月13日,在美國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舉行的「世界最大的恐龍展」預展上,小朋友體驗恐龍化石的發掘過程。「世界最大的恐龍展」將於4月16日開始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展覽延續到2012年1月2日。該展覽將以一個嶄新的角度讓觀眾了解恐龍考古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一個約60英尺長(約合18.3米)、原物大小的馬門溪龍模型。展覽中還提供互動和實踐項目,觀眾甚至可以親身體驗恐龍化石的發掘過程。
  • 上海自然博物館《拼圖尋鳥之旅》遊戲上線啦!
    為了滿足大小朋友們對鳥兒的喜愛與嚮往之情,上海科技館特推出新年遊戲《拼圖尋鳥之旅》。遊戲以退休老爺爺追尋年輕時的夢想為背景,講述了老爺爺帶上相機,乘坐熱氣球去世界各個地方拍攝珍稀鳥類的故事。途中遇到了印尼小男孩Andy,愛冒險的他決定和老爺爺一起去尋找遍布世界各地的鳥類珍稀物種。旅途中妙趣橫生,驚險與驚喜並存。他們拍到了大量珍貴的鳥類照片和視頻。
  • 【中國恐龍的新家】第七站——「東方龍宮」自貢恐龍博物館
    截止至2019年12月,我國已經根據骨骼化石發現命名了322種各類恐龍! 我們曾經有一個49天的約定 還記得這些中國恐龍麼? 「中國恐龍的新家」活動已經安排上了 讓我們每周帶你前往一個博物館 看望住在那裡的中國恐龍明星們!
  • 恐龍是如何撫養子女的?
    來源:新浪科技圖為蜥腳類恐龍幼崽從蛋中爬出來的模樣,攝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該博物館擁有全球最大的恐龍展。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2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多世紀以來,古生物學家們一直確信所有恐龍都是卵生動物。
  • 這種古老喙鳥的發現填補了鳥類和恐龍之間的一段空白
    讓我們先搞清楚一件事:鳥類基本上就是恐龍。6500萬年前,當大多數恐龍滅絕的時候,一些鳥類和類似鳥類的恐龍已經出現了,那些在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生物的後代,最終進化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鳥類。雖然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各種顯示羽毛進化的化石,但直到現在,關於喙鳥還是一個謎。
  • 雞真的是恐龍後代嗎?6500萬年前的部分恐龍其實存活至今!
    根據生物演化理論,現代的「雞」的確是恐龍的後代,但並非6500萬年前因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滅絕的恐龍。 鳥類的祖先也是恐龍 常識告訴我們,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然而這個說法其實是有偏差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大型恐龍的滅絕,比如霸王龍、梁龍等等,然而也一些小體型的恐龍最終卻活了下來,並演化成其他物種。
  • 自貢恐龍博物館將「恐龍天團」送到貴州
    自貢網訊(記者 周姝)近日,由貴州省博物館主辦、自貢恐龍博物館協辦的展覽《恐龍來了——重返中生代》在貴州省博物館開展,成為貴州省博物館建館以來的第一個恐龍主題展覽。通過對兩館恐龍展品的展示,將沉睡了億萬年的恐龍「復活」在大眾眼前。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不過,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後,巨型恐龍是森林或大平原上的陸上居民的觀點才得到普遍認同。因此,1966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的古動物》描繪的巨大盤足龍生活在水底的形象就不足為奇了;甚至1978年上海自然博物館主編的科普讀物《生命的進化》中,仍然囿於舊思維而認為馬門溪龍這樣的大傢伙是跟河馬一樣泡在水裡的。
  • 想養一隻恐龍,有可能實現嗎?
    圖1.牛鸝和杜鵑繁衍後代的方式是將蛋混入別種鳥的巢裡 達爾文這些恐龍化石上的羽毛形態有的簡單,有的複雜,向我們展示了羽毛是怎樣演化而來的。最早的羽毛形態像我們的頭髮絲一樣,非常簡單,比如天宇龍的羽毛。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就收藏有天宇龍的標本。
  • 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動物骨骼展(圖)
    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動物骨骼展(圖)     7月9日,北京自然博物館《生命的支撐——動物骨骼展》開幕,這是我國首次舉辦的大型專門動物骨骼展覽。數十具北京自然博物館館藏動物骨骼標本,有的來自西沙,有的來自東北長白山,還有外國元首贈送的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