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發布! | 指南共識
2020-06-22 來源:醫脈通
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國是Hp感染和胃癌發病"雙高"國家,規範診治Hp感染對降低我國胃癌發病率及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中華醫學會組織編寫了《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以進一步規範基層醫療機構對Hp感染的診治。關於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標準和治療,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診斷標準
符合下述3項之一者可判斷為Hp現症感染:
①胃黏膜組織RUT、組織切片染色或細菌培養3項中任一項陽性。
②13C或14C‐UBT陽性。
③HpSA檢測(經臨床驗證的單克隆抗體法)陽性。血清Hp抗體檢測(經臨床驗證、準確性高的試劑)陽性提示曾經感染,從未治療者可視為現症感染。
診斷流程
診斷流程見圖1。
治療
(一)根除Hp指徵
根除Hp可促進消化性潰瘍癒合和降低潰瘍併發症發生率,預防潰瘍復發,根除Hp可使約80%早期胃MALT 淋巴瘤獲得緩解。與無症狀或無併發症的Hp感染者相比,上述患者根除Hp的獲益顯然更大。胃癌發生高風險個體(有胃癌家族史、早期胃癌內鏡下切除術後和胃黏膜萎縮和/或腸化生等)根除Hp預防胃癌的獲益高於低風險個體。多次根除治療失敗後治療難度增加,應再次評估治療的獲益‐風險比,進行個體化處理。Hp胃炎作為一種感染性疾病,似乎所有Hp陽性者均有必要治療。但應該看到,目前我國Hp感染率仍達約50%,主動篩查所有Hp陽性者並進行治療並不現實。現階段仍然需要遵從根除Hp指徵(表1),以便主動對獲益較大的個體進行Hp檢測和治療。
(二)治療方案
Hp耐藥是全球面臨的重要難題,我國的Hp耐藥形勢更為嚴峻。總體而言,Hp對克拉黴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藥率(包括多重耐藥率)呈上升趨勢,而對阿莫西林、四環素和呋喃唑酮的耐藥率仍很低。傳統抗菌藥物耐藥率的逐年上升導致傳統三聯方案根除率不斷降低,傳統三聯方案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不再適合作為一線Hp根除方案。
《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推薦鉍劑四聯方案作為主要的經驗性治療根除Hp方案,總共包括7種方案,各方案的劑量及用法等情況見表2。
除含左氧氟沙星的方案不作為初次治療方案外,根除治療不分一線、二線,應儘可能將療效高的方案用於初次治療。我國多數地區為抗菌藥物高耐藥地區,推薦經驗性鉍劑四聯治療方案療程為14 d,除非當地的研究證實10 d治療有效(根除率>90%)。根除方案中抗菌藥物組合的選擇應參考當地人群中監測的Hp耐藥率和個人抗菌藥物使用史。此外,方案的選擇應該權衡療效、費用、潛在不良反應和藥物可獲得性,做出個體化抉擇。初次治療失敗後,可在其餘方案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補救治療。方案的選擇需根據當地的Hp抗菌藥物耐藥率和個人藥物使用史,權衡療效、藥物費用、不良反應和藥物可獲得性。
以上內容摘自: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雜誌社,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等.幽門螺桿菌感染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20,19(05):397-402.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