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語言學上有一個重要觀點:「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翻譯文本並非易事,對雙方文化沒有充分理解時,很容易兩種語言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甚至會如同《後漢書·馬援傳》中所說:「畫虎不成反類犬」。而中華文化向來以博大精深著稱,因此翻譯中國詩歌,更是對文字和翻譯功底的極大挑戰。
01
歷史上,每一個強盛的朝代都有一種文學體裁能夠達到頂峰。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文化珍寶。在這其中,唐詩因其數量巨大,且朗朗上口,便於閱讀和記憶,於是成為諸多文學體裁中的佼佼者。盛唐時期的詩人們也有不少在歷史畫卷上畫下了屬於自己的一筆。
在星光閃耀的盛唐詩人名單中,有一位堪稱代表人物。可以說,提及唐朝詩人,大部分人第一個就能想到他——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一生留下諸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寫景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人有「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寫氣節有「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等等,這些無一不是唐詩中的精華所在。
毋庸置疑,大部分人的啟蒙詩篇就是李白的《靜夜思》,並且在中小學乃至大學課本上,也屢屢可以看見李白的名字。這位詩仙留給後世的已經不只是詩作和軼事,他的氣魄之豪邁,胸懷之寬闊,心態之樂觀,更是引得眾多後生對他心生崇拜,或許這也是他成為唐代詩人代表之一的重要原因。
博讀李白的詩作我們可以發現李白很少寫情詩,為數不多的情詩也多是以女性的視角展開,以描寫婦女等待從軍丈夫歸家為主。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當屬《長幹行》,其中一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勾起多少人對於青澀純真愛戀的嚮往;一句「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又引起多少人的羨慕。自此,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也成為了愛情裡最好的樣子之一。
02
隨著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日益開放,互譯文學作品成為常事。中國詩詞中,大多都是獨屬於漢語的韻味,其他語言很難表述出來。然而,就有這麼一位美國人喜歡迎難而上,挑戰翻譯李白詩句詩作。他就是被美國人認為有「精神病」的埃茲拉·龐德。他是美國著名詩人和評論家,是後期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軍人物。
作為美國意象派詩歌代表人物,他在美國、歐洲文壇的地位向來舉足輕重,但這位大文豪卻有些自負。20世紀30年代初,他開始對世界發號施令,得不到注意時就會大喊大叫,後來他找到了廣播電臺,開始每周對美國廣播兩次,力求解決人類所有焦慮。1941到1943年兩年期間,他與法西斯合作,每隔一段時間播報廣播。
1945年,美國以叛國罪起訴龐德,罪名是用廣播為敵對國家做宣傳。這個案子進行得很快,最後龐德被裁定為患有精神病。直到1958年,聯邦區法院才撤銷了對龐德叛國罪的起訴。被關進精神病院的龐德也算因禍得福,因為在精神病院的13年中,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精神病院中,他寫了25部長詩,翻譯了《詩經》與《四書》的義大利文版本,翻譯了墨索裡尼部分日記,翻譯了索福克勒斯的一部悲劇。這13年中,他獲得了博林根詩歌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不得不說,天才與瘋子有時候真的就只在一念之間。
之後,龐德偶然讀到了李白的《長幹行》,對其愛不釋手,於是立即著手翻譯。不過,語言溝壑並不容易跨越,譯文不僅缺乏詩歌因押韻帶來的律動感,很多語句內涵也消失了,整首詩的意境蕩然無存。例如,「妾發初復額」很好地體現了小女孩的天真頑皮,龐德直譯為「當我的頭髮仍舊在額頭部分修剪齊整」,對中華文化沒有一定了解的人,很難感受到這是在描寫小女孩。
令人驚奇的是,在翻譯略顯粗糙,意境幾乎完全不在的情況下,這首詩卻仍帶給了美國人極大的觸動,引得眾人口口相傳。龐德翻譯的英文版《長幹行》甚至被選入美國教材,之後就陸續有更多人開始翻譯唐代詩歌,甚至有人因為喜歡唐詩來到中國留學。
當越來越多美國學生來到中國留學,對漢語和中華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後,看到原版《長幹行》,這些美國留學生紛紛感嘆,英文版連詩的韻味都丟了,也配叫詩?還是中文版有意思。
結語
想必美國這些來華留學生都很想感慨一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雖然龐德翻譯的詩歌與原版意境相去甚遠,但正是因為有人願意從零開始,各國之間文化交流才會更加融洽。龐德已作為先行者,希望後來者也能為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參考資料:
《後漢書·馬援傳》
《長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