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共同構成了地球上的七大洲,其中由於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被大陸覆蓋的國家,因此雖然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但是又被稱為澳洲,不過澳洲顯然不是七大洲之一。
從整體上看,食肉目下的猛獸(貓科、熊科、犬科等等)大都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而大洋洲和南極洲卻鮮有兇猛的食肉動物。相對來說,南極洲作為極點,異常的寒冷,缺少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情理之中。那麼,為什麼「有山有水有樹林」的大洋洲(包括澳洲)表面上看卻很少有食肉動物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從大洋洲的地區我們不難看出,澳洲也就是澳大利亞是整個大洋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從面積上看,整個大洋洲的陸地總面積約為897萬平方公裡,而澳大利亞自己就佔了769萬平方公裡,約佔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的85.7%。因此,我們只需要弄清楚澳大利亞有沒有食肉動物就幾乎能代表整個大洋洲了。
澳大利亞有沒有食肉動物?
澳大利亞是食草動物的天堂,而且這裡的動物大都以有袋類動物為主。從澳大利亞的穴兔泛濫看,這裡確實適合食草動物生存,而且許多人認為就是因為澳大利亞缺少食肉動物,穴兔才能夠泛濫成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澳大利亞的食肉動物。澳大利亞的食肉動物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原著動物」,一部分是「外來動物」。而「原著動物」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已滅絕的動物,一部分是現存的動物。
01 澳洲大陸上已滅絕的「原著」食肉動物
其實從生物進化開始,澳洲就沒有被拋棄,相反的這裡曾經生活過許多的食肉動物,最具代表性的(已滅絕的)就是袋獅和袋狼了。作為有袋類動物天堂的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食肉動物當然也必須是有袋類了。其中出現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的袋獅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目前為止澳洲史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根據已發現的袋獅化石看,袋獅的平均體長在1.5米左右,平均體重120公斤左右,最關鍵的是袋獅是哺乳動物中咬合力最強的存在(同比例下)。而且袋獅除了有一對大門齒外,也進化出了尖利的犬齒。不過,它並不是貓科動物,而是袋獅科動物。
袋狼。袋狼也是大洋洲獨有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它們曾經遍布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雨林和草原之上,但是隨著人類的崛起和獵殺,它們一度被逼到了塔斯馬尼亞島上,但是儘管如此,它們都沒有逃過滅絕的宿命。由於其身上長著類似於老虎一樣的斑紋,而且後來僅分布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所以袋狼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從已發現的袋狼化石看,它們在距今約400萬年前就出現在了澳洲大陸上,比袋獅出現的時間都要早約200萬年。從外觀上看,袋狼有點像我們常見的犬科動物,它的體長平均在1.2米左右,體重平均在25公斤左右。但是袋狼與犬科完全不同,它屬於袋鼬目袋狼科。
袋狼最終滅絕的時間不到100年,而它的滅絕與人類的獵殺和另一種「入侵物種」有關。
02 澳洲現存「原著」食肉動物
雖然從食性上看,袋鼬以小型的哺乳動物為食算是食肉動物,但是它的體長只有15公分左右,所以算不上兇猛的食肉動物。除了袋鼬以外,現存的原著食肉動物就只剩下三種了,它們分別是:鱷魚、袋獾、巨蜥。
首先是巨蜥。在澳洲生活著一種大型的蜥蜴,它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排名第四的巨蜥,有著2.5米的體長以及20公斤的體重,它就是眼斑巨蜥。作為澳洲本土最大的蜥蜴,眼斑巨蜥也是兇猛的食肉動物,與我們常說的科莫多巨蜥一樣,它的口腔中也含有大量的細菌和毒液,因此一旦被它咬傷,是有生命危險的。不過,與科莫多巨蜥不同的,眼斑巨蜥生性膽小謹慎,所以它們大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的乾旱巖地之中,很難被人發現。
其次是鱷魚。作為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鱷魚的分布很廣,即使在生物種類較少且單一化的澳洲也不例外,在澳洲主要有兩種不同種類的鱷魚,它們是灣鱷和澳洲淡水鱷。灣鱷沒有必要說太多,因為它是現存最大的鱷魚,平均4.5米,最長7米的體長使得它成為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之一。而澳洲淡水鱷雖然沒有灣鱷強悍,但是它也有著平均2米多的體長,一張布滿了利牙的血盆大口。不過,澳洲淡水鱷生性也比較的小心謹慎,一旦聽到異常的響動,它會立即跳入水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鱷魚在陸地上奔跑的速度由於受四條短腿的限制只能達到幾公裡每小時,而澳洲淡水鱷則不同,它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鱷魚,時速最快可達25公裡每小時,這就相當於每秒7米的速度。澳洲淡水鱷之所以跑這麼快,原因就是它跟其他的鱷魚奔跑姿勢不一樣,別的鱷魚都是四條腿一起奔跑,而澳洲淡水鱷則是兩條前腿蹬地,兩條後腿像前邁。
最後是袋獾。袋獾是現存唯一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也是澳大利亞獨有的一種動物,現存的袋獾僅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袋獾與袋狼一樣都是袋鼬目下的動物,不同的是袋獾屬於袋鼬科。雖然從體型上看,袋獾平均體長不足1米,體重只有8公斤左右,但是它生性兇猛,它們不但會獵殺小於自己體型的動物,還經常由於脾氣暴躁的爆發內鬥。其次,袋獾經常會發出刺耳的叫聲,因此它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
03 澳洲「入侵」的食肉動物
除了以上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外,在當下,佔據主要生態位的無疑就是入侵的食肉動物了,因為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要麼滅絕,要麼在滅絕的邊緣,為入侵物種的泛濫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位空缺。在澳洲主要的入侵食肉動物有兩種:澳洲野狗和狐狸。
澳洲野狗是距今約4000年前由東南亞地區的人帶到澳洲的,到現在已經分化成為了灰狼種下的獨立亞種了。而狐狸則是澳洲為了控制穴兔的數量引入的,但是尷尬的是,狐狸到了澳洲對穴兔不感興趣,反而對澳洲本土的有袋類食草動物產生了興趣。
綜上,澳洲從古至今都不缺少兇猛的食肉動物,無論是原著的還是入侵的在每個時期幾乎都沒有空白期。但是,拿澳洲的食肉動物的體型和種類以及數量與其他大洲比的話,確實顯得單薄了一些。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那麼,是什麼讓澳洲的食肉動物如此的「單薄」呢?
我們這裡說的單薄是指體型和種類,相比其他大陸上,熊科、貓科、犬科、鼬科等均勻分布的情況來說,澳洲的本土食肉動物除了鱷魚和巨蜥外,就剩下有袋類了。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哺乳動物的崛起是在恐龍滅絕之後,也就是距今6500萬年前以後。而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大型鳥類和爬行類的天下,終於到了距今約4200萬年前左右,整個的食肉目才開始了真正的進化。但是從距今約5300萬年前開始,澳洲大陸就開始與其他大陸慢慢脫離,到了距今3900萬年前,澳洲徹底與其他大陸分開。而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食肉動物們開始分化的關鍵期,比如貓科動物的祖先直到距今3000萬年前才出現。
所以,澳洲大陸與其他大陸分離之時,食肉動物們還處於進化的初級階段,它們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下慢慢進化,就沒有離開原本的大陸。等到2800萬年前,食肉動物們開始遷徙時,澳洲已經與其他大陸被海洋割開,因此,大多數的食肉動物都去不了澳洲了,最後只能是澳洲本土的有袋類動物慢慢進化出食肉動物,這就造成了澳洲獨特的動物特徵和單薄的動物種類。
總結
澳洲並不是沒有食肉動物,而是食肉動物的種類較少而已。但是從古至今,澳洲就沒有出現過犬科、貓科、熊科等主流的食肉動物,這是因為這些食肉動物在進化時,澳洲大陸就已經和其他大陸分開了,阻斷了物種間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