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為什麼缺少食肉動物?它的生物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

2020-12-05 科學獵奇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共同構成了地球上的七大洲,其中由於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被大陸覆蓋的國家,因此雖然澳大利亞屬於大洋洲,但是又被稱為澳洲,不過澳洲顯然不是七大洲之一。

從整體上看,食肉目下的猛獸(貓科、熊科、犬科等等)大都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以及南北美洲,而大洋洲和南極洲卻鮮有兇猛的食肉動物。相對來說,南極洲作為極點,異常的寒冷,缺少兇猛的食肉動物在情理之中。那麼,為什麼「有山有水有樹林」的大洋洲(包括澳洲)表面上看卻很少有食肉動物呢?我們簡單的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從大洋洲的地區我們不難看出,澳洲也就是澳大利亞是整個大洋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從面積上看,整個大洋洲的陸地總面積約為897萬平方公裡,而澳大利亞自己就佔了769萬平方公裡,約佔大洋洲陸地總面積的85.7%。因此,我們只需要弄清楚澳大利亞有沒有食肉動物就幾乎能代表整個大洋洲了。

澳大利亞有沒有食肉動物?

澳大利亞是食草動物的天堂,而且這裡的動物大都以有袋類動物為主。從澳大利亞的穴兔泛濫看,這裡確實適合食草動物生存,而且許多人認為就是因為澳大利亞缺少食肉動物,穴兔才能夠泛濫成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澳大利亞的食肉動物。澳大利亞的食肉動物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原著動物」,一部分是「外來動物」。而「原著動物」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已滅絕的動物,一部分是現存的動物。

01 澳洲大陸上已滅絕的「原著」食肉動物

其實從生物進化開始,澳洲就沒有被拋棄,相反的這裡曾經生活過許多的食肉動物,最具代表性的(已滅絕的)就是袋獅和袋狼了。作為有袋類動物天堂的澳洲,最具代表性的食肉動物當然也必須是有袋類了。其中出現在距今約200萬年前的袋獅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目前為止澳洲史上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根據已發現的袋獅化石看,袋獅的平均體長在1.5米左右,平均體重120公斤左右,最關鍵的是袋獅是哺乳動物中咬合力最強的存在(同比例下)。而且袋獅除了有一對大門齒外,也進化出了尖利的犬齒。不過,它並不是貓科動物,而是袋獅科動物。

袋狼。袋狼也是大洋洲獨有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它們曾經遍布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雨林和草原之上,但是隨著人類的崛起和獵殺,它們一度被逼到了塔斯馬尼亞島上,但是儘管如此,它們都沒有逃過滅絕的宿命。由於其身上長著類似於老虎一樣的斑紋,而且後來僅分布在塔斯馬尼亞島上,所以袋狼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從已發現的袋狼化石看,它們在距今約400萬年前就出現在了澳洲大陸上,比袋獅出現的時間都要早約200萬年。從外觀上看,袋狼有點像我們常見的犬科動物,它的體長平均在1.2米左右,體重平均在25公斤左右。但是袋狼與犬科完全不同,它屬於袋鼬目袋狼科。

袋狼最終滅絕的時間不到100年,而它的滅絕與人類的獵殺和另一種「入侵物種」有關。

02 澳洲現存「原著」食肉動物

雖然從食性上看,袋鼬以小型的哺乳動物為食算是食肉動物,但是它的體長只有15公分左右,所以算不上兇猛的食肉動物。除了袋鼬以外,現存的原著食肉動物就只剩下三種了,它們分別是:鱷魚、袋獾、巨蜥。

首先是巨蜥。在澳洲生活著一種大型的蜥蜴,它是現存世界上體型排名第四的巨蜥,有著2.5米的體長以及20公斤的體重,它就是眼斑巨蜥。作為澳洲本土最大的蜥蜴,眼斑巨蜥也是兇猛的食肉動物,與我們常說的科莫多巨蜥一樣,它的口腔中也含有大量的細菌和毒液,因此一旦被它咬傷,是有生命危險的。不過,與科莫多巨蜥不同的,眼斑巨蜥生性膽小謹慎,所以它們大都生活在人跡罕至的乾旱巖地之中,很難被人發現。

其次是鱷魚。作為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鱷魚的分布很廣,即使在生物種類較少且單一化的澳洲也不例外,在澳洲主要有兩種不同種類的鱷魚,它們是灣鱷和澳洲淡水鱷。灣鱷沒有必要說太多,因為它是現存最大的鱷魚,平均4.5米,最長7米的體長使得它成為了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之一。而澳洲淡水鱷雖然沒有灣鱷強悍,但是它也有著平均2米多的體長,一張布滿了利牙的血盆大口。不過,澳洲淡水鱷生性也比較的小心謹慎,一旦聽到異常的響動,它會立即跳入水中。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鱷魚在陸地上奔跑的速度由於受四條短腿的限制只能達到幾公裡每小時,而澳洲淡水鱷則不同,它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鱷魚,時速最快可達25公裡每小時,這就相當於每秒7米的速度。澳洲淡水鱷之所以跑這麼快,原因就是它跟其他的鱷魚奔跑姿勢不一樣,別的鱷魚都是四條腿一起奔跑,而澳洲淡水鱷則是兩條前腿蹬地,兩條後腿像前邁。

最後是袋獾。袋獾是現存唯一的有袋類食肉動物,也是澳大利亞獨有的一種動物,現存的袋獾僅分布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袋獾與袋狼一樣都是袋鼬目下的動物,不同的是袋獾屬於袋鼬科。雖然從體型上看,袋獾平均體長不足1米,體重只有8公斤左右,但是它生性兇猛,它們不但會獵殺小於自己體型的動物,還經常由於脾氣暴躁的爆發內鬥。其次,袋獾經常會發出刺耳的叫聲,因此它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惡魔

03 澳洲「入侵」的食肉動物

除了以上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外,在當下,佔據主要生態位的無疑就是入侵的食肉動物了,因為澳洲本土的食肉動物要麼滅絕,要麼在滅絕的邊緣,為入侵物種的泛濫提供了有利的生態位空缺。在澳洲主要的入侵食肉動物有兩種:澳洲野狗和狐狸。

澳洲野狗是距今約4000年前由東南亞地區的人帶到澳洲的,到現在已經分化成為了灰狼種下的獨立亞種了。而狐狸則是澳洲為了控制穴兔的數量引入的,但是尷尬的是,狐狸到了澳洲對穴兔不感興趣,反而對澳洲本土的有袋類食草動物產生了興趣。

綜上,澳洲從古至今都不缺少兇猛的食肉動物,無論是原著的還是入侵的在每個時期幾乎都沒有空白期。但是,拿澳洲的食肉動物的體型和種類以及數量與其他大洲比的話,確實顯得單薄了一些。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那麼,是什麼讓澳洲的食肉動物如此的「單薄」呢?

我們這裡說的單薄是指體型和種類,相比其他大陸上,熊科、貓科、犬科、鼬科等均勻分布的情況來說,澳洲的本土食肉動物除了鱷魚和巨蜥外,就剩下有袋類了。其實,這也難怪,因為哺乳動物的崛起是在恐龍滅絕之後,也就是距今6500萬年前以後。而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大型鳥類和爬行類的天下,終於到了距今約4200萬年前左右,整個的食肉目才開始了真正的進化。但是從距今約5300萬年前開始,澳洲大陸就開始與其他大陸慢慢脫離,到了距今3900萬年前,澳洲徹底與其他大陸分開。而這個時間節點正好是食肉動物們開始分化的關鍵期,比如貓科動物的祖先直到距今3000萬年前才出現。

所以,澳洲大陸與其他大陸分離之時,食肉動物們還處於進化的初級階段,它們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下慢慢進化,就沒有離開原本的大陸。等到2800萬年前,食肉動物們開始遷徙時,澳洲已經與其他大陸被海洋割開,因此,大多數的食肉動物都去不了澳洲了,最後只能是澳洲本土的有袋類動物慢慢進化出食肉動物,這就造成了澳洲獨特的動物特徵和單薄的動物種類。

總結

澳洲並不是沒有食肉動物,而是食肉動物的種類較少而已。但是從古至今,澳洲就沒有出現過犬科、貓科、熊科等主流的食肉動物,這是因為這些食肉動物在進化時,澳洲大陸就已經和其他大陸分開了,阻斷了物種間的交流。

相關焦點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有人說:「食草動物的祖先是食肉動物,食肉動物的祖先卻不是食草動物」。對於這個說法,我認為:也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所有的哺乳動物有著共同的祖先,它們就是羊膜動物的演化支之一-合弓綱動物。之後合弓綱有演化出了盤龍目,其中的盤龍目下的真盤龍亞目再次演化才有了獸孔目。獸孔目再次演化形成了哺乳綱。那麼,按照這個演化關係,哺乳綱的直系祖先是獸孔目。
  • 沒有獅虎豹和狼群的澳洲,最厲害的食肉猛獸是什麼動物?
    導讀:沒有獅虎豹和狼群的澳洲,最厲害的食肉猛獸是什麼動物?仔細分析下來,澳洲似乎還真沒有什麼猛獸,這裡既沒有獅虎豹,也沒有狼等猛獸,勉強算下來的話,只有袋鼠最兇猛了。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寶級動物,長得五大三粗,實力也很強,特別是它的尾巴,橫掃過去的話估計能夠打斷人類的肋骨。不過即便是袋鼠再怎麼兇悍,它也是吃素的所以在性格上面並沒有食肉動物那麼兇,攻擊性也沒有那麼強,根本不能用猛獸來形容它們。
  • 澳洲動物很特別,其它地區都沒有,它們是如何實現獨立演化的?
    後來,陸板塊開始分裂,北部大和南部陸開始獨立開來,之後,組成南部大的印度板塊、南極洲板塊以及澳洲板塊又再次出現了分離,分離過後,印度板塊向北部漂移和北部大陸融為了一體,而南極洲和澳洲繼續向南漂移,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版圖。既然一開始,所有的動物都在同一塊大陸之上,那麼為什麼後來大洋洲的動物會與其它地區的動物截然不同呢?這就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了。
  • 超過75%大型食肉動物正在消失
    (文/Jeremy Hance)世界上的頂級食肉動物正面臨著大麻煩:近日《科學》雜誌上一篇綜述論文得出了這一結論。考察過31種大型食肉動物(體重超過15千克)之後,研究者發現它們當中的77%數量正在減少,而且半數以上已經失去了曾經活動範圍的大半。事實上,就在關鍵研究發表之前僅僅幾天,基因獨特的西非獅子可繁殖的成年個體數量已經降到了250隻。
  • 為什麼澳洲會出現像袋鼠這樣的有袋動物?
    如果你仔細觀察澳洲的生物,你會發現,澳洲的哺乳類生物演化路線和別的生物不太一樣。其他大陸的哺乳類幾乎都沒有育兒袋,唯獨澳洲的哺乳類,演化出了育兒袋,除了我們常見的袋鼠外,還有:考拉、袋熊、袋狼等。據研究發現,澳洲的有袋類生物超過250多種,這些有袋類生物在澳洲佔據著主要生態位,然而在其他地方很難見到有袋類生物,這是為什麼呢?澳大利亞的環境和其他大陸有什麼不同嗎?想要了解這個秘密,我們需要從生物演化路線找出答案。
  • 食草動物改吃肉?澳洲母牛嘴裡叼著一隻蛇,這意味著什麼?
    食草動物改吃肉?澳洲母牛嘴裡叼著一隻蛇,這意味著什麼?動物界內的生物分工不同,導致它們的生活習性不同,比如一些食肉動物,它們註定和植物沒有關係,食草動物不可能輕易吃肉。前段時間,一名工程師竟然意外發現澳洲的母牛竟然吃蛇,這是他從來沒有見到的一面,母牛好像特別享受吃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食草動物開始吃蛇呢?母牛吃蛇這位工程師將這張照片上傳到網絡上,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根據照片我們知道了母牛吃的蛇叫沙蟒,雖然是一條無毒的蛇,可是為何會出現在母牛的嘴裡呢?
  • 人類為什麼以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為食?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看到飯桌上的食物大多種類是雞鴨鵝豬等食草類動物,而看不到老虎和獅子等食肉類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好好聊一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食草類動物自身性格比較溫順,攻擊力較弱,易於被人類馴服。漸漸地在人類整個進化的歷程中,人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通過基因延續下來,形成當今我們所看到的進食方式:多以食草類動物為主。
  • 人類的遠古祖先也是食草生物,為什麼眼睛卻跟食肉動物一樣?
    地球是一個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植物一類是動物。而在動物的世界裡又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食草型動物,一類是食肉型動物。這兩類動物大自然對它們的待遇也是差不多的,食草型動物有自己的優勢同樣也有自己的劣勢,從生物鏈的結構來看,食草型動物是以植物為食,而植物是整個生態鏈中最底層的生命,食草型動物是上一層的生命。
  • 大熊貓由食肉進化為食草動物,有沒有相反進化的動物?
    有人說:大熊貓從食肉動物進化成了食草動物,是退化了。其實,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因為大熊貓雖然主要以竹子為食,但是竹子並不是大熊貓的全部,在大熊貓的食譜中約有1%的食物還是肉食性的。那麼,大熊貓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食性改變呢?有沒有從食草進化為食肉的動物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兩個問題。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在自然界中,食草動物們確實大都處於食物鏈的底層,它們整天過著提心弔膽的生活,甚至有些食草動物剛生下來,還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就成為了食肉動物的食物。那麼,為什麼食草動物沒有進化到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程度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食草動物遇見食肉動物,為什麼不進行反抗,而是選擇四散逃跑?
    地球是一個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除了智慧生命人類之外,還有數百萬種各種各樣的生物存在。其中植物和動物是自然界最普遍的兩種生命,植物的存在除了能夠調節地球生態系統之外,它另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滿足食草動物的能量需求。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動物也分為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其中食草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是遠超過食肉動物的,比如羊,雞,兔子,野豬等都屬於食草動物,而狼,獅子和老虎等則屬於食肉動物。
  • 澳洲發現大型食肉恐龍 足跡達80釐米
    澳洲發現的新型食肉恐龍高三米,後側的剪影為暴龍(澳洲廣播公司圖)古生物學家安東尼·羅米利奧(Anthony Romilio)表示,一種腳印達80釐米長的恐龍的發現使澳大利亞在恐龍研究領域躋身世界前列。羅米利奧博士稱:「我一直想知道澳洲的大型食肉恐龍到底在哪裡。」
  • 澳洲野兔泛濫,調查後發現竟是近親繁殖,為何沒有滅絕?
    澳大利亞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環境,這裡的生物經過漫長的進化,形成了獨特的生物種類。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封閉性,也讓澳洲大陸的生態系統非常脆弱,一旦有外來物種入侵,往往都是災難性的。比如說,英國人帶到澳洲的兔子,到了今年已經成為一大災害了。
  • 袋鼠為什麼會在澳大利亞泛濫?有什麼動物可以制約袋鼠?
    但是,袋鼠生活在澳大利亞,這是一個缺少能夠威脅到袋鼠的食肉動物的地方。再加上澳大利亞的面積大,人口少,野生環境較多,所以,最終使得袋鼠的數量逐漸地擴大到了泛濫的地步。什麼動物能夠制約袋鼠的數量?其實,袋鼠的數量急劇增加是從20世紀開始的,這是因為早在20世紀以前,有食肉動物控制著袋鼠的數量。
  • 為什麼陸地上食草動物的體型,比食肉動物更大,海洋卻恰恰相反?
    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動物是北極熊,體重約為400公斤-800公斤,遠遠不如大象的體重。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在陸地上,食肉動物的體型會比食草動物的體型更小一些呢?陸地上,食草動物為什麼比食肉動物體型大?事實上,陸地上食草動物更大的原因在於兩者的食物。
  • 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為什麼只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卻很少吃?
    朋友們,你有沒有發現似乎我們人類只吃食草類型的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如此呢?讓我們簡單地看下食物鏈就知道了。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而這個定律也被稱為熵增原理。
  • 人為什麼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除了魚類外,人類很少吃食肉動物的肉,我們平常吃的肉類要麼是食草動物,要麼是雜食動物,很少直接以食肉動物為食,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牛是食草動物,它的食物是植物,即使植物身上攜帶病毒,也不會輕易傳染給動物,比如:危害植物界的黃枯病,很難造成動物感染。因此,人類食用食草動物相對而言比較安全。
  • 食草動物都怕食肉動物,河馬為什麼不怕鱷魚?
    食草動物作為食物鏈中較為低級的動物,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淪為食肉動物的獵物。然而有些動物就比較特別,河馬就是其中的一例。一般認為,河馬是純素食主義者,但是身為食肉動物的鱷魚卻不敢輕易招惹它們。為什麼食草的河馬不怕食肉的鱷魚?我們來簡單討論一下。
  • 當山中缺少虎豹等大型捕食者後,食草動物正慢慢改造環境
    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各種中小型的動物,包括袋鼠在內。袋狼最開始出現於距今400萬年前的澳洲大陸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這裡最常見的捕食性食肉動物,與袋獅一起被稱為「澳洲食肉雙傑」。很可惜的是在距今5萬多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火焚毀了大部分的原始森林,在這裡定居,過上了刀耕火種的生活,而這種生活直接導致當時澳洲大部分食肉動物絕跡,其中就包含袋獅。
  • 為什麼野生食肉動物吃生肉,不怕寄生蟲呢?
    而在自然界,大量的野生肉食性動物,它們並沒有人類使用火烹飪食物的能力,所吃掉的肉食都是生的,為什麼感覺它們不怕寄生蟲呢?實際上,無論是人類也好,野生肉食性動物也罷,沒有哪一種動物是不害怕寄生蟲的,只不過由於它們或多或少地擁有著一些規避性的「本領」,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寄生蟲的危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