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錢財,認人為兄,佛經中說的這種人,真是可悲可笑

2020-12-03 瀟湘莫大

到現在為止,東臺依舊覺得《百喻經》算是佛經中最通俗易通的一部,通過一些比喻的故事,深入淺出的將佛理告訴自己的信徒。

東臺不是佛教徒,但從這部佛經中也看到很多有趣而意義深遠的內容,所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今天要聊的是《百喻經》裡的「認人為兄喻」,這種人只要和大家一聊,可能都會覺得太常見了,但像《百喻經》一樣,將這種現象和人剖析得如此深刻的,恐怕不多。

鎏金佛像

原著用的是文言文,為了方便一些沒有古文基礎的讀者老爺太太閱讀,東臺就用大白話來講吧。

說古時候有一個人,非常有智慧,又很有錢(估計可能還長得很帥),認識他的人都對他非常推崇。這個時候,有一個愚人,便到到處說這個又有智慧又有錢的人,是他的兄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個愚人發現,和這個人扯上關係以後,總能得到一些別人的錢財。

到了後來,這個有智慧的人去外面還一些欠債,正好被這個愚人看見了,於是愚人就到處說,這個人不再是他的兄長了。寫到這裡,東臺心裡就兩個字「呵呵」,看來古往今來,這種人不會少。

神通法眼

於是很多人就問愚人:「你真是一個愚蠢的人,要使用錢財的時候,就說人家是你的兄長,為什麼等到人家要去還債的時候,你又否認人家,說不是你的兄長呢?」

愚人理直氣壯的說:「我想要他的錢財的時候,我可以認他當我的兄長,但實際上他不是我的兄長,現在他要還那麼多的債,我當然要告訴別人,他不是我的兄長,難道這樣不對嗎?」

撰寫佛經的高僧在這個故事後面點評:那些不肯自己修行的人,聽到別人精妙的佛理,就說是自己說的,無非是想通過這樣的形式,獲得被人供養的機會。等到別人要他去踐行這些佛理的時候,他又只好說這些佛理是別人踐行的,自己並不願意去實踐。這樣的人,就和那個認人為兄的愚人,又什麼區別呢?

故事講到這裡,相信很多讀者老爺太太都是會心一笑。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比比皆是。想要達到一個目的的時候,往往會和很多人去「借」一些東西,也不管人家是否願意,比如名氣啊、學識啊、人脈啊等等等等,凡是自己用得上的,統統拿過來就用,一旦覺得利用過了,或者發現可能會惹上麻煩了,就火急火燎的撇清關係,到處廣而告之,生怕沾染上半點麻煩。

其實這些「借」來的東西,終究都不是自己的東西,無論怎麼使用,都屬於不了自己。就像官場現形記裡的那個小吏,一下吹噓自己家有人在京城當官,一下又矢口否認沒有這樣的親戚,變來變去,在旁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小丑罷了。

這個世界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財富裝在自己的口袋裡,將學識和智慧裝在自己的腦袋裡,這才是一種最踏實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可以叫做「安全感」!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世界對我們來講,還算是很公平的,為什麼?我們都只有一輩子,或許有人活得窮困潦倒,有人活得春風得意,有些人活得非常有意義,有些人卻碌碌無為,但這一些絕不是世界給的,而是我們每個人在不斷的選擇和不斷的取捨之間得到的。

寒門的子弟,通過努力,衣錦還鄉的很多。富貴之家的子弟,不思進取,坐吃山空的更是多於過江之鯽。可千萬不能學「認人為兄喻」的這個愚人,搞到最後,只留個笑柄給世人。

相關焦點

  • 《知曉天空之藍的人啊》:告別胃痛,誰說井底之蛙就肯定是可悲的
    這部電影包含的情感特別豐富,小編一條一條地說。首先我印象最深的臺詞就是小葵對小茜的那一通咆哮,在小葵眼中自己的姐姐為了自己放棄了去東京,留守在這個小地方實在太不值得了。如果現實中有像小茜這樣的人,估計會成為別人眼中的井底之蛙吧?一輩子固守在一個小地方,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真的很可悲。但是編劇通過小茜的態度回應了大家,誰規定井底之蛙就一定是可悲的?小編發現小茜從來沒有把小葵當成一種累贅和枷鎖,在她的眼裡,小葵就是自己的驕傲。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熱衷於這種面孔的中國人是可悲的」
    「熱衷於這種面孔的中國人是可悲的」 2020-12-02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佛經中說:菩薩被人辱罵時,是怎樣應對的?
    而菩薩被人辱罵時,又是如何應對的?皆仁遇到別人無端辱罵自己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接懟回去。但是對於菩薩來說,卻有其作為佛子的應對方式。我們一起來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說道:如果有人用極為惡毒的言語肆意謾罵菩薩,菩薩聽了之後,不應該馬上放縱自己的情緒生起嗔心暴起發惡,而是做如下的觀察:剛剛謾罵的人是誰?而受謾罵者又是誰?這兩具身軀的各各十二處——眼處見色、耳處聞聲、鼻處嗅香、舌處嘗味、身處覺觸、意處知法——而在眼處觀察實非是我。如果非我,那在他眼處是誰的過失呢?
  • 為什麼佛經上說業障重的人口味比較重?
    人很多時候,會受到業障牽引,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說,有些明星,喜歡整容,把下巴整的尖尖的。大家都覺得這是美的。按照藥師法門講,下巴是晚年的糧倉,這樣子晚年就不好。業障導致的錯誤判斷很可怕吧。有的人會認為吃素沒有營養,就一定要吃肉。這也是錯誤的判斷。修行修身,一定要吃素。色身清淨後,一定不會想要吃肉,而且色身比較清淨的人,口味是很淡的。黃帝內經講,味淡上升,味重下沉。 這個和楞嚴經道理倒是有些相通。一個人口味太重了,很容易墮落到惡道,惡道的口味就是很重的。比如貓吃鹹魚,狗吃大便。某些餓鬼,甚至以廁所的大便為食。 這個在佛經也有記載。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只有真正脫離自心構建的假象束縛,才能看透一切因緣和合,並不受其所迷。
  • 從佛經中的「共命鳥」,得來的感悟
    大多數了解佛教的人都知道提婆達多這個名字。提婆達多和阿難一樣,是佛陀的堂兄弟。由於提婆達多經常性地和佛陀作對,所以在《百業經》等佛經中提婆達多出現的頻率很高。根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犯有「五逆」,不同的版本所記載的略有出入,概括起來如下:1、投石器迫害佛陀。2、投下大石想砸佛陀,石頭碎片傷佛足而出血(出佛血)。3、放狂象害佛陀。4、至死比丘尼。
  • 佛經中所說的「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
    在佛經中,佛陀曾經開示過極樂世界的一些情況。在極樂世界裡,一切眾生都清淨無染,沒有任何煩惱。裡面的眾生都有無量福,都享受著無量福。甚至想要什麼,一動念,就會「現在其前」。這種事情,對於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 人們常說「六親不認」是哪六親?「人有三急」又指哪三急?
    其中,自然就有小編今天要說的。人們常說「人有三急」,你知道是哪「三急」嗎?人們還常說「六親不認」,你知道是哪「六親」嗎?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兩種說法的意思,但並不一定明白這「三急」和「六親」的含義。今天,小編就來解釋一下,這兩種說法的含義,看完你就明白了。關於「人有三急」的「三急」,有三種說法。其中說法流傳最廣的是指尿急、便急、屁急。
  • 為什麼有些人聽聞佛經會流淚呢?
    聽聞佛經會流淚者,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宿世薰習的緣故在《佛說兜調經》中曾經說過:如果後世有人在讀誦經典,或者聽聞他人念誦經典的時候,心中感到莫名的悲傷、汗毛豎起、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樣的人,往往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得聞該經典,今生重遇,所以悲欣交集。
  • 「人不風流皆為貧」,《增廣賢文》句句戳中人心!
    【解說】 人和人之間的相識應該總好像是乍見面似的,這樣到老年就不會產生怨恨之心了。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解說】窮人住在鬧市也沒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會招來遠方親戚。有誰背後不被別人議論,哪個人在人前不議論他人?
  • 佛經中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
    佛經裡面的文字,只要不是文盲,這些文字大家都認識,但是形成佛經,整篇地閱讀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多數人總是說讀不懂,其實早期接觸佛經,就是讀文字,文字熟悉之後,裡面的內容慢慢就會懂,這裡懂會讓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發現佛法的美妙。
  • 李洱《應物兄》中的人物聲音及其他
    拿應物兄來說,他的明言與暗思嚴重衝突。私域範圍內第一人稱的自言與腹語往往合其所想,而只要在公共領域發聲,真實性就大打折扣,真話往往到了嘴邊又咽到肚子裡,或說出來只有自己能聽到而不肯被別人聽到半句,於是「他聽見自己說」「他都不敢相信是自己說出來的」這種暗示身心分裂的表述多次出現。
  • 「人有三急」,哪三急?「六親不認」,哪六親?我們的理解粗淺了
    「三急」還有另外一種解釋,人有三急指的是內急,性急和心急,內急其實就是我們上文說到的個人排洩問題;性急一方面指一個人的性格急躁,性子比較著急,一方面指夫妻之間新婚燕爾,乾柴烈火,著急享受魚水之歡;心急則是指一個人內心焦灼,心急如焚,這種情況多是在等人或是等待一些事情結果的時候才會有出現。
  • 「錢財」在古代都有哪些雅稱和別號?其中蘊含著哪些典故?
    但中國人又普遍含蓄,雖然愛錢,但直接提錢又覺得自己粗俗不已,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君子說「錢」,也是有著自己的門道兒,為錢財取了不少的雅稱和別稱,當然,對「錢財」起的具有諷刺意味的別稱要多於雅稱。
  • 傷感的句子:最可笑的是奮不顧身愛的人,最後都成了別人的愛人
    傷感的句子:最可笑的是奮不顧身愛的人,最後都成了別人的愛人姑娘別信別等別哭別念別夢別想別憶別說別疼別回別愁別愛記住那只是夢別多情。他日,若被萬箭穿心,我認。但你要記得,傷害過後,再無原諒。人海中,無意的回頭,是什麼樣的風景,讓你紅了雙眼。你不知道為什麼你的青春為什麼都要看著。你的愛人。信陽和夢。繞著你跳了世上最美的圓舞曲。而後頭也不回地走掉。你所在的世界。只允許你用單薄的青春背負摧毀世界的重量。隻身行走在劃傷青春的現實荊刺中。當青春被凌遲得無法復原。夢如魂魄般離開刑場。從此蟄伏在書本和歌曲中。
  • 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釋迦對彌勒菩薩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是要彌勒菩薩從唯識的角度作出覺悟的相應表率來。把「佛」字理解為表示尊稱的名詞,非但不能平息紛錚,反而卻會加劇紛錚。為什麼呢,因為都會認為各自所推崇的佛經是一部佛說真經,經中所開示的佛義就是無上的真諦,於是也就容不得另見於其他經典中的世尊開示了。那麼在釋迦當年的囑咐本意中,「佛」字一定不會是一個尊稱名詞,「世尊」才是對釋迦的尊稱之詞。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佛門聖地乃不染紅塵之處,僧人參得禪意,悟到人生的真諦,著成佳作在世廣為流傳。書中內裡豐富,用作取名即是絕佳。男孩一定仙風玉骨,女孩也是仙氣十足。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釋淨空:讀佛經、聽佛經,很多人都在胡思亂想!
    我們薰習的時間太少,所以聽了不開悟;不但不開悟,聽了還胡思亂想,以自己的意思猜測佛經教的意思,全都猜錯了。這是在修學過程當中,沒有善知識教導你。佛在《華嚴經》與《大智度論》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智慧的人,沒有辦法解佛的意思。為什麼?世間人讀佛經、聽佛經,都是胡思亂想,以為自己懂,其實差錯太大了,他哪裡懂!
  • 學佛為何要先來讀佛經
    心之秘發表的很多文章,多數都是勸人來讀佛經的,有些人認為我整天叫人讀佛經,這是一種偏執;有的人則說,佛經我讀,可是讀不懂;還有人說八萬四千法門,隨便哪種方法都可以……。其實,關於這些問題,我在前面的文章中都有提到,也講了很多為什麼要去讀佛經,乃至有些人,一直叫我要用通俗的話語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