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東臺依舊覺得《百喻經》算是佛經中最通俗易通的一部,通過一些比喻的故事,深入淺出的將佛理告訴自己的信徒。
東臺不是佛教徒,但從這部佛經中也看到很多有趣而意義深遠的內容,所以拿出來和大家分享。
今天要聊的是《百喻經》裡的「認人為兄喻」,這種人只要和大家一聊,可能都會覺得太常見了,但像《百喻經》一樣,將這種現象和人剖析得如此深刻的,恐怕不多。

原著用的是文言文,為了方便一些沒有古文基礎的讀者老爺太太閱讀,東臺就用大白話來講吧。
說古時候有一個人,非常有智慧,又很有錢(估計可能還長得很帥),認識他的人都對他非常推崇。這個時候,有一個愚人,便到到處說這個又有智慧又有錢的人,是他的兄長。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個愚人發現,和這個人扯上關係以後,總能得到一些別人的錢財。
到了後來,這個有智慧的人去外面還一些欠債,正好被這個愚人看見了,於是愚人就到處說,這個人不再是他的兄長了。寫到這裡,東臺心裡就兩個字「呵呵」,看來古往今來,這種人不會少。

於是很多人就問愚人:「你真是一個愚蠢的人,要使用錢財的時候,就說人家是你的兄長,為什麼等到人家要去還債的時候,你又否認人家,說不是你的兄長呢?」
愚人理直氣壯的說:「我想要他的錢財的時候,我可以認他當我的兄長,但實際上他不是我的兄長,現在他要還那麼多的債,我當然要告訴別人,他不是我的兄長,難道這樣不對嗎?」
撰寫佛經的高僧在這個故事後面點評:那些不肯自己修行的人,聽到別人精妙的佛理,就說是自己說的,無非是想通過這樣的形式,獲得被人供養的機會。等到別人要他去踐行這些佛理的時候,他又只好說這些佛理是別人踐行的,自己並不願意去實踐。這樣的人,就和那個認人為兄的愚人,又什麼區別呢?
故事講到這裡,相信很多讀者老爺太太都是會心一笑。我們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也比比皆是。想要達到一個目的的時候,往往會和很多人去「借」一些東西,也不管人家是否願意,比如名氣啊、學識啊、人脈啊等等等等,凡是自己用得上的,統統拿過來就用,一旦覺得利用過了,或者發現可能會惹上麻煩了,就火急火燎的撇清關係,到處廣而告之,生怕沾染上半點麻煩。
其實這些「借」來的東西,終究都不是自己的東西,無論怎麼使用,都屬於不了自己。就像官場現形記裡的那個小吏,一下吹噓自己家有人在京城當官,一下又矢口否認沒有這樣的親戚,變來變去,在旁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小丑罷了。
這個世界上,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財富裝在自己的口袋裡,將學識和智慧裝在自己的腦袋裡,這才是一種最踏實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可以叫做「安全感」!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世界對我們來講,還算是很公平的,為什麼?我們都只有一輩子,或許有人活得窮困潦倒,有人活得春風得意,有些人活得非常有意義,有些人卻碌碌無為,但這一些絕不是世界給的,而是我們每個人在不斷的選擇和不斷的取捨之間得到的。
寒門的子弟,通過努力,衣錦還鄉的很多。富貴之家的子弟,不思進取,坐吃山空的更是多於過江之鯽。可千萬不能學「認人為兄喻」的這個愚人,搞到最後,只留個笑柄給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