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騰訊,右手阿里,這個咖啡連鎖品牌叫板星巴克

2020-12-03 新零售商業評論電子版

作者:章蔚瑋,新零售商業評論編輯

「技術紅利能否超越時間紅利,實現彎道超車?」

自從瑞幸暴雷,放緩其激進發展的腳步之後,尋找下一個「瑞幸」的聲音就不絕於耳。被瑞幸激發的國內咖啡消費市場,不能只有一個星巴克。

醒目的紅色楓葉,甜度超高的楓糖拿鐵,配上獨特的天趣球,去年才進入中國市場的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簡稱Tims),正在讓越來越多的國內消費者記住這個新進品牌,但依靠的不僅是美食與咖啡,而是一場數位化創新革命。

如果說,這是一場「實驗」,那麼Tims想要測試的是:技術紅利能否超越時間紅利,實現彎道超車。

左手騰訊,右手餓了麼

2019年2月,一家頂著醒目紅色楓葉logo的咖啡連鎖品牌低調入駐上海人民廣場。

2020年5月,當瑞幸被曝財務造假,深陷質疑與自辯的泥潭難以自拔之時,這家號稱「北美傳奇咖啡館」的咖啡連鎖品牌,因獲得騰訊獨家投資而引起了大眾的「集體」好奇。

一進一退之間,原本還「名不見經傳」的Tims,很快被推到了聚光燈下。這樣的機會,對於許多初入中國市場的洋品牌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Tim Hortons創立於上世紀60年代,是加拿大的國民咖啡品牌,低廉實惠的價格,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門店,幾乎成為了地方性標識,其獨特的點餐用語「double double」(指一份咖啡加雙倍奶和糖)更是被收錄進加拿大牛津詞典。

但這一切並不代表Tims一定能順利進入文化風俗、口味偏好截然不同的中國市場,尤其是在星巴克門店遍布大街小巷、各種精品咖啡店林立街頭、新銳網際網路咖啡迅速崛起的時候,這家老牌咖啡品牌要如何後來者追上?

但零售君發現,Tims的打法非常有意思,在進入中國之初,它並不急於擴張線下網點規模,而是火速與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組建戰隊,全方位鎖定線上線下「雙維度」用戶流量池。

在2019年9月16日,Tims悄然上線餓了麼,藉助餓了麼的渠道,Tims開始在線上「跑馬圈地」。隨後又與美團達成合作。

今年5月,Tims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線上會員規模已經達到100萬,而線下門店數還未超過50家,據Tims中國區CEO盧永臣介紹,中國區30%的銷售是來自線上。

「我們在線下開一家店,大約能夠觸達周圍三公裡內的1萬名新客戶,增加了線上外賣渠道之後,一家店平均就能觸達2萬到3萬名新客戶,幾乎翻了3倍。」

Tims創新事業部總經理夏淵向零售君介紹說,對於Tims而言,要在一個新的城市發展,就需要更多元的品牌展示渠道,來獲取更多新客。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8月,Tims咖啡在餓了麼上的註冊會員超過90萬人。

從騰訊到餓了麼,這家初來乍到的傳統連鎖品牌,將流量生意玩得風生水起——餓了麼渠道的功能是品牌展示、提升客戶體驗、提高商品履約效率;騰訊旗下的小程序、公眾號、營銷廣告則負責品牌展示和露出,「這兩者都為Tims這一品牌能快速進入中國消費市場,帶來不同緯度的效益」。

最新數據顯示,Tims將繼續和阿里合作,成為第一批推出阿里聯名會員卡的商家。聯名卡業務將幫助品牌根據其新老客戶的不同消費習慣,垂直運營用戶;之後,Tims還將繼續打通美團平臺會員體系。

一手牽騰訊、一手牽餓了麼,這家在全球擁有5000家門店,發展歷史比星巴克更長的咖啡連鎖品牌,正在中國進行一場全新的本土化實驗——在門店規模尚未跑起來的情況下,「借道」國內發達的流量渠道,迅速收割一批高黏性用戶。

「在團隊初生時先注入數位化基因,這比給我們能帶來多少流量生意更重要。」在夏淵看來,當下顧客的消費習慣,已經從線下的單一環境變換到了一個「雙維度」的環境,「未來三五年,它還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到那個時候,真正有基因、有底層建設的企業才有可能彎道超車。」

這場在中國進行的數位化實驗,或許將帶動Tims在全球的數位化進程。「Tims在加拿大的門店密度非常大,所以對整個線上的能力沒有那麼依賴,而中國的國情推動了Tims的數字基礎建設的進程,將成為全球的一個模板。」

線上流量是否迎來洗牌?

「你把整個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他的想像是非常大的。」據夏淵介紹,數位化讓Tims看到未來更大的發展空間與可能性。

舉個例子,火車抵達的一剎那,列車上會有一部分乘客需要餐廳、點心,甚至咖啡,如果有服務平臺可以準確預測到用戶的需求,進行信息推送,讓用戶能夠提前預定餐品和咖啡,在顧客到達門店時,就能隨時取走,免去了搜索店鋪和排隊等候的痛苦。這樣近乎「完美」的服務,很難不讓人產生信賴和黏性。

但類似充滿想像空間的智能化營銷和服務,必須建立在平臺掌握的用戶畫像高度精準的基礎上,而這一切離不開完善的數位化基礎建設。

把門店更精準的開設在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而不僅僅是靠規模化的『店海戰術』。」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進入市場之初就開始布局數位化的品牌,Tims在整體組織架構設置和管理上必須更匹配數位化方向,才能更靈活地使用數位化這個未來經營的工具。

據夏淵介紹,在進入中國之初,他們在IT、市場營銷部門分別建立了線上和線下兩組團隊,其中,線上團隊的組織架構中清晰地劃分了公域、私域流量運營,以及完整的會員運營團隊。對於餐飲企業而言,這是一個「線上架構較為完整」的團隊。

線上線下綜合運營,是Tims運營的主基調。目前,Tims基本打通了線上、線下的會員數據,形成消費閉環的同時,也為更精準的用戶畫像提供了基礎。

回顧Tims的競爭對手星巴克,2011年開始在中國市場急速擴張,目前在中國的門店數已經超過3789家門店。除了瑞幸,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數量一度超過麥當勞,僅次於肯德基和沙縣小吃。在2018年前,星巴克連續十年的財報會議上,中國市場都是CEO必須拿出來反覆提及的亮點。

然而,進入2018年後,星巴克傳統的開店模式就變得很難奏效了——那些選址在老門店附近的新門店,由於高重疊度,彼此激烈競爭,再加上人工成本、顧客駐留時間增加等因素,導致公司銷售額增長緩慢。

在2017/2018財年的第二季度,星巴克的營業利潤為7.73億美元,同比下跌17%。針對星巴克的股票預期,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把目標價從72美元下調至59美元。各方因素促使星巴克決定,放慢開店步伐。

而在中國,星巴克的數位化腳步明顯落後於其猛烈開店擴張的步伐。2016年12月,星巴克和騰訊達成合作,在中國市場,星巴克門店正式啟用微信支付;2017年9月,星巴克中國大陸近2800家門店開始接受支付寶付款。入華17年,星巴克才藉助上述兩大行動支付的接入,完成行動支付的布局。

到2018年,星巴克最終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新零售全面戰略合作,其外送服務「專星送」開始在北京和上海試運行。

此時的星巴克真正開始了咖啡線上化,但它的短板已經很明顯:門店消費行為沒有充分的線上化、數據化,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更充分的數據挖掘。

而在那個時期,國內已經有一批咖啡新零售公司開始嘗試,通過線上運營獲得線下用戶的消費數據,包括喝過多少杯、對咖啡是否敏感、是喜歡荔枝口味還是玫瑰口味、經常點一杯還是兩杯,等等。依據用戶的偏好為每個用戶打消費標籤,提供給他們需要的商品。

當時有專業人士認為,星巴克在新零售方面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創新措施,才能抓住未來市場。

按照數位化進程看,後出場的Tims僅僅比星巴克晚了兩年,雖然Tims目前在中國的體量更小,但在數位化布局上,沒有星巴克那麼多歷史門店改造帶來的轉型壓力。一旦數位化運作成熟,很難說,Tims會不會實現一場彎道超車。

有分析人士提出,從品牌、供應鏈、規模化經營連鎖門店的經驗,再加上數位化等幾個維度看,Tims的確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星巴克最有力的競爭對手。

未來咖啡連鎖大暢想

根據官方信息,Tims計劃未來10年內,在中國開設1500家門店。而提出這個數據的依據是,另一家餐飲連鎖漢堡王,它在中國的發展速度證明了10年內布局1500家線下店沒有問題。

「實際速度可能會比預期的更快。」夏淵告訴零售君,Tims不會像瑞幸那樣單純追求開店速度,但也不會放棄線下布局。

Tims目前正在規劃,如何在不同場景下開設相匹配的業態形式,從社交屬性的大型門店,到自取、外賣為主的小型門店,如何準確定位、布局……對於這些,Tims已經開始通過已有數據建立模型。其中,小型的Tims Go已經出現,從選址、功能上都能看到不少瑞幸咖啡的影子。

在瑞幸遭遇滑鐵盧時,Tims出現在了公眾視野中,恰好對標了瑞幸原有的20~30元的咖啡消費市場區間。有業內人士提出,Tims是在模仿瑞幸的打法。對於這樣的說法,夏淵沒有直接否認,他說,瑞幸的確給了他們關於未來咖啡連鎖業態如何發展的一些啟發。

「有的時候,光談一杯咖啡,市場很小,但是如果從衣食住行全面打通的場景看,如何在細分市場,做到最便利、最高效,將是未來餐飲連鎖競爭的關鍵。」在夏淵看來,對於咖啡連鎖而言,未來可以想像的空間是按照場景、人群,來拉伸賽道的寬度,比如辦公室、高校就是他們在考察的重要場景。

是否可以做成一個辦公室場景下的客戶服務類別?在夏淵的預想中,所謂的辦公室場景,除了將門店開進辦公樓之外,還可以通過將不同的OA系統與不同企業的後臺打通,從而為企業客戶進行團隊服務。

當然,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不僅僅是售賣一杯咖啡,而是融入人們衣食住行中的一個環節,並且如何與其他環節完美配合,是Tims試圖做到的。

「最新的數據裡,上海一個城市已經有7000多家咖啡館,容量是很大,但能不能做成,取決於你的定位、產品、品牌是否對用戶有吸引力。」盧永臣曾在Tims初進入中國,接受媒體採訪時這麼說。

目前來看,這場試圖通過數位化在中國市場開疆擴土的實驗才進行過半,成敗未卜,對於這家敢於吃螃蟹的咖啡連鎖品牌的明天,可以期待。

相關焦點

  • 中國咖啡市場攪局者:做到「不是星巴克」,才能挑戰星巴克
    8月初,一場來自咖啡業與網際網路電商的巨頭「聯姻」獲得了極高的關注度,給今年持續上演的中國咖啡市場「大戲」加入了新的劇情。8月2日,星巴克與阿里巴巴宣布達成三年戰略合作。星巴克將在阿里旗下餓了麼外送平臺和盒馬鮮生門店開展咖啡外賣服務,並將會員數據開放給阿里,利用阿里的支付、物流和新零售技術擴大客流、提升服務便利性和新鮮感。
  • 印尼除了星巴克咖啡還有哪些連鎖咖啡店
    在印尼,除了大家最熟悉的星巴克咖啡,還有其它幾個大的咖啡連鎖是我們幾乎沒聽說過的。MAXX COFFEE這家咖啡連鎖店成立於2015年,是印尼利寶集團(Lippo Group)旗下子公司。到今年3月份,MAXX coffee總共在印尼開了80家分店。而截至6月,星巴克在印尼總共開了326家分店。
  • 騰訊入股平價版星巴克,擬開店1500家
    5月12日,來自加拿大的咖啡品牌Tim Hortons(以下簡稱「Tims」)在其官方微博宣布最新獲得騰訊投資,並表示,將加速市場拓展,為中國消費者帶來更好的咖啡產品及服務體驗。 據媒體報導,本次投資金額超過億元人民幣。關於本輪投資的相關信息,5月15日,時代周報記者向騰訊求證,截至發稿尚未得到相關回復。 公司資料顯示,騰訊看中的這位咖啡賽道合作夥伴並不是一個小角色。
  • 這個國產咖啡品牌,真的可以媲美星巴克嗎?
    而現在的上海,對於大多數對咖啡有點要求的白領來說,星巴克早已不再是身份的象徵,只是需要一杯咖啡時的習慣動作。況且星巴克就像便利店一樣,已經覆蓋上海幾乎所有熱門商區和寫字樓,作為剛需品,它家的咖啡幾乎是大多數白領的必備品。
  • 麥咖啡欲「叫板」星巴克 在定價招聘上"比闊"
    儘管都是美國連鎖餐飲巨頭,但是中國巨大的咖啡消費市場,依然讓麥當勞、星巴克較起勁來。記者昨日獲悉,「麥咖啡」年底開店數目將超過750家,逼近星巴克目前在華門店數;記者也留意到在價格上,「麥咖啡」整體比對手有約兩成的優勢。此外,雙方還將在會員、人員招聘等多個環節「暗戰」。  「在廣佛市場,50%的麥當勞有『麥咖啡』。」
  • 超越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咖啡連鎖品牌 瑞幸咖啡宣布進軍無人零售
    1月8日,瑞幸咖啡在北京召開戰略發布會公布,其直營門店數達到4507家,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咖啡連鎖品牌,累計交易客戶數超過4000萬。按照2019年初瑞幸定下的目標,在門店、杯量方面都超越星巴克。同時,瑞幸咖啡發布智能無人零售戰略,推出無人咖啡機「瑞即購」(luckin coffee EXPRESS)和無人售賣機「瑞划算」(luckin pop),進一步密布網點、貼近客戶。
  • 廣州貓屎咖啡連鎖廖葵:貓屎咖啡預計2017年上市
    貓屎咖啡是公認的全球最貴咖啡,產量少、價格高。廣州的貓屎咖啡連鎖品牌以高端貓屎咖啡切入市場,但在拓展市場上中低端產品仍是支柱。如何在保障高端品質的同時,持有穩定的中低端消費群體,是貓屎咖啡連鎖品牌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尋求收購快速鋪店此前因計劃接盤咖啡陪你而讓貓屎咖啡備受關注。針對此次併購,貓屎咖啡方面曾公開表示,主要是因為咖啡陪你的經營理念和商業模式與貓屎咖啡相似,能夠很快地增加貓屎咖啡的店面數量。
  • 瑞幸咖啡宣布進軍無人零售 門店數量超星巴克成中國最大咖啡連鎖品牌
    瑞幸咖啡執行長錢治亞在現場談道,「但又與傳統無人零售傳統機器不同,我們的所有訂單都來自App,我們的機器能夠與用戶進行全方位的互動,能夠引導客戶從線上流量轉到線下購買,形成全方位消費習慣」。據介紹,「瑞即購」採用瑞士Schaerer咖啡機、WBC大師拼配的IIAC金獎咖啡豆和其他原料,產品品質和口味達到與瑞幸咖啡門店相同標準,實現「大師咖啡,更近一步」。
  • 曾與星巴克齊名,如今大量關店,COSTA的咖啡王國撐不住了
    作者:時代財經 王言9月7日,星期一下午3點,儘管是工作日,廣州珠江新城國金店的COSTA咖啡仍然座無缺席。在這個核心商務區的寫字樓下,買一杯咖啡,坐下來閒聊或討論工作,依然是不少人的選擇。在COSTA聲量逐漸走低之際,各大咖啡新勢力的擴張力度絲毫沒有減弱——星加拿大連鎖品牌Tim Hortons、日本咖啡%Arabica開始進軍中國市場,三頓半等網際網路咖啡也得到資本追捧……被全方位吊打在不少中國消費者眼中,COSTA是唯一能與星巴克齊名的洋咖啡連鎖品牌。這與COSTA最初在中國的擴張策略不無關係。
  • 一杯星巴克咖啡,如何影響了房價?
    這種神奇的現象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星巴克效應或許能夠成為我們購房的一項有利指導,為了更好地讓讀者朋友了解星巴克效應,我們首先從星巴克的經營談起。星巴克:年輕人的「第三空間」獨特的品牌策略和連鎖加盟是星巴克成長的秘訣。
  • 從無名小店到世界連鎖,星巴克做對了什麼?
    但是孩子,我也有自己的夢想,就是能擁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屋,穿上乾淨的衣服,悠閒地為你們研磨、衝泡一杯香濃的咖啡。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了,我希望兒子你能擁有這樣的幸福。」02於是,悲痛的舒爾茨辭去了高薪工作,決定親自實現父親的願望。
  • 咖啡圈來了高智商物種?WEY品牌攜「摩卡」叫板星巴克
    而要說到「花式營銷」方面的弄潮兒,汽車界的WEY品牌絕對榜上有名。就拿WEY品牌全新旗艦「摩卡」亮相事件舉例,先有官方點讚星巴克,咖啡圈大火,WEY品牌順勢同步公布了「摩卡」命名;後有「華為公主」姚安娜官宣出道,並手持摩卡與WEY擦出火花,持續霸榜熱搜。WEY品牌的這波操作可謂是洞察謀遠,是值得同行抄作業的存在。
  • 不一樣的咖啡品牌,與星巴克正面交鋒,一個月虧損近一億
    如今人們喝咖啡,是喝的格調,是喝的環境,甚至是喝的「網際網路」。大家都知道在咖啡行業,洋品牌星巴克是很賺錢的,環境有著很大的優勢。雖然星巴克遇到了經營壓力,但是它的根基穩固,不會那麼輕易倒下的。在中國,有一家連鎖咖啡品牌,追著星巴克不放,不僅是「碰瓷」了,而是要正面交鋒。這家品牌就是瑞幸咖啡,揚言要超越星巴克,還要在2019年新開2500家店鋪。瑞幸咖啡的膽量讓人不得不佩服,可是能不能實現就無從知曉了。說到瑞幸咖啡,在2018年刷爆了朋友圈,一個小藍杯就這樣橫空出世,佔領了人們的生活。
  • 澳大利亞:本土咖啡文化「逼走」星巴克
    在被問到像星巴克這樣的咖啡連鎖巨頭是否衝擊了Pellegrini’s的生意的時候,Sisto Malaspina表示並沒覺得受到影響,他很自信地說:「他們的咖啡不錯,但是我們的咖啡是最好的。」而星巴克的咖啡品種在澳洲人眼裡是花哨並且味道不怎麼樣的飲料。星巴克雖然也提供Flat white,但是一方面味道不夠濃,另一方面奶泡太多喝起來更像卡布其諾。 營銷失策,不敵本土連鎖 營銷方面星巴克似乎也沒佔到任何便宜。星巴克在墨爾本的第一家分店開在了著名的Lygon街上,當然這家星巴克也在關門之列。
  • 咖啡界一匹黑馬:才一年,就開出2073家店!星巴克霸主地位不保?
    提到咖啡,就不得不提巨頭「星巴克」。在中國咖啡市場,星巴克佔了51%的份額。截止2017年底,中國的星巴克門店數量大約是3000家,並準備每年開500家新店。這匹黑馬就是「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2019年戰略發布會上,它公布了成績單:僅2018年一年,就在全國22個城市開了2073家店,並且100%直營。為1254萬的消費者,提供了8900萬杯咖啡。並稱到2019年底,門店數將會超過4500家,超過星巴克,成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
  • 總愛開在星巴克旁邊的 COSTA 咖啡,為何慢慢消失了?
    早期 COSTA 採取與星巴克「貼身」的戰術,試圖讓自己快速擴張市場,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它似乎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不少由於疫情臨時關閉的餐飲連鎖門店真的就沒再回來,比如 COSTA 咖啡。
  • 「千年老二」COSTA落敗星巴克?大幅關店何去何從?
    1「高冷」COSTA與星巴克相愛相殺組CP在瑞幸沒有發明「網際網路咖啡」的概念之前,COSTA與星巴克絕對是咖啡領域的一對王者CP。可以說,它們堪稱咖啡的代名詞。作為咖啡連鎖品牌,COSTA與星巴克有諸多相似之處。
  • 開店開在星巴克旁邊,如今撤出一座大城市,COSTA咖啡怎麼了?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這個創辦於1971年的英國品牌,曾把星巴克視作最大的競爭對手,總愛開在星巴克旁邊。但現在,星巴克依舊在攻城略地,而COSTA咖啡已從不少人的身邊消失。青島、北京、杭州都在關店據青島新聞網報導,8月開始,COSTA陸續撤離了在青島的全部門店,有些原本COSTA的門店正在裝修新品牌,有些已經換成了別的品牌。在大眾點評搜索青島的COSTA門店,已經查不到任何堂食門店信息。
  • 速溶咖啡逆襲:瑞幸之後,這個咖啡品牌也火了
    而「隨時隨地、隨心所欲」消費咖啡背後,是一場速溶咖啡的逆襲。 2018年以來,中國咖啡消費市場開始廣受關注。星巴克執行長凱文·詹森曾在2018年5月宣布,星巴克要在2022年之前,在中國大陸開6000家門店。
  • 多家品牌雲南「種」咖啡,產業發展尚不均衡
    如今,不管是像星巴克這樣的連鎖咖啡品牌,還是Seesaw、Manner、鷹集、魚眼等精品咖啡品牌,雲南產地的咖啡豆都正在成為其菜單上的一個選項。 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大規模的咖啡生產商,雲南本土還有許多規模較小、競爭力較弱的咖啡莊園,發展仍不均衡。「雲南咖啡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還有4年-5年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