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作為最常見的一種生吃魚,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日料興起,逐步走入了大家的視野。然而隨著電商時代的到來,三文魚竟然變成了多種食物的統稱,並且國內出臺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使得三文魚的指代更加混亂。
三文魚生食歷史
與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日本早年吃三文魚都是熟吃的。1970年之前,日本的三文魚只是一種普通的魚,直到三文魚生產大國挪威和日本談判為止,日本人都沒有生吃三文魚的習慣。有本書寫到:「正統的日本鋪子,絕對不會賣三文魚刺身,因為他們老早知道它的蟲極多,只能用鹽醃製過後燒熟來吃……三文魚魚肉顏色一直保持鮮紅,即使腐壞了也不變,又聞不出異味,要非常非常小心。」

1974年挪威派團訪問日本,推銷的產品中就有大西洋三文魚。隨著日本經濟繁榮,日本人均收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均約2萬美元,內部消費市場也開始了不斷升級,其中對海鮮的消費需求越發旺盛。而挪威發展了30年的三文魚養殖技術也取得突破,完成了從育苗、飼料到疫苗全鏈條工業化生產。所以日本逐步加大了從挪威進口三文魚數量,從1980年開始進口三文魚,到1995年生食文化出現,挪威三文魚進口量從6千噸逐步提高到2萬5千噸。
傳入國內後三文魚的混雜
隨著中國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日本料理傳入中國,三文魚也出現在了國內餐桌之上。但我們所熟知的「三文魚」,不是某一種魚的名稱,而是一類商品的名稱。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三文魚,一般指代鮭屬(Salmon)大西洋鮭(Salmon Salar)和太平洋鮭屬(Oncorhynchus)中的幾種,本質上都歸屬於鮭形目鮭科魚。傳入中國之後,國內東北產的鮭魚也一併混入三文魚。這些魚都是淡水孵化,海洋長大,再回到出生地產卵的洄遊魚類。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三文魚名下開始進一步混入其它魚類:虹鱒。2018年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在青海西寧召開發布會,一直備受業內關注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將虹鱒、鱒魚劃歸到三文魚名下。本就難以分辨的兩類魚肉,都變成了可以標為三文魚混賣的商品。

而網際網路電商,則是三文魚混賣的大型助推器,青海虹鱒「通過電商渠道,龍羊峽出水到廣州消費者的餐桌,全程不超過24小時,而從國外進口大概需要一周的時間,競爭優勢一下就顯現出來了,既打開了銷路,又創立了品牌」。
相比之下,大西洋三文魚批發價80元/斤,青海虹鱒批發價只有30元/斤,而廣州消費者見到的,則是售價都在100元/斤以上標為三文魚的產品。虹鱒一下躍過了龍門,成了奢侈食品。
混名銷售未必有利
此次國內三文魚團體標準出臺,將虹鱒混入三文魚未必是好事。進口三文魚供應較小,虹鱒的供應量明顯更加充分,在三文魚並不大的市場需求下,虹鱒價格肯定長期處於低位。標準出臺後二者可以混合售賣,那麼進口三文魚會明顯被拉下價格。長期以往,市面三文魚會被虹鱒替代,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國外也有混合銷售的情況,但法律會懲罰。比如美國也有美國虹鱒在市場出售,根據法律規定,虹鱒必須標明是虹鱒(Trout),不能標註為三文魚(Salmon),標註錯誤會被視為欺詐消費者。
很多網友食客表示,隨著國內火鍋、川辣口味興起,日料已經不再是消費首選,而且生食和國內飲食習慣本來就不一樣,既然三文魚有混亂就乾脆不吃了。不少網友這樣批評此事:
@我嘗試不讓自己火起來:行業標準由生產商來定,那考試成績由學生自己定可好?
@我系周潤發:以後不能說自己吃三文魚了,得說我今天吃了大西洋鮭刺身。
@阿飛要長個:團隊標準雖然是社會自願採用的,怕的就是以後有些商家拿著這個標準忽悠消費者。以後吃三文魚一定要自己注意區分。
@削森克的九叔:虹鱒魚答應了,三文魚不答應!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