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集中報導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合作進展

2021-01-08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歲末年初,《人民日報》、中央廣電總臺等中央媒體集中報導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合作情況及項目進展。

《人民日報》2020年12月31日刊發該報社評選的2020年國際十大新聞,配圖及文字說明介紹了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合作項目成果:5月,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雜交水稻高產示範基地迎來豐收。中國帶來的先進水稻種植技術幫助當地緩解糧食問題,以早日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央視《晚間新聞》2021年1月2日報導(原題:點讚奮鬥者 | 袁隆平團隊:用農業技術播撒希望的種子),對於90高齡的袁隆平院士來說,2020年依然是奮鬥在路上的一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再次實現了水稻產量的歷史性突破,而雜交水稻專家更是為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

報導稱,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中國農業、中國經驗也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2020年,在疫情和旱情的雙重考驗下,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範中心的專家團隊頂住壓力,幫助當地人實現了增產增收。

報導稱,2020—2021年度種植季,馬達加斯加政府已經採購中國雜交水稻種子500噸,在全國水稻主產區繼續擴大種植規模。袁氏馬達加斯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豔萍表示:希望我們的中國雜交水稻繼續在非洲馬達豐產增收,讓更多的非洲民眾吃上中國優質大米。

央視新聞客戶端2020年12月29日報導(原題:「非」同一般的2020丨馬達加斯加的中國水稻),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非洲總站推出新媒體年終特別報導《「非」同一般的2020》,通過一系列鮮活感人的故事,梳理中非合作的艱辛歷程,記錄中非友誼的歷久彌堅,展望中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宏偉藍圖。

報導稱,端牢飯碗,對一個國家來說至關重要。「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如今,雜交水稻正在非洲第一大島國馬達加斯加推廣,馬達加斯加還專門把水稻印刷在新版貨幣上。

相關焦點

  • 讓雜交水稻在非洲本地化 經過11年摸索首次在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
    湖南日報5月23日訊(記者 周月桂)經過11年的摸索,袁氏種業高科技有限公司日前首次在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實現雜交水稻規模化制種成功
  • 中國雜交水稻創紀錄,袁隆平英文致辭:願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
    6月27日,湖南長沙,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袁隆平獻上一段英文致辭視頻。他表示,目前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此前有媒體報導,我國雜交水稻在非洲創高產紀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馬義奇鎮種植了5公頃雜交水稻,最近完成了抽樣測產,得出的數據達到每公頃10.8噸,在當地,這是非常驚人的高產量。
  • 【第四屆對非投資論壇】雜交水稻香飄馬達加斯加
    為趕聯席會議,專家忍痛躺在地板上飛抵馬國 在2006年首屆中非合作論壇上,我國承諾將在非洲建立10個有特色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湖南省農科院援建的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示範中心是其中首個項目。 馬達加斯加是世界上除亞洲國家外生產稻穀歷史最長的國家。但品種老化嚴重,且種植管理粗放,平均產量只有3.5噸/公頃,大米不能完全自給。
  • 中國人的「種族天賦」助力非洲 雜交水稻產量是當地三倍多
    說到種地,中國人民不僅喜歡高產土地,還要開闢新的領域,去年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宣布了海水稻的發展目標,指出全國有十幾億畝鹽鹼地,要通過8-10年的努力,將全國的耐鹽鹼品種發展到一億畝不僅是在國內種,中國的雜交水稻還要走向世界。今天央視報導稱中國的農業技術專家在馬達加斯加種植的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未來有望解決這個非洲貧困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
  • 中國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
    一、引言雜交水稻是現代農業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1964年,袁隆平受一株具有顯著雜種優勢的天然雜交水稻的啟發,率先在秈稻中開展雄性不育的研究,並於1966年首次報導「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提出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三系」配套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育種設想,開啟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 袁隆平的兩個夢: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負責人袁隆平教授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 「真希望能和袁隆平先生見上一面」——專訪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
    「真希望能和袁隆平先生見上一面」 ——專訪馬達加斯加農業、畜牧業和漁業部辦公廳主任羅瓦提亞·納貢塔·拉瑪羅松 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記者 周楊 劉燕娟 實習生 彭玉潔 周詩芊 彭璇 「中國與馬達加斯加的合作由來已,在中馬建交的47年中,兩國在基礎設施、能源、農業等多領域深入合作,結出累累碩果。」
  • 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獲袁隆平院士點讚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2日訊2020年11月26日,臨沂市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此高產攻關典型經驗很好」的高度評價。
  • 農業部關心河南水稻遠緣雜交育種技術
    諮詢調研會在河南師範大學常委會議室舉行(米格智 攝)姬生棟教授向專家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謝華安院士主持諮詢調研(米格智 攝)1月20日,由「中國雜交稻之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任組長的諮詢調研組在農業部科教司高新技術處處長張文帶領下來到河南師範大學,對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姬生棟教授主持的水稻遠緣分子雜交育種技術進行了諮詢調研
  • 世界地理小區域——馬達加斯加島
    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上,我國政府承諾,在3年時間內為非洲援建10個有特色的農業示範中心,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促進共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從2007年開始,我國多批農業技術專家到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種植技術。
  • 漲知識啦,什麼是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是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 上海科學家破譯水稻雜交育種「黃金組合」密碼
    上海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藉助遺傳大數據的分析計算方法,在浩瀚的水稻基因「天書」中找到了一系列雜交育種的「黃金組合」,並破譯了其分子「密碼」。這些新發現好比為水稻雜交育種設計配備了「導航儀」,有助於推動雜交稻和常規稻的精準分子設計育種,更高效地選育高產、優質、抗病的水稻種質資源,從而滿足全球糧食安全的需求。「我們期待能儘快與育種學家合作,顯著提高育種效率。比如,原來雜交出一個優良品種需要8-10年,以後可能只需要五六年。」
  • 袁隆平英文致辭: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發展雜交水稻(視頻)
    6月27日,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the first China-Africa Economic and Trade Expo)在湖南長沙舉行,袁隆平向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獻上了一段英文致辭視頻。
  • 兩會報導解讀:從「自嗨」到刷屏,今年兩會央媒玩得有點「猛」
    同時與騰訊新聞客戶端達成合作,網友可以在騰訊新聞客戶端直播頁卡上實時追蹤。《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遊戲化H5《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威力著實強大,圍繞最高檢發布會、從嚴治黨、政府工作報告等等主題推出的一系列H5小遊戲,都非常驚豔,娛樂性和信息量雙全,值得找個時間集中體驗一把。《厲害了,word檢察官!》
  • 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神器」助力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分選
    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製出螢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繁殖系種子進行高精度、大通量分選,助力我國第三代雜交水稻推廣應用。
  • 義商黃雲豐「牽手」袁隆平 共建安哥拉中國雜交水稻基地
    資料圖6月28日,義烏商人黃雲豐創辦的安哥拉幸運人集團與袁隆平的湖南袁氏種業正式籤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在非洲安哥拉建立中國雜交水稻生產育種基地,促進安哥拉當地糧食產業的發展,助力當地國家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 袁隆平「在線教學」,雜交水稻英文怎麼說?
    10月12日在湖南長沙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採訪中袁隆平用英語談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問題視頻截圖,來源:紅星新聞戳視頻,聽在線教學來源:我們視頻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African
  • 中馬友好合作紀錄片發布會及圖片展在馬達加斯加舉辦
    新華社塔那那利佛8月8日電(記者文浩)由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館舉辦的《中國與馬達加斯加友好合作成果豐碩》紀錄片發布會暨《中國發展歷程與中馬合作》圖片展8日在塔那那利佛舉行。  中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楊小茸在活動上致辭說,建交47年來,中馬兩國人民結下兄弟般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