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蔬菜有很大區別,有的古代流行的蔬菜如今卻很難能見到。在古代社會有五種常見蔬菜,即葵、韭、藿、薤和蔥。很明顯能看到,現代社會人們依然在大量食用的只有韭菜和大蔥,葵菜、藿和薤基本沒人食用,有的連聽都沒聽過,比如薤。
說起薤,有些人會感覺到陌生,不過提起小蒜、野蒜、薤白、翹頭相信大家肯定會有記憶。簡單來說,薤是北方地區的小蒜,生長在野外,葉子像韭菜,根像大蒜,根和葉子都能食用。早些年,人們物質生活不充裕的時候,就會有人去山上挖小蒜來切菜。
薤種植歷史超千年,是古代常備蔬菜,地位低於大蒜。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句: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意思很簡單:初春時節,寒氣沒有消散,詩人李白用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黃粥來驅寒。很明顯能看到,小蒜在當時利用很廣泛,不止日常生活會食用,而且會用來釀酒,延伸到生活各個領域。
相關記載顯示,我國小蒜種植從唐朝開始就有系統的經驗,從栽種到收穫,從水肥管理到病害防治都很系統。初春時節人們就會栽種小蒜,待到秋季就能收穫,收穫的小蒜會儲存起來冬季當菜食用,有人會用小蒜搭配來釀酒。小蒜相比現在的大蒜來說,適應能力強,對環境要求不高,生長速度快。
薤種植歷史悠久,但擋不過來自大蒜和現代農業攻擊。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薤這麼受人們歡迎,現在卻很難見到。根據筆者調查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蒜漢朝傳入我國,對小蒜的消費人群形成衝擊;二是小蒜的口感很辛辣,且產量低,不能滿足人們需求,大蒜產量高,口感好,小蒜的種植逐漸被放棄;三是現代農業發展,農業技術成熟,人們的選擇空間大。正是以上三個原因,小蒜才慢慢離開人們的視野,不再是主流蔬菜,只能算是野菜。
小蒜在現在依然能挖到,常見在山地或者荒野地區。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人主動挖小蒜來吃,成了牛羊的食物,小蒜終究是沒擋住時代的發展潮流。
根據筆者調查,目前市場上的小蒜一斤在五十元左右,品質高的話價值會翻倍,小蒜散發出新光芒。小蒜價格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國農業的發展,荒地數量降低,小蒜的生長空間變小,且沒人主動挖小蒜,供給能力下降;二是現代消費者追求新奇特的消費心理,人們對小蒜的需求上漲。在筆者看,小蒜價格一斤賣五十完全不高,小蒜的蒜頭很小,一斤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在歷史潮流中消失的不止有薤,就連葵菜都沒人種植。某種程度來說,人們對蔬菜品質的要求是生活條件改變的體現,說明人們越來越注意物質生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