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見蔬菜,五菜之一,像韭又像蒜,牛羊常吃到,一斤能賣50

2020-12-05 老張侃三農

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蔬菜有很大區別,有的古代流行的蔬菜如今卻很難能見到。在古代社會有五種常見蔬菜,即葵、韭、藿、薤和蔥。很明顯能看到,現代社會人們依然在大量食用的只有韭菜和大蔥,葵菜、藿和薤基本沒人食用,有的連聽都沒聽過,比如薤。

說起薤,有些人會感覺到陌生,不過提起小蒜、野蒜、薤白、翹頭相信大家肯定會有記憶。簡單來說,薤是北方地區的小蒜,生長在野外,葉子像韭菜,根像大蒜,根和葉子都能食用。早些年,人們物質生活不充裕的時候,就會有人去山上挖小蒜來切菜。

薤種植歷史超千年,是古代常備蔬菜,地位低於大蒜。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句:今朝春氣寒,自問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黃粥。意思很簡單:初春時節,寒氣沒有消散,詩人李白用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黃粥來驅寒。很明顯能看到,小蒜在當時利用很廣泛,不止日常生活會食用,而且會用來釀酒,延伸到生活各個領域。

相關記載顯示,我國小蒜種植從唐朝開始就有系統的經驗,從栽種到收穫,從水肥管理到病害防治都很系統。初春時節人們就會栽種小蒜,待到秋季就能收穫,收穫的小蒜會儲存起來冬季當菜食用,有人會用小蒜搭配來釀酒。小蒜相比現在的大蒜來說,適應能力強,對環境要求不高,生長速度快。

薤種植歷史悠久,但擋不過來自大蒜和現代農業攻擊。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薤這麼受人們歡迎,現在卻很難見到。根據筆者調查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蒜漢朝傳入我國,對小蒜的消費人群形成衝擊;二是小蒜的口感很辛辣,且產量低,不能滿足人們需求,大蒜產量高,口感好,小蒜的種植逐漸被放棄;三是現代農業發展,農業技術成熟,人們的選擇空間大。正是以上三個原因,小蒜才慢慢離開人們的視野,不再是主流蔬菜,只能算是野菜。

小蒜在現在依然能挖到,常見在山地或者荒野地區。由於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沒人主動挖小蒜來吃,成了牛羊的食物,小蒜終究是沒擋住時代的發展潮流。

根據筆者調查,目前市場上的小蒜一斤在五十元左右,品質高的話價值會翻倍,小蒜散發出新光芒。小蒜價格高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國農業的發展,荒地數量降低,小蒜的生長空間變小,且沒人主動挖小蒜,供給能力下降;二是現代消費者追求新奇特的消費心理,人們對小蒜的需求上漲。在筆者看,小蒜價格一斤賣五十完全不高,小蒜的蒜頭很小,一斤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在歷史潮流中消失的不止有薤,就連葵菜都沒人種植。某種程度來說,人們對蔬菜品質的要求是生活條件改變的體現,說明人們越來越注意物質生活享受。

相關焦點

  • 農村這種野菜,像蔥又像蒜,葉子到根都能吃,多吃能防好多病
    是的,這種名叫薤白又叫苦蒜的野菜,與獨頭大蒜很相似,不僅都會長出可以吃的蒜苗,還都會長出同樣好吃的蒜薹。不僅如此,它們深埋在土裡的根和根須都可以吃,可以說是全身是寶。而苦蒜雖然長得像大蒜,但味道與蔥又有些相似,所以也常被用來做佐料調味。
  • 口味獨特,是蒜又像蔥,一斤十幾元,現在農村地裡還有人在挖!
    摘要:口味獨特,是蒜又像蔥,一斤十幾元,現在農村地裡還有人在挖!春季是野菜的季節,每年的陽春三月,氣溫適宜,各種野菜都應聲而出,特別鮮嫩。今年的天氣有些反常,雨水偏多,不少農作物都生長不好,但好像並沒有妨礙野菜的生長,不然野菜的「野」從何表現?
  • 像蔥不是蔥,像蒜不是蒜,農村人到季節就去挖,城裡人卻吃不到
    在野外除了小孩子們最愛的酸酸甜甜的零食以外,還有很多種的野菜,其中有一種野菜看著它很像蒜卻不是蒜,像蔥也不是蔥,大人們的最愛,刨上一些拿回家,既能做涼拌菜,還能炒著吃,也可以包餃子蒸包子,那麼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對,它就是小根蒜,又被人們叫做小根菜。
  • 從五色韭、七葉茄到核桃紋白菜 老北京傳統蔬菜重回餐桌
    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兩年「養」根兒、防風保溫 重新種出五色韭因為產量低、種植人工成本高等多種原因,五色韭一度離開百姓餐桌。如今,根據父輩的口口相傳,大興區瀛海鎮種植戶劉德才用古法讓消失了50年的五色韭重生。近日,記者來到劉德才的五色韭試驗田,發現這裡不像其他蔬菜大棚,各種蔬菜長得熱火朝天,反而「冷冷清清」。
  • 古有俗語「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為什麼?現在還合理嗎?
    「魚不蒜、牛不韭、羊不姜」這是中國從古代流傳到今天的民間俗語,不過近些年大家提的比較少了;還有一句話「存在即合理」,是一句國外經典諺語。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結合營養學、烹飪技巧等來探討一下經過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發展(因為也不太確定這句話的出處年代),這樣的食材搭配至今是否還合理?
  • 葉子像瓜子,常被連根拔起,卻不知渾身是「寶」,若見到,請移栽
    也因為它們太常見了,農民都不把它們當一回事。如果長在菜地、莊稼地裡,還會用鋤頭、鐮刀來招待它們。因為在農民看來,這些雜草太常見了,也沒有任何的價值。殊不知,好些不起眼的雜草其實價值珍貴。在農村有一種小草,葉子像瓜子,長得很不起眼,就連花朵都很小,不仔細看也發現不了,但是因為生命力強,也常遭到農民連根拔除。卻不知它渾身是寶,價值珍貴。
  • 初夏常吃的鹼性蔬菜,5月一塊錢一斤,鈣是西紅柿12倍,對牙齒好
    導讀:歡迎大家再次來看我的文章,作為一個老廚師,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初夏常吃的鹼性蔬菜,5月一塊錢一斤,鈣是西紅柿12倍,對牙齒好!不知不覺春天已經過去,天氣漸漸的熱了起來。一到夏天我們自然而然的胃口就變差了,雖然夏天的蔬菜非常的多但能被人歡迎的其實也就只有那麼幾樣。夏天時令的蔬菜裡面黃瓜的受歡迎程度是非常高的,可與它並肩的可能就只有西紅柿了。
  • 這菜孩子吃上癮了,三天兩頭點名要吃,3元買一斤,吃撐也不費錢
    它是素中之肉,3元一斤,吃大魚大肉划算,補鈣健脾,我很愛做!合著好幾天下樓買菜,看到豆腐都要買上2斤回來,因為前幾天給孩子做了盤燉豆腐,這孩子都吃上癮了,這幾天點著名說就要吃豆腐,孩子的小心願,作為媽媽的當然要幫忙實現,何況這豆腐3元一斤,價格實惠,吃到撐都不費錢。
  • 南方特有的五種蔬菜,北方人想吃不一定能買到,你們吃過幾種?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句充分道明了地域同所產生的結果和影響也不同,對於地板來說也是:南方潮溼多雨,而北方氣候乾燥,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溫度的不同導致了,很多蔬菜水果南北方都有很大差異,有一些蔬菜南方人可以吃到,但是到了北方你都看不見。
  • 和蒜苔長得如此像的韭苔,原來炒出來的菜這麼好吃!
    就在這個時候,突然看到好大一個異常巨大的狗尾巴草,特別大,比同學的大上四五倍!我太興奮了,背著書包,站在石頭上,環顧四周,然後把這條狗尾草的位置取下來,以為這是我的秘密基地,沒人能比得上我!興奮地來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我的狗尾巴草,喊一聲:大家來看,我這是狗尾草的王!在我還沒說完之前,有人喊道:「你騙人,很明顯是小米穗!」
  • 曾是餵蠶的主料,如今卻成名貴蔬菜,一斤20元,作用類似於人參
    導讀:曾是餵蠶的主料,如今卻成名貴蔬菜,一斤20元,作用類似於人參說到蠶,很多農村長大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在以前的時候,養蠶可是大部分農民種植農作物以外的主要副業,特別是在南方的一些山區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樣一些蠶。
  • 從楊凝式的《韭花帖》看古人是怎麼吃羊肉的
    楊凝式外號楊風子,他歷經五代十國六個朝代,每次一到政治危險的時候就瘋言瘋語,別人都當他是瘋子,他也因此得以「瘋」的方式行世,但這並沒有影響他一路官至太子太保,活到80多歲,全身而退。也不知道楊太保的這韭菜配羊肉是怎麼吃的?是放點兒蒜片爆香清炒?還是醃製的?炭烤的?楊凝式是陝西人,吃老北京火鍋的可能性不大。遊牧草原民族有一種吃法,叫手把羊肉。
  • 這種長得像草的菜,還有隱藏著這麼多的秘密,你大概都不知道吧
    這種長得像草的菜,還有隱藏著這麼多的秘密,你大概都不知道吧。藠(jiào)頭原產於中國,作為芳香型蔬菜始於殷商時期。藠頭古稱及學名為薤(xiè),從字形上看薤從韭,植株外形或是味道與韭菜、蔥及蒜也都有相近之處。細長的葉片似韭、但更細窄;葉中空又像蔥,而根莖及味道更如大蒜辛辣。但卻無韭、蔥、蒜的腥臭氣。
  • 「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這說法靠譜嗎?來聽聽大廚怎麼說
    農村人總會在家門前規劃一片菜園,在其中種植著各種蔬菜,到了成熟的時候採摘回家裡,吃起來更安全綠色,不需要擔心它的食用安全。吃不完的蔬菜還會賣到集市上,這樣還能賺取一筆小錢。常聽人說「魚不蒜,羊不姜,牛不韭」,那麼這說法靠譜嗎?我們來聽聽大廚怎麼說。1、「魚不蒜」農村人在家鄉中,隔三差五就會捕捉一些魚兒,回到家裡處理一番,將其美美的品嘗食用。
  • 曬乾每斤能賣到100元
    野生地皮菜一般生長在腐爛的草根或是被水泡散的羊糞處,被農民常踩在腳下堪稱是農村最髒最難洗的野菜。但近年來卻深受大家的歡迎,新鮮的野生地皮菜可以賣到二三十元每斤,曬乾後的價格更是每斤超過百元,且賣得越來越走俏,大有一菜難求之勢。經研究表明地皮菜營養豐富是人體蛋白質的很好來源,而且營養價值堪比燕窩,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
  • 冬天這菜要常吃,維C是蘋果的8倍,卻僅要5毛一斤,特別下飯
    它能生嚼,也能拌成蘿蔔絲,或者是醃著做成鹹菜。用醃製過的白蘿蔔佐粥,更是我從小的一個習慣。冬天這菜要常吃,維C是蘋果的8倍,卻僅要5毛一斤,特別下飯。白蘿蔔這菜,一年四季都有,但唯獨冬天的品質最好,味道最佳,它每100克,維生素C含量達到了30毫克,而蘋果才不過4毫克,相當於是蘋果的8倍,而且價格比蘋果要低的多。
  • 長得像「絞股藍」的野草,果子能吃,根葉能入藥賣10元一斤
    這是烏蘞莓的葉子,很多人會把絞股藍和烏蘞莓分不清楚,因為它們長的有點像;其實烏蘞莓是葡萄科植物,它們多會生長在山谷、樹林和馬路邊。它也是一種水果,味道酸甜可口,小時候小編經常會吃得滿嘴黑。但有時它的味道不怎麼好吃,既酸又苦,難以入口。
  • 過去農村餵牛羊的雜草,如今曬乾50多元一斤,更是一種名貴的藥材
    如今絕大多數村裡人都過著自力更生的日常生活,在自己小院兒裡邊空出一小塊地來,種上各種蔬菜。就夠一家人自身吃啦!可是以往的鄉村還是較為貧困的。便是靠天吃飯。之前便是古時候吧,在旱天的情況下便是有祈禱雨天,沒雨生活就非常慘,順順噹噹得話,才一個好的年分才可以過一個富裕的年。
  • 俗稱「老鼠魚」,20年前把它當飼料,如今賣到15元1斤,你吃過嗎
    俗稱「老鼠魚」,20年前把它當飼料,如今賣到15元1斤,你吃過嗎?現在有很多人是比較喜歡吃海鮮的,因為海鮮中的營養元素非常豐富,常吃對身體健康大有幫助,海鮮的種類也特別多,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這種海鮮,算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海鮮。
  • 俗語「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有什麼講究?老廚師:我只說一遍
    在中國,人們對「吃」是非常講究的,從古至今,我國人民在美食的製作上沒有放鬆過。一道好菜,不僅講究個色香味俱全,還得講究營養均衡才行,這就要求廚師們具有極深的功底才行。關於吃,我國有很多的俗語,比如「民以食為天」啊之類的,但其實,在廚師界還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那就是「牛不韭,羊不姜,魚不蒜」,很多人看到這句話後都會非常不解,這句俗語究竟有什麼講究呢?大家都知道,炒菜是一個技術活,不同的人炒出來的菜,味道都各不相同。就比如說炒雞蛋吧,有人喜歡多加油,有人喜歡多加水,做出來的口感自然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