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何時開始大規模食用辣椒?「茱萸」是一種辣味食材?
辣椒是現實生活中一種比較常見的蔬菜,很多特別喜歡吃辣椒的人,幾乎每頓飯都少不了辣椒的身影。辣椒不僅可以刺激味蕾提升食慾,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但由於辣椒的刺激性實在太過強烈,長期過量食用辣椒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
據說最早的辣椒發源地是美索亞美利加,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生活在當地的瑪雅人,就已經開始有了吃辣椒的習慣。辣椒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不僅見證了「物種起源」的真實性,而且也對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雖然現在辣椒已經成為了一種家常菜,但是在16世紀末之前,辣椒並未傳入古代中國。大約在明朝中末期的時候,正真意義上的辣椒才開始進入中國,並且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蔬菜之一。
據明代《草花譜》上面的記載可以得知,當時人們將辣椒稱為「番椒」,而「番」字在古代的意思就是「海外」。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番椒」指的就是從海外進口的辣椒。但是當時的人們並未將辣椒作為食物,而將其是當做一種可供觀賞的植物。
據說第一批吃「辣椒」的中國人,是居住於長江下遊的「下江人」。他們因為氣候過於潮溼,很容易患上類風溼疾病。當地人將「番椒」當做一種「藥物」食用,發現確實可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而「下江人」也成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古代人認知與食用「番椒」的演化歷史
生活在現代的人都知道,辣椒是一種可以食用的蔬菜。由於隨時、隨處都可以買到辣椒,所以人們對這種普通的蔬菜並不在意。
但是在辣椒剛傳入中國之時,由於人們對辣椒的了解並不深刻,所以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人們才敢於將辣椒送入口中。
實際上殷商和周代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有了「辣味」調料。翻開古代史料不難發現,「辛」字的涵義就是「辣味」,但是古代中國人所食用的「辣味」調料,與明代中末期由外國,傳入中國的「辣椒」卻有本質區別。
中國古代所說的「辣味」是指,「蒜、蔥、興渠、韭、薤」,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五辛」。所以從這個角度去深入挖掘,就可以發現古代傳統的「辣味」蔬菜中,其實並沒有辣椒這個品種。
1.古代中國本土「辣味」蔬菜
如果按照「辣味」這一條標準去分析,不難發現在辣椒傳入中國前,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實際上早都已經有了「食辣」的習俗。其中比較常見的「辣味」蔬菜,除了剛才介紹的「五辛」之外,其實還有「茱萸、胡椒、芥」等種類。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見到「茱萸」這個詞時。應該都是在唐代大詩人王維,所創作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
這首詩歌的最後兩句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而詩歌中所說的「茱萸」又名「越椒」或「食茱萸」。是一種古代比較常見的類似於「草」的植物。由於其嫩枝密布了很多銳利的尖刺,所以就連小鳥都不敢棲於其上,所以古人又將其稱為「鳥不踏」。
2.茱萸可當做「三牲用藙」
從「越椒」和「食茱萸」兩個別名來看,這種具有芳香味和披針形葉片的植物,其本身具有可食用性,而且吃起來的味道有「辛辣」之感。作為一種「食藥兩用」的古代植物,「茱萸」不僅具有殺蟲、消毒、止痛、逐寒、祛風等功能。
而且還被古人當做一種,可以食用的「辣味調味品」,廣泛應用於各種肉類食物之中。《禮記·內則》中所記載的「三牲用藙」,說的就是茱萸這種口感辛辣,並頗具食療功效的調味品,可以在吃牛、羊、豬肉時,當做調味品或者配料輔食。
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有效的驅除,牛、羊、豬肉中的腥羶味,而且茱萸的辛辣口味,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食慾,可謂是一舉兩得的做法。實際上關於茱萸這種辣味蔬菜的記載還有很多。
3.古人作魚鮓時的辛辣調味品
比如《齊民要術》中就曾記載:「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處,候實開便收之。掛著屋裡壁上,令蔭幹,勿使煙燻,煙燻則苦而不辛也。用時去中黑子,肉醬魚鮓偏宜用」。
這段記載中不僅介紹了茱萸的栽種時令,而且也交代了茱萸生長期的注意事項。將剛採摘之後的茱萸,整齊地掛在牆壁上陰乾,但千萬不要受到煙燻否則就會有苦味。可以將其當做食用「肉醬、魚鮓」時的調味品。
4.肉羹的最佳伴侶茱萸
茱萸不僅可以用來佐「三牲」和「肉醬、魚鮓」,也可以在做肉羹的時候發揮調味作用。據《益部方物略記》記載:「蜀人每進羹臛以一二粒投之,少頃,香滿盂盞。」;「綠實若萸,味辛香苾。投粒羹臛,椒桂之匹。」
這段話說的就是在烹飪肉羹的時候,可以適當的放入一些乾燥的茱萸。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令肉羹的味道更加鮮美,而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淡化和驅除肉中的腥羶味。相比較於花椒和桂來說,茱萸的辣味會更加濃鬱。
5.古代的「辣米油」
茱萸在古代所有「辣味」蔬菜中,其食用率和實際味覺刺激,都應該佔據數一數二的位置。所以《本草綱目》說:「味辛而苦,土人八月採,搗濾取汁,入石灰攪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大意為茱萸為古代最重要的「辣味」食材。
筆者認為如果從古人食用「辣味」蔬菜的歷史來看,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常用的「茱萸」,其實它的實際作用與功效,完全可以與後來傳入中國的「番椒」相媲美。
而且從古人食用茱萸的歷史中可以發現,茱萸在古代人餐桌上的地位要遠高於辣椒。
明代中末期「番椒」傳入古代中國
1.「番椒」由明代傳入中國
公元16世紀末正處於明朝統治的中後期,這一時期由於明朝與藩屬國之間的交往頗為頻繁,所以很多具有異域風情的東西,開始源源不斷的傳入明朝。而被時人譽為「番椒」的蔬菜,就是這個時期傳入中國的。
如果從「番椒」的原產地上來看,這種味道特別辛辣的蔬菜,它的實際原產地應該是美洲大陸。這一點可以通過中外歷史記載獲悉。當「番椒」傳入明朝之後,由於顏色特別豔麗而且外形頗具異域風情,所以初只是作為觀賞作物和藥物。
公元1591年明代高濂撰寫了一本《遵生八箋》,在這部書中曾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的描述。大意為「番椒」屬於叢生植物,栽種之後可以長出白色花瓣,其果實的外貌就像「禿筆頭」。
品嘗之後發現味道特別辛辣,尤其是紅色的「番椒」辣味更濃。據此記載可以證實,辣椒確實是在明朝末年傳入中國。但一開始並沒有人食用「番椒」,只是將他當做了一種觀賞植物。
2.辣椒在清代得到大面積推廣
到了清朝初年生活於貴州地區的人,以「土苗用以代鹽」。這裡面所說的「土苗」就是辣椒,由於當地產鹽量比較少,所以很多人都用辣椒代鹽。到了乾隆年間貴州及其,相鄰地區的人開始廣泛食用辣椒。
隨著辣椒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密切,黔、湘、川、贛等省份,專門設立了種植辣椒的基地。這說明辣椒已經成為了一種供不應求的蔬菜。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和辣椒不斷得到推廣,生活在的其他地區的人,也相繼開始種植辣椒。
這說明在明朝時期傳入中國的「番椒」, 在清朝的時候得到了大面積的種植,這也直接反映出了當時人們對辣椒的需求。也正是由此時開始中國人,開始了大規模食用辣椒的歷史。尤其是湖南、四川等地,更是成為了食用辣椒的大省。
清代末年《清稗類鈔》中曾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生活在雲南、貴州、湖南、四川等地的人,不僅開始喜歡上了辣椒,而且也成為了無辣不歡之人。「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甚至連做湯都要加入辣椒,否則根本吃不下飯。
茱萸與辣椒「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茱萸可以說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辣味」蔬菜之一。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在烹飪或者用餐的時候食用茱萸。雖然它只是一種調味品,但是卻可以參與到,古代中國的所有菜品之中,著就不得不說茱萸在中國餐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辣椒雖然傳入我國的歷史相對來說比較長,但是真正受到人們喜愛或者說,能夠大面積栽種和食用,這段歷史其實才不過短短的300年左右。但大家千萬不要小瞧這300年的歷史,因為辣椒傳入中國之後,已經完全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味道。
「擇其極辣者,且每飯每菜,非辣不可」,這段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五個字,但卻充分道出了中國人在用餐時,對辣椒這種蔬菜的強烈依賴性。
而且很多人在吃辣椒的時候,都喜歡挑選「極辣」,因為這種辣椒的刺激性,可以更好的刺激味蕾並促進食慾。
茱萸作為土生土長的古代「辣味」蔬菜,在「番椒」傳入中國之後,就基本上走下了人們的餐桌。雖然明清時期很多人在吃肉的時候,依然喜歡放一些茱萸,但此時的茱萸已經成為了完完全全的配角。
結 語
筆者認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中國食材,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在古代中國社會,當富有異域風情的習俗和食物傳入中國之後,一旦被中國人接受之後,就很容易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經典。
就比如曾被稱為「番椒」的辣椒,一旦走上中國人的餐桌,並進入中國人的口中之後,就變成了一種人們無法割捨的「美味」。
雖然現代社會中辣椒十分普遍,但依然有很多人對辣椒這種蔬菜情有獨鍾。這類人已經達到了「無辣不歡「的程度。
【參考文獻】
郭文《辣椒何時傳入中國》
江玉祥《說辣椒──《川味雜考》之一》
齊雲薦《古人吃什麼蔬菜》
馮進《先秦古人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