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冊菜譜 闡釋「舌尖上的中國」

2021-01-10 成都日報

昨日下午3點,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中國美食(菜譜)文獻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展出了從明清到上世紀80年代為止的1500多冊(件)菜譜文獻及菜單票證,通過年代、地域、菜系、事件、名人等主要線索,全景式展現中國各地美食文化的歷史、變遷與美食文化的發展。

在此次文獻展上,可以看到《醒園錄》《四川滿漢全席》《成都通覽》《北京飯店四川美食文化回顧系列》等重要川菜文獻,著重介紹四川美食文獻內容與展示非遺(或失傳)美食烹製技藝。

《醒園錄》是清代蜀中大才子李調元所著的一部飲食專著,記載了古代飲食、烹調技術。炒、滑、爆、煸、熘、熗、炸、煮、燙、糝、煎、蒙、貼、釀、卷、蒸、燒、燜、燉、攤、煨、燴、淖、烤、烘、粘、氽、糟、醉、衝……據悉,書中記錄了烹調方法39種,釀造方法24種,糕點小吃24種,食品加工25種,飲料4種,食品保藏5種,涵蓋了葷菜、蔬菜、醬菜、糕點、飲品、乳品、蛋品等,被譽為「川菜第一部食譜」,而且其中不僅有川菜,還包括相當數量的江浙菜式。

《成都通覽》是晚清成都人傅崇矩主編的一部叢書,共70萬字,堪稱晚清成都的「百科全書」。不過對「吃貨」來講,可能會覺得《成都通覽》完全就是當時的「大眾點評」嘛,因為書中記錄了當時成都地區的1000多種川味菜餚、454家茶館。

展覽以菜譜文獻為基礎,通過多媒體、影像立體展示,形成光影構成的藝術化視覺場景,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和體驗美食的樂趣。

「四川文獻」就是其中單獨設置的展區,有近300冊(件)與四川、重慶相關的菜譜及食單,還有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成都各種糧油肉票。「四川食單」也有單獨的陳列區域,包括成都餐廳、金牛賓館、錦江賓館、岷山飯店、努力餐等四川著名賓館飯店食單。其中最為特別的是1959年由一代川菜烹飪宗師蘭光鑑指導,其嫡傳弟子張松雲、孔道生二位大師操刀的「成都滿漢全席」。

此次展覽還設置了「外文中國菜譜專櫃」,其中有1本《中國美菜》,這是已知這個世上最早的英文中國菜譜,1923年在紐約出版。

據策展人介紹,研究傳統菜譜是挖掘、傳承、轉化和利用的過程,正是老菜譜和老師傅讓如今創新傳承菜餚成為可能。在這些老菜譜中細細追溯,可以從中看到中國美食發展的脈絡,感受到飲食文化波瀾壯闊的發展,以及一代代的傳承和延續。

據悉,展覽將持續到6月15日。

本報記者 汪蘭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相關焦點

  • 山海經中的異獸排名,帝俊實力第一,九尾狐卻上了菜譜
    導讀:《山海經》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本不可或缺瑰寶,無論是對我國古代的歷史、地理、亦或者其他的文化、甚至是礦物記錄等,都有著巨大的價值。說起山海經,人們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它其中所書寫刻畫的珍禽異獸,其中各種異獸的戰力不一,實力也是參次不齊。
  • 洋女婿攜娃兒過中國年,畫紙巾菜譜傳承年味
    近日,當市民們還在緊張籌備過年的時候,有洋女婿卻「悠然」創作起紙巾年菜譜,將記憶中那份美味的中國年菜,用紙巾畫的形式記錄下來,並帶著中國媳婦和「洋娃娃」在廚師的教學下,還原紙巾年菜譜,共同傳承年味。 舌尖上的靈感,和大廚學做年菜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小資家庭不僅成為進階級吃貨,還喜歡用相機記錄吃過的美食。
  • 舌尖上的AI
    據說為了訓練這個系統,研究人員「餵了」它上萬份事物的圖像和菜譜,在這之後程序會對在網上抓取的菜譜進行分析,研究哪些食材常常會被人們一起用來做菜。機器通過深度學習之後,它們能夠以廚師可能會想到的方式來考慮如何處理食物,機器還能注意到食材形狀和季節的變化等數據,以及諸如味道或口感等變量,理論上而言,機器能夠比任何一位大廚都見多識廣。
  • 圍觀英文配音《舌尖上的中國》
    圍觀英文配音《舌尖上的中國》 近日,北京。一段《舌尖上的中國》英文配音版在網上走紅。這段英文配音由孫志立完成,他是一名英語培訓老師,機緣巧合下被人推薦去做英語配音工作,從此愛上英文配音。
  • 野生跳跳魚——舌尖上的中國美味 跳跳魚吃起來
    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出現在節目中的很多美食一夜之間成為「熱門食品」。而閩南人所熟悉的跳跳魚,因在《舌尖2》的第一集中出現,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熱賣食品。  記者昨日在淘寶網上搜索「跳跳魚」一詞,搜出相關2565件寶貝。其中有的標註為「野生跳跳魚——舌尖上的中國美味」,每250克售價48元。
  • 舌尖上的中國 廚房使用暖氣片推薦
    慧聰供熱採暖網 民以食為天,關注舌尖上的味蕾,關注廚房的鍋碗瓢勺,是中國人生活當中的重要方面。《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在即,受到萬眾矚目,目前在新浪微博上的熱度指數已經攀升至110多萬。在舌尖當道之際,廚房用暖氣片有哪些特點,更成為消費者選購產品、進行家裝的重點問題。
  • 船老大走進《舌尖上的中國》:展現家常海鮮做法
    船老大走進《舌尖上的中國》:展現家常海鮮做法 那是《舌尖上的中國》裡的船老大呀!」在海上捕撈作業時,他被眼尖的央視記者認出。  前陣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第一集《自然的饋贈》,拍的就是漁民林鴻琪捕撈海鮮到烹飪海鮮的過程。  7月22日上午,捕撈船隊繼續在南沙美濟礁拋錨避風。
  • 英媒:中國為治「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
    當地時間23日,英國媒體報導認為,中國為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是「光碟行動」的重要響應。 英國《獨立報》報導截圖 《每日郵報》的報導認為,該草案是對早前中國提出的「光碟行動」的響應,有助於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幫助其國民養成節儉的生活習慣。
  • 《舌尖上的中國》唯美呈現臺灣蘭嶼「飛魚季」
    中國臺灣網5月4日消息 臺灣蘭嶼的飛魚,不但是當地達悟族人的傳統食物,每年3到6月的飛魚季,更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色彩。據臺媒報導,最近央視熱播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就特別前往蘭嶼拍攝,用水中攝影,呈現捕捉飛魚的景象。
  • 《舌尖2》熱播 股民造句「舌尖上的股市」自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因內容淡化美食、側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觀眾感到失望。其中一集《家常》還講述了一段母女背井離鄉學琴的故事,被網友吐槽其狗血。
  • 開辦「幸福餐廳」 老年人盡享「舌尖上的溫暖」
    利君西社區「幸福餐廳」設在社區活動室,配備了保溫餐車,由土門街道牡丹莊園社區老年助餐點「幸福餐廳」按菜譜做好及時送過來。1月7日11時,社區活動室的展板上列出了「幸福餐廳」當日的菜譜:雞排套餐、青筍肉絲、泡菜肉絲、醬燒茄子、麻婆豆腐、豆芽炒粉條、芹菜炒香乾、燴麵片、紫菜湯。
  • 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國》竟比中文版還誘人 都因為這個男人
    我一直認為,只有中國才能拍出像樣的美食紀錄片,牛如BBC者,如果拍起英國的美食,估計最多拍三集——土豆土豆或者土豆。所以,讓咱們的美食走出國門很有必要。最近,一段英文版的《舌尖上的中國》在網上走紅,看過的人都說,耳朵,有福了。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食品制假與監管體系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英文說法搶鮮看之三(組圖)
    剛看完《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是不是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呢?讓我們一起在一張張美圖中回顧這些人間美味,順便學習一下它們的英文說法吧。老鴨雁來蕈Old duck stewed with lactarius deliciosus 相關閱讀「舌尖上的中國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摘要】從某種意義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場文化儀式,讓我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儀式洗禮。透過日常美食的儀式鏡像,我們看到的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
  • 視頻「舌尖上的中國」被評為十大知識傳播事件
    昨天評出的2012知識中國年度人物包括:關注中國教育改革、傳統文化繼承和改造等問題的著名學者楊東平;用大眾化的表現形式向人們展示深奧天文知識的天文學家李元;致力保障食品安全營養技術研究的食品專家羅雲波等。  本屆知識中國特別增設了「年度特別獎」和「年度知識傳播大使」獎項,以表彰那些正在身體力行、將公益與知識傳播相結合的人物。
  • 臺灣中原大學啟用「基督教史料室」 珍藏中國教會史料上萬冊
    (圖:中原大學網站) 4月16日,臺灣中原大學啟用「基督教史料室」,典藏珍本聖經、臺灣教會史與中國內地教會史等重要史料上萬冊
  • 細數《舌尖上的中國》美食英文名
    2012年5月14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登陸央視一套晚間檔,這是一部記錄了中國千年沉澱下來的飲食文化為主的紀錄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片中菜名的英文翻譯。
  • 中國最好的大米是什麼——《舌尖上的中國》告訴你答案!
    現在我們大家的生活條件已經好了很多,大家在平時的時候對於飲食這方面也是越來越注意了,所以說很多人在平時都會做營養豐富的美食,但是大家在選擇原材料的時候也是非常注重的,選擇一些好的材料才能夠做出營養健康的食物,就像是大米飯一樣,大米是我們經常吃的一個主食,如果大米選擇好的話,做出來的米飯就會香氣四溢,非常的好吃,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我中國最好吃的大米吧
  • 《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居然就是《加菲貓》的配音
    不過遺憾的是,相當長的時間我和立宏都沒有在工作上合作過。偶爾在央視的配音間見他,我都會開玩笑說,下一次你降降價,讓我折磨一下你。儘管他已經是國內一線聲優,但在我眼裡他依舊是我要好的同學,是那種逆來順受,從來不抱怨,然後總會溫吞吞準點到來的人。2012年,做《舌尖上的中國》,我和團隊決定用李立宏配旁白。但正是這次的合作,讓我認識到了李立宏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