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錯刀頻道 張一弛
當米其林公布出2020年北京美食榜單時,全國人民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同一句感嘆:
這選的...都是什麼玩意兒啊!
在北京,上榜的一共有23家餐廳,數量確實不算少,但唯一的三星餐廳給了主打台州小海鮮的新榮記;另一家上海菜屋裡廂,登上了二星。
北京美食榜不光沒有北京菜,更讓人費解的是,這家浙江菜之所以能評上三星,米其林的給出的理由居然是:
「真正讓人不能錯過的,是這家新榮記做的北京烤鴨。」
這獎,這讓人家新榮記拿還是不拿?
更可氣的是,前幾天米其林公布的一份更面向大眾的「必比登推介」餐廳名單,不但列了個內臟全席,豆汁、素食都上榜了:
氣的被米其林給了一顆星星的大董烤鴨壓根沒出現在頒獎典禮上,創始人董振祥還專門發文,抨擊這個內臟全席榜單:
這會讓國際社會以為中國老百姓的美食水平就是爆肚、下水和內臟,而這顯然不是中國美食的主流和大雅。
在中國美食榜上亂指揮的米其林,還跑到日本瞎攪和。
在2020年日本的米其林指南中,連續12年被評為米其林三星的「數寄屋橋次郎本店」壽司店卻從榜單中消失了。
該店背後的主理人正是被譽為日本「日本壽司之神」的小野二郎。
「摘星」理由則是,壽司店不開放給普通客人預約,只提供給常客或有特殊渠道的人跟米其林的評選標準不符。
總結一下,踏出法國的米其林面臨的現狀是:評判標準飄忽不定、評判過程撲朔迷離、最終結果不得人心。
在誕生120年後,這份全球最能「撈金」的榜單,終於跌下了神壇!
1、米其林在中國水土不服,根本不是新鮮事
有人認為米其林是跟北京有仇,客觀的說,真是冤枉人家了。
因為,米其林在全球各地的水土不服,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最開始不爽米其林評星標準的是美國人。
2005年,米其林進入紐約,《紐約時報》吐槽米其林偏愛正襟危坐的傳統高級餐廳:「二星以上的餐廳裡,至少一半都是法餐。」
2008年,米其林去了洛杉磯。洛杉磯的菜系非常多元,包括墨西哥菜、非洲菜、日料、韓餐、菲律賓菜,米其林也連續出版了兩年的米其林洛杉磯指南……
一切看上去都非常美好。
但是洛杉磯人民發現,整個洛杉磯,米其林只評出了4家二星餐廳,連一個三星都沒有。
於是,米其林評委跟洛杉磯美食家開啟了一場長達8年的隔空互懟。
2011年,米其林指南曾經的主管Jean-Luc Nare在採訪中大罵:」洛杉磯人民太土了,根本不懂吃也不關心真正的美食。他們只在乎和誰去,去哪家,坐哪桌。」
而洛杉磯的食評家diss back 也絲毫不留餘地:「這些高傲的評委,大概都不肯從比佛利山莊酒店出來多走幾步。」
於是,米其林罵罵咧咧的退出了洛杉磯。
到了義大利,米其林依然堅持我行我素,把星星幾乎都給了做法餐的餐廳,又激怒了義大利人。
到了日本,米其林大發善心,在東京一下慷慨送出191顆星星,可結果照樣不著日本廚師待見。
因為,這些日本廚師發現,大師級餐廳沒有入選,徒弟的餐廳反倒評上了三星,「非常可笑」。
當上海的第一份米其林指南公布時,26家星級餐廳,榜單裡快一半都是粵菜,包括唯一的一家三星「唐閣」,也是粵菜。蔡瀾老先生直言不諱:
歐洲之外,米其林都不靠譜。
可沒想到當米其林真的來「美食天堂」廣州了,卻讓大家都有點懵——廣州了成為中國參評城市裡星級餐廳最少的,一共有8家餐廳入選,全是一星。
氣的廣州人大罵:「都說食在廣州,結果只有一星?」 「猜到了沒有三星,但連二星也選不出來?」
但有意思的是,剛被評為米其林一星餐廳的上海「泰安門」,很快就被曝出開業卻一直沒有申請到營業執照,被迫關店,成為了米其林史上最短命餐廳。
而溫州首家以米其林概念餐廳,由米其林星廚擔任執行主廚、卡地亞設計師打造用餐環境,僅僅經營了1年時間,就堅持不下去了。
2、飲食界的「地獄判官」:摘掉一顆星星,等於毀掉一家餐廳
至於米其林的評星標準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這個神一樣的指南從 1931 年推出三星分級評價以來,官方只給出了五點粗略的解釋:
1. 盤中食材的水準;2. 料理食物的技藝水平和口味的融合;3. 創新水平;4. 是否物有所值;5. 餐廳烹飪水準的穩定性。
但米其林最狠的一點,是評審員對餐廳的匿名造訪,這是米其林和所有專業美食比賽和現在流行的網紅探店的最大區別。
匿名機制,讓米其林收穫了空前成功,但同時,也讓他們成為飲食界的「地獄判官」。
甚至每一顆星星,都成為了可以「殺人」的兇器。
1966年,米其林三星主廚Alain Zick因其餐廳從三星降為二星,成為第一個自殺的三星主廚。
2003年,米其林三星主廚盧瓦索大廚自殺的轟動整個法國。
盧大廚的餐廳起步時,向銀行貸了巨款用來裝修餐廳,一間廁所都能趕上普通人家全屋了。沒過幾年,盧大廚就負了500萬美元的債。
在他自殺前一年,米其林可能會取掉他餐廳的一顆星,盧大廚咬著牙跟同事說:
「如果我失去一顆星,我寧可自殺。」
盧瓦索名作:煎蛙腿佐白蒜泥醬與西芹醬
到了2007年,41歲的米其林星級餐廳女廚師長服用安定劑身亡。她在遺書中寫道:「我撐不下去了,壓力太大了……」
被摘掉星星的大廚崩潰,被授予星星的餐廳也不堪重負。
2017年,雄踞米其林三星20年的法國Le Suquet a Laguiole餐廳的老闆兼廚師Sebastien Bras想退回米其林的三星。
「那些給我米其林星星的人,其實對我一無所知,」
2013年,西班牙Casa Julio餐廳廚師Julio Biosca請米其林收回他的星星,因為他覺得這顆星意味著他無法再創新了。
米其林三星大廚安娜蘇菲匹克來中國某星級酒店做飯,要求酒店空運170個盤子來,結果那些盤子死重、包裝裡三層、外三層,運費整整花了20多萬。
法國大廚Alain Senderens在關掉了維持28年的米其林三星餐廳,把它改造成一家更便宜、輕鬆的小酒館時,說出了實情:
保持米其林星級的成本實在太高,餐廳必須不斷更換菜單,僱傭一個過分龐大的後廚和服務員團隊,並在鮮花、水晶杯、亞麻桌布等花哨裝飾上,每年花掉36000歐元。
當記者問他:米其林不是堅持依據食物水平給星星嗎?
大廚只說了一句話:「他們喜歡豪華餐廳。」
3、最爛的榜單背後,是一場天才營銷案例
我們回頭看看指南的身世就知道,這份全球最爛榜單背後,其實是一場極其天才的營銷案例。
1900年,在當時汽車還不普及的情況下,還僅僅是一家輪胎公司的米其林,最重要的三個字就是:活下去。
汽車不普及,人們對輪胎的需求自然就小,米其林兄弟就決定曲線救國。
他們搜集整理了地圖、加油站、旅館等各種信息,匯集為一本小紅手冊。在1923年,增加了餐廳推薦,並從1926年開始採用星級評等。這就是最早的《米其林指南》。
目的是為了告訴大家,全世界好吃的那麼多,為什麼不開車去試試?
米其林通過這樣的營銷策略提高自己主業務的輪胎銷量,從商業邏輯上說一點毛病沒有,據汽車服務世界統計,2019全球輪胎企業TOP34榜單,米其林位居第二名。
就算這本法國美食指南,要向全世界進軍時,也到處充滿了撈金的味道。
在2016年的第一版新加坡指南中,聖淘沙名勝世界作為冠名贊助商,旗下有四家餐廳摘星。
韓國米其林三星餐廳「GAON」,才剛開業4個月就斬獲了,多少大廚夢寐以求卻求之不得的「米其林三星」。
原因則是,這家飯店的行政總廚曾向米其林支付了一大筆天價「諮詢費」。
結 語:
看不懂如今用戶的需求,正是如今被封為「美食聖經」的米其林最大產品危機。
在對中國文化沒有任何深入的認知時,就想靠豆汁和滷煮就能討好中國人,顯然低估了大眾的智商。
就像一位外國廚師,花了16個月去了52家小籠包館子,給出的「一個美味小籠包」的評判標準是:(汁的重量+餡的重量)÷皮的厚度。
中國美食的煙火氣瞬間喪失殆盡。
時代變了,消費者也變了。
94歲的壽司之神已經不再需要星星證明自己的食物是否美味,全球各地真正熱愛美食的人,也不再迷信這一份充滿營銷味道的美食榜。
我們無法剔除米其林的傲慢、無知和偏見,只能回敬一句:
你評你的,我吃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