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頡米的小表姐來我家做客。兩個孩子見面後,都顯得非常開心。這一整天,無論是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吃飯、穿衣、收拾玩具,還是溝通交流、社會交往等方面,兩個孩子都表現得非常棒!與平時獨自生活時完全不一樣。這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另一種「樣子」。
這大概就是我們常常聽到和看到的現象:「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去別人家做客不一樣?」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孩子的「兩面性」。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其實,我們需要理解這種「兩面性」的實質。這背後潛藏著孩子的社會性意識水平以及自尊心。
家是孩子覺得最安全的地方,也是可以任意依戀和任意耍性子的地方,他知道自己完全沒有競爭對手,進而也就會顯得隨意、任性一些。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會更嬌氣一點兒。然而,換個環境,進入學校後,孩子就變成了眾多孩子中的一員。他意識到,自己需要表現好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愛,也很清楚自己要遵守規則才能獲得認可。於是,孩子就表現得更加自立、自強。
這樣看來,「兩面性」並不一定是壞事,家長不必過於焦慮。這是其一。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與學校的表現,或者把孩子的多面性表現溝通起來,讓這些表現綜合起來形成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動力要素,可能是我們應該做的。
02
今日有朋友諮詢我,她家女兒跟我家孩子差不多大,平時很乖巧,而過年人多時卻表現不佳,霸道野蠻無禮、固執逆反,無論做什麼事總是要花費很多口舌去講道理才會聽話去做……這讓朋友感到很苦惱,也感到筋疲力盡,想尋求幫助。
有些孩子在過年時,也表現出了一些類似的情況:平時很會打招呼,但過年時,忽然到了一群親戚中間,也有不想張口打招呼的時候。
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在頡米身上出現,我提前做了點兒功課。
預想到過年時,孩子見到的親戚朋友多,所以我提前教孩子識別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告訴孩子,凡是跟爺爺奶奶長得差不多年齡的,就叫爺爺奶奶,跟媽媽長得差不多年齡的,就叫叔叔阿姨,這些孩子還是能夠分清楚的,因此也不感到太困難。同時,教孩子說幾句吉祥的話語:「恭喜恭喜!」「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有了準備,孩子在過年時就不會感到不適應,所謂的差異性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過年時,在孩子身上很容易爆發「牛不喝水強摁頭」的現象,所以我希望家長們能夠儘量去避免。「強摁頭」的內容一般包括:一連串兒的長輩稱謂;當全家人的面兒說吉祥話;秀一秀新才藝。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家長心裡很難受,也讓孩子很尷尬。而孩子之所以不夠配合,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耍脾氣,更有可能是一些心理上的預習家長沒有做到位。有三點小小的建議:
1. 能夠提前做練習。我們能預知到會有怎樣的場景時,可以提前給孩子先做練習,預演一下,這樣讓孩子不至於太措手不及。2. 父母要做「破冰」之人。不管是什麼親戚朋友,初次見面時總是有點「尷尬」,就是我們說的「隔膜」,人際交往間的「隔膜」可以由父母來打破,這就叫作「破冰」。比方說,見到陌生親戚,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親近對方,家長主動打個招呼,而後主動介紹自己家孩子,這也是不錯的方法;面對親戚家的孩子,家長直接拿出玩具,很快孩子們之間的尷尬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他們一起玩兒了。3. 孩子若表示出不願意,家長不要「強摁頭」,這一點是我自己一直堅持的基本原則,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必要的時候,他能表現得很好。
記住,在類似於春節這樣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不是去炫耀自己的孩子,更應該做孩子的支持者,適當時候給孩子遞上輔助之手,幫助孩子成功克服各種交往困境。
03
晚飯後,我們一家人出去散步。孩子騎著新買的滑板車,十分開心地在小區裡穿行。恰好遇到了小夥伴,更是興奮。於是,頡米提出來一起比賽,小夥伴騎自行車,頡米騎滑板車,因為滑板車輕便快速,所以頡米很快就超過了小夥伴。兩個人正比得津津有味時,又來了一個小夥伴(以下簡稱「新夥伴」)。
故事也就從這時開始了。因為路上人多,兩個騎自行車的小夥伴撞到了一塊兒,這時,新夥伴就伸出手打人了,當然我們的老夥伴也不甘示弱,兩個男孩扭打在一塊,我立刻出手制止。還好,事情沒有進一步發展。頡米見到孩子們打架,就悄悄地離開了。兩個男孩的母親在後面慢慢跟上來,見到這情形,也沒有怎麼處理孩子,安慰下孩子們就直接隨我們來到了遊樂場。
在遊樂場,我們一起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孩子們也都十分興奮。一開始,我當貓,大家當小老鼠,但我們的遊戲規則是被抓到的老鼠要表演唱歌,接著就變成了貓。頡米正好被我抓到了,他大聲地唱完一首歌后,變成了小貓,開始抓老鼠。經過一輪的挑戰,頡米恰好就抓到了那個新夥伴。誰知,頡米還沒說完「我抓到老鼠了」,就被那個新夥伴一頓亂打。
此時,我立刻拉開頡米,並告訴小頡米:「這隻小老鼠還不懂規則,它這是在反抗呢!」頡米也很大方,就繼續去玩他的遊戲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說回「新夥伴」,我家大姨在路上就告訴我:「這個孩子經常會『打人』,每次下去玩都會碰到他『打人』。」這也讓我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打架時,母親們會無動於衷,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見得多了。
但是,我倒是想告訴孩子父母,愛「打人」的孩子,如果不正確引導的話,是會對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影響的。像今晚的遊戲,後來其他的孩子就直接把他排除在外了,因為他違反規則。經常這樣的話,就會對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建議,我們還是要認真對待和分析孩子「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交往,促進良好社會情緒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打人」的原因是多種的,有的孩子是因為在交往中,自己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一著急就打人;有的孩子是因為自我意識萌芽,簡單說很多時候打人是因為過度防衛,可能別人沒有侵犯他,但他以為是,於是就打人(今晚的遊戲環節就是這個原因);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模仿電視或者父母造成的……原因多樣。
了解分析孩子後,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建議在最初出現這種打人現象時,家長能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儘早將錯誤行為消滅在萌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