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孩子反而表現不佳,通過三個小故事理解孩子的「兩面性」

2021-01-16 天津人民出版社

01

今天,頡米的小表姐來我家做客。兩個孩子見面後,都顯得非常開心。這一整天,無論是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吃飯、穿衣、收拾玩具,還是溝通交流、社會交往等方面,兩個孩子都表現得非常棒!與平時獨自生活時完全不一樣。這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另一種「樣子」。

這大概就是我們常常聽到和看到的現象:「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去別人家做客不一樣?」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孩子的「兩面性」。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其實,我們需要理解這種「兩面性」的實質。這背後潛藏著孩子的社會性意識水平以及自尊心。

家是孩子覺得最安全的地方,也是可以任意依戀和任意耍性子的地方,他知道自己完全沒有競爭對手,進而也就會顯得隨意、任性一些。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會更嬌氣一點兒。然而,換個環境,進入學校後,孩子就變成了眾多孩子中的一員。他意識到,自己需要表現好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愛,也很清楚自己要遵守規則才能獲得認可。於是,孩子就表現得更加自立、自強。

這樣看來,「兩面性」並不一定是壞事,家長不必過於焦慮。這是其一。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與學校的表現,或者把孩子的多面性表現溝通起來,讓這些表現綜合起來形成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動力要素,可能是我們應該做的。

02

今日有朋友諮詢我,她家女兒跟我家孩子差不多大,平時很乖巧,而過年人多時卻表現不佳,霸道野蠻無禮、固執逆反,無論做什麼事總是要花費很多口舌去講道理才會聽話去做……這讓朋友感到很苦惱,也感到筋疲力盡,想尋求幫助。

有些孩子在過年時,也表現出了一些類似的情況:平時很會打招呼,但過年時,忽然到了一群親戚中間,也有不想張口打招呼的時候。

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在頡米身上出現,我提前做了點兒功課。

預想到過年時,孩子見到的親戚朋友多,所以我提前教孩子識別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告訴孩子,凡是跟爺爺奶奶長得差不多年齡的,就叫爺爺奶奶,跟媽媽長得差不多年齡的,就叫叔叔阿姨,這些孩子還是能夠分清楚的,因此也不感到太困難。同時,教孩子說幾句吉祥的話語:「恭喜恭喜!」「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有了準備,孩子在過年時就不會感到不適應,所謂的差異性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過年時,在孩子身上很容易爆發「牛不喝水強摁頭」的現象,所以我希望家長們能夠儘量去避免。「強摁頭」的內容一般包括:一連串兒的長輩稱謂;當全家人的面兒說吉祥話;秀一秀新才藝。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家長心裡很難受,也讓孩子很尷尬。而孩子之所以不夠配合,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耍脾氣,更有可能是一些心理上的預習家長沒有做到位。有三點小小的建議:

1. 能夠提前做練習。我們能預知到會有怎樣的場景時,可以提前給孩子先做練習,預演一下,這樣讓孩子不至於太措手不及。2. 父母要做「破冰」之人。不管是什麼親戚朋友,初次見面時總是有點「尷尬」,就是我們說的「隔膜」,人際交往間的「隔膜」可以由父母來打破,這就叫作「破冰」。比方說,見到陌生親戚,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親近對方,家長主動打個招呼,而後主動介紹自己家孩子,這也是不錯的方法;面對親戚家的孩子,家長直接拿出玩具,很快孩子們之間的尷尬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他們一起玩兒了。3. 孩子若表示出不願意,家長不要「強摁頭」,這一點是我自己一直堅持的基本原則,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必要的時候,他能表現得很好。

記住,在類似於春節這樣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不是去炫耀自己的孩子,更應該做孩子的支持者,適當時候給孩子遞上輔助之手,幫助孩子成功克服各種交往困境。

03

晚飯後,我們一家人出去散步。孩子騎著新買的滑板車,十分開心地在小區裡穿行。恰好遇到了小夥伴,更是興奮。於是,頡米提出來一起比賽,小夥伴騎自行車,頡米騎滑板車,因為滑板車輕便快速,所以頡米很快就超過了小夥伴。兩個人正比得津津有味時,又來了一個小夥伴(以下簡稱「新夥伴」)。

故事也就從這時開始了。因為路上人多,兩個騎自行車的小夥伴撞到了一塊兒,這時,新夥伴就伸出手打人了,當然我們的老夥伴也不甘示弱,兩個男孩扭打在一塊,我立刻出手制止。還好,事情沒有進一步發展。頡米見到孩子們打架,就悄悄地離開了。兩個男孩的母親在後面慢慢跟上來,見到這情形,也沒有怎麼處理孩子,安慰下孩子們就直接隨我們來到了遊樂場。

在遊樂場,我們一起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孩子們也都十分興奮。一開始,我當貓,大家當小老鼠,但我們的遊戲規則是被抓到的老鼠要表演唱歌,接著就變成了貓。頡米正好被我抓到了,他大聲地唱完一首歌后,變成了小貓,開始抓老鼠。經過一輪的挑戰,頡米恰好就抓到了那個新夥伴。誰知,頡米還沒說完「我抓到老鼠了」,就被那個新夥伴一頓亂打。

此時,我立刻拉開頡米,並告訴小頡米:「這隻小老鼠還不懂規則,它這是在反抗呢!」頡米也很大方,就繼續去玩他的遊戲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說回「新夥伴」,我家大姨在路上就告訴我:「這個孩子經常會『打人』,每次下去玩都會碰到他『打人』。」這也讓我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打架時,母親們會無動於衷,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見得多了。

但是,我倒是想告訴孩子父母,愛「打人」的孩子,如果不正確引導的話,是會對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影響的。像今晚的遊戲,後來其他的孩子就直接把他排除在外了,因為他違反規則。經常這樣的話,就會對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建議,我們還是要認真對待和分析孩子「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交往,促進良好社會情緒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打人」的原因是多種的,有的孩子是因為在交往中,自己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一著急就打人;有的孩子是因為自我意識萌芽,簡單說很多時候打人是因為過度防衛,可能別人沒有侵犯他,但他以為是,於是就打人(今晚的遊戲環節就是這個原因);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模仿電視或者父母造成的……原因多樣。

了解分析孩子後,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建議在最初出現這種打人現象時,家長能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儘早將錯誤行為消滅在萌芽期。

相關焦點

  • 過年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壓歲錢的傳說故事?
    下面,快和360常識網一起看看過年紅包的相關知識吧。本文目錄:1、過年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2、關於壓歲錢的傳說故事3、壓歲錢的發展歷程4、春節壓歲錢一般給到幾歲?5、壓歲錢給多少合適?6、壓歲錢怎麼花?
  • 6點表現孩子這是抑鬱了家長不僅不關心反而責罵!
    ,孩子到了初中過之後越來越不聽話,怎麼打罵都不聽,反而變本加厲。  還有些家長給我說,孩子經常一到學校就這裡不舒服那裡不痛快,回到家就沒事了。覺得孩子怎麼這麼矯情,不就是上學讀個書,怎麼讀出這麼多的毛病。  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根本就不是特別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覺得供孩子讀書穿衣吃飯就已經足夠了,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教育。
  • 孩子說話支支吾吾,是邏輯能力差的表現,三步鍛鍊孩子大腦發育
    因為高級的學習方式是不需要機械記憶和重複練習的,而邏輯能力可以幫助孩子轉向更為高級的學習方式。對於邏輯能力強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會更強一些。 孩子邏輯能力差,連話都說不清楚。
  • 孩子常聽故事好處多!掌握講故事的8個小技巧,孩子愛聽成長快
    每個寶寶都喜歡聽自己的爸爸媽媽講故事。我家若蘭最喜歡每天的睡前故事時間。每天晚上收拾完畢,躺在床上,若蘭都會對我說「媽媽,我還一點都不困,你能給我講個睡前故事嗎」?
  • 小班孩子開學後若有這三個表現,說明孩子適應得很好,家長請放心
    當然了偶爾還是會有些孩子入園哭鬧,這都是很正常也能理解的現象。一般新生入園的適應期會持續兩三周,三周過後21天養成一個習慣,孩子們能完全融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了。可總會有些家長,尤其是些老人,認為孩子入園哭,情緒大,不願起床或不願出門,就說孩子不愛上幼兒園,或者還認為孩子幼兒園被欺負了等等。
  • 「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為什麼媽媽在家,寶寶反而不乖了?
    記得有一次我在家裡加班,小傢伙就總是故意從我身邊「路過」,不是說自己餓了,就是讓我給她講故事、陪她玩由於家裡小朋友不停的打擾,工作根本無法順利進行,所以我只能將這個「小尾巴」轟出房間。後來在哄孩子睡覺的時候,女兒嘟著嘴巴對我說:「媽媽,我其實不是想惹你生氣,就是想讓你多陪陪我。」聽到孩子這麼說,我的心裡別提有多難受了。
  • 孩子大舌頭、發音不清楚……家長看看這三條
    但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語言方面的各種問題,比如說話囉嗦、沒力氣表達、發音不清楚、大舌頭等等,令家長十分頭疼……別著急,今天老嶽從三方面告訴你,孩子為什麼語言發育不好!圖片來自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前庭功能不佳,那麼從各個感覺通路(主要是視覺、聽覺)輸入的語言刺激,包括語音、語調、頻率、音量、音源、音質等,都將無法被正確過濾辨識進入大腦。
  • 孩子表現差就被「回家反省」,三步法幫助家長應對孩子停課反省
    並且提出如果孩子能夠真正反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回去上學。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家長表現的非常著急,孩子已經高二了,馬上就要進行高考了,這個時候卻讓孩子回家反省。這不是明擺著耽誤孩子的學習嗎?這件事情導致家長對學校和老師非常不滿,但不得不去走關係,讓孩子回到學校能夠繼續上學。可是做家長的只是想讓孩子不耽誤學習,卻忽略了一件事情。
  • 故事|阿文的小毯子(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
    在她的公眾號裡(ID:xiaolijianggushi),每天都會更新一個故事音頻,分享育兒故事,已經吸引了百萬媽媽關注。阿文是個小老鼠,他有個習慣,無論是走路、吃飯、睡覺還是和其他小朋友玩時,都一定要帶著他心愛的小毯子。但是,他慢慢長大,上小學了,他仍然不能離開小毯子。
  • 如何陪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新年?這樣過年才有意義
    各位家長平時都是怎麼陪孩子的呢?相信大多數家長都是抱著手機陪孩子的,有些家長為了打發時間,乾脆跟孩子一起玩手機。過年了,家長們是不是應該換個方式呢? 過年了,放下手機,才是真正的高效親子陪伴!
  • 6歲孩子發育遲緩,媽媽寧可離婚也不放棄,孩子有這4個表現要注意
    之前,醫院接診了一位6歲的小源,經過醫生各方面的檢查評估判斷,小源是發育遲緩。 而小源的家庭就是這個特殊的例子,聽小源媽媽說: 因為小源不健全,孩子父親提出離婚,認為孩子已經6歲了,治療的話,肯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費用,所以他不願意孩子接受治療。
  • 孩子閱讀理解能力差怎麼辦?幾個方法拯救孩子閱讀能力!
    語文考試中,很多家長說孩子的試卷光閱讀理解就扣掉了很多分,歸其原因為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好。 可是作為家長,如何在平時的學習中培養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呢?
  • 想更了解自己孩子,先了解這些星星的孩子,唯理解是最適當的陪伴
    譚某的言論沒能引來家長們的同情,家長情緒反而更加波動,家長來到幼兒園逼問園長為何要收取一個問題兒童,園長只能與明明家長商量繼續讓明明停課幾天來安撫其他家長的情緒。家長群在微信群上攻擊譚某及明明,譚某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情緒崩潰的她選擇在家裡與兒子明明燒炭自殺 ,當時譚某還懷著孕,這場意外導致了三條人命的損失,實在悲痛。
  • 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怎麼辦?12個方法讓孩子大膽一個人睡
    不知道各位爸爸媽媽有沒有遇到過貝貝家的情況,孩子不肯獨自睡,怕黑,怕衣櫃裡有怪物,怕床底有巫婆......這樣類似的經歷呢?怕黑,真的是孩子膽小怯弱的表現嗎?其實不然。怕黑是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根據皮亞傑兒童智力發展階段理論, 2-6、7歲的孩子處在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還處在泛靈心理階段。
  • 孩子愛頂嘴,李玫瑾教授建議父母學會說三句話解決,效果會更好
    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生活中,父母們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在屢次說教都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就會對孩子劈頭蓋臉地指責。然後看著孩子那無助的神情,自己內心又十分後悔。但下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又是指責、後悔,再指責,家長們對於孩子的任性十分不理解,明明自己就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他就是不聽呢?
  • 三個真實小故事,教你如何將平時孩子培養成學霸!
    作為一個從事研究孩子教育多年的老師,我發現一個規律,大多數優秀的孩子都有一些共同的優點,比如最為明顯的「自律」;「戰勝困難的能力」;「自信」我非常肯定的是這三種能力即是孩子變優秀的前提。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出現拖拉、好動、學習成績差、愛玩遊戲、不愛吃飯、貪玩的問題時,就會讓家長很操心,難受甚至於感到很焦慮。
  • 上幼兒園後,孩子這些行為可不代表窩囊,反而是聰明的表現!
    面對孩子的回答,鄰居有些無奈,她覺得孩子的行為有些窩囊,卻又覺得無法反駁,我聽後反而忍不住大笑起來,「你家孩子這個行為可不代表窩囊,相反是聰明的表現!」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從孩子的言語就可以看出來,他秉承的觀念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實仔細想想,四五歲孩子之間的打鬧能有多疼,小孩子的力道很小,頂多是看著疼而已。
  • 孩子的表現差異是「回家反省」
    許多家長聽到孩子停課和反省的消息後變得非常焦慮,卻忽視了學校的真正目的。讓我們簡單介紹三個步驟來幫助家長停止上課並思考對孩子。一、首先要考慮孩子停學的意義父項應該是明白,當學校提議讓孩子們停止上課反省時,已經給了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一定是因為學生犯了一些學校不能容忍的錯誤,才會提出這樣的懲罰措施。
  • 孩子神神經經總對空氣說話?家長要偷笑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理解孩子的假想朋友家長要理解孩子們有假想朋友這一現象。家長如果過分擔心孩子的這種情況,反而會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家長要認識到孩子的情況是屬於正常現象。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不能任由孩子推卸責任,否則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長期以往,家長們就很難改掉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也會因此而延續孩子的"假想朋友"。三、不要過於幹涉孩子在和"假想朋友"玩耍的時候,家長不要去阻止或者儘量不幹擾孩子的"玩耍時間"。
  • 試試這三個小妙招,5歲的孩子也能輕鬆熟記《唐詩三百首》
    但是也應當看到,5歲以前的孩子對古詩更多的是機械記憶,他未必理解詩句中的涵義,體悟到詩句中的情感。而且,只是一味枯燥地誦讀,很容易讓讓孩子不耐煩。配合度不高的學習,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適得其反。那麼,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孩子輕鬆高效地愛上背苦讀呢?我來說說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