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姬宜臼,東周第一任天子,在位五十一年。當他離世後,由於嫡長子姬洩已經先於他亡故,所以,眾人擁立姬洩之子、平王的王太孫姬林繼承了天子之位,史稱周桓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姬林算是比較幸運的,畢竟他的父親離世過早,平王又不止姬洩一個子嗣(「周鄭交質」中的王子狐就是平王的另一個兒子)。如果平王定下了讓其他兒子作為繼承人,或者眾人在平王駕崩後推舉了其他王子,恐怕都沒有他這位王太孫什麼事兒了。可就是如此幸運加身的桓王,在他還沒有正式登基前,就被命運捉弄了一把,註定了他日後的不幸。
原來,平王雖說在位五十一年,但實際上第51年他在世也僅僅三個多月而已。此後一段時間,雖然姬林被選為了繼承人,但一方面要為爺爺辦葬禮,一方面也要為自己的正式登基做準備,所以他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可偏偏就在這麼短暫的一個真空期內,那些擁立姬林的王公大臣們卻又舊事重提,要把朝中大權分一部分給虢公忌父,再次惹惱了鄭莊公,讓桓王莫名其妙地就跟鄭國結了梁子。
周桓王姬林
說到這裡,肯定有很多朋友要問了,朝廷跟鄭國不是交換人質了麼,這些王公大臣難道不顧及王子狐的安危了嗎?另外,他們為什麼偏偏選擇平王剛剛駕崩這個時間點來重提分權之事,難道這是什麼恰當的時機嗎?再有,桓王就算還沒正式登基,但他畢竟是選定的下一任天子,作者「閒敘」你怎麼知道這不是桓王自己的意思呢?那在下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個問題,「周鄭交質」確實已經發生,雙方的人質王子狐和公子忽確實也到了對方的城中居住。但隨著平王的駕崩,這個由姬宜臼和姬寤生所做的約定自然也就終止了(畢竟王子狐對於平王來說是親兒子,會起到挾制的作用,可他對桓王來說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交質」的意義已經失效,兩位人質肯定是各自歸國,也就不存在要擔心王子狐安危的情況了。
「周鄭交質」失去意義,人質各自歸國
另外,還要說明的一點是,王子狐因平王駕崩、周鄭交質約定結束歸國這一點鄙人是認同的。但網上很多童鞋說他是被特意迎回朝中來準備繼位,由於一路悲傷過度,入朝後不久便離世了,這才讓姬林繼位的說法,恕在下不能苟同。至少在鄙人所查閱的史料(以先秦史料為主),沒有找到半點關於此事的史實記載。反倒是在小說《東周列國志》中找到了「周公黑肩迎王子狐歸周」情節,但這畢竟是小說,不能作為史實依據,還望各位讀者在讀史時加以分辨。
第二個問題,正如回答第一個問題所說的,「周鄭交質」由於平王的離世而終止,王子狐也回到了朝中,周人沒有了挾制,又想起要舊事重提是十分有可能的。另外,分權給虢公忌父乃是平王本意,此時宜臼離世,王公大臣不想他抱憾終身,替他實現這最後的遺願,也是說得通的。再有一點,歷來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說,從各個史書的記載來看,幾乎每位天子登基後都會重新任命卿士,哪怕是繼續啟用前朝卿士,也會有這樣一次任命儀式。此時剛好是天子位更迭之際,藉機重新任命卿士,讓虢公忌父「名正言順」地分權,應該說是不錯的時機。
王位更迭,周人慾藉機分權虢公
第三個問題,還得接著上面這個問題繼續說。既然是新的一朝,重新任命卿士,肯定應該由天子下詔來冊封,我為什麼偏偏說這不是桓王的意思,而是王公大臣們搞的事情呢?因為,《左傳·隱公三年》明確記載了:「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其中「王」代表的是平王,即平王駕崩;「畀」音bi,四聲,有給與之意。整段記載可以看出,朝中要分權給虢公這件事,發生在平王駕崩不久,此時的姬林還未正式登基,當然不是他下詔進行的冊封。另外,記載中特意用了「周人」二字來指代,也說明這不是桓王之意。假如真是桓王安排的,就算他沒有正式繼位,也完全可以像寫「周鄭交質」時「王子狐」那樣寫成「王孫(姬)林」即可,何必要用「周人」這樣籠統的稱呼呢?顯然,這裡的「周人」應該指的就是周朝的那些王公大臣。
《左傳》中「周人將畀虢公政」的記載
那「周人」既然趁此時機又要搞小動作,鄭莊公如何反應呢?當然是氣憤不已。並且,通過這次「周人」重提分權舊事,讓鄭莊公也明白了,僅僅是通過質問或者交換人質,都無法讓朝廷打消這「邪惡」的念頭了,必須要給王室點顏色看看才行。可鄭國只是個諸侯國,能對天子怎麼樣呢?難道他要廢了周天子,自己稱王嗎?顯然莊公還沒有這個膽量,也不會愚蠢到辦出這樣的傻事。就算此時鄭國已經有了「小霸」之勢,周王室也日漸衰微,可擁護王室的諸侯還比比皆是,他們其中也不乏實力強勁的大國。莊公真的廢了周天子而自立的話,肯定會成為眾矢之的,姬寤生才不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那鄭莊公到底要怎麼給王室點顏色看看呢?說出來恐怕大家都覺得好笑,莊公竟然派祭仲(《左傳》記為「祭足」,《春秋左傳註疏》、《尚史》說他姓祭名仲字足,《春秋左傳屬事》說他姓祭名足字仲,但總的來說「祭仲」、「祭足」實乃同一人。因為在下此前的文章都以「祭仲」來敘述,所以這裡依然用祭仲來表示)率領鄭國的部隊侵入到王室所控制的領地內,搶收人家的莊稼。並且,據《左傳》所記,祭仲於隱公三年四月(即平王剛剛駕崩沒多久),第一次侵入到王室所轄溫地內,收割了那裡的麥子;又於同年秋,深入到成周(即當時的都城雒邑)附近,把那裡的穀子也給卷跑了。看來,莊公想的損招是想讓王室餓肚子,來「教訓」他們一番。
搶割王室麥子的鄭國部隊統領祭仲
並且,搶收王室的莊稼,還不僅僅是讓天子難堪、讓王室餓肚子那麼簡單。周代王畿所耕種的這些莊稼,還是用來供應祭祀,以及王師的軍糧所用。鄭莊公此舉,顯然就是想削弱王師的戰鬥力,也影響天子的祭祀典禮,讓「周人」知道得罪鄭國的下場。可憐桓王姬林,還沒正式登基,就被自己人「陷害」了一把,糊裡糊塗地跟鄭莊公結了仇。恐怕,在姬林心中都不知道鄭國為什麼要這樣做,甚至還以為是鄭莊公囂張跋扈,要欺負他這位新任天子呢。因此,這也註定了桓王一朝,天子與莊公之間將會矛盾重重,必有一段難以理清的糾葛。
當然,桓王與莊公之間糾葛要延續很久,咱們之後會慢慢道來,無需現在過早劇透出來。只不過,在鄭國搶了王室的莊稼之後不久,莊公馬上就做出了另一個犯上之舉,在鄙人看來這個舉動甚至有些不明智。不知是莊公搶收了王室的麥子、穀子覺得心裡有愧,還是「周人」又要分權給虢公讓他氣憤難消,他竟然不去參加新王的登基典禮,甚至此後三年都不入朝面聖。這對於一個王朝卿士來說,真是大大地失誤。想必他是被氣憤衝昏了頭腦,忘記了當初自己忙於本國事務,讓平王與虢公搭上了關係的那段舊事。
鄭莊公決定不去朝覲新天子桓王
總之,三年不朝讓桓王愈加疏遠了鄭莊公,這期間肯定也少不了有人去說姬寤生的壞話,挑撥周、鄭之間的關係。當桓王繼位後的第三年,鄭莊公決定來拜見天子時,雙方矛盾再度爆發。那這矛盾是如何激化的,怎麼君臣剛一見面就爆發了呢?咱們要等到桓王一朝的「鄭國史話」再敘。而下一次,鄙人要先開啟桓王時期的「衛國史話」,因為正當史書紀年剛剛進入到了桓王元年的檔口,衛桓公那位不省心的弟弟州籲又來惹事了,要想知道姬州籲這次又來添了什麼亂,就請各位繼續關注哦。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作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周鄭復交惡、平王崩、桓王未立、人質歸國、周人畀虢公政、祭仲領兵、侵周割麥、再侵周割禾、莊公三年不朝、桓王怨鄭。
關鍵詞雲圖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