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眼中的戰鬥機飛行員很酷:他們操縱精密的戰爭機器,投擲威力巨大的爆炸物,從太陽鏡到飛行服,全身行頭價格不菲。但飛行員也是人,他們的親身感受是,駕駛戰機這件事並不像遊戲裡那麼刺激,而是類似在萬米高空進行長途旅行。
跟乘車旅行不同,飛行員在旅途中沒機會伸展身體,連吃頓快餐都是奢望。在駕機執行高風險任務期間,他們都有哪些訣竅,讓自己保持警覺、舒適和身心健康?
解決內急前先打暗號
在空中作戰的人們也得解決生理問題,「如廁」這件小事在飛行時會帶來出乎意料的麻煩。今天,飛行員們都是往「尿袋」裡小便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密封袋,裡面裝有一些粉末。使用「尿袋」時,最關鍵的一點是要保持平穩飛行,確保不讓液體灑出來。
在接受美國「任務與目標」網站採訪時,美國空軍F-35戰機教官賈斯汀·李說:「要讓尿液去該去的地方,你必須保持直線水平飛行;在沒有任何加速度的情況下,才能解開飛行服。」
讓同伴知道你什麼時候「內急」很重要。在美國,飛行員們用「賽馬」這個詞暗示有人在如廁。編隊飛行時,每架飛機都會分到一個號碼。領頭飛機是「1號」,第二架是「2號」,以此類推。所以,如果你在2號位飛行,想小便時一定記得先說「2號賽馬」。
當前的硬體水平遠遠稱不上完美。據美國軍方統計,至少9起F-16墜機事故和1起A-10墜機事故被歸咎於飛行員「笨手笨腳地使用尿袋」。
女飛行員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更大,因此,美國空軍今年8月向公眾徵求意見,打算專門為女飛行員設計更好的「膀胱減壓系統」。到目前為止,女飛行員仍然只能極力避免在飛行中喝水。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保持水分是飛行員承受過載所必需的——研究表明,3%的脫水就能讓人體對飛行中過載的耐受度降低40%。
另外,高空中空氣非常乾燥。有些飛行員會隨身帶個駝峰水袋來補水,也有些人喜歡老式水瓶,小口小口地喝,確保體內總有足夠水分,應對動輒七八個小時的飛行。
合理分配精力事關生死
水並不是飛行過程中唯一的稀缺資源。任何經歷過自駕遊的人都知道,四處轉悠是要消耗很多精力的。飛行員必須合理地分配精力,否則可能導致任務失敗,甚至危及生命。
「你必須像對待燃料箱一樣對待你的大腦。」李說,「你可以在10分鐘內燒光所有燃料,但一次長途出擊可能持續8個小時。這就像參加一場8個小時的考試,你必須調整好節奏。」
記錄顯示,很多飛行員是在返回基地途中發生事故的。這裡的邏輯不難理解:一個人在激烈戰鬥時是最專注的,但如果在返回的路上過度放鬆,則可能樂極生悲。
「在阿富汗,山真的很高,大約有1.4萬英尺(約4267米),」這位F-35教官說,「在晚上或惡劣天氣下,飛機很容易撞山,你需要始終精神振奮,直到把發動機熄火為止。」
查德·亨寧斯曾駕駛A-10攻擊機在中東執行任務。退役後,他轉戰職業橄欖球領域,拿下了三個「超級碗」冠軍。亨寧斯向同事們傳授過一套名為「5×5」的技巧:一天中把電子設備靜音5次,獨自靜靜地坐著,給大腦充電。在飛行中不能如此照搬,因為飛行員得一直讓頭腦在線,但在駕駛艙外,這麼做還是很有幫助的。
「我已經用這招兒好幾年了。」李在今年8月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5×5』可以防止我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吞沒,以免把原本可以用來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耗幹。」
讓自己習慣過載
戰鬥是最值得保存精力的事情。然而,贏得空中纏鬥需要的不僅是精神上的警醒,還有肉體的耐力。李是在軍校期間進行模擬對抗時發現這一點的,當時,一名老飛行員把他「幹掉」了,這個傢伙不僅有更豐富的經驗,他的體格也能更好地應對飛行過載。
飛行員怎樣保持體能?「高強度間隔訓練、舉重、下蹲、短跑、跳箱……最基本的是練腿。」李說。閒暇時,飛行員會鑽進重力離心機,把自己晃得暈頭轉向,這也是為了培養對過載的耐受力。
某種意義上,飛行員要像要習慣任何活動那樣習慣過載。「前幾天,我的肩膀因為拔草而微微酸痛。」李說,「對待過載也是如此。」
錘鍊耐力還要求戰鬥機飛行員在過山車般的飛行過程中控制進食。有個經久不衰的冷笑話說,香蕉是飛行員的最佳零食,因為「它們在上升時的味道和下降時的味道沒啥區別」。
駕機和「享受」無緣
飛機本身的設計也很重要。機艙內到底有多舒適?飛行員會回答「不是很舒適」。比方說飛機的座椅,它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飛行員在墜機時一拉手柄就能彈射逃生,為此削減了幾乎所有舒適性配置,加熱、通風、按摩之類的功能連想都別想。
「根本沒有享受可言。」李說,「它(座椅)是工程學的奇蹟,但功能重於形式。」
就像承受高過載或在黑夜中無條件信任面前的儀表一樣,在駕駛艙裡連續坐上七八個小時是飛行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精英戰士不得不隨著時間推移學習苦中作樂。
李說:「機艙裡的座椅特別不舒服,但幾個星期過後你就習以為常了。」
責任編輯:張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