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米高空作戰 如廁是個技術活兒-青年參考

2020-12-05 青年參考

在萬米高空作戰 如廁是個技術活兒

編譯 陳榮生   青年參考  ( 2020年11月27日   08 版)

    外人眼中的戰鬥機飛行員很酷:他們操縱精密的戰爭機器,投擲威力巨大的爆炸物,從太陽鏡到飛行服,全身行頭價格不菲。但飛行員也是人,他們的親身感受是,駕駛戰機這件事並不像遊戲裡那麼刺激,而是類似在萬米高空進行長途旅行。

    跟乘車旅行不同,飛行員在旅途中沒機會伸展身體,連吃頓快餐都是奢望。在駕機執行高風險任務期間,他們都有哪些訣竅,讓自己保持警覺、舒適和身心健康?

    解決內急前先打暗號

    在空中作戰的人們也得解決生理問題,「如廁」這件小事在飛行時會帶來出乎意料的麻煩。今天,飛行員們都是往「尿袋」裡小便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密封袋,裡面裝有一些粉末。使用「尿袋」時,最關鍵的一點是要保持平穩飛行,確保不讓液體灑出來。

    在接受美國「任務與目標」網站採訪時,美國空軍F-35戰機教官賈斯汀·李說:「要讓尿液去該去的地方,你必須保持直線水平飛行;在沒有任何加速度的情況下,才能解開飛行服。」

    讓同伴知道你什麼時候「內急」很重要。在美國,飛行員們用「賽馬」這個詞暗示有人在如廁。編隊飛行時,每架飛機都會分到一個號碼。領頭飛機是「1號」,第二架是「2號」,以此類推。所以,如果你在2號位飛行,想小便時一定記得先說「2號賽馬」。

    當前的硬體水平遠遠稱不上完美。據美國軍方統計,至少9起F-16墜機事故和1起A-10墜機事故被歸咎於飛行員「笨手笨腳地使用尿袋」。

    女飛行員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更大,因此,美國空軍今年8月向公眾徵求意見,打算專門為女飛行員設計更好的「膀胱減壓系統」。到目前為止,女飛行員仍然只能極力避免在飛行中喝水。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保持水分是飛行員承受過載所必需的——研究表明,3%的脫水就能讓人體對飛行中過載的耐受度降低40%。

    另外,高空中空氣非常乾燥。有些飛行員會隨身帶個駝峰水袋來補水,也有些人喜歡老式水瓶,小口小口地喝,確保體內總有足夠水分,應對動輒七八個小時的飛行。

    合理分配精力事關生死

    水並不是飛行過程中唯一的稀缺資源。任何經歷過自駕遊的人都知道,四處轉悠是要消耗很多精力的。飛行員必須合理地分配精力,否則可能導致任務失敗,甚至危及生命。

    「你必須像對待燃料箱一樣對待你的大腦。」李說,「你可以在10分鐘內燒光所有燃料,但一次長途出擊可能持續8個小時。這就像參加一場8個小時的考試,你必須調整好節奏。」

    記錄顯示,很多飛行員是在返回基地途中發生事故的。這裡的邏輯不難理解:一個人在激烈戰鬥時是最專注的,但如果在返回的路上過度放鬆,則可能樂極生悲。

    「在阿富汗,山真的很高,大約有1.4萬英尺(約4267米),」這位F-35教官說,「在晚上或惡劣天氣下,飛機很容易撞山,你需要始終精神振奮,直到把發動機熄火為止。」

    查德·亨寧斯曾駕駛A-10攻擊機在中東執行任務。退役後,他轉戰職業橄欖球領域,拿下了三個「超級碗」冠軍。亨寧斯向同事們傳授過一套名為「5×5」的技巧:一天中把電子設備靜音5次,獨自靜靜地坐著,給大腦充電。在飛行中不能如此照搬,因為飛行員得一直讓頭腦在線,但在駕駛艙外,這麼做還是很有幫助的。

    「我已經用這招兒好幾年了。」李在今年8月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5×5』可以防止我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吞沒,以免把原本可以用來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耗幹。」

    讓自己習慣過載

    戰鬥是最值得保存精力的事情。然而,贏得空中纏鬥需要的不僅是精神上的警醒,還有肉體的耐力。李是在軍校期間進行模擬對抗時發現這一點的,當時,一名老飛行員把他「幹掉」了,這個傢伙不僅有更豐富的經驗,他的體格也能更好地應對飛行過載。

    飛行員怎樣保持體能?「高強度間隔訓練、舉重、下蹲、短跑、跳箱……最基本的是練腿。」李說。閒暇時,飛行員會鑽進重力離心機,把自己晃得暈頭轉向,這也是為了培養對過載的耐受力。

    某種意義上,飛行員要像要習慣任何活動那樣習慣過載。「前幾天,我的肩膀因為拔草而微微酸痛。」李說,「對待過載也是如此。」

    錘鍊耐力還要求戰鬥機飛行員在過山車般的飛行過程中控制進食。有個經久不衰的冷笑話說,香蕉是飛行員的最佳零食,因為「它們在上升時的味道和下降時的味道沒啥區別」。

    駕機和「享受」無緣

    飛機本身的設計也很重要。機艙內到底有多舒適?飛行員會回答「不是很舒適」。比方說飛機的座椅,它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飛行員在墜機時一拉手柄就能彈射逃生,為此削減了幾乎所有舒適性配置,加熱、通風、按摩之類的功能連想都別想。

    「根本沒有享受可言。」李說,「它(座椅)是工程學的奇蹟,但功能重於形式。」

    就像承受高過載或在黑夜中無條件信任面前的儀表一樣,在駕駛艙裡連續坐上七八個小時是飛行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精英戰士不得不隨著時間推移學習苦中作樂。

    李說:「機艙裡的座椅特別不舒服,但幾個星期過後你就習以為常了。」

    責任編輯:張昊天

    外人眼中的戰鬥機飛行員很酷:他們操縱精密的戰爭機器,投擲威力巨大的爆炸物,從太陽鏡到飛行服,全身行頭價格不菲。但飛行員也是人,他們的親身感受是,駕駛戰機這件事並不像遊戲裡那麼刺激,而是類似在萬米高空進行長途旅行。

    跟乘車旅行不同,飛行員在旅途中沒機會伸展身體,連吃頓快餐都是奢望。在駕機執行高風險任務期間,他們都有哪些訣竅,讓自己保持警覺、舒適和身心健康?

    解決內急前先打暗號

    在空中作戰的人們也得解決生理問題,「如廁」這件小事在飛行時會帶來出乎意料的麻煩。今天,飛行員們都是往「尿袋」裡小便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密封袋,裡面裝有一些粉末。使用「尿袋」時,最關鍵的一點是要保持平穩飛行,確保不讓液體灑出來。

    在接受美國「任務與目標」網站採訪時,美國空軍F-35戰機教官賈斯汀·李說:「要讓尿液去該去的地方,你必須保持直線水平飛行;在沒有任何加速度的情況下,才能解開飛行服。」

    讓同伴知道你什麼時候「內急」很重要。在美國,飛行員們用「賽馬」這個詞暗示有人在如廁。編隊飛行時,每架飛機都會分到一個號碼。領頭飛機是「1號」,第二架是「2號」,以此類推。所以,如果你在2號位飛行,想小便時一定記得先說「2號賽馬」。

    當前的硬體水平遠遠稱不上完美。據美國軍方統計,至少9起F-16墜機事故和1起A-10墜機事故被歸咎於飛行員「笨手笨腳地使用尿袋」。

    女飛行員解決這個問題難度更大,因此,美國空軍今年8月向公眾徵求意見,打算專門為女飛行員設計更好的「膀胱減壓系統」。到目前為止,女飛行員仍然只能極力避免在飛行中喝水。這是個大問題,因為保持水分是飛行員承受過載所必需的——研究表明,3%的脫水就能讓人體對飛行中過載的耐受度降低40%。

    另外,高空中空氣非常乾燥。有些飛行員會隨身帶個駝峰水袋來補水,也有些人喜歡老式水瓶,小口小口地喝,確保體內總有足夠水分,應對動輒七八個小時的飛行。

    合理分配精力事關生死

    水並不是飛行過程中唯一的稀缺資源。任何經歷過自駕遊的人都知道,四處轉悠是要消耗很多精力的。飛行員必須合理地分配精力,否則可能導致任務失敗,甚至危及生命。

    「你必須像對待燃料箱一樣對待你的大腦。」李說,「你可以在10分鐘內燒光所有燃料,但一次長途出擊可能持續8個小時。這就像參加一場8個小時的考試,你必須調整好節奏。」

    記錄顯示,很多飛行員是在返回基地途中發生事故的。這裡的邏輯不難理解:一個人在激烈戰鬥時是最專注的,但如果在返回的路上過度放鬆,則可能樂極生悲。

    「在阿富汗,山真的很高,大約有1.4萬英尺(約4267米),」這位F-35教官說,「在晚上或惡劣天氣下,飛機很容易撞山,你需要始終精神振奮,直到把發動機熄火為止。」

    查德·亨寧斯曾駕駛A-10攻擊機在中東執行任務。退役後,他轉戰職業橄欖球領域,拿下了三個「超級碗」冠軍。亨寧斯向同事們傳授過一套名為「5×5」的技巧:一天中把電子設備靜音5次,獨自靜靜地坐著,給大腦充電。在飛行中不能如此照搬,因為飛行員得一直讓頭腦在線,但在駕駛艙外,這麼做還是很有幫助的。

    「我已經用這招兒好幾年了。」李在今年8月的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5×5』可以防止我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瑣事吞沒,以免把原本可以用來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耗幹。」

    讓自己習慣過載

    戰鬥是最值得保存精力的事情。然而,贏得空中纏鬥需要的不僅是精神上的警醒,還有肉體的耐力。李是在軍校期間進行模擬對抗時發現這一點的,當時,一名老飛行員把他「幹掉」了,這個傢伙不僅有更豐富的經驗,他的體格也能更好地應對飛行過載。

    飛行員怎樣保持體能?「高強度間隔訓練、舉重、下蹲、短跑、跳箱……最基本的是練腿。」李說。閒暇時,飛行員會鑽進重力離心機,把自己晃得暈頭轉向,這也是為了培養對過載的耐受力。

    某種意義上,飛行員要像要習慣任何活動那樣習慣過載。「前幾天,我的肩膀因為拔草而微微酸痛。」李說,「對待過載也是如此。」

    錘鍊耐力還要求戰鬥機飛行員在過山車般的飛行過程中控制進食。有個經久不衰的冷笑話說,香蕉是飛行員的最佳零食,因為「它們在上升時的味道和下降時的味道沒啥區別」。

    駕機和「享受」無緣

    飛機本身的設計也很重要。機艙內到底有多舒適?飛行員會回答「不是很舒適」。比方說飛機的座椅,它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飛行員在墜機時一拉手柄就能彈射逃生,為此削減了幾乎所有舒適性配置,加熱、通風、按摩之類的功能連想都別想。

    「根本沒有享受可言。」李說,「它(座椅)是工程學的奇蹟,但功能重於形式。」

    就像承受高過載或在黑夜中無條件信任面前的儀表一樣,在駕駛艙裡連續坐上七八個小時是飛行員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精英戰士不得不隨著時間推移學習苦中作樂。

    李說:「機艙裡的座椅特別不舒服,但幾個星期過後你就習以為常了。」

    責任編輯:張昊天

相關焦點

  • 科學時報:萬米高空風能發電「吹入」中國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媒體報導,科學家正嘗試用高空風電為紐約市供電。利用該技術,科學家將從萬米高空採集風能。 其實,我國江浙魯地區的高空風能密度遠大於紐約,為世界之最。 風電是現今世界發展最快的能源產業,10年來它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然而,目前的風能利用僅限於幾十米至百米的低空,其一大缺點就是不恆定可靠。
  • 人類首次:俄空降兵徵服北極,萬米高空跳傘,向美傳遞強烈信號
    空降作戰直到今天也是大挑戰,如何讓空降兵快速準確抵達位置並保持戰力要求很高的組織和訓練,而在一些地形複雜的區域進行傘降的難度則直線上升。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國家能夠在北極區域進行高空跳傘行動,即使是號稱世界老大的美國也不行,可見北極的嚴峻條件直到今天仍然是作戰的巨大阻礙。
  • 揭秘神人4萬米高空跳傘裝備 太空衣20.2萬美元
    北京時間昨天凌晨,43歲的奧地利人菲利克斯·鮑姆加特納身穿特製太空服,從距離地面39044米的高空一躍而下並安全著陸,創下了史無前例的極限跳傘紀錄。  怎樣升空,如何跳?怎樣穿越大氣層,為何太空服在大氣層沒有燃燒?  昨天凌晨2點10分左右,全世界的極限愛好者一起仰望太空,大家等待奧地利極限狂人鮑姆加特納從3.9萬米高空跳向地球。
  • 4萬米高空的奇妙旅行--中國數字科技館
    4萬米高空的開發這個「太空邊緣觀光項目」的北京金海洋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聲稱,他們將把遊客送達99.85% 大氣以外的太空邊緣,那裡大約是4 萬米的高空5 米多的速度上升,感受從地面上升到4 萬米高空的全過程。
  • 挑戰萬米高空 葉晨光創造華人高空跳傘紀錄
    奧圖科技CEO葉晨光,與媒體同仁一同分享「HALO萬米高空跳傘」的成績和付出。   葉晨光是國內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葉晨光此次在完成萬米Halo跳傘之前,需要做13000英尺的2次熟練跳練習。它主要考驗跳傘員的勇氣以及在空中保持姿態的能力,HALO的隊員有專用的高跳低開的高空傘包和壓力表,UDT救生浮領和HABD氧氣裝置。
  • 4萬米高空一躍而下·都市快報
    24日,美國谷歌公司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創下一項跳傘高度新紀錄:他從「太空邊緣」超過4萬米高空一躍而下,最終平安落地。  一次狂野的旅行  24日,美國新墨西哥州,身穿特製太空衣的尤斯塔斯整裝待發。上午7時,他搭載巨型氮氣球(填充了約991立方米氮氣)升空,約2小時後抵達13.589萬英尺(大約4.14萬米)高空。
  • 3萬米高空熱氣球之旅 帶你到太空的邊緣
    3萬米高空的熱氣球之旅6月17日午夜,大約二十個工作人員摸黑抵達試飛地點集合,將眾多的儀器、熱氣球、滑翔翼傘、控制系統與傳感器等設備安裝妥當。18日清晨7點45分,設備起飛,花了大概1小時45分鐘,就將載重的裝備成功升空到距離地面11.8萬英尺(約3.35萬米)的太空邊緣。
  • 日本航空公司推出賞星航班:萬米高空 用投影儀看星空
    在萬米高空欣賞「漫天星辰」(共同社)海外網10月19日電 當地時間17日,日本星悅航空公司進行了一次特別飛行,六臺超小型天象儀將各式星圖投影到機艙頂部,乘客們可以在萬米高空欣賞「漫天星辰」,還可以同時觀察窗外的繁星。
  • 東航萬米高空「雲端」看進博
    來源標題:東航萬米高空「雲端」看進博 人民網記者全程採訪了此次活動,並參與互動,與乘客一起身在萬米高空的「雲端」感受進博、了解進博。
  • 螞蟻從萬米高空掉下來會摔死嗎?
    通過計算可知,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從一萬米高空開始做自由落體運動,螞蟻墜地時的速度高達443米/秒,這都已經超過了1馬赫。撞擊時的衝擊力非常大,螞蟻的身軀無法承受住。 但在現實中,空氣阻力始終存在,而且還會正比於速度的平方。也就是說,隨著螞蟻的下落速度變得越來越快,螞蟻所受到的空氣阻力將會迅速增加。
  • 鮑姆加特納3.9萬米高空跳傘成功
    鮑姆加特納3.9萬米高空跳傘成功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當地時間10月14日,美國,身穿特製太空衣的菲利克斯·鮑姆加特納(Felix Baumgartner)從接近3.9萬米的太空邊緣跳傘
  • 3萬米高空看日出,熱氣球帶你飛上平流層
    3萬米高空看日出,熱氣球帶你飛上平流層 iwangshang / 貢曉麗 / 2020-07-12 摘要:去不了太空,在平流層俯瞰地球也不錯。
  • 俄特戰隊員從萬米高空跳下,如此玩命世界首次
    據美媒報導,近日,俄羅斯特種作戰部隊在荒涼的北極地區,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高空空降演習。特種兵們從高達1萬多米的高空跳下,凸顯了俄羅斯能迅速向極地及其他任何地方部署特種部隊的能力,也是俄羅斯在北極這個極具戰略意義地區勢力增長的高調展示。
  • 再議:一滴水從萬米高空自由落下,能不能砸死人?
    前幾天的一篇文章《物理思維:一滴水從一萬米的高空落下,能不能砸死人?》引起了一些爭議,其中最主要的是對綜合分析那段中,「如果一滴水從萬米高空中自由墜落(無空氣阻力)情況下,到達地面大約為1.5倍音速,不能致人死命,也會傷到人」,這個結論有很多的異議。
  • 萬米高空俯瞰中國,世界看到了什麼
    【國際銳評】萬米高空俯瞰中國,世界看到了什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皮特·鮑泰利(圖片提供:論壇官方攝影)為期兩天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星期天(16日)在北京舉行。曾任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皮特·鮑泰利坦言:「我已有20多年不在中國工作,我的看法就像從一萬米高空上看中國,就是(提供)一個國際視角。」當中國改革開放歷經40年,今天面對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身處不確定、不穩定的國際大環境,這樣的視角與思考維度確有必要。從萬米高空看中國,中國和世界都看到了什麼?
  • 氣象氣球萬米高空與客機相遇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3日報導,近日,一隻內部安裝有GoPro高清相機的氣象氣球在3.7萬英尺(約1.1萬米)的高空中捕捉到了其上方約150米處的一架達美航空飛機一閃而過的畫面。在相機捕捉到的畫面中,一架飛機迅速從高空掠過,很快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了兩條白色的「尾巴」,在蔚藍的天空中格外顯眼。
  • 萬米高空紅旗飄揚,西部航空深情表白祖國
    10月1日,西部航空在6個重慶及鄭州出港航班上開展了「萬米高空紅旗飄,雙節家國兩團圓」國慶系列主題航班活動,與旅客們共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旅客唐先生稱:「能夠乘坐今天的航班我感到非常幸運,西部航空組織的活動非常有意義,讓我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在萬米高空共同慶祝新中國成立
  • 谷歌高管逾4萬米高空跳傘破紀錄 最高速超過音速
    原標題:谷歌高管逾4萬米高空跳傘破紀錄 最高速超過音速  美國谷歌公司高管艾倫·尤斯塔斯24日從超過4萬米高空跳傘並平安落地,創跳傘高度新紀錄。   尤斯塔斯現年57歲,為谷歌高級副總裁。他當天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乘坐高空熱氣球升空,耗費2個多小時抵達13.589萬英尺(大約4.14萬米)高空。
  • 在3萬米高空,以月餅視角俯瞰地球是種什麼體驗?
    就在前幾天的美國加州,兩名法國小哥突發奇想,自製了一個飛行器,把四個月餅用氦氣球送到了三萬米高空,聽起來就不可思議是不是,但他們真的做到了,還用GoPro(極限運動專用相機)拍下了月餅視角的地球風景,真是非常浪漫的一個視頻,美cry!
  • 【戰鷹的眼睛】萬米高空看清車牌,全靠這雙眼
    光電轉塔,既擁有「蜻蜓眼」的超大視角,又擁有「鷹眼」敏銳的識別定位能力,使飛機即使在幾千甚至上萬米的高空,也可以清晰地識別到地面車輛的車牌號並穩定跟蹤。可見光傳感器,它就可以採集到高解析度的彩色視頻;加入紅外熱成像傳感器,它就可以在沒有任何光線的夜晚,根據熱像來探測地面目標;加入雷射測距機,它就可以通過測距來解算目標的地理位置、移動速度和移動方向;加入雷射測照器,它就可以在作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