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09 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並提出明確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如何深入理解實現這一主要目標的重大意義?怎樣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高?今天刊發的幾篇文章,圍繞這些問題進行闡述。
——編者
大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中央文明辦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第 09 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將「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並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我們要深刻理解實現這一主要目標的重大意義,深入貫徹落實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
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文明是現代化國家的顯著標志。推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新提高、達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求和重要保証,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明確指出:「隻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科學理論,為加強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聚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這個首要任務,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主題主線,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在同新冠肺炎疫情的殊死較量中,大力弘揚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有針對性地開展精神文明教育和志願服務,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同黨心軍心民心的大凝聚是分不開的,同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普遍提升是分不開的,同精神文明建設的持續推進是分不開的。
《建議》立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把握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出新目標新任務。應當看到,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要清醒認識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要重視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價值的引領、文化的滋養,引導全體人民以堅定的信心、統一的意志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應當看到,人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之後,對於豐富而有品位的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對於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的期待更為迫切,必須以文明建設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應當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意識形態領域鬥爭更趨激烈,我們必須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面向未來,我們要奮力奪取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的新勝利。這就要求我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廣泛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
我們黨是具有堅定文化自信、高度文化自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致力於建設一個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中國。「文明」二字寫在黨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任務中,納入黨要長期培育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我們對文明的追求既是始終不渝的,又是有旗幟有方向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們要自覺用這一思想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定向」「立心」「固本」,促進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把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讓偉大思想引航偉大徵程。重點抓好領導幹部理論武裝,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各層級學習制度,發揮黨校、幹部學院等陣地作用,推動領導幹部學在前、作表率。加強面向全社會的理論宣傳普及,做好黨的創新理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工作,推出通俗理論讀物、電視政論片、公益廣告、融媒體產品,開展基層理論宣講活動,讓各族人民充分感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溫度和魅力,滿腔熱情投身共築中國夢的火熱實踐。結合宣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講清楚「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舉措,講清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對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堅信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黨中央堅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一定能夠劈波斬浪、勇往直前。
持之以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能否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當前,我國發展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社會思想觀念多元、人們利益訴求多樣,更加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重要契機,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引導人們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形成正確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大力宣傳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先進模範,樹立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鮮明價值導向。當代青少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繫到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精神面貌,關繫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要把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齊抓共管機制,引導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面向城鄉基層扎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價值要求植入群眾心中,讓文明因子「日用而不覺」。
在城鄉基層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盤活基層、打牢基礎的一項重大改革,打造了統籌推進學習科學理論、宣傳黨的政策、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文化生活、推動移風易俗的綜合平臺。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認真落實《建議》提出的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要求,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推動這項工作同鄉村振興、基層黨建貫通融合,實現更大發展。志願服務體現社會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醒目標志,也是人們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明實踐活動。要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化、社會化、專業化,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弘揚志願精神,完善褒獎激勵、政策扶持、法律保障措施,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培育文明風尚行動,深化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推行垃圾分類,促進全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反對浪費、崇尚節約」教育實踐活動,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弘揚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加大誠信缺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力度,營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願失信的社會環境。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文明用網。抓好文明旅遊、文明交通、文明觀賽等工作,強化人們的公共意識、規則意識、文明意識。
以科學化制度化鞏固拓展文明創建工程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是人民群眾改造社會、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偉大創舉,對於改善城鄉環境面貌和群眾精神風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共促文明進步的有力抓手。
目前,文明創建工程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工作體系,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評選表彰制度不斷完善,示範帶動多層次多領域的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廣大人民群眾從一個個氣象嶄新的城市、村鎮、社區、企業、機關、家庭、學校中,充分感受到文明創建帶來的巨大變化,也在親身參與文明創建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堅持文明創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戰略相適應相匹配,加強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不斷提升創建工作水平。文明城市創建,要在鞏固提高已有的全國文明城市創建質量基礎上,樹立工作新標杆、明確創建新方向,加大縣級文明城市創建力度,構建創建新格局﹔文明村鎮創建,要在「十三五」末全國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佔比達到50%的基礎上,聚焦培育文明鄉風,重內涵、重質量、重實效,實現「十四五」時期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穩步發展﹔文明單位創建,要加強對企業、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的分類指導,並積極向非公組織延伸輻射。各類創建活動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多辦群眾關心、基層需要、社會關注的好事實事,既搞好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更注重精神層面建設,打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諧的「軟環境」。堅持完善創建指標和測評體系,發揮「風向標」「指揮棒」作用,用系統觀念推動各項創建工作彼此呼應、一體推進,促進文明創建常態化長效化。
不斷豐富和改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文以載道、文以植德、文以化人,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力量是統一的。我們要用積極健康、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提振精氣神、孕育好風尚。
不斷豐富和改善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要求文化文藝工作者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積極參與「紮根生活沃土,服務基層群眾」主題實踐,堅持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創作生產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圍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記住鄉愁等主題活動,做好考古文物、非遺項目、傳統村落等保護利用,讓中華文化煥發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建好用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以革命文化激勵人們奮勇前進。日益活躍豐富的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是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生動載體。要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全民健身運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農民豐收節、戲曲進校園、農家書屋、「三下鄉」等工作深入開展,加強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單位文化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讓人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思想縱橫)
齊衛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第 09 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美好圖景鋪展在我們面前,在這幅美好圖景中,「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是一個重要方面。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不僅是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主體力量,也是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的共享者、受益者。隻有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不斷增強。當前,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呈現新特徵新要求,人民改善生活品質的願望更加強烈,享有更豐富、高品位文化生活的願望日益高漲,對社會文明程度有著新的更高期待。因此,「十四五」時期需要努力實現「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更好保障人民文化權益,不斷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社會文明程度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對國家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能夠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回望過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始終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國家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強大精神支撐。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求我們不僅在物質上強大起來,在精神上也要強大起來。無論是中國發展歷程還是世界發展規律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大國的發展,通常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撐,就會失去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現在,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堅定的信心、統一的意志,更加需要文化的引領、精神的支撐。我們要把文化自信作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支撐,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多措並舉 統籌推進
推動社會文明不斷達到新高度
魏策策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第 09 版)
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將「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針。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動搖,將這一重要思想貫徹到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各領域。同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重中之重。要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不是一個抽象目標,而是有著具體鮮活的指向,需要落實到實踐中。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建議》提出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就是對人民群眾越來越強烈文化需求的積極回應。具體來看,要聚焦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農村文化發展不充分問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促進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共同繁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等等。
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系統觀念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是一項需要多措並舉、統籌推進的系統工程,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系統性工作,需要我們堅持系統觀念,既聚焦重點,又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的社會文明程度提高工作。《建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作為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首要目標,充分表明我們黨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心聚力的高度重視,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重點工作。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堅持系統觀念,需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做到「十個指頭彈鋼琴」。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的目標,包括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等內容,需要做好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把實際工作做深、做實、做細。
(作者單位: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