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

2020-12-04 小林看天下事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林看天下事,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原子理論的提出與研究。

原子理論

近2500年前,古希臘人最早提出了物質是由一塊塊的原子組成的,但他們沒法進行實驗來證明這個理論。19世紀初,約翰·道爾頓用現代科學的認識,重新提出了這一理論。今天,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我們理解化學和基礎物理的基礎。原子理論認為,物質不是連續的。把一塊材料切成兩半,再繼續切成兩半,一直不停,直到最後沒有辦法再把它分割開來。這時剩下的東西就是原子,它是任何化學元素的最小組成部分。原子的英文是「aom」,源於希臘文「 atoms」,意為「不可分割的公元前5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原子的概念。他相信,物質的性質源自其原子。因此,冰的原子又圓又滑,鐵的原子堅硬且彼此的聯繫緊密堅固,火原子則長相怪異,帶有能讓人感覺到熱的刺。這是個異想天開的理論,而德謨克利特對該理論補充的種種細節更是大錯特錯。但該理論的中心主旨是對的,物質真的是由數萬億個不可分割的單元組成的。

然而直到19世紀,該理論才有了科學的基礎,這之後又過了100年才被實驗證實。以科學的方法提出該理論的是英國化學家約翰·道爾頓1766年,道爾頓在坎伯蘭郡鄉下的一個貴格會教徒家庭出生。年輕的道爾頓對科學極感興趣,但他的宗教卻成了障礙。當時,不管是哪個教派的基督徒,只要不遵從英國國教會,就是「不順從國教者」,禁止入讀大學。1790年至1793年間,道爾頓沒有上大學,而是請了家庭老師。之後, 道爾頓在曼徹斯特的新學院教了一段時間的書,新學院同情不順從國教者。後來,他成了一名家庭教師,用掙來的錢資助自己的科學研究。

道爾頓最先做了很多氣象學方面的研究,不過進入19世紀後,他的興趣轉向了和氣象完全不同的東西。一些化學實驗的觀測結果表明元素在化學反應中互相結合的比例似乎遵循著某種迄今還沒有被發現的規律例如,道爾頓注意到了法國化學家約瑟夫·路易·普魯斯特( Joseph Louis Proust)的實驗。其實驗結果顯示,物質往往以整數比例相互結合。在一次實驗中,普魯斯特證實,在形成氧化錫的過程中,一塊錫結合的氧的重量是其自身重量的13.5%或27%,沒有中間數值,增加的氧只能是錫質量的13.5%的整數倍。原子理論可以簡明地對此作出解釋:根據形成氧化物的不同氧化錫或二氧化錫),每個錫原子只能結合氧原子的整數倍,因而每個氧原子的質量一定是每個錫原子質量的13.5%。

原子公理

利用這些結果,道爾頓提出了5條公理,這就是他的原子理論:

1.所有化學元素都由原子構成的;

2.同一化學元素的所有原子都是相同的;

3.一種化學元素的所有原子與其他元素的所有原子是不同的;

4.一種元素的原子可以和其他元素的原子按同等整數比結合成化合物;

5.原子不能被創造、分割或毀滅,現在我們知道,第二條公理可以被打破,因為存在同位素,即同化學元素的原子擁有不同的質量(這是因為原子內部有不同數量的中子)另外,第四祭公理的後半部分也是錯誤的,實際上,原子能夠以各種複雜的方式形成分子。而原子核物理的發展則讓我們了解到,最後條公理是完全錯誤的,物理學家能夠把一種化學元素的原子轉化為另一種化學元素的原子。但第一條和第三條公理至今仍是正確的,而且幸好這兩條是整個理論最重要的部分1803年,道爾頓向曼切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陳述了自己的理論,並於1805年發表了科學論文。之後,他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化學哲學新體34系》( A New System of Chemical Philosophy)一書,並於1808年首次出版。

實驗證明

1905年,年輕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一篇論文,對1827年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觀察到的現象作出了解釋,由此證實了原子的存在。布朗觀察到,不管是懸浮在氣體中還是液體中,花粉微粒都會呈現出很不規則的運動,好像有什麼東西把它們撞來撞去。愛因斯坦的解釋是氣體或液體中的原子會受到多重碰撞,這些碰撞的反衝力引起了花粉微粒的運動。愛因斯坦用計算支持了自己的理論,計算的結果同布朗的結果吻合。

道爾頓的理論自此也被證實了。後來的研究更進一步推動了原子理論的發展。我們現在知道,在原子內部,帶正電的質子和電中性的中子形成原子核,而帶負電的電子繞核旋轉。電子軌道的結構決定了原子的化學性質,也是決定一種原子如何同其他原子結合成分子的關鍵因素。20世紀2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電子結構遵循量子理論,薛丁格方程的解清楚地描述了微觀粒子的行為。從材料科學到核反應,以道爾頓的原子研究為基礎的科學發展,使得物理和化學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進步。儘管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原子與道爾頓最初的設想有很大不同,但原子已經成為了科學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非線性光學原子響應理論研究取得進展
    早期陰離子基團理論曾引領了NLO領域的發展,面對新材料、新體系和新問題,亟需在此基礎上,突破原有理論框架,從基本原理出發,研究NLO效應的起源。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鄧水全課題組,利用前期提出的NLO原子響應理論方法,開展了NLO材料原子尺度構效關係方面的研究。
  • 研究提出高效且適用性廣泛的聲子輸運理論模型
    當這些原子分子的排布具有周期性時,這種熱振動便以聲子(攜帶熱能的準粒子)的形式將熱能從高溫端傳輸至低溫端。有關聲子輸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初。1819年,法國化學家Dulong和Petit把固體物質比熱與原子分子熱振動聯繫起來,發現並提出固體的高溫比熱為常數,然而卻無法解釋固體比熱在低溫時隨著溫度的降低而顯著下降的現象。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內爾斯·亨裡克·戴維·玻爾是原子結構理論之父,1885年生於哥本哈根。1911年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此後不久,他前往英國劍橋,在湯姆孫領導下從事研究,湯姆孫是一位著名科學家,他曾發現了電子。幾個月後,玻爾又轉到曼徹斯特,在厄內斯恃·盧瑟福手下從事研究,盧瑟福數年前曾發現了原子核。盧瑟福提出,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中心有一個重核,電子在其外圍。不久玻爾就提出了他自己的更新的原子結構理論。
  • 原子結構模型理論
    ,預測物質的性質,為分子設計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原子」概念(源於希臘文,其意為「不可分割的」 )提出已2000多年。1mol原子物質含有的原子數是NA。原子半徑是0.1 nm。原子內部結構是怎樣?
  • 原子理論的創建——玻爾 1913年7月12 日
    > 1912 年的 3—7 月間,玻爾根據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針對盧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假設玻爾仔細研究了巴耳末氫原子譜線的公式,將盧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普朗克的量子論假設與巴耳末公式三者相結合,發現正是電子跳躍引起的能量變化使得原子發出一定波長的譜線。這為玻爾理論的出現打下基礎。
  • 我學者首次提出超級共價鍵模型理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大學獲悉,由該校程龍玖博士和中科大楊金龍教授組成的團隊,在金屬團簇電子結構領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超級共價鍵模型來描述金屬團簇的電子結構,通過超級共價鍵模型首次從電子結構角度解釋了配合物的穩定性,從而有望解釋近百年來一直困擾理論物理化學家的合金性質難題。相關研究近日分別以快速通訊形式發表在美國物理協會《化學物理》雜誌以及英國皇家化學會《納米尺度》雜誌上。  團簇是由幾個乃至上千個原子通過物理或化學結合力組成的相對穩定的聚集體。
  • 科學家提出了測量原子的新方法
    為此,他們需要以最高的精確度知道原子的大小。現代量子化學方法在這裡可能會有所幫助,但是它們提供的答案不夠準確,或者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才能完成。ITMO大學的科學家及其俄羅斯科學院的同事提出了一種統計分析分子間相互作用和原子大小的新方法。他們的研究成為ChemPhysChem雜誌的頭版。從化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永恆的分子間相互作用的世界中。
  • 長岡半太郎:提出土星結構的原子模型
    他提出一種稱之為「土星模型」的結構——即圍繞帶正電的核心有電子環轉動的原子模型。他證明了亞洲人在自然科學方面也是有天賦的。雖然他的努力被同時代的歐洲科學家有意的忽視了。 長崗半太郎18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和奧匈帝國進一步深造。他對原子結構很有興趣。當時,人們已知道原子中含有帶負電的電子。J.J.湯姆孫設想原子是帶正電的球體、加上散布在球體表面的電子。
  • 【科技日報】我學者首次提出超級共價鍵模型理論
    記者從安徽大學獲悉,由該校程龍玖博士和中科大楊金龍教授組成的團隊,在金屬團簇電子結構領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提出了一種新的超級共價鍵模型來描述金屬團簇的電子結構,通過超級共價鍵模型首次從電子結構角度解釋了配合物的穩定性,從而有望解釋近百年來一直困擾理論物理化學家的合金性質難題。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 顛覆傳統理論?
    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來計算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因此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模型來描述原子核結構。他們的依據一般是長期以來的經驗,以及一些簡單化的假設。
  • 對固體導電本質的認識,固體電子理論的提出,固體量子論的發展史
    隨著電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不同的固體的電阻差則很大,從接近完全絕緣體到按近完全良導體,對這種差異,二十世紀初曾用經典的自由電子論給出解釋,但仍存在矛臘,直到三十年代初利用能帶結構理論才完善了解釋。以後,在固體理論和實驗兩方面又進一步發展,比如說處理了凝聚態物質中粒子的相互作用問題,研究了無序系統的電子志等等。本世紀初,德國物理學家德魯德和洛倫茲提出了經典的自由電子論,用來解釋固體的導電性質。
  • 原子模型理論的探討與修正
    原子模型理論從提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個多世紀了,雖然人們不斷的補充和完善原子模型理論,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原子模型理論依然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您從來沒有聽到過『原子核的位移』的概念,這不是您的錯,因為現代原子模型理論根本不支持『原子核的位移』,所以,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的一位物理學家提出過相關的理論。然而,當我們對任何的運動都進行無限的細分的時候,最終得到的結論都是:原子核發生了位移。可以這麼說,如果原子核不能位移,那麼這個宇宙就不會有生命體出現,就不會有您、我、他。這個宇宙就是一片死寂。
  • 玻爾原子結構理論你了解嗎?它和愛因斯坦受激輻射又有什麼關聯?
    根據這些發現,法國物理學家佩蘭於1901年在一次通俗演講中提出一種原子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中心是一些帶正電的粒子,外面圍繞著一些電子,電子運行的周期就對應於原子發射光譜譜線的頻率。1902年,開耳芬提出類似葡萄乾麵包的原子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半徑大約為10-10米的球體,正電荷就均勻地分布於整個球體,電子則稀疏地嵌在球體中。
  • 誰最先提出了平行宇宙理論?
    為什麼一個年輕的科學家要提出如此激進的想法?那個年代的量子物理領域正在蓬勃發展,有許多實驗的結果無法得到解釋,埃弗雷特提出平行宇宙正是他試圖去回答這些問題的一個嘗試,而平行宇宙之後也作為多重世界理論被人們所熟知。量子物理物理是對量子尺度下的研究,量子尺度是目前科學家所探測到的最小的尺度。
  • 原子結構中的電子云結構,是誰提出?故事精彩
    原子結構中的電子云結構是誰提出的1897年,J.J.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時候,發現了原子中電子的存在。這打破了從古希臘人那裡流傳下來的「原子不可分割」的理念,明確地向人們展示:原子是可以繼續分割的,它有著自己的內部結構。
  • 荷蘭科學家提出:沒有弦理論也能解釋引力
    另一方面,量子力學是一種在原子和亞原子粒子的最小尺度上描述自然界物理特性的理論。雖然這兩種理論使我們能夠解釋觀察到的每一種基本物理現象,但它們也相互矛盾。到今天為止,物理學家要想協調這兩種理論來解釋最大和最小尺度的引力,還存在嚴重的困難。
  • 核物理理論出現漏洞,宇宙中的原子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原子之外,質子和中子具有確定的大小和形狀,它們中的每一個都由三個較小的稱為夸克的粒子組成,並且這些夸克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強烈,以至於沒有外力能夠使它們變形,甚至沒有核中粒子之間的強大力。實驗表明,在原子核內部,質子和中子看上去比它們應有的要大得多,而最近幾十年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該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是錯誤的。
  • 邁向雪花的大統一理論,雪花結晶理論之父提出新思路
    關於雪花的形狀,雖然早在公元前 135 年,我國漢代文學家韓殷就對此提出過疑問,寫道:「植被之花,均為五瓣,雪花卻有六瓣」,但直到公元 1611 年,才有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在其送給贊助者的一份文章中提出,「雪花的六角形外觀絕非偶然,其背後一定有著什麼尚不為人所知的原理,或許於自然形成的六角形就是自然界中最小的液體單位呈現形態」。
  • 我們明明看不到原子,為什麼就可以說原子存在?
    在科學上,如果你要證明一個理論的對錯,實際上也是需要找到關鍵證據。當然,你要證明一個理論是錯誤的,你只要提供證偽的證據就可以。這和破案的道理是非常相通的。科學家提出原子模型,實際上也是藉助這樣的手段。那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原子「的存在呢?
  • 原子結構發展史
    1912年,玻爾考察了金屬中的電子運動,並明確意識到經典理論在闡明微觀現象方面的嚴重缺陷,讚賞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在電磁理論方面引入的量子學說。創造性地把普朗克的量子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概念結合了起來。1913年初,玻爾任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教授時,在朋友的建議下,開始研究原子結構,通過對光譜學資料的考察,寫出了《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的長篇論著,提出了量子不連續性,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性質。提出了原子結構的玻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