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36氪音頻節目《觀察+》的文字版,收聽更多精彩解讀,請在36氪app訂閱《觀察+》)
採訪 | 萬陽
文稿整理 | 陳麗麗
微信集中開始了對朋友圈裂變營銷的封殺。5月13日,微信安全中心發布《關於利誘分享朋友圈打卡的處理公告》,義正辭嚴地聲明,微信禁止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傳播外鏈內容或者微信公眾帳號文章,並公開關閉了包括流利閱讀、薄荷閱讀、輕課等知名大號的相關朋友圈分享連結。
微信作為裂變增長的發源地,為什麼要下重拳做這樣的調整?業內風靡的裂變增長告停,新媒體運營從業者應該何去何從?
本期觀察員:魏武揮,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伙人,微信公眾號「扯氮集」寫作者,專注科技、網際網路等領域
36氪:朋友圈營銷是微信的一個重要功能,而這次的調整過於具有顛覆性,微信這麼做是出於什麼考量?
魏武揮:主要是平臺方對於營銷的看法。微信一直以來,對利用微信平臺做營銷這件事情都是比較保守的。微信和公眾媒體第一次做溝通時,所使用的PPT上面,有一頁就是白底黑字的一行話:微信不是營銷工具。後來微信也意識到完全杜絕營銷是不可能的,所以換了個說法:微信不歡迎惡意營銷。微信給出了一個操作化定義,認定有引誘分享、引誘關注行為的,都是惡意營銷。
獲得分享和關注一定是營銷想要的結果,但是微信不允許肆無忌憚地去獲取用戶,這是它長久以來的態度,這個態度背後是中國網際網路這麼多年的經驗。在中國,網際網路營銷的開始是BBS營銷,後來是博客營銷,再後來是微博營銷。做BBS營銷,就把很多BBS搞死了;做微博營銷,在2011年-2012年的時候,微博上有大量的營銷信息,用戶也會跑掉。微信認為,營銷勢力跑到我的平臺來為所欲為,收割一把流量就走了,沒有節制,也不會關心平臺的死活。微信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來說,不可能杜絕營銷,但是一定要控制住。
36氪:微信是想把流量控制在自己的手裡嗎?
魏武揮:確切地說,是不要讓營銷在微信這裡失控。微信最怕的就是失控,所以一定會制定特別細、特別嚴苛的規則。
36氪:微信在這之前進行過哪些嘗試,來表明要開始整頓微信營銷?
魏武揮:一直以來,引誘關注、引誘分享的禁令是針對公號的,如果在微信上面用公號引誘關注、引誘分享,微信一定會給這個公號一個處罰的措施。但有時候做營銷的不是公號,而是一個H5,H5就意味著連結地址不在微信上。對微信來說,以前的做法是設置一個訪問閾值,訪問量到達一定程度以後,用戶再分享連結,就變成僅自己可見了,這些措施是微信一直在做的。而像這一次,突然之間冒出來一個公告,很明顯地針對裂變營銷。個人覺得,確實沒有什麼預兆,比較突兀,而且動作還是比較猛的。
36氪:有人說,這次微信的重拳調整,是想要把基於朋友圈、公眾號的流量分發能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你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魏武揮:這不是控不控制在自己手裡的問題,而是微信站在用戶的角度來看,不想看到太多營銷信息。
36氪:但是我們看到微信有很多商業化的嘗試,包括之前開放朋友圈的第三條廣告位。
魏武揮:從騰訊內部體系來說,朋友圈廣告不是微信的業務,雖然微信對此有一定的話語權,但騰訊是有一個專門的社交廣告事業部,來負責這個事情。當然如果站在整個騰訊的角度來說,商業化嘗試當然是和微信有關的,但要說特別有關也談不上,因為微信其實並不背朋友圈廣告的KPI,也不對這樣的商業化嘗試負責。
36氪:坐擁十億流量,微信官方對於自己生態下的幾大「流量陣地」的定位和未來規劃的思路清晰嗎?
魏武揮:我覺得它的規劃思路不太清晰。如果微信想得特別清楚的話,反而不會這樣嚴控營銷。現在這種嚴控的方式,其實是微信認為目前的流量池還需要小心呵護,防止自己走上當年微博的老路。
36:你覺得微信應該以一個什麼樣的思路進行經營?
魏武揮:它的核心思路應該是用戶體驗。舉個例子,最早期的時候公號不是今天這個樣子,當時所有的公號推送都是整整整齊齊排列在通訊列表上,後來才把它集中到一個小盒子裡,用戶點進去才能看到。微信平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信息產生,所以要特別防範,不要讓用戶產生過度的信息焦慮。一旦用戶體驗下降,月活就會下降,這個平臺就沒落了。微信特別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只有哄好用戶,才能控制商家。
36氪:微信生態下,大體存在幾類「流量池」或「流量陣地」,就目前態勢看來,依靠個人號堆砌而成的「私域流量」和「朋友圈」兩大流量陣地,將會成為流量運營禁區。微信營銷還走的通嗎?
魏武揮:這一次公告主要是針對朋友圈營銷的,而現在還有一種基於微信生態的營銷手段,叫做社群經濟。營銷方可以在社群裡面做一些分享,只要分享的東西合法,這個方式還是可行的。而如果非要發一條帶有營銷意味的朋友圈,也要看量大不大,量大的話才有可能被屏蔽,量小的話,問題可能也不大。
36氪:對新媒體從業者來說,微信的這次變動,使得業內風靡的裂變增長告停。接下來,新媒體運營從業者應該怎樣應對?還存在什麼可以抓取的紅利?
魏武揮:現在只是朋友圈受限,還可以通過社群來發展。比如拼多多的「砍一刀」,它不是通過朋友圈做營銷的,而是通過社群。我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微信社群依然會是一個可以協助做裂變增長的地方。朋友圈這方面,如果能用一些創意來驅動,可能還會有一定的效果。當然微信依然會放一個閾值在上面,即使創意做的非常棒,用戶自發的想轉發,到了一定的閾值,入口還是會被掐住,這方面主要是針對H5。
從微信的角度來說,微信公眾帳號沒有閾值。所以有些公號訪問量驚人,達到1000萬也是有可能的,只要內容是用戶自發的願意去分享,就依然還可以有一定的流量收穫。所以聊到是否還存在紅利,要回歸到內容本身,取決於內容能不能激發用戶發自內心的分享欲望。
「PS:如果想和36氪《觀察+》的編輯小姐姐以及上萬氪友們近距離交流,歡迎添加氪君微信:hello36kr,加入我們的社群,一起學習玩耍。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行業與新商業世界的熱點話題息息相關,並且正在尋求報導,歡迎帶著簡介聯繫我們(聯繫人:龍真梓 聯繫方式:longzhenzi@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