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道德挑戰:如何對待動物

2020-11-23 愛範兒

去年 11 月份,一段關於母熊和它幼崽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根據畫面中顯示,在一片被白雪覆蓋的陡峭斜坡上,一頭雌性棕熊正帶著它的幼崽艱難的攀爬。雖然因為陡峭的坡度和積雪導致小熊一直在打滑,但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跟上了媽媽,最終消失在視線中。

看起來這又是一個傳統的正能量故事,自然界中的生命每天都可能面臨著這樣的困境並一次次去克服它們。然而當科學家們發現,這對棕熊母子之所以陷入困境可能因為頭頂飛過的無人機而感到緊張驚慌時,網絡沸騰了。

▲ 母熊與熊崽. 圖片來自:Fastcompany

一位動物保護人士在 Facebook 上寫道:「可憐的棕熊媽媽與寶寶只是對無人機感到驚慌害怕而逃走,而這差點讓小傢伙丟掉性命。我不在乎你們是否用無人機賺錢,但是在拍攝野生動物的時候請負起責任來,我們知道無人機是什麼,它們不知道。」

這個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幾年以前的一項研究表明,熊對無人機的反應並不太好,它們無法無視這些飛行在空中的傢伙。在通過配備心臟監測器後發現,當無人機從它們頭頂飛過的時候,這些熊的心率出現飆升的現象,有些熊甚至開始奔跑起來,如果它們衝入道路或者人家,一方面有可能造成人員受傷,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 無人機讓熊的心率飆升. 圖片來自:Cell Press

如果沒有這些外在的因素,很難想像一頭帶著寶寶的母熊會選擇一條極為危險的道路行進,因為事實證明小熊並不擅長攀爬懸崖峭壁,面對無人機的恐慌可能是最大的影響因素。

當然,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無人機,這更多是使用者的責任所在。但是因為技術進步,科技與動物之間的交集正變得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複雜,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被忽視了。

另一方面,在論文「對動物友好的科技」中,Bendel 研究了自動駕駛功能可能對野生動物帶來的影響,當一臺機器與動物進行接觸時,他建議使用「決策樹」的方式以幫助機器做出道德層面的選擇。

Bendel 表示必須得有些規則在那,這樣它們才能友好的對待動物,它們不該打擾、威嚇、傷害和殺死動物。

▲. 圖片來自:Axios

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也做了一項在線調查,以了解如果某人或什麼必須被撞的情況下,無人駕駛應該怎麼做。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論文,他們收集了來自 233 國家地區的人們近 4000 萬次反饋。

人們不得不在非法穿越街道的人、老人以及貓狗等之間做出選擇。但確實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選擇會有所區別。根據調查顯示,奈及利亞是最以人為優先的國家,而玻利維亞則是最不考慮人類優先的國家。

▲ 鹿是美國公路上常見的動物. 圖片來自:Washington Post

另外,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估計,美國每年約有 150 萬起跟鹿有關的車禍,其中約造成約 150 人死亡,以及 1000 萬動物的死亡。

對於無人駕駛技術怎麼去更合理的去避開所有障礙,其中也包括發現四周的動物。雷射雷達等感應系統可以將汽車的「視野」擴展,而且對於某些小動物們來說,可以通過算法讓其在某些物種處於遷徙活躍的時候減速。

▲ 奶牛的 Fitbit. 圖片來自:PreScouter

另外有些技術則是專門為動物創造出來的,某些農場已經非常高科技的運用上了人工智慧,比如 Ida 的「智能奶農助手」功能能夠通過追蹤奶牛的運動和行為,並接入餵食系統,然後計算評估奶牛的健康狀況,Ida 也被稱為「奶牛的 Fitbit」。此外人工智慧還增強了數據收集並拓展了我們對奶牛的理解,儘管它們有可能會被「濫用」。

要不要把處置動物的權利交給機器或是人工智慧,這是一個在未來值得討論的議題,但在現下,其實人工智慧也能夠幫助我們拯救動物,比如用 AI 技術來防止偷獵,追蹤哪些盜獵人群。比如用無人機去偵察非法狩獵的狀況等等。

▲. 圖片來自:vHive

「我們可以讓 AI 也建立起對動物的同情,甚至防止他們被送到是實驗室和屠宰場去。」PETA(善待動物組織)總裁表示,「我們對『奶牛 Fitbits』這樣的剝削性用途持謹慎態度,但我們支持更加尊重的向未來邁進,讓這些動物不要變成只是商品。」

在人工智慧和人的關係還沒有理清的情況下,顯然它與動物應該怎麼相處是個更加遙遠的議題,不過按照技術的發展速度,我們總會遇到這麼一天。如果 AI 沒有同理心,你會放心把自己的寵物,乃至自然界的生物都交給人工智慧嗎?

題圖來源:vHive

相關焦點

  • 一個國家的道德進步程度,可從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
    動物保護應時而生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從弱小一步步發展成主導者。人和動物的關係、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也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不斷變化。在對人和動物關係的長期思考中,關於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動物福利的一系列認識應時而生。 動物權利、動物保護、動物福利不是動物表達出來的需求,而是人類代替動物說出的主張和要求,是人類社會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上,對人提出的要求:人們應該了解動物享有的權利,人們應該懂得如何對待動物。
  • 一個國家的道德進步程度,可從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中國數字科技館
    一個國家的道德進步程度,可從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判斷2020-09-02 12:18:00
  • 人工智慧倫理三問:如何對待機器和自身的關係?
    儘管有少數哲學和社科領域的學者開始關注人工智慧帶來的倫理問題和社會挑戰,但這些討論並未進入公共政策視界,而且討論的重點也多集中在超級人工智慧這樣仍相對遙遠的議題上。 報告認為,在人工智慧問題上,圍繞可能出現的挑戰,無知、忽視、偏狹、誤解交織在一起,可能會導致真正的風險。
  • 思想 讓人工智慧自由演化吧,它會比人類更道德
    為了在人類統治的世界中生存下來,初期的人工智慧將不得不發展出類似人類的道德感,亦即何為對錯。直到這個時候,人工智慧才能想像自己在地球上鋪設太陽能電池的行為可能是違背道德的。」我也在不同的語境下談到過類似問題。但是,我確實認為,為了讓機器發展出類似人類的道德指南,必須讓機器擁有一些基本的欲望動力(drive),讓他們渴望從人類那裡獲得積極反饋。所有的社會性動物都有這種欲望動力。
  • 人應該怎樣對待那些對人類友好的動物
    如何對待那些對人類友好的動物有位名人說過一句話:「一個國家的文明和道德水平,看看他們怎麼對待低等動物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對待動物友善相處才是作為高智商人類應有的表現,把有些動物當作自己的朋友甚至家入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 美科學家: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原標題:當人工智慧遇上倫理道德   美國宇航局的機器太空人   但是,國際人道法律對於此類技術沒有任何具體的規定,現在也還不清楚國際社會是否會支持一個限制或禁止此類武器系統的條約。1949年籤訂的戰爭人道主義《日內瓦公約》要求任何襲擊需要滿足3個條件:軍事必需、參與戰爭者和非參戰者差別對待、軍事目標價值及其潛在附帶傷害的平衡。而當前的自動武器很難或根本無法作出這些主觀判斷。
  • 我們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我們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祁萌 發表於 2020-03-31 11:36:45 一種對人工智慧的迷信一直在全球遊蕩,眾多學者和產業實踐者希望能夠將這種迷信終結
  • 人工智慧的下一步是什麼?我們應如何定義生命?
    他們正在對人工智慧進行改進,力圖創造出能夠實時讀取人類情緒的下一代個性化機器人。那麼,人工智慧機器人的下一步是什麼呢?如果它們能夠模擬生物,我們能否授予它們作為生物的資格?甚至能否授予它們人格呢?近年來一系列令人激動的技術進展,如能夠利用核酸鏈開展快速平行計算的生物計算機、以及索菲亞等具有人工智慧的類人機器人等,都需要科學家好好定義「生命」這一概念。
  • 哈佛大學:對人工智慧道德上的關注日益增加
    這是一個由四部分組成的系列文章的第二部分,該系列文章利用哈佛社區的專業知識,研究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時代的發展所帶來的希望和潛在的陷阱,以及如何使其人性化。幾十年來,人工智慧一直是高級STEM研究的引擎。
  • 人工智慧應該有「意識」嗎?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這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在進化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場景。 大多數哺乳動物,可以合成自己的維生素 C,但是靈長類動物選擇了以水果為主的飲食,失去了這一天生的能力。 我們稱之為人類的自我延續模式,現在依賴於衣服、熟食、維生素、疫苗、信用卡、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即使不是今天,也是明天,還要添加上人工智慧。
  • 陳根:人工智慧呈現「泛在智能」,「電車悖論」下的制度建設
    原本並沒有這麼多辯論,是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道德,在車禍中,人們不得已要犧牲誰的時候,每個人會依賴自己的道德做決定。所以在全社會,看到的是一個多樣化的選擇結果:有的人更保護乘客,有的人更保護路人,有的人先保護老人、有的先保護小孩、婦女等等。而到了人工智慧就將原本分散的問題、落到每個人的頭上是隨機的問題變成了算法下的固定問題。
  • 動物的道德是怎麼形成的?
    因為這些動物不再只是遵從個體欲望,而是開始關愛其它群體成員。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在人的身上,道德更是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那麼,在自私的天性下,動物的道德是如何形成的呢?「溫血」使得我們的大腦變聰明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進化而來的。
  • 自動駕駛技術讓機器的道德困境提前到來 算法要如何在生命與財產...
    不過,伴隨著阿里百度等企業的入局,自動駕駛技術作為出行風口,由於可以在弱人工智慧下,依託於複雜的傳感器陣列和完善的電腦算法而實現,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相對的,我們為人工智慧所設想的機器人道德倫理難題,也必然將在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之後,被更早地提到人們的面前。
  • 人工智慧如何幫助犀牛躲過非法狩獵?
    人工智慧和犀牛之間的聯繫令人驚訝。IBM的首席創新官稱庫珀聯盟正在探討人工智慧、道德、健康之間的交叉連結。那麼該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來保護犀牛呢?有人提出,可以對犀牛使用頸圈,追蹤它們的位置和移動軌跡。但是也有人嘲笑這種做法,認為當追蹤器看到犀牛移動停止的時候,實際上犀牛已經被獵殺了,這種辦法不起作用。這或許對那些善於躲藏的動物有追蹤作用,像瞪羚羊這些。
  • 專訪政治學者高奇琦:如何「馴服」人工智慧(下)
    在人工智慧時代,數據信息是核心資源,商業公司掌握這些數據後,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也是一個未知數。它們可以造福消費者,也可能去做不好的事情,比如「劍橋分析」就依據臉書用戶的在線行為,分析其性格、喜好與立場,使用戶近乎「透明」。再如現在智慧型手機App和某些搜尋引擎強推的各種信息,以及頻繁出現的綁定需求。
  • 如何與AI談倫理?
    那個時代,有不會造成擁堵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家可享受的未來醫療、與人類實時互動的智能家居、沉浸式體驗的歷史事件甚至是與人工智慧的愛情但是,自人工智慧誕生以來,「人類會不會被毀滅」「如果人類放手不管,不考慮道德倫理問題,計算機系統的演化會不會讓我們懊悔不已」等這樣的問題總是讓我們更加審慎地對待人工智慧的發展。
  • 張小海:保護動物更重要是保護人類的倫理道德
    亞洲動物基金會中國區外事總監張小海在主題對話中稱,我們做保護動物的工作,其實並不是單純的動物保護的工作,特別是做我們這種動物福利或者動物權利推廣的組織,我們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是一群對動物有著與眾不同的特殊感情的人,實際上我們更關心的是人類如何對待我們身邊的動物,我們怎麼樣去保護好我們自己的內心、我們自己的倫理道德,讓我們不去做傷害生命的事情,動物也是生命。
  • 【報告】人工智慧無處不在:人工智慧在五大行業的成就與挑戰
    畢馬威: 《人工智慧無處不在:人工智慧在五大行業的成就與挑戰》 (完整版.pdf ) 在經過一系列預測和辯論之後,人工智慧正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不可否認,我們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但這些挑戰從本質上來說均具實用性。例如,如何通過引導員工學習新技能加快發展人工智慧;如何評價和解決數據隱私性和安全性的問題;如何優化人工智慧治理體系從而真正實現人工智慧造福人類的願景;以及如何克服人工智慧無法「落地」實施和大規模量產的難題。
  • 宋冰專訪:中國哲學如何看待人工智慧?儒釋道立場有別
    撰文丨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一兩百年後,或許我們即將迎來奇點,進入強人工智慧或超強人工智慧時代。很多人對強人工智慧懷有生存級別的恐懼感,哲學家、思想家對此也各有說法,我們的思維範式或許還將面臨根本性的挑戰。《人類簡史》作者、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曾指出,我們不僅僅在經歷技術上的危機,也在經歷哲學的危機。
  • 當進化的人工智慧成為下一個「風口」
    在與人工智慧的PK中,人類終於挽回了一點「尊嚴」。  1月13日晚,江蘇衛視《最強大腦》第四季「人機大戰」進入第二輪,人工智慧機器人「小度」挑戰名人堂選手——11歲的「聽音神童」孫亦廷,雙方1∶1打成平手。擁有超常聽力的孫亦廷對此結果表示滿意,因為「戰平了總比輸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