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我們對待人工智慧的態度應該是怎樣的

祁萌 發表於 2020-03-31 11:36:45

一種對人工智慧的迷信一直在全球遊蕩,眾多學者和產業實踐者希望能夠將這種迷信終結,讓它真正落地為社會大眾造福。韋青就是其中的一員。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 韋青即便在電話中,也能聽出韋青在提及貝塔朗菲、維納和香農這些學科巨擘時,心存的景仰。韋青是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而他們則是「三論」的發端。

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這些發端於上世紀40年代前後的學科,至今仍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數學方法。

不妨看看1948年諾伯特·維納在他那本數學名著,《控制論——關於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和通訊的科學》一書中「預言」的情形:

「現代超速計算機在原理上是自動控制裝置的理想的中樞神經系統,……可以分別利用象光電池和溫度計這樣的人造感覺器官的讀數,……利用應力計或類似的儀器讀出這些運動器官的運動情況,……去『反饋』給中樞控制系統。」

維納在這一段的末尾寫到:「自動工廠、無人管理的裝配線已經在望。」

72年後的今天,一些商業領袖正在讓這個預言成真。而且這些商業領袖在啟動智能化轉型前,並不需要親自去學習維納、「三論」,甚至數學。

不過在韋青的眼中,和AI研究領域需要在重新審視「基礎學科」的基礎上才能再攀高峰一樣;企業的數位化轉型也需要商業領袖們在信息化經驗之上,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實現智能化的基礎工作——例如企業資料庫模型的設計和企業目錄服務的搭建等。在這一點上,商業領袖尚未盡其能。

近年來人們過於被所謂的非結構化數據的說法所誤導,以為計算機是萬能的,丟進什麼數據都能產生人們所需要的結果。其實計算機所能夠處理的還是結構化數據,只不過可以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將前期無法充分建模的數據轉化為結構化的數據讓計算機能夠理解和加工。

這種處理和加工需要付出額外的計算和存儲代價,那麼企業為什麼不儘量在IT架構建設的前期就能夠設計出高效、實用的「業務-數據」模型結構,從而讓企業的數位化投入產出比更高、效率更優秀呢?

對於企業的關鍵數字基礎架構而言,另外一個經常被忽視的,而實際上非常關鍵的企業數位化能力就是企業的目錄服務。

企業目錄用結構化的數據把企業中的人、設備、場所管理了起來,一方面為物聯網時代的到來事先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安全、合規、高效、自動的企業數字基礎資源管理,這也是企業智能化能力的一種體現。

「因為有了過去一、二十年的結構化數據積累,所以我們能夠做出企業級的知識圖譜,這樣才有能力開發出很多現在被稱為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功能來。」韋青認為,忽視企業的基礎數據治理能力而去追求智能化,近乎於緣木求魚,那是一種對AI的「迷信」,對數據的「輕視」。

越是基礎的能力越難以建立和複製,因此人們會幻想人工智慧最好可以從天而降——買一家公司,或者請一位業內大咖……企業的轉型便指日可待。

「這很難成功,因為思維方式沒有轉變。」韋青在不久前一次談論AI落地的演講中說,「這是一個盲人摸象的時代,誰也不敢說『我們』摸到大象了。」

他說,能用技術和錢解決的難題,其實不是難題;思維模式的改變才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我們不能用提出問題時同一水平的思維,來解決問題。

「思維模式是改革的深水區。」韋青指出,任何數位化企業轉型都將需要重新審視公司內部每一項任務,每一個流程,才能談及和完成轉型。

這就像AI科研領域需要回望基礎理論一樣,商業領袖們也應認真對待自己的轉型基礎——數據。

微軟在過去幾年中創造了全球科技股的奇蹟,甚至讓人們說不清它是一家傳統科技公司,還是一家時尚的網際網路公司,抑或兼而有之。

它親手終結了那個「Windows為王」的時代,並讓Azure雲計算、Office 365生產力工具、Dynamics 365商務應用、Surface系列電腦成了自己的新標籤。

而今,既然在頂著成功轉型光環的這間公司中,一位中國的首席技術官仍對AI如此謙遜,那麼對於大多數還徘徊在數位化進程中的企業家而言,無論位置如何,也就沒有必要去繼續「迷信」那種可以「從天而降」的AI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AI不能盡為我所用。200多年前與工業革命伴生的專業化分工協作,在這個數位化時代仍然熠熠發光。

2019年,韋青在一次校招演講時對畢業生重述了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的說法,「如果你們想進入一個很酷炫的公司,我建議你們不必加入微軟;如果你想進入一間讓別人很酷炫的公司,那你來對地方了。」

在今天AI落地的語境下,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微軟將會一直站在「PPT的AI」與企業的智能化轉型之間,為企業轉型賦能。

在最火爆的AI應用領域裡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分工。例如無人駕駛,微軟為無人車提供自動駕駛、輔助駕駛技術和Azure雲服務,而不是自主開發無人駕駛汽車。

韋青提示,AI需要回望「基礎學科」,企業需要重新關切數據資產,不過他顯然不是想要來一場數位化或者智能化意義上的「復古」——這是一場數位化轉型或者人工智慧的「文藝復興」——就像那場發生在14到16世紀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一樣,人們「以古典為師」,推動了一場新文化運動。

怎麼樣,這聽起來是不是像極了「拉大旗做虎皮」?有趣的是,這場數位化轉型的「文藝復興」真的就發生在微軟內部。

還記得維納的控制論嗎?他提到了溫度計、應力計……,認為將這些讀數傳輸給「超速計算機」,便可以給人們帶來一個「自動工廠、無人管理的裝配線」。

微軟基礎設施運營團隊也在每個會議室部署了低成本的傳感器,以了解每個會議空間的更多信息,包括收集噪聲水平、溫度和佔用率等數據,並實時將數據提供給微軟內部應用程式。

員工當然可以在Outlook裡預定會議室,但如果定而不用,或者多定少用呢?這幾乎是人類的習慣,但卻會直接導致公司資源、能源的浪費。

微軟的基礎設施運營團隊可能同樣也沒有讀過控制論,但這並不妨害韋青的判斷,相反卻彰顯了它——對數位化轉型中「古典」學科的價值判斷,儘管這只是一個生動而有趣的巧合,並未涉及控制論本身。

基礎設施運營團隊利用了這些傳感器數據,他們藉此深入了解會議室和公共會議空間的使用模式,從而節省能源成本,為樓層規劃和會議空間分配提供建議。

別笑,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兒。它直接幫助微軟理清了自身數位化轉型的路徑,並被寫在了微軟數位化轉型服務競爭力中,定名為「優化業務運營和流程」。

當然,它可能只是成百上千條優化經驗中的一份子,不過,誰又會忽視它呢?還在笑?去看看微軟過去幾年的股價吧。

「優化業務運營和流程」既是核心競爭力,也是微軟的數位化轉型路徑。路徑的完整構成包括了:重新思考與客戶交互、賦能員工、優化業務流程,以及產品與服務的轉型等。

如今,微軟已將這些內容確定為實現自身數位化轉型路線圖的核心驅動因素,也把這個轉型路線圖推薦給了客戶。

只要按圖索驥,商業領袖們一定會發現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2018年5月更新的微軟新戰略。它捨去了「移動為先」的提法,轉向「AI+雲」,並再次強調微軟是一間平臺和生產力公司。

這個新的戰略願景要為智能雲打造業內「最棒」的平臺和生產力服務,並讓智能AI來助力——這也是微軟未來的競爭力和增長點。

這項願景也就是此後微軟人工智慧的三大願景,它們分別指向了開發者、企業和個人。

面向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微軟希望首先幫助它們解決人工智慧方面的幾大挑戰。這些挑戰一如韋青所強調的那樣——例如在企業內部數據戰略處理之前的數據準備階段,微軟要針對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提供全面的數據準備工具和技術。

此外還有量身定製的人工智慧實施方案,例如Dynamics 365上的人工智慧。這些能力能夠幫助企業獲得針對銷售、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定製化方案。

當然,面向企業就一定會有微軟智能雲的三駕馬車Azure、Office 365、Dynamics 365。這些產品和服務將人工智慧融入到了企業用戶的每一個業務流程中,可以讓企業在短時間內,通過定製化的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獲得價值。再加上微軟新推出的專注於低代碼/無代碼開發的Power Platform平臺,微軟最終為開發者、企業和個人建立起了一個開放、閉環的數位化轉型平臺。

對於轉型中的企業而言,微軟的這些工具解決了問題的一半,轉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則是另一半——就像韋青不厭其煩地在高校和各種場合向商業領袖們所傳遞的那樣。

它也被包含在微軟人工智慧願景中:助力企業管理與人才培訓。它的目標是幫助企業制定、部署和實施人工智慧戰略。

2019年8月,微軟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長江商學院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聯合啟動全球首個線下互動教學與線上課程相結合的「微軟人工智慧商學院」項目(Microsoft AI Business School)。

這一學院的課程內容包括了定義人工智慧戰略、擁抱人工智慧文化、培養盡責與可靠的人工智慧,以及商業領袖必備的人工智慧技術四大模塊等。你可以看到微軟AI商學院的官網中免費收看這些在線課程的限時回放。儘管它的目標受眾是「商業領袖」,但對這個熱門話題,「未來的商業領袖」可能也有必要去了解一二。

「它的方法論是一個通用的方法論。」韋青說,這讓它符合了這個時代開放的特性,也才符合今天微軟的調性——擁抱開放與開源,因此商學院和微軟的工具是完全鬆耦合的。

如果你還記得連Office 365的副總裁也曾出現在蘋果的發布會上,你就會理解這一點。微軟的今天受益於此。

我們會記得納德拉提出的「云為先」戰略,它讓微軟佔領了企業級服務市場的制高點——只用5年的時間,就將微軟的雲計算業務推向全球第二——它是今天微軟萬億美元市值毫無疑問的「功臣」。

可也不能忘記,微軟是如何緊緊地擁抱了面向未來的開放性。正是這種永續經營的思維方式,讓微軟持續盈利,甚至在過去數年間完成了一次企業生命的再造。

商業領袖和那些未來的商業領袖們需要借鑑這一點,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方興未艾,智能化轉型風起雲湧的當下。

責任編輯:C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霍金是怎樣看待人工智慧的?他對人工智慧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繼續說這本《十問:霍金沉思錄》,這一回,我們來說說霍金是怎樣看待人工智慧的?人工智慧最終會超越人類的智能嗎?可能你之前看過一些國外媒體的報導,這些報導常常會以「霍金警告人類,人工智慧終將超越人類智能」作為聳動的標題。
  • 對待科學的態度
    今日習得——對待科學的態度現代社會都尊重科學,這不是科學迷信。事實上西方現代社會不但沒有科學迷信,而且宗教的勢力還很強。美國公立學校不允許傳教,但是有些學校為了照顧宗教情緒,是不教達爾文進化論的。宗教人士可以和科學家公開辯論,而且往往是科學家輸。單純以權威性而論,世界上科學地位最高的國家是中國。
  • 人工智慧之恐怖谷效應,智慧機器人是否應該擬人化?
    智慧機器人領域或者說人工智慧領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恐怖谷效應。這個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理論,其實是人類心理學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一種直觀體現,表現的是人類內心深處對於人工智慧或者高度擬人化機器人的一種恐懼心理。
  • 人工智慧的下一個道德挑戰:如何對待動物
    Bendel 表示必須得有些規則在那,這樣它們才能友好的對待動物,它們不該打擾、威嚇、傷害和殺死動物。▲. 圖片來自:Axios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也做了一項在線調查,以了解如果某人或什麼必須被撞的情況下,無人駕駛應該怎麼做。
  • 人應該怎樣對待那些對人類友好的動物
    如何對待那些對人類友好的動物有位名人說過一句話:「一個國家的文明和道德水平,看看他們怎麼對待低等動物的態度就可以看得出來。人對待動物友善相處才是作為高智商人類應有的表現,把有些動物當作自己的朋友甚至家入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
  • 它對待人類與對待猛獸的態度截然不同
    然而它們對人類的態度截然不同,這到底是一種怎麼樣的生物呢?如果你對人類的起源與猩猩的起源有一定了解的話,那應該會對這個物種懷有複雜的情感。在電影中猩猩崛起逐漸取代人類,而在現實中人類不僅「凌駕」於猩猩之上,幾乎凌駕於所有自然動物之上。很難想像在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和猩猩的祖先生活在一起,有相同的生活習性。如今我們已經建立起了人類文明,而猩猩進入人類社會也不少,但它們更多是充當著動物園的表演者或者實驗室裡的實驗對象。
  • 人工智慧應該有「意識」嗎?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
    我們稱之為人類的自我延續模式,現在依賴於衣服、熟食、維生素、疫苗、信用卡、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即使不是今天,也是明天,還要添加上人工智慧。 維納預見到了這種初期狀態存在的幾個問題,而艾倫·圖靈(Alan Turing)和其他早期對人工智慧持樂觀態度的人,基本上忽視了這些問題。
  • 對於娃娃魚這樣的「食物」,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
    我們在享用美食時常常會忽略掉,動物類在變成「菜」之前,所經歷的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何在養殖、屠宰中儘量減輕動物的痛苦,已經落實在了操作層面。現在,已有不少國家制定了保護動物屠宰福利的法律,根據部分歐洲國家的法律,動物在屠宰前必須先被「致昏」,讓屠宰過程更加人道。以屠宰生豬為例,在屠宰之前,豬首先要休養12個小時以上,消除它們的恐懼心理。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是怎樣的心情?你該怎樣度過這一天?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
  • 我的朋友說jojo不好看,應該怎樣對待他?
    該怎麼對待還怎麼對待唄,不可能愛好都一樣的,我有個朋友特別喜歡看韓劇,她曾經無數次向我安利各種韓劇,我甚至一度以為她是不是看上我了?後來才發現她會向身邊每一個認識的人安利韓劇,不管別人喜歡與否,這次沒成功下次還會安利,除此之外我對她沒有任何反感的地方,有一次我厭煩了對她說不再跟我提韓劇,後來也沒見她怎樣,平常見到還是打招呼有說有笑。後來有一次實在無聊借她的平板用,裡邊裝滿了韓劇,又正好沒網,我就硬著頭皮看了一些,感覺還不錯,朝鮮話的我沒看,國語配音的一部電視劇連看了三集。
  • 江疏影談渣男是蒼蠅:對待渣男的態度,決定一個女人的人生高度
    最近江疏影在電視劇《三十而已》的發布會上,談到了自己對渣男的見解與態度。她說了一段話,大意是,出軌的男人就像蒼蠅,家裡有蒼蠅了難道我不應該告訴我的朋友們?她還談到了朋友,家裡有蒼蠅了,如果朋友袖手旁觀,朋友不支持自己,那這樣的朋友又算什麼朋友呢?
  • 人工智慧倫理三問:如何對待機器和自身的關係?
    對人工智慧的討論足夠了嗎 迄今為止,我們對人工智慧可能會帶來的挑戰仍知之甚少,嚴肅的公共討論還十分缺乏 要理解人工智慧的社會影響,首先要認識人工智慧在社會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知識的增長和社會協作體系的擴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人類大腦提供的智能基礎。
  • 希臘神話裡有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應該是出於同樣考慮,寫給孩子看的《多萊爾的希臘神話書》(以及《繪畫本希臘神話》)沒有去畫珀爾塞福涅吃石榴的經典場面——這個題材,後世畫得最有名最唯美的,是英國先拉斐爾派才子羅塞蒂以其情人珍妮為模特的《地獄女王》,董橋《中世紀之戀》如此描述:「畫中珍妮佇立在陰暗的廊上,手握石榴;背後牆上有天外光影,令人倍覺孤寂。
  • 對待「神」的態度,中西方差異甚大,其實中國古人早已看穿一切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地球村的發展趨勢越發明顯,東西方文化更有融合之勢,在許多方面,東西方國家的價值觀都趨於相同,不過,在對待神明這方面,還是有著挺大差距的!西方大多數人信仰上帝,認為上帝是萬能的,隨時隨地都對上帝信奉不已,而我國對神明的態度,大多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甚至許多人都是「遇事求佛,無事忘佛」的狀態。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導致東西方對待神明的態度差距如此之大呢?
  • 軍械庫對待人工生命體M1號的態度,影響著澤塔奧特曼的劇情走向
    但是,防衛隊對於怪獸的態度和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科特隊就無奈地消滅過一些怪獸,高斯奧特曼的EYES,則是為了怪獸與人類之間的共存而存在的。在最新的澤塔奧特曼中,軍械庫對待人生命體M1號的看法,顯然和隊員們不和。
  • Dio對待不同角色的不同態度,對大喬是競爭,對承太郎是感情嗎?
    JOJO的奇妙冒險Dio人物分析那麼說到了Dio為什麼對待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我們首先就對這個人來展開分析,Dio的一切離不開他的個人魅力,明明是一個大反派的他,在做盡壞事的同時展現出自己的個人魅力,Dio
  • 《撒哈拉的故事》教給我們面對陌生生活環境的三種態度
    於丹曾經說過:」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用平和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我們不能選擇生活,但是可以選擇對生活的態度。
  • 對待傳統文化不神化、不迷信、不盲信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們有著光輝燦然的傳統文化,我們每個人都為此深感自豪。在當下西學漸進日漸興盛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如何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每一個有責任感的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 《JOJO的奇妙冒險》如果有朋友說jojo不好看,應該怎樣對待他?
    那麼說回正題,如果有朋友說jojo不好看,應該怎樣對待他?我個人的建議是莫要過於推崇,對方發現不合口味便不要加深話題。不可否認,JOJO的奇妙冒險是一部非常具有魅力且歷史悠久的作品。連載從87年就已經開始,可以說其作品的年齡甚至大於很多國內的讀者。
  • 抗戰初期,張作霖對待日本的態度,至今都令人拍手叫快
    虎踞一方的張作霖,在世人眼中對他的態度不一樣,有令人批判的地方,也有令人值得讚揚的地方。張作霖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小時候過得非常艱苦,也許是小時候的清貧成就了他長大後的驕傲。張作霖執掌東北大權時,在他的帶領下使東北軍在短時間之內發展到了30萬人,也是最輝煌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