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宜居帶的問題,歷來都有一些爭議。比如有人就問,月球也在宜居帶,怎麼就沒有生命呢?
既然宜居帶的問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時空通訊就也來湊一下熱鬧,說說俺的理。
說實話,我們地球人類的一切研究都是以人類為視角和感受為中心的,是人類對這個世界規律的發現和認知。
有些發現的規律是具有宇宙普適性的,比如宇宙元素、恆星演化等。人類得出的這類研究結果就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果宇宙還有其他文明的話,它們如果研究元素或者恆星演化,得到的結果就會和人類差不多。
當然這並不排除外星文明相對人類文明或者更發達,或者更落後,對這些研究的認識會更深刻或者更膚淺,得到的結果有差異。而且由於地外文明的語言和感知能力可能與人類完全不一樣,它們對於這些研究的說法和表述會不同。
但這些研究的本質屬性是不會變的,因為這就是這個世界的客觀存在。
但宜居帶就不同了,這是人類這種特殊生物文明存在的方式,人們把滿足適宜我們自身存在的條件叫做宜居帶。
人類確定宜居帶的原則是首先需要有一顆類地行星,就是像地球這樣的行星,這顆行星應該距離自己的主子恆星距離不遠不近,這個距離以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為準則,因此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
正是根據這一宜居帶原則,科學家們在已經發現的幾千顆太陽系外行星中,找到了幾百顆類地行星,又找到了幾十顆宜居帶行星,其中有10餘顆被認為可能存在液態水甚至生命。這些年在網絡上常常鬧得沸沸揚揚的什麼「地球大表哥」、「超級地球」、「地球遠房表哥」等等就是以這個標準來劃線的。
需要說明的是,迄今為止不但在太陽系外沒有確認生命和文明的存在,就是在太陽系內除了地球,也沒有發現任何星球存在生命,哪怕很低級的生命。而水資源(包括固態水和液態水)並非地球專利,在太陽系就有很多星球水儲量比地球多得多。
當然,我們這種宜居帶理念對於尋找類地球生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時空通訊認為這並非唯一標準。
如果這個世界真有其他文明的話,它們的宜居帶條件不一定和地球生命一樣。它們或許是碳基生命,或許不是碳基生命;它們或許需要氧氣,也或許不需要氧氣;它們或許需要水,也或許不需要水甚至怕水;它們或許像人類一樣適應這種溫度,但也可能需要更冷或者更熱的溫度。
所以,各種文明的宜居帶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宇宙環境千變萬化,宇宙生命或者文明也可能千姿百態。即使就是像地球這樣在所謂的宜居帶星球,也未必就能夠孕育生命,甚至不一定有水的存在。
月球、火星、金星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星球都是類地行星,根據太陽宜居帶不斷外移的原理,金星早年應該也是在宜居帶,一些研究也認為有過水的存在,但並沒有孕育出生命。火星也被認為過去存在過水和大氣,但也還沒有發現生命的存在。
月球現在和地球在一起,在所謂的宜居帶以內,為什麼就沒有生命存在呢?
時空通訊認為大致有三點:一是太小,引力不足以留住大氣,也就無法保留水;二是作為地球的衛星小兄弟,天無二日,地球引力潮汐鎖定了它,這種關係不可能讓它孕育生命;三是生命的孕育和演化充滿了機遇和偶然性,月球沒有得到這種幸運。
其實即使我們地球,有水、有大氣、有適宜的溫度,也不一定就會孕育生命。地球之所以孕育了生命,是很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結合,生命進化更是充滿了偶然的變異和突變奇蹟。所以人類既然已經成為萬物之靈,就好好珍惜,不要自己作死,才能福壽綿長。
結論:人類確定的宜居帶並不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條件,即使符合宜居帶各種條件也不一定孕育出生命。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願意和大家共同討論。
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理解和支持,歡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