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帶行星之概念對於地外生命和文明是否適用的幾點淺見

2021-02-08 時空通訊

關於宜居帶的問題,歷來都有一些爭議。比如有人就問,月球也在宜居帶,怎麼就沒有生命呢?

既然宜居帶的問題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時空通訊就也來湊一下熱鬧,說說俺的理。

說實話,我們地球人類的一切研究都是以人類為視角和感受為中心的,是人類對這個世界規律的發現和認知。

有些發現的規律是具有宇宙普適性的,比如宇宙元素、恆星演化等。人類得出的這類研究結果就放之四海而皆準。如果宇宙還有其他文明的話,它們如果研究元素或者恆星演化,得到的結果就會和人類差不多。

當然這並不排除外星文明相對人類文明或者更發達,或者更落後,對這些研究的認識會更深刻或者更膚淺,得到的結果有差異。而且由於地外文明的語言和感知能力可能與人類完全不一樣,它們對於這些研究的說法和表述會不同。

但這些研究的本質屬性是不會變的,因為這就是這個世界的客觀存在。

但宜居帶就不同了,這是人類這種特殊生物文明存在的方式,人們把滿足適宜我們自身存在的條件叫做宜居帶。

人類確定宜居帶的原則是首先需要有一顆類地行星,就是像地球這樣的行星,這顆行星應該距離自己的主子恆星距離不遠不近,這個距離以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為準則,因此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

正是根據這一宜居帶原則,科學家們在已經發現的幾千顆太陽系外行星中,找到了幾百顆類地行星,又找到了幾十顆宜居帶行星,其中有10餘顆被認為可能存在液態水甚至生命。這些年在網絡上常常鬧得沸沸揚揚的什麼「地球大表哥」、「超級地球」、「地球遠房表哥」等等就是以這個標準來劃線的。

需要說明的是,迄今為止不但在太陽系外沒有確認生命和文明的存在,就是在太陽系內除了地球,也沒有發現任何星球存在生命,哪怕很低級的生命。而水資源(包括固態水和液態水)並非地球專利,在太陽系就有很多星球水儲量比地球多得多。

當然,我們這種宜居帶理念對於尋找類地球生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時空通訊認為這並非唯一標準。

如果這個世界真有其他文明的話,它們的宜居帶條件不一定和地球生命一樣。它們或許是碳基生命,或許不是碳基生命;它們或許需要氧氣,也或許不需要氧氣;它們或許需要水,也或許不需要水甚至怕水;它們或許像人類一樣適應這種溫度,但也可能需要更冷或者更熱的溫度。

所以,各種文明的宜居帶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樣。

宇宙環境千變萬化,宇宙生命或者文明也可能千姿百態。即使就是像地球這樣在所謂的宜居帶星球,也未必就能夠孕育生命,甚至不一定有水的存在。

月球、火星、金星都是典型的例子。這些星球都是類地行星,根據太陽宜居帶不斷外移的原理,金星早年應該也是在宜居帶,一些研究也認為有過水的存在,但並沒有孕育出生命。火星也被認為過去存在過水和大氣,但也還沒有發現生命的存在。

月球現在和地球在一起,在所謂的宜居帶以內,為什麼就沒有生命存在呢?

時空通訊認為大致有三點:一是太小,引力不足以留住大氣,也就無法保留水;二是作為地球的衛星小兄弟,天無二日,地球引力潮汐鎖定了它,這種關係不可能讓它孕育生命;三是生命的孕育和演化充滿了機遇和偶然性,月球沒有得到這種幸運。

其實即使我們地球,有水、有大氣、有適宜的溫度,也不一定就會孕育生命。地球之所以孕育了生命,是很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結合,生命進化更是充滿了偶然的變異和突變奇蹟。所以人類既然已經成為萬物之靈,就好好珍惜,不要自己作死,才能福壽綿長。

結論:人類確定的宜居帶並不是生命存在的唯一條件,即使符合宜居帶各種條件也不一定孕育出生命。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願意和大家共同討論。

原創文章,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理解和支持,歡迎合作。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超級太陽系或擁有7顆宜居帶行星,地外生命概率大大增加
    比如在太陽系,雖然孕育生命的行星只有地球,但這絕不意味著只有地球適合生物存在。我們在尋找地外生命的時候,參考的一個最重要指標就是宜居帶。遺憾的是,雖然位於宜居帶內,但金星和火星自己不爭氣,金星表面幾乎就是我們心中地獄的模樣,而火星則有望成為人類的下一個家園,但是憑藉它自己的能力想孕育生命還有些困難,或許在幾億年前,它的表面環境還有望勉強孕育一些微生物。對於太陽系的行星來說,我們還能通過探測器來實際觀察其表面環境,甚至帶回巖石樣本檢測生命跡象。而對於系外行星,我們不可能直接觀測它們是否有生命存在。
  • 天狼星存在地外文明?別鬧了,那裡根本沒有宜居帶
    (此處的宜居帶距離以地球為參考)然而前面說了天狼星還有一顆伴星——天狼星B,它與天狼星A的平均距離只有20個天文單位,這相當於天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天王星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19.2個天文單位)。對於兩個質量如此之大的天體,這個距離可以說是非常接近了。雖然非常近,但根據前面計算,天狼星A的宜居帶有5個天文單位,所以似乎看起來還行。
  • 美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還適合居住,或有地外文明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物種的家園,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在茫茫宇宙中發現任意一個地外生命體,更沒有發現哪個星球上有地外生命存在。那麼在茫茫宇宙中,真的就沒有像我們的地球這樣宜居的星球可供地外生命生存嗎?不存在可讓我們人類等地球生命移民的星球嗎?
  • 美歐科學家找到24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還適合居住,或有地外文明
    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命物種的家園,迄今為止,人類仍然沒有在茫茫宇宙中發現任意一個地外生命體,更沒有發現哪個星球上有地外生命存在。那麼在茫茫宇宙中,真的就沒有像我們的地球這樣宜居的星球可供地外生命生存嗎?不存在可讓我們人類等地球生命移民的星球嗎?
  • 宜居帶行星≠宜居行星!二者之間有何差別?科學家的重點在哪?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有大量的行星位於宜居帶,被人們認為是孕育系外生命的最佳候選者。 可是,即便各種「超級地球「被發現的新聞不斷傳出,儘管各種系外行星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氧氣的報告被公布,科學家們對於宜居星球這個概念卻始終非常謹慎。宜居帶行星和宜居行星,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 12.5光年外的不易發現的恆星系發現了兩顆宜居帶行星
    以目前的技術與對普遍的宇宙的生命基本形態來看,我們認為生命的形成,繁育以及發展離不開行星的庇佑。只因我們目前對於太空的了解還太少,我們所探索的範圍之深度仍然有限,所以我們的目光與見解是非常的短淺的。但目前我們同樣也認為生命一旦產生,便會儘可能的延續下去,而非坎坷中斷。我們目前同樣也對地外生命有著難以言語的著迷與探索進程,但是終究還是一場空,我們再利用可用的手段後並麼有發現哪裡擁有地外生命。但我們依然堅信著地球生命絕非唯一。我們一直都在探索,並且會一直探索下去。
  • 天文學家的新方法——探索宜居帶的類地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
    Hustak和J. Olmsted (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天文學家們找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辨別一個巖質系外行星(與地球最相似的系外行星)是否存在大氣層。在過去十年裡,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許多與地球相似的巖質系外行星,在「宜居帶」運行,「宜居帶」是恆星周圍的區域,溫度溫和,有可能使液態的水停留於巖質系外行星表面。
  • 距地20多光年,就有宜居星球存在,為何沒有地外文明和我們對話?
    來自NASA的研究員史蒂夫·布賴森表示,克卜勒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已經發現了數十億顆行星,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得知,這些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巖石類的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在銀河系中,宜居星球和潛在生命的數量,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無疑,這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而且還是保守估計的情況,這意味著,銀河系中的潛在宜居星球數量可能會更多。這項研究有哪些意義呢?
  • 距地20多光年,有宜居星球存在,為何沒有地外文明和我們對話?
    來自NASA的研究員史蒂夫·布賴森表示,克卜勒望遠鏡在銀河系中,已經發現了數十億顆行星,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得知,這些行星中絕大多數都是巖石類的宜居行星,這意味著,在銀河系中,宜居星球和潛在生命的數量,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無疑,這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事情,而且還是保守估計的情況,這意味著,銀河系中的潛在宜居星球數量可能會更多。這項研究有哪些意義呢?
  • 我國籌備「覓音計劃」,尋覓宜居星球和地外生命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的宜居行星,所有已知的生命物種全部位於地球上。科學家們已經將太陽系中的行星探索了個遍,包括一些矮行星和衛星等,沒有其它任何一顆星球具備我們地球這樣的生態環境。
  • 銀河系有3億顆宜居行星,卻找不到外星文明?科學家是這麼解釋的
    雖然銀河系只是宇宙中中等規模的螺旋星系,但這個星系中卻有2500億到4000億顆恆星,被人類稱為生命之源的太陽也是這數千億顆恆星中的其中一員,科學家一直在通過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裡尋找地外文明,然而在數十年的時間裡共發現了上千顆類地行星,卻沒有找到任何地外文明的痕跡,然而科學團隊從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 宜居帶上的行星都是宜居行星嗎?二者之間有什麼差別?
    在這些系外行星裡,存在大量位於宜居帶上的行星,這些行星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但儘管系外行星可能存在能夠孕育生命的液態水、氧氣等物質,但科學家們還是很謹慎,因為宜居帶行星和可宜居行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宜居帶行星VS宜居行星位於宜居帶的行星是分種類的。
  • 太陽系宜居帶內的行星都不宜居,為什麼還要搜索系外行星?
    因為八大行星中,地球和火星是肯定處於宜居帶內的,金星也許有些爭議,不過一般認為金星處於宜居帶的熱邊緣,假如地球處在和金星同樣的位置,理論上來看應該也能保持液態水的條件!但事實上金星的表面溫度超過450度,大氣壓高達90個以上,大氣層中96%以上都是二氧化碳,還有一層硫酸雲,想必這個環境即使地球上臉高壓鍋內都達不到吧!
  • 到底有沒有地外生命?科學家發現僅銀河系中的類地行星就有60億顆
    對生命來說,地球是一顆宜居行星,那麼按照地球上的生命形成和發展的標準來看,宇宙中只要是擁有地球生態環境條件的星球上,就有可能存在生命,只要時間足夠,生命就有可能進化到高級階段。地球是一顆巖質行星,有巖質表面和大氣層,由於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因此表面有著適宜的溫度,允許水以液態存在,而水的蒸發和降落形成了水在大氣中的循環,種種有利條件下,生命在地球上出現並發展了起來,經過30多億年的演變進化
  • 科學家公布尋找地外生命新方法,地球可能已經暴露具體位置
    人類自探索宇宙以來,一直在尋找地外生命的存在,可是幾十年過去了,我們仍然一無所獲,不要說智慧生命了,就連最簡單的地外生命我們也沒有發現,難道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就沒有其它生命星球呢?這當然不可能,宇宙如此之大,要說只有地球有生命,那和井底之蛙有何區別。
  • 宜居行星真的能「宜居生命」嗎,是否可以產生類似地球的生物?
    首先,一個可居住的行星必須是類似地球的行星。太陽系中有兩種類型的行星: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地球表面有巖石表面,而類木行星表面是氣體表面。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類木行星不適合居住,因為它是氣態的,生命沒有立足點。科學家們不確定克卜勒-22b是否主要由巖石、氣體或液體組成,因此無法確定它是一顆陸地行星。如果它不是一顆陸地行星,它就不是一顆「可居住的星球」。
  • 銀河系中有110億顆宜居行星?為何我們仍然沒有找到地外文明
    編者按:為什麼我們至今沒有找到宇宙生命,原因是恆星之間的距離太遠外,還有一個潛在的因素就是其他宇宙生命可能與我們不在一個時代。但我們在探索宇宙時,它們可能還處於數十億年前的單細胞狀態,但有一點科學家是非常認同的:微生物在行星系統中應該是常見的。
  • 科學家發現,太陽系宜居帶正向外遷移,地球何時會走向滅亡?
    相反,距離地球不遠的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金星,更有可能稱為「生命的天堂」,那時的金星,很可能有陸地、有海洋,甚至有生命。在金星最繁榮的時期,它正位於宜居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宜居帶」也叫「適合居住帶」。對於任何動物、植物、以至於微生物來說,都會有一個最合適其生存的地帶。
  • 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原標題:尋找太陽系外宜居行星,我們有了新線索   圖中的帶狀區域為恆星的宜居帶,只有位於宜居帶內的固態行星才擁有合適的表面溫度,使得液態水可以長期存在,並支持類地球生命的存在。   對於類太陽恆星,宜居帶位於1個天文單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對於紅矮星(其輻射強度比太陽低得多),宜居帶位於大約0.1個天文單位附近。
  • 對於地外文明嚴謹的科學假象,硬科幻《超時空接觸》揭秘地外文明
    對於地外文明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探索,各種無法解釋的超自然現象和各種ufo目擊層出不窮。有一部分超自然現象科學家可以解釋但是真實情景是否與專家意見一致呢?我們也不得而知。然而許多現象與目擊科學更是無法解釋。即便如此,至今卻沒有地外文明存在的任何證據。